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泻黄散出自宋代钱仲阳《小儿药证直诀》,由藿香、栀子、石膏、防风、甘草组成,治脾热弄舌,故又名“泻脾散”。笔者将此方制为汤剂随证加味,用于治疗因脾胃伏火所致的疮疹湿癣,疗效甚佳。现举例说明如下: 伏热偏盛案吴××,男,21岁,1983年6月23日初诊。唇舌及胞睑反复红肿、糜烂,灼热疼痛,心烦口渴欲饮冷,口臭易饥,大便秘结,小溲赤少。舌红、苔薄黄,脉数而大。观其脉证,属脾胃伏热透发于肌  相似文献   

2.
1慢性唇炎(唇风)王某,女,32岁。2012年2月27日出诊。于半年前因涂抹唇膏后唇部出现水疱,渐则唇部红肿渗液,灼热疼痛,服用药物效不佳,后于各大医院就诊,给予糠酸莫米乳软膏等药物治疗仍不效,现上下唇明显肿胀,灼热痒痛、干裂结痂脱皮,食少便干,心烦易怒,口于尿短黄,舌暗红少苔脉弦细数。证属脾胃阴亏,虚火上扰,治予滋阴润燥,清降虚火,处方:麦冬20g,旱莲草20g,白芍20g,黄精20g,楮实子15g,山药30g,鳖甲20g,地龙15g,枸杞30g,茯苓30g,柴胡15g,香附20g,  相似文献   

3.
芒硝为泻下药,具有软坚泻下,清热泻火的作用,内服可导泻实热,外用能清热消肿。笔者常用芒硝外敷治疗痛肿诸证,现介绍如下。治疗方法取芒硝适量,温水溶化。将纱布叠成2~3层,大小稍大于红肿面积,加芒硝液浸透,贴于红肿处,每次贴20~30min,间隔10min浸换纱布1次。每日治疗1~2次。临床应用1乳痈:乳痈多因挤压或其它原因致局部乳汁流出不畅,郁久化热聚而成痈,表现为局部的红、肿、热、痛,疼痛拒按,或伴畏寒发热。以芒硝外敷,轻者一般2~3天可愈,重者4~5日可愈。若伴感染畏寒者可配合少量抗生素及退热药口服。治疗过程中用吸奶器吸出患侧残存乳…  相似文献   

4.
散结败毒饮     
性质功效行气活血败毒。活血化瘀,行气破滞,解毒消痈,软坚散结。主治病证急、慢性子痈。急性子痈:起病急骤,症见一侧或双侧肾子(附睾、睾丸)肿胀,疼痛剧烈,患侧阴囊红肿,皮肤灼热,子系肿硬疼痛,疼痛可向患侧腹股沟及小腹或阴股放射,触之肾子肿大且韧硬,压痛甚,伴发热,头痛,口干  相似文献   

5.
<正> 泻黄散出自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功能清泻脾胃伏热。由藿香、栀子、生石膏、甘草、防风五味药物组成。其中藿香理脾气,能去上焦壅热;山栀清心肺之火,乃太阴阳明经药,使火屈曲下行从小便出;生石膏大寒泻热;甘草甘平解毒泻火;防风升发脾中伏火。吾以此方化裁用于口腔热证屡获满意效果,现将验案数则介绍如下。重舌甘某,女,65岁,1981年8月14日就诊。因食煎饼,当晚感受风邪,出现舌中央及舌下肿物疼痛。诊见舌中有数个溃疡面,约花生米样大,舌下血脉胀起,状似小舌(约1×3厘米),色红,有触痛,善食易饥,口干烦渴,疲倦烦热,小溲色黄,舌红,苔黄中剥,脉细数。证属脾胃伏火,阴虚血结,风热内蕴。治宜清泻脾火,养阴行血,  相似文献   

6.
征文启事     
乳痈即现代医学所称之乳腺炎,中医称为内吹、外吹、妒乳。余临床辨证治疗乳痈,收到良好的效果,今举验案二则介绍如下:例1、王××.女25岁,农民。于1978年10月15日初诊。主诉:产后月余,右乳疼痛三天、局部红肿,有硬块如拳大,局部灼热,乳汁不通,恶寒发热,饮食不思,二便正常、脉弦数,舌苔黄腻。诊为:乳痈。治宜清热解毒,活血消壅,  相似文献   

7.
例1乳痈 徐某,女,20岁,未婚,1992年5月9日初诊。患者于1992年4月20日晨觉左侧乳房肿痛,触之有一鸽蛋大小肿块,其质硬,皮色微红,未作治疗。4d后乳房红肿灼痛,以草药外敷10余天未得缓解。视其形体壮实,整个乳房红肿坚硬,灼热疼痛拒按,溃破处血水自流,舌红、苔薄黄,脉数有力...  相似文献   

8.
曾某某,女,26岁,浏阳县人,农民。患者因左侧乳房疼痛2月伴双下肢疼痛1月,于1985年5月24日入院。入院前2月始作左侧乳房疼痛,局部红肿灼热,触之有块,伴有发热、口干、溲黄。当地诊断为“乳痈”。予青霉素肌注及口服清热解毒之中药(五味消毒饮之属)治疗20余天,病无好转,且局部化脓,而作“切开引流术”治疗,继而予中西药外用内服以  相似文献   

9.
阴疽案     
阴疽案张××,男,64岁,退休工人。于1995年5月20日就诊。主诉:双臀部反复溃烂流脓水一年余。一年前无明显诱因始现双臀部红肿灼热疼痛,经口服红霉素等药7天,疼痛减轻,渐出脓水,量不多,愈合后又自行溃破,流脓水数日后可自行封口。一年来反复发作,不能...  相似文献   

10.
红斑肢痛症     
红斑肢痛症河北省迁安县中医院(064400)王丽刘向东患者女,23岁。因双足灼热疼痛2h于1993年10月20日就诊。3年前,患者因同样病变就诊于北京某医院,诊为红斑肢痛症,经治疗症状消失,但以后经常发作。就诊前2h,因长久行走后出现双足突然灼热疼痛...  相似文献   

11.
洪亮 《江西中医药》2003,34(11):13-13
通腑法有釜底抽薪、导热下行之功 ,广泛用于眼科多种急重热性眼病。本文就通腑法在眼科的应用及其特点 ,分述如下 :1 解毒通腑此法用于热毒炽盛 ,上攻于目所致之针眼、眼痈、漏睛疮等眼部疮疡 ,兼阳明腑实者。证见 :胞睑红肿 ,灼热疼痛 ;或内眦部红肿高起如豆如枣 ,疼痛拒按 ,甚者红肿波及整个颜面 ,耳前或颌下有肿核及压痛 ,全身兼见口渴尿赤 ,大便干结 ,舌红、苔黄 ,脉数或滑数。治宜清热泻火 ,解毒通腑 ,方用三黄泻心汤合导赤散加减 ,药用生大黄、玄明粉、黄芩、黄连、栀子、淡竹叶、生地、木通、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等。2 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脘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的50例患者(涉及胃、十二直肠球部溃疡、浅表胃炎、萎缩性胃炎)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有效46例,有效率92%。结论: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失和型胃脘痛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口糜是一种口腔粘膜疾病,是以口腔粘膜及舌部溃烂如糜粥样为特征。满口糜烂,故名口糜。西医称为溃疡性口腔炎,或称疱疹性口腔炎。口腔粘膜疾病的病理变化,均以火热上蒸所致,但火有虚、实之分,因此在诊断时,主要是区别实火证与虚火证。实火证:口腔粘膜红肿、溃烂范围较大,灼热,疼痛明显,口干,口臭,同时伴有发热、溲赤等全身症状,虚火证:口腔粘膜淡红、溃烂范围较小,疼痛较微,但易于复发。一、病因病机由于脾开窍于口,心开窍于舌,牙龈属脾胃,肾经行于舌根两侧,因此,口腔粘膜疾病与脾、胃、心、肾等脏腑经脉密切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泻脾胃针法对单纯性肥胖大鼠减肥效应和脂代谢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单纯性肥胖大鼠模型,随机分组,分别给以相应的治疗和处理20天,观察各项指标的变化,探讨泻脾胃针法对单纯性肥胖大鼠的减肥效应、脂代谢的干预及其与体重变化的关系,为临床运用泻脾胃针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症提供有力的依据。结果:实验研究表明泻脾胃针法治疗、常规针刺治疗、盐酸西布曲明治疗均能减轻肥胖大鼠的体重,降低肥胖指数,但以泻脾胃针法治疗为佳。治疗各组大鼠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均有一定控制,尤其是总胆固醇水平3组比较,泻脾胃针法组降幅最大。治疗各组大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有上升,动脉硬化指数均有下降,以泻脾胃针法组降幅最大。结论:泻脾胃针法对单纯性肥胖大鼠具有减肥降脂作用,其效果优于常规针刺治疗或盐酸西布曲明治疗。  相似文献   

15.
例1,女,8岁。2003年3月12日初诊。患者半年前开始无原因的右眼红肿,而后口颊、唇舌溃烂,灼热疼痛,同时双手食指顶端溃烂。伴有食欲下降,小便黄,大便干。曾在当地间断用抗菌素及中药治疗,病情未见好转,而后在我市某医院诊为“眼、口、生殖器综合症”,虽经治疗仍未痊愈。证见:右眼睑肿胀,结膜充血,口唇见散在的不规则的溃疡,有些已结痂,周围红肿,双手食指顶端红肿,甲床溃烂、溢脓。舌质红,苔微黄,脉细数。证属脾胃积热,心火上盛。治以清热解毒,通腑泻火,拟凉膈散加味:连翘15g,大黄8g,黄芩、栀子各6g,木通3g,赤芍9g,黄连5g,芒硝4g(冲服),6剂,日一剂,外用黄连素片研末香油调涂患处。  相似文献   

16.
京万红临床新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万红临床新用河南省平顶山市中医院周龙,王伟京万红,具有显著的清热解毒、凉血泻火,止痒止痛,收敛生肌功能。不仅治疗各种烧伤,还可以引伸治疗不少疾病。1990年6月以来,我们试用于妇科:1.外阴炎:患者外阴红肿疼痛或瘙痒、灼热,有的形成湿疹、疱疹或溃疡...  相似文献   

17.
泻黄散出自《小儿药证直诀》,主治脾胃伏火。笔者用于治疗口疮口糜,每每获效。例一:刘某,男,23岁,农民。口舌生疮一周,舌面、口唇、口腔粘膜红肿糜烂,白色疮点遍布,疼痛难忍,影响饮食言语,口气臭秽,口干欲冷饮,发热,时汗出,心烦不寐,小溲短赤,大便秘结,四日一行,舌红苔黄燥,脉滑数。证属脾胃伏火,心经有热、耗伤津液。治以泻脾胃伏火、清心滋液,方拟泻黄散合增液汤加味。处方:生石膏20克,山栀子12克,藿香叶9克,青防风9克,黑元参12克,生地黄18克,麦门冬15克,川黄连6克,细木通9克,生甘草9克。三剂。  相似文献   

18.
范翠萍  韩琦  李洪海  柳春  梁永林 《新中医》2016,48(7):255-257
正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上卷之脾胃胜衰论,是治疗脾胃病的代表方剂之一。此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以温补为主,清热为辅,兼顾气机,最适用于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之脾胃病证,且临床应用广泛,凡是脾胃虚损相关疾病皆可用此方加减应用治疗,但缺乏对其证候的诊断标准。笔者对近45年来中医药临床运用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疗的一系列疾病相关文献进行收集并整理分析,探讨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证的证素分布及组合规律,以期对中医药规范化应用补脾  相似文献   

19.
喉痈是痈疡发于喉间的一种疾病,其主要症状是:局部焮赤肿胀,疼痛灼热,吞咽不利,甚则壮热化脓。此证大多为实热证,其病因、病机不外肺胃积热,心肝火旺,感受风邪,风热相搏,痰火壅滞等。一、喉痈的类别  相似文献   

20.
淋巴结炎,多由外感风热及时行疫疠之气,经口鼻入肺胃,蕴积生热,或因七情郁结化火,痰火互结,或嗜食辛辣煎炒及膏梁厚味,热毒蕴结脾胃等而致。临床除见颈、颔下等结核疼痛外,常伴有恶寒发热,咽喉红肿疼痛,或口舌外疡,灼热、口干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硬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证.笔者采用龙胆散结汤(自拟方)加减内服治疗多例,均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