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 b值表观扩散系数图(ADC maps)监测子宫肌瘤高能聚焦超声(HIFU)术后消融灶的价值。方法收集25例共34个子宫肌瘤患者进行HIFU治疗,所有患者术前、术后24 h内均行常规MRI、CE-T1 WI及b值分别取150、600、1000 s/mm2的单指数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各b值术前、术后消融灶和残留未消融灶的平均ADC值变化。对各b值的ADC伪彩图消融灶与增强MRI的吻合度进行分级评定。结果 b值为150 s/mm2时,术后消融灶平均ADC值[(1.48±0.27)×10-3 mm2/s]低于术前[(2.06±0.21)×10-3 mm2/s]及残留未消融灶平均ADC值[(1.98±0.23)×10-3 mm2/s](P<0.05);b值为600、1000 s/mm2消融灶术前、术后ADC值以及残留未消融灶平均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值为150 s/mm2的ADC伪彩图消融灶与增强MRI的无灌注区域容积(non-perfused volume,NPV)有较高视觉吻合,优于 b 值为600、1000 s/mm2 ADC 图消融灶(P<0.05)。结论小b值(150 s/mm2)ADC图可间接反映子宫肌瘤HIFU治疗后的血供改变和消融范围,借此评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DWI评价子宫肌瘤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术后早期疗效的价值。方法:24例患者共26个肌瘤在HIFU术前1周及消融后1周行DWI、CE-MRI检查,分析残留肌瘤组织的DWI信号特征,并比较DWI与CE-MRI测得的残留肌瘤组织体积。结果:24例DWI、CE-MRI均能发现残留肌瘤组织;HIFU术后1周子宫肌瘤残留区DWI信号较前略升高;术后1周残留部分平均ADC值为(1.552±0.142)×10-3 mm2/s,较术前有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DWI与CE-MRI对术后1周残留组织平均体积的测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法显示,DWI与CE-MRI测量肌瘤残留部分体积呈高度相关(r=0.95,P<0.005)。结论:DWI是监测早期子宫肌瘤HIFU术后不完全消融非常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子宫肌瘤高能聚焦超声刀(HIFU)疗效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经HIFU治疗子宫肌瘤患者35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行磁共振及超声检查,磁共振检查包括常规自旋回波与扩散加权成像,并与术前、术后1周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结果对照,观察肌瘤的常规磁共振信号与扩散加权成像ADC值变化.结果 在常规MRI,肌瘤T1信号在术后1个月开始升高,T2信号在术后1个月开始降低.HIFU治疗前肌瘤体积平均值为(86.3±7.5)cm3,术后1周为(84.8±6.9)cm3,缩小率为1.8%,术后1个月为(71.5±8.6)cm3,缩小率为17.1%,术后6个月为(52.4±7.8)cm3,缩小率为39.3%,6个月后肌瘤体积变化不明显.HIFU治疗前肌瘤的ADC值平均值为1.78×10-3mm2/s,术后1周平均值降低为1.49×10-3mm2/s,并一直持续降低至术后6个月,术后6个月又轻度升高.肌瘤在DWI呈高信号,并于术后1月进一步升高,在术后6个月稍有降低.结论 与超声及常规磁共振比较,扩散加权成像能更早、更敏感、更特异地反映HIFU术后子宫肌瘤的病理改变,可作为监测其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MR扩散加权成像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前列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40例前列腺疾病中17例前列腺癌及23例前列腺增生.所有病例行MR DWI扫描,b值为800 s/mm2.分析各病例的DWI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图表现,并分别测量癌区、前列腺增生组织以及膀胱内尿液的ADC值,统计分析组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17例前列腺癌中15例在DWI上呈明显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能直观显示肿瘤的范围.前列腺癌组织的平均ADC值为(1.03±0.32)×10-3 mm2/s,前列腺增生组织的平均ADC值为(1.62±0.16)×10-3 mm2/s,两者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02);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的膀胱内尿液的平均ADC值分别为(3.24±0.30)×10-3 mm2/s、(3.25±0.29)×10-3 mm2/s,两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834).结论 DWI可显示前列腺癌的位置和侵犯范围;根据DWI信号特点以及ADC值可以提高前列腺癌的诊断准确率,对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膀胱癌经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及栓塞术后疗效评价中的作用。资料与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28例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患者于介入术前后行MR DWI。在GE Signa Excite HD 1.5TMR扫描仪上,先取多个扩散敏感梯度因子(b值)分别为300 s/mm2、500 s/mm2、800 s/mm2、1000 s/mm2、1200 s/mm2、1500 s/mm2,利用固定参数组合的自旋回波-回波平面成像(SE-EPI)序列对28例经动脉灌注化疗及栓塞术的膀胱癌肿块分别于术前24~48 h、术后7~10天各进行一次多b值的DWI。经分析比较后选取合适的b值为1200s/mm2,测量出每例膀胱癌不同监测时间点的肿瘤平均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8例膀胱肿瘤治疗前平均ADC值(1.15±0.12)×10-3mm2/s,介入治疗后肿瘤平均ADC值(1.36±0.15)×10-3mm2/s,治疗后肿瘤平均ADC值升高,P值<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初步研究表明,对膀胱肿瘤的ADC值进行动态测定,可以评价膀胱癌介入治疗后早期病理学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b值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诊断乳腺癌中的价值.方法:采用Philips 1.5T磁共振扫描仪对48例乳腺疾病患者行常规SE序列扫描、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回波平面成像(SE-EPI)序列DWI及动态增强扫描.48例患者共检出53个病灶,其中良性肿瘤29个,恶性肿瘤24个,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选择健康志愿者2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病灶与正常腺体组织的DWI信号特点,定量比较分析病变组与对照组之间及良恶性组之间表现扩散系数(ADC)值的差异.结果:除2例原位癌及1例小纤维瘤未显示外,其他良恶性病变DWI均可显示.恶性组平均ADC值[(1.41±0.37)×10-3mm2/s]明显低于对照组[(2.01±0.36)×10-3mm2/s]和良性组[(1.98±0.42)×10-3mm2/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ADC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ADC值作为诊断指标进行ROC分析,诊断阈值为1.542×10-3 mm2/s,诊断敏感度为86.4%,特异度为89.3%.结论:ADC值是鉴别乳腺癌有价值的参数,小b值扩散加权成像对于乳腺癌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DWI结合MRI动态增强扫描对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与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及恶性肿瘤患者行腹部MRI平扫、DWI和动态增强扫描,分析病变的影像特点,并测量分析ROI的ADC值。结果: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增强扫描不强化或边缘纤维组织呈环状强化。原发性肝癌动态增强扫描曲线呈快进快出的特点;转移瘤及胆管细胞癌呈延迟强化。15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中,8例DWI表现为等信号,ADC图表现为稍高信号,平均ADC值(1.21±0.05)×10-3 mm2/s;4例DWI表现为低信号,ADC图表现为低信号,平均ADC值(0.61±0.07)×10-3 mm2/s;3例DWI表现为高信号,ADC图表现为稍高信号,平均ADC值(1.14±0.06)×10-3 mm2/s。原发性肝癌14例中11例DWI表现为高信号,ADC图表现为低信号,平均ADC值(1.27±0.03)×10-3 mm2/s;3例DWI表现为等信号,ADC图表现为稍高信号,平均ADC值(1.38±0.05)×10-3 mm2/s。转移瘤13例DWI表现为高信号,ADC图表现为低信号,平均ADC值(1.27±0.03)×10-3 mm2/s。12例胆管细胞癌DWI表现为稍高信号,ADC图表现为稍低信号,平均ADC值(1.65±0.03)×10-3 mm2/s。结论:DWI结合动态增强扫描对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与恶性肿瘤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表观弥散系数(ADC)在原发性颅内恶性淋巴瘤与高级别胶质瘤磁共振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2例原发颅内恶性淋巴瘤、15例高级别胶质瘤的常规MRI表现和弥散加权成像(DWI)表现,对照分析肿瘤实质部分ADC值及对侧正常脑组织ADC值.结果 12例原发颅内恶性淋巴瘤,9例为单发,3例为多发.共发现18个病灶,15个病灶肿瘤实质DWI呈均匀高信号,肿瘤实质部分平均ADC值为(0.693±0.134)×10-3 mm2/s,对侧相应正常部位平均ADC值为(0.879±0.118) ×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例高级别胶质瘤,14例单发,1例多发.共发现16个病灶,其中13例合并囊变坏死,病灶肿瘤实质DWI呈稍高或等信号,囊变坏死区呈明 显低信号.肿瘤实质部分平均ADC值为(0.913±0.125)×10-3 mm2/s,对侧相应正常部位平均ADC值为(0.826±0.098) ×10-3 mm2/s.原发颅内恶性淋巴瘤与高级别胶质瘤瘤体实质的平均ADC值在统计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DWI表现及ADC值结合常规MRI平扫、增强表现,对颅内原发恶性淋巴瘤与高级别胶质瘤磁共振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颅内表皮样囊肿和蛛网膜囊肿的DWI鉴别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颅内表皮样囊肿和蛛网膜囊肿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颅内表皮样囊肿和15例颅内蛛网膜囊肿患者进行常规MRI及DWI检查,并获得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分别测量病变区、健侧脑组织及健侧侧脑室内脑脊液的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皮样囊肿和蛛网膜囊肿在T1WI和T2WI上呈相同的信号改变;在DWI上表皮样囊肿呈高信号,而蛛网膜囊肿呈低信号;表皮样囊肿的ADC值[(10.197±0.329)×10-4mm2/s]明显低于蛛网膜囊肿[(30.098±1.510)×10-4mm2/s],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DWI对于表皮样囊肿与蛛网膜囊肿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胃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临床病理确诊的胃恶性肿瘤患者48例作为病例组,其中胃腺癌38例,胃淋巴瘤10例。另随机选取健康志愿者2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行常规MRI(T1WI、T2WI)及弥散加权成像扫描(弥散敏感因子b值取0,800)。利用计算机软件直接测量肿瘤组织的信号强度值及ADC值,取其平均值。同样的方法获得对照组胃壁的ADC值,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组间对照研究。结果常规MRI胃恶性肿瘤检出敏感性为91.7%(44/48);DWI成像检出的敏感性为100%(48/48);DWI病灶部位信号强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胃恶性肿瘤平均信号强度值为345.33±170.10,正常胃壁平均信号强度值为149.80±36.24;在b值为800s/mm2时,胃恶性肿瘤平均ADC值是(0.87±0.11)×10-3 mm2/s,正常胃壁平均ADC值是(1.79±0.11)×10-3 mm2/s,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腺癌患者平均ADC值是(0.83±0.07)×10-3 mm2/s,胃淋巴瘤患者平均ADC值是(1.03±0.07)×10-3 mm2/s,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胃恶性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明显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