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10例鼻窦炎、鼻息肉,按Messerklinger术式行鼻内镜手术.其中行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16例,伴有中鼻甲病变行中鼻甲部分切除术,伴双下甲肥大者,同期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术后系统换药,观察窦口开放、黏膜上皮化及鼻腔分泌物情况.结果:术后随诊6个月至3年,治愈84例,好转20例,无效6例.眼部并发症10例,鼻腔粘连15例,窦口闭锁4例,鼻中隔穿孔 2例,复发4例.结论:术者良好的鼻窦解剖知识,熟练的手术操作,恰当的术后处理和定期合理的随诊是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术后鼻腔黏连的原因,探讨防治的方法,以进一步提高鼻内镜鼻窦手术的疗效。方法对2005年3月至2005年12月在本科行鼻内镜鼻窦手术的患者136例238侧随访6个月,观察鼻腔黏连的情况,并回顾性分析病史资料。结果术后1个月发生30侧(12.6%)鼻腔粘连,25侧(10.5%)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粘连,16侧(6.7%)中鼻甲与鼻中隔粘连,1侧(0.42%)下鼻甲与鼻中隔粘连,予以鼻内镜下分离,部分使用微型电动切割器,解除鼻腔异常解剖结构,切除残余钩突。术后6个月观察鼻腔粘连下降到12侧(5.0%),其中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粘连7侧(2.94%),中鼻甲与鼻中隔粘连3侧(1.3%),筛窦腔闭塞2侧(0.84%)。结论围手术期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钩突的完整切除,中鼻甲的恰当处理,鼻腔异常解剖结构的解除,微型电动切割器的使用,合适的填塞材料选择及较长的中鼻道填塞的时间,术后定期术腔清理,粘连的及时处理可降低鼻内镜术后鼻腔的粘连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鼻内镜鼻窦手术同期处理鼻腔相关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15例鼻窦炎、鼻息肉伴鼻腔解剖变异患者行鼻内镜手术,其中80例行鼻内镜鼻窦手术时同期处理鼻腔相关疾病(处理组);另35例单纯行鼻内镜鼻窦手术(对照组),在术后对这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全部病例术后均随访6个月~2年,处理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鼻内镜鼻窦手术时同期处理鼻腔相关疾病,对改善鼻腔通气引流,提高鼻窦炎、鼻息肉的治愈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鼻腔、鼻窦解剖异常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发生的关系。方法:观察分析正常鼻窦100例及鼻窦炎或伴鼻息肉100例的鼻窦冠状位CT,主要观察其骨性解剖结构的异常:中鼻甲气化及反向歪曲、鼻丘气房、重度鼻中隔高位歪曲、Hailer气房、上颌窦发育不良、钩突肥大、钩突移位、筛泡等.结果:病变组与正常组钩突、鼻中隔、中鼻甲和鼻丘的异常比分别为:24:5,18:4,25:8,20:4。患有鼻窦炎或伴鼻息肉者明显高于无鼻窦炎者。结论:鼻腔、鼻窦的解剖异常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5.
黄俊昌 《四川医学》2006,27(6):649-650
目的探讨影响慢性鼻窦爽鼻息肉鼻内镜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有完整资料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手术500例。术前均经鼻窦CT扫描确诊。术式采用Messerklinger方法和中鼻甲前端部分切除。合并鼻中隔偏曲和下鼻甲肥大者同时行矫正术和部分切除术。结果慢性鼻寞炎鼻息肉Ⅰ、Ⅱ、山型治愈率分别为97.7%、83.6%、69.8%。无鼻腔粘连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准确诊断和评估慢性鼻寞炎鼻息肉,熟悉解剖,增加手术的彻底性。对鼻腔鼻窭框架结构异常的及时处理,可提高鼻内镜手术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合并鼻腔解剖变异的鼻内镜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对156例慢性鼻窦炎伴鼻腔鼻窦解剖变异患者行鼻内镜手术,术中并对鼻中隔偏曲、中鼻甲变异及下鼻甲肥大同期进行处理纠正.结果:术后随访6~18个月,共治愈126例(80.8%),好转25例(16%),无效5例(3.2%),总有效率为96.8%,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慢性鼻窦炎患者术前及术中应注意观察及判定其有无明显鼻腔解剖变异,对相关解剖变异应同期在鼻内镜下予以处理矫正,可通畅鼻窦引流,提高手术疗效,减少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行鼻内镜手术的同时对变异的中下鼻甲及鼻中隔进行处理与术后鼻腔粘连的关系.方法 对156例(260侧)鼻窦炎、鼻息肉伴鼻腔解剖结构异常的患者行鼻内镜手术.其中79例(132侧)行单纯功能性鼻内镜手术(FESS)(对照组),另77例(128侧)行鼻内镜手术的同时对变异的中下鼻甲及鼻中隔进行处理(处理组).术后对两组的鼻腔粘连等疗效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随访6~24个月,处理组鼻腔粘连发生率为18%,中鼻道粘连发生率为15.6%,窦口粘连发生率为23.4%,分别低于对照组的37.8%,51.5%和48.0%.处理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鼻内镜鼻窦手术中同时处理结构变异的中下鼻甲与鼻中隔,对减少鼻腔粘连、改善鼻腔通气引流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鼻内镜下鼻中隔、鼻窦联合手术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安全可行性。方法:80例鼻腔、鼻窦疾病患者均在局部麻醉下一次性接受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鼻息肉切除术、鼻窦开放术及中、下鼻甲手术,并观察术后疗效和并发症。结果:8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6个月~2年,治愈58例(72.5%),好转19例(23.75%),无效3例(3.75%),总有效率为96.25%。出现并发症3例(3.75%),所有并发症经治疗均获痊愈,无鼻中隔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在局麻鼻内镜下能一次性完成鼻中隔、多鼻窦(鼻-鼻窦)联合手术,且不会增加鼻-鼻窦手术的并发症;因此,该术式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能明显减少鼻息肉及鼻窦炎的复发。  相似文献   

9.
刘正先 《中外医疗》2013,32(7):33-34
目的观察鼻内镜手术治疗结构异常导致的鼻源性头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鼻内镜手术在局麻下治疗48例鼻腔解剖异常、鼻窦所致的鼻源性头痛患者,其中,21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6例行中鼻甲部分切除,4例行下鼻甲黏骨膜下切除术,7例行鼻中隔矫正术并中鼻甲整形术;10例行钩突切除术或(并)筛窦切除术。结果 48例患者中总体治愈率68.8%(33例),好转率20.8%(10例),无效率10.4%(5例)。结论鼻内镜手术适用于复杂鼻腔结构的处理,该法治疗解剖结构异常所致的鼻源性头痛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鼻内镜下治疗复发性Ⅲ型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177例复发性Ⅲ型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结合鼻窦CT和鼻内镜下情况,了解复发鼻腔鼻窦解剖变异的形态,进行规范性术前治疗、鼻内镜下Fess手术以及处理相关鼻腔、鼻中隔、鼻甲等解剖变异治病因素。术后规范用药治疗,合理进行鼻腔护理。术后跟踪复查处理半年~1年的情况。结果:随访0.5~1年,177例患者中175例治愈,2例好转,坚持2年跟踪复诊治愈,治愈率98.8%。结论:术前规范治疗,提高术者手术技巧,经鼻内镜下Fess手术及处理变异的鼻腔、鼻中隔、鼻甲等相关因素,术后处理和定期跟踪复查处理,复发性Ⅲ型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效果满意,术前、术中、术后及跟踪复查处理决定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肖小兰 《当代医学》2014,(29):70-71
目的探究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的疗效。方法选择邵东县人民医院自2009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116例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对其实施鼻内镜手术,术后随访1年。结果治愈患者71例(61.2%),好转患者37例(31.9%),无效患者8例(6.9%),总有效率93.1%(108/116)。术后主要并发症为鼻腔黏连,其中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黏连31例,筛窦腔黏连封闭19例,中鼻甲与鼻中隔黏连7例,下鼻甲与鼻中隔黏连5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3.4%(62/116)。结论鼻内镜下鼻窦炎、鼻息肉手术治疗疗效显著,且术后正确处理鼻中隔及中下鼻甲,同时定期随访可有效增加有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经鼻内镜鼻窦手术36例临床观察和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分析和探讨鼻窦炎鼻息肉的不同分型、手术方式和术后处理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对36例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进行鼻内镜鼻窦手术,术后随访6个月~1年。结果:21例(58.3%)痊愈,11例(30.6%)好转,4例(11.1%)无效。总有效率88.9%。结论:鼻窦炎鼻息肉的分型,术前合理用药,术中鼻中隔偏曲的处理,术中窦口鼻道复合体及中鼻甲的合理处理,术后合理用药及随访处理均影响鼻内镜鼻窦手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王光军  陈思伊  陈登 《实用全科医学》2010,8(11):1406-1406,1458
目的在鼻内窥镜鼻腔鼻窦手术中,摘除鼻息肉、切除筛窦及开放窦口鼻道复合体的同时,再根据病变程度对中鼻甲、钩突、鼻腔黏膜等进行恰当处理,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在强化局麻下,对51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行鼻内窥镜手术。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激素并换药。结果 51例患者中均随访半年以上,治愈42例(82.4%),好转7例(13.7%),无效2例(3.9%)。术后24h内出血1例,无严重术中术后并发症。结论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疗效较好,在强化局麻下也可很顺利完成。手术中除对鼻息肉进行彻底钳除外,还应对中鼻甲、钩突、鼻腔黏膜等组织结构进行恰当的处理。在彻底清除病变组织的同时,正常的组织结构得到了最大的保护,可更好地恢复鼻腔鼻窦黏膜纤毛的清除功能,伤口愈合的更好更快,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分析和探讨鼻窦炎鼻息肉的不同分型、手术方式和术后处理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对36例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进行鼻内镜鼻窦手术,术后随访6个月~1年。结果:21例(58.3%)痊愈,11例(30.6%)好转,4例(11.1%)无效。总有效率88.9%。结论:鼻窦炎鼻息肉的分型,术前合理用药,术中鼻中隔偏曲的处理,术中窦口鼻道复合体及中鼻甲的合理处理,术后合理用药及随访处理均影响鼻内镜鼻窦手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鼻内窥镜下鼻窦鼻息肉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对75例(125侧)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行鼻内窥镜下手术,术后随访1年。结果:治愈48例(64.0%),好转20例(26.7%),无效7例(9.3%),总有效率90.7%。术后并发症主要为鼻腔黏连。结论:鼻内窥镜下鼻窦鼻息肉手术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术中正确处理中、下鼻甲及鼻中隔,术后定期随访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鼻腔黏膜接触点头痛患者的鼻腔解剖异常情况及鼻内镜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鼻腔黏膜接触点性头痛患者,经鼻窦CT扫描及鼻内镜检查评估鼻腔解剖异常情况,通过鼻内镜手术纠正解剖异常,术后进行疗效评估。结果鼻腔黏膜接触点以鼻中隔偏曲及鼻中隔棘突与中鼻甲、下鼻甲接触最常见;多数患者存在两种以上解剖异常,且异常结构间或异常与正常结构间相互接触挤压。鼻内镜术后随访6个月,治愈率为69.81%,好转率为20.76%,总有效率为90.57%,无效率为9.43%。结论鼻窦CT扫描和鼻内镜检查能较准确地发现接触点的部位,及时行鼻内镜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鼻腔、鼻窦的解剖异常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发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00例鼻窦冠状位CT资料,对比无鼻窦炎、鼻息肉者(正常组)与鼻窦炎和(或)鼻息肉患者(病变组)骨性解剖结构(中鼻甲、鼻丘、钩突、鼻中隔等)的异常。结果正常组中有32例(21.3%)存在骨性解剖结构异常,病变组中有117例(78.0%)存在骨性解剖结构异常,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某些鼻腔、鼻窦的解剖异常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8.
鼻内镜手术病变中鼻甲不同处理方法与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病变中鼻甲不同处理方法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手术疗效及鼻功能恢复之间的关系。方法为60例慢性鼻窦炎和(或)鼻息肉患者行鼻内镜手术,对不同病变的中鼻甲进行适当的处理。分为中鼻甲成形术组和中鼻甲部分切除术组,术后对中鼻甲形态、术后清理时间、鼻腔粘连情况、手术前后嗅觉变化进行随访观察。结果术后6个月中鼻甲成形术组中鼻甲形态恢复正常27例(90.0%),水肿或息肉样变2例(6.7%),发生粘连1例(3.3%),术后嗅觉明显改善24例(80.0%),无变化6例(20.0%),术后清理时间为6~10天,平均(7.1±0.3)天。中鼻甲部分切除术组中鼻甲形态恢复正常20例(66.7%),水肿或息肉样变4例(13.3%),发生粘连6例(20.0%),术后嗅觉明显改善23例(76.7%),无变化7例(23.3%),术后清理时间为8~12天,平均(9.4±1.1)天。结论鼻内镜鼻窦手术中,对病变中鼻甲进行成形术比对中鼻甲进行部分切除术可以缩短术后鼻腔清理时间,促使鼻腔尽快上皮化,对防止术后粘连及提高临床治愈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鼻息肉伴鼻窦炎患者采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的疗效及其优越性。方法术式包括单纯性鼻息肉摘除 鼻窦复合体手术,鼻中隔矫正 筛窦手术,额窦口、蝶窦口扩大术,经6个月,1年随访。结果治愈128例(65.3%),好转52例(26.5%),无效16例(8.2%)。结论鼻内镜手术结合传统柯-陆术式、鼻中隔矫正术在鼻息肉伴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术中的灵活应用,可降低鼻息肉复发率,而且可以改善患者头昏、头痛、流涕等症状。  相似文献   

20.
李蓓  覃大洋 《微创医学》2014,(6):784-785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腔扩容术治疗结构性鼻炎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选择76例结构性鼻炎患者,根据具体结构变异情况拟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包括三线减张鼻中隔成形术、中鼻甲成形术、下鼻甲骨折外移和黏膜下部分切除术,提倡三位一体的理念,把鼻腔作为一个整体,将鼻中隔、中鼻甲、下鼻甲三个结构所出现的解剖异常同期处理。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治愈59例,显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4%。结论结构性鼻炎是鼻腔多种结构异常而导致的功能异常的一类疾病,鼻内镜下三位一体鼻腔扩容术对双侧鼻腔异常结构进行功能性的矫正,对恢复鼻腔对称性结构和通气功能的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