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脑出血颅内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脑出血动脉血流速度参数与颅内压(ICP)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脑出血患者的动脉血流速度、博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和血流频谱,观察其参数值。结果 博动指数、阻力指数比血流速度更能反映ICP的变化,当PI>1.0,RI>0.6时,应考虑ICP升高。TCD血流频谱可作为监测ICP的指标。结论 采用TCD监测脑出血患者脑血流变化,某些参数与颅内压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以间接了解颅内压的改变,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脑出血患者治疗中动态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脑出血患者急性期降血压治疗的利弊和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监测对脑出血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 动态监测 6 8例 12h内入院的脑出血患者的血压 ,其中 4 0例入院 2 4h内接受血肿碎吸引流术 ,2 0例内科对症支持治疗 ,并于入院时和第 1、3、7及 14天监测TCD ;8例未手术者 (降压组 )在接受降血压治疗前、后监测TCD ,并与 2 4例单纯高血压患者 (对照组 )降血压治疗前后的TCD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降血压前后TCD参数差值无显著性 ,而降压组降压后双侧大脑中动脉 (MCA)流速降低 ,脉动指数 (PI)值升高。脑出血患者治疗过程中血压逐渐下降 ,双侧MCA流速呈先降后升 ,双侧PI值呈先升后降 ;保守治疗组MCA流速发病 1周内下降 ,第 2周开始升高 ,PI值改变与其相反 ;手术组第 7天MCA流速即开始升高 ,PI值降低 ,且在第 14天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手术组血压下降幅度较保守组大 ,第 14天收缩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前者为 - 12 6± 6 8、后者为- 7 5± 4 8)。结论 微创血肿引流术可显著性改善脑出血患者的脑灌注 ,而急性期的降血压治疗不利于脑灌注 ,动态TCD监测可评估患者脑灌注状态 ,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进一步验证脑出血患者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与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und,TCD)血流参数间的相关性,确立脑出血患者TCD血流参数预测ICP的最优数学模型 并评价其预测准确性。 方法 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登记22例脑出血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主要神经功能评分和病灶特征 资料,所有患者行持续床旁脑实质颅内压监测,期间每天复查TCD,监测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及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血流参数并记录即时ICP数值、体温、血压、心 率和血氧饱和度等。筛选最优TCD血流参数,对即时ICP与TCD血流参数行相关性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 分析,建立TCD参数评估ICP数学模型,并对其诊断颅高压(ICP>15 mmHg)的准确性进行评价。 结果 相关性分析示脉搏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与ICP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 =0.66(P <0.01)。 TC D血流参数预测I C P数学模型为I C P e =-16.8+26.8×P I+0.12×V m,调整R 2为0.46;颅高压 (ICP>15 mmHg)时,ICPe的曲线下面积为0.93,95%可信区间为0.88~0.97。 结论 TCD血流参数PI与ICP呈正相关,是预测ICP最重要的指标。ICPe=-16.8+26.8×PI+0.12×Vm(调 整R2为0.46)可准确诊断颅高压(I CP>15 mmHg)。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护仪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监测的临床意义,为提高预后效果提供新的思路及理论支持。方法抽取2014-03—2015-10我院符合选取标准的10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别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监护与治疗,并根据尿、血常规等生化指标变化情况调整治疗方案,研究组在常规监护与治疗基础上采用颅内压监护仪,根据颅内压变化情况调整治疗方案。术后6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统计2组预后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甘露醇使用量。结果研究组预后良好率为45.10%,一般率50.98%,对照组分别为25.49%、31.37%,2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53%,对照组为45.10%,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甘露醇使用总量(760±55)g,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 200±105)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颅内压监护仪实施术后监测,对脱水剂的使用量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预后效果,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对原发性脑出血(primary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PICH)病人脑血流量和颅内压的监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CT确诊PICH病例资料,采用TCD监测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血流频谱变化。结果与自身健侧比较,出血后3 d、7 d、21 d出血侧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明显升高(P0.05)。当PI1.0,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0.6时,应考虑颅内压升高。结论 TCD血流频谱可作为监测颅内压辅助指标,采用TCD监测PICH病人脑血流变化,部分参数与颅内压有一定相关性,可间接了解颅内压改变,是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颅内高压是神经科常见的危重症,严重者可出现脑疝,直接危及生命.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无创监测是临床应用的发展方向.该研究选择本院神经内科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发病24h内入院的60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均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检查,探讨TCD对脑出血微创碎吸术疗效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上矢状窦血栓患者颅内压(ICP)的可行性,研究TCD动脉、静脉参数及频谱形态与ICP的关系,以指导临床治疗、评价疗效及判定预后。方法选择18例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住院患者,取入院第1、7及14天为观察点,动态监测患者的ICP、脑灌注压(CPP)、波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大脑中动脉(MCA)和大脑中深静脉(dMCV)平均血流速度(Vm)以及TCD频谱形态,并与对照组相比较,同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上矢状窦血栓患者各观察点参数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t=6.32,P<0.05),随着ICP的升高,患者的dMCV平均血流速度、PI及RI呈上升趋势,MCA平均血流速度和CPP呈下降趋势,在第7天达到高峰,持续到两周时略有恢复,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ICP与P1呈明显正相关(P<0.01,r=0.859);ICP与MCA-Vm呈明显负相关(P<0.01.r=-0.638);ICP与dMCV-Vm无相关性(r=0.07,P>0.05)。随着ICP的升高,动脉频谱表现为舒张期和收缩期血流的不同步下降,静脉频谱呈现血流升高的特征,表现为血流量与血管径的同步增加。结论TCD对临床可疑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是一种有效的筛选检测手段,TCD动态监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动脉和静脉血流的同步变化可以评估ICP增高的程度和脑部灌注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经颅多普勒与颅内压增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颅多普勒(TCD)为无创性脑循环研究开创了新纪元。本文对颅内压增高时,TCD改变的病理生理基础、频谱及各参数的表现、临床意义诸方面进行了综述,阐明了TCD与颅内压增高之间的关系,为用TCD进行无创颅内压监护研究提供了一定线索。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血流动力学参数对脑出血患者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和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的预测价值。方法对45例脑出血患者138次腰穿前行TCD检查(发病第1、3天常规进行),对TCD资料及脑脊液压力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出血颅高压患者TCD表现出高阻力血流频谱,随着ICP升高,收缩期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无明显变化,舒张期血流速度(Vd)减低,血管搏动指数(PI)升高。与健侧比较,出血侧Vs、Vm、Vd均显著降低,PI显著升高(P<0.01)。与小量出血组比较,发病第3天,中、大量出血组的Vm、Vd均显著降低,PI值显著增高(P均<0.05)。与发病第1天比较,发病第3天中、大量出血组Vm、Vd均显著降低,PI显著升高(P均<0.05)。根据出血侧血流动力学参数所得预测颅内压(ICPe)及预测脑灌注压(CPPe)的回归方程分别为:ICPe=-7.096 20.474PI 0.053MAP;CPPe=7.096-20.474PI 0.947MAP。预测和实测的ICP、CPP显著正相关(r=0.796、0.977,P均<0.01),预测差值在5mm Hg内阳性预测率均为89.9%。结论依据出血侧TCD血流动力学参数可较准确预测脑出血患者的ICP、CPP。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去骨瓣减压术后经颅多普勒(TCD)参数与颅内压(ICP)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TCD检测52例去骨瓣减压术后次日患者的双侧脑血流,并与即时ICP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随着ICP的变化,TCD频谱图像表现为高阻波形,参数平均血流速度(Vm)呈下降趋势,搏动指数(PI)呈上升趋势;②健侧与患侧TCD参数不同,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去骨瓣减压术后次日TCD参数与ICP存在密切相关性,TCD结果提示颅内存在压力差,初步阐明无创TCD在神经外科急症术后监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科2010-05-2013-06收治的1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6~24个月,采用GCS评分指标,良好(5分)31例,轻残(4分)46例,重残(3分)19例,植物生存(2分)15例,死亡(1分)9例。死亡原因为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尽早手术,可以有效预防出现继发性脑损害,有利于术后神经功能及意识状态恢复。  相似文献   

12.
神经内镜辅助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应用神经内镜辅助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探讨微创血肿清除方法与最大程度的神经功能保护。方法63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在神经内镜引导下清除血肿,血肿腔壁粘附止血纱后引流,辅助全面正规治疗。结果术后按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为Ⅰ级21例,Ⅱ级22例,Ⅲ级12例,Ⅳ级6例,Ⅴ级0例,死亡2例。结论神经内镜辅助微创手术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安全有效方法,可显著改善脑出血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多感官促醒护理模式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觉醒意识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6-01—2018-12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130例,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多感官促醒护理组.比较2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昏迷情况、生理状态、脑功能恢复情况、平均苏醒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干预前及...  相似文献   

14.
阿司匹林与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Asp)与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相关性。方法开颅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12例,按发病前长期应用Asp与否分为未应用Asp(A)组和应用Asp(B)组。比较两组术后再出血率、再出血量、死亡率及随访6个月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分级。结果术后再出血率A组为12.1%,B组为39.7%;再出血量A组为(41.3±20.6)ml,B组为(53.2±20.1)ml;死亡率A组为13.4%,B组为38.4%;6个月后ADL评分A组为(67.05±26.2)分,B组为(55.17±29.4)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长期服用Asp增加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机会,增加致残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时间及方式对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1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手术时间、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接受超早期微创血肿清除术,对照组接受延期开颅血肿清除术,比较2组手术情况、炎症应激指标以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意识恢复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总时间、ACTH、Cor、NE、CRP、TNF-α、CSS评分、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早期微创血肿清除术有助于减小手术创伤,促进术后恢复,缓解炎症应激反应,改善神经功能,是高血压脑出血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青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46 例45 岁以下青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病因、临床特点、CT表现及预后.结果 青年高血压患者发病前均未进行有效的血压检测及控制,临床以突然发病,临床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及偏瘫为主.CT表现主要为基底节区出血,死亡6例,病死率13.04%.结论 加强对青年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对高血压的认识,进行血压定期监测是降低该病发生率及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尿激酶辅助立体定向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研究尿激酶最短溶解、最佳溶解高峰时间、最低溶解有效浓度及计算机的优越性。方法:用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取得的血肿块作为实验研究的血肿模型。采用BH-Ⅰ型国产立体定向仪和计算机立体定向软件。结果:ADL1级24例(37.5%),ADLⅡ级19例(29.7%),ADLⅢ8例(12.5%),ADLⅣ级4例(6.25%),Ⅴ级两组均为0例;ADLⅥ级7例(11.9%)。结论:采用尿激酶辅助定向术治疗62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血中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其与病情和早期转归的关系。方法设健康体检者为对照,检测同期入院的高血压性脑出血破入脑室系统患者及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入院和第4周血中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评定高血压性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2组患者hs-CRP均增高(P<0.01),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与未破入脑室患者有显著差异(P<0.05),破入脑室患者未好转组与好转组间hs-CRP差异显著。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血中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病情相关,对其早期转归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使用颅内压监测仪持续观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内压变化的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4-04—2015-04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2例,利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1例,入院后2组均行常规基础治疗,包括营养神经、预防感染、维持水盐代谢平衡等。对照组常规使用甘露醇,实验组依据颅内压监测仪观察数值变化及时调整甘露醇用量及治疗方案。治疗结束后比较2组甘露醇使用量、电解质紊乱发生率、肾功能损害率、肺部感染及脑出血复发率以及血压控制情况。结果实验组甘露醇使用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电解质紊乱发生率、肾功能损害率、肺部感染及脑出血复发率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能较好控制血压。结论持续颅内压监测能够指导临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脱水降压剂的使用,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对生化指标的稳定有较为肯定的意义,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CT引导立体定向碎吸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附70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CT引导立体定向碎吸排空、术后辅以尿激酶溶凝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ASA-602型脑立体定向仪,在CT引导下进行血肿定位,使用Backlund排空针次全排空血肿,置管辅以尿激酶溶凝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70例。其中6例因术后再出血,行开颅清除血肿。结果术中死亡1例,死于脑动静脉畸形(术前未获诊断)大出血。余69例出院时,预后良好27例,中残18例,重残13例,死亡11例。幸存的58例被随访6~24个月,其中良好32例,中残19例,重残6例,死亡1例。结论立体定向碎吸术是一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安全、微侵袭且疗效较为满意的手术方式;合理选择手术时机,有效控制术后高血压,防止再出血、坠积性肺部感染和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