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采取PFNA内固定术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通过Gross方程间接计算出隐性失血量,线形回归分析年龄、性别、体重、身高、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合并内科疾病数量、BM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引流量、显性失血量与隐性失血的相关性。结果:PFNA术后总失血量(531.4±39.6)ml,显性失血量(128.8±23.5)ml,隐性失血量(402.6±25.9)ml,隐性失血占总失血量的75.8%,隐性失血量与年龄呈正相关,与高血压、显性失血量呈负相关。结论:隐性失血在占总失血量的3/4,应引起临床重视,隐性失血量与患者年龄呈正相关,对于高龄患者应密切关注失血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不同麻醉方式对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按照不同的麻醉方式将12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组(n=60)和全麻组(n=60),经相应麻醉方式处理后均行PFNA手术治疗,测量患者术前、术后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压积,根据Gross方程计算隐性失血量。结果硬膜外组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为(770.4±415.3)ml,全麻组隐性失血量为(1142±605.4)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全麻会导致隐性失血量的增加,若无明显禁忌,建议行硬膜外麻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 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失血量。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采取闭合PFNA内固定治疗的4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不同时间段的隐性失血量及术中显性失血量进行比较。结果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平均总隐性失血量是平均显性失血量的10倍以上。术后第4~5天与术后第1天、第2~3天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远大于术中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主要发生在手术后的前3天,故术后前3天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血红蛋白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DHS与PFNA两种内固定手术方式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显性与隐性失血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4年10月本院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58例,其中28例患者应用DHS内固定术,30例患者应用PFNA内固定术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均备添加红细胞4 U术中用,DHS组术中显性失血量约(273±137)ml,术后引流显性失血量(136±38)ml,隐性失血量(239±83)ml,总失血量(793±68)ml,PFNA组术中显性失血量约(116±34)ml,术后隐性失血量(628±96)ml,总失血量(776±73)ml。两组患者显性失血DHS组明显高于PFNA组,隐性失血PFNA组明显高于DH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失血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通过对DHS与PFNA两种手术方式术后显性与隐性失血量的对比,术后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需密切观察失血情况,特别重视PFNA术后隐性失血的观察及预防。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Gamma3、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及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nail,DHS)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分析,了解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失血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科2007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诊治的408例采用Gamma3、PFNA及DHS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Gross方程,根据身高、体重、术前和术后的血常规变化,计算围手术期的失血量,并比较Gamma3组、PFNA组及DHS组的失血量区别。结果:Gamma3治疗组患者共96例,平均手术时间为(74.7±25.0)min,平均显性失血量为(103.5±83.0)mL,平均总失血量为(831.9±474.8)mL,平均隐性失血量为(728.3±455.5)mL。PFNA治疗组患者共84例,平均手术时间为(69.0±27.1)min,平均显性失血量为(91.5±111.4)mL,平均总失血量为(825.7±478.0)mL,平均隐性失血量为(734.2±455.7)mL。DHS治疗组患者共40例,平均手术时间为(97.5±25.0)min,平均显性失血量为(283.6±142.1)mL,平均总失血量为(695.7±502.4)mL,平均隐性失血量为(412.1±457.6)mL。结论:通过3种内固定方式的比较发现,DHS治疗粗隆间骨折切口大、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多,Gamma3和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虽然具有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等优点,但围手术期的隐性失血较多,临床应予以足够的重视,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PFNA在治疗不同AO分型的股骨粗隆间骨折中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差异,借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收集116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资料,均应用PFNA治疗,根据AO分型将骨折患者分组,其中A1型组50例,A2型组66例。收集术前1天、术后3天内血常规及术中、术后失血量,根据Gross方程计算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结果:应用PFNA治疗不同AO分型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时,A2型组骨折的患者术中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明显大于A1型组骨折的患者(P<0.05),且隐性失血造成A2型骨折患者住院时间较长,由此导致术后并发症增加,下地时间延长,住院费用也相应增加。结论:在股骨粗隆间骨折应用PFNA治疗时隐性失血不容忽视,而A2型骨折的患者隐性失血要高于A1型骨折的患者,因此在临床中对于A2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上更应注意围手术期管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计算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PFNA)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各时间段的隐性失血量,并分析隐性失血量与术后时间的关系,提高临床医师对PFNA内固定术后隐性失血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潍坊市人民医院骨创伤外科2012年3月~2013年3月采用PFNA内固定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0例,采用Gross方程计算PFNA内固定术后各阶段(1d,2~3d以及4~5d)的隐性失血量,并与患者围手术期显性失血进行比较。结果 PFNA内固定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的89.7%,术后隐性失血量第4~5天与第2~3天、第1天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后主要的失血途径是隐性失血,并且主要发生在术后3 d内。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IFF)患者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术后隐性失血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本院行PFNA术进行治疗的86例老年IFF患者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年龄、骨折分型、高血压、糖尿病、术前有无抗凝、性别、体重指数、麻醉方式、手术时间及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临床资料,分析PFNA术后隐性失血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8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总失血量为(915.02±102.03)ml,显性失血量为(93.96±10.68)ml;隐性失血量为(805.06±85.82)ml;单因素分析显示,老年IFF患者PFNA术后隐性失血与年龄、骨折分型、高血压、糖尿病及术前有无抗凝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体重指数、麻醉方式、手术时间及受伤至手术时间与老年IFF患者PFNA术后隐性失血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老年IFF患者PFNA术后隐性出血量发生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75岁、骨折严重程度、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及术前抗凝治疗。结论 术后隐性失血是老年IFF患者P...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重,股骨粗隆间骨折已经成为一个普遍且严重影响健康的问题.防旋转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是目前临床应用最普遍的手术治疗方法,其可以降低植入物并发症,并且能够提供角度稳定和旋转稳定性,对于严重骨质疏松和不稳定型老年高风险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而言更为有利[1-2].临床上,外科医师往往因为PFNA手术时间短、手术创伤小、术中显性失血量少等因素忽略了患者的围手术期隐性失血[3-4].目前的相关研究在样本量、数据处理、研究方法上没有明确不同骨折分型对于PFNA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本研究分析了接受PFNA手术的不同AO分型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资料,旨在探讨围手术期不同分型患者隐性失血量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进行量化研究。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自2013-1-1至2014-12-31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19例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OSTHEO公式计算隐性失血量。结果:19例研究对象中,术中出血量平均110.53±84.42ml;出血总量平均896.78±309.99ml;隐性失血量平均769.41±284.80ml。结论: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达到769.41±284.80ml,占失血总量的85.80%,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及时纠正贫血,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老年粗隆间骨折隐性失血的特点,为临床提供参考指导依据.方法对54例采用PFNA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红细胞压积(Hc)t和血红蛋白(Hb)的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平均手术记录出血量135 mL,平均失血量(平均围手术期失血量)为698.31 mL.结论手术记录出血量并不反应围手术期失血量(包括创伤后手术前、术中、术后的失血),以此作为围手术期患者的补液治疗并不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采用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PFLCP)内固定方法治疗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围手术期出血进行分析,并对可
能影响其结果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2月~2014年12月间采用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内
固定治疗的17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术前术后血常规以及术中及术后失血输血情况等指标进行分析,对
围手术期的失血情况做出评估,同时对患者年龄身高体重合并症手术时间等相关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应
用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的患者围手术期失血637.67±251.57 mL,手术时间为130.93±31.02 min,隐性失血240.51±
195.92 mL,围手术期出血量与年龄和手术时间具有相关性,与体质量、身高、性别和是否合并高血压病无相关性。结论股骨近
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存在较多的围手术期失血量,患者年龄和手术时间是其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髓内及髓外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术期失血特点,探讨隐性失血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北京老年医院收治的75例行髓内固定手术治疗(髓内组)和88例行髓外固定手术治疗(髓外组)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显性失血量、术后隐性失血量、术后总失血量,术前及术后3 d的Hb及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 HCT),分析不同性别、年龄、BMI患者隐性失血量的差异。结果髓内组手术时间短于髓外组[(40.2±4.0)min比(60.8±6.0)min,P <0.05]),术中出血量[(48.8±2.6)ml比(123.8±6.9)ml]、术后显性失血量[(62.4±13.9)ml比(74.0±14.8)ml]亦明显少于髓外组(P <0.05),术后隐性失血量[(384.0±26.3)ml比(243.5±26.4)ml]、术后总失血量[(446.4±35.5)ml比(317.5±30.4)ml]明显多于髓外组(P <0.05)。髓内组和髓外组术后3 d的Hb分别为(82.4±7.3)g/L和(94.1±8.8...  相似文献   

14.
王溪淳  胡斌  杨宏志 《当代医学》2021,27(16):132-133
目的 探讨股骨髓腔注入氨甲环酸对股骨粗隆间骨折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患者术后隐性失血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7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37例.对照组骨髓腔注入20 mL 0.9%氯化钠溶液,观察组将2 g氨甲环酸注射液与20 mL 0.9%氯化钠溶液混合注入股骨髓腔,比较两组隐性、显性、围术期总失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术后,观察组显性失血量略多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隐性失血量及围术期总失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股骨髓腔注入氨甲环酸可有效减少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患者术后隐性失血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螺旋刀片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微创手术方式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隐性失血原因及对策。方法:对2011年11月至2013年2月采用PFNA治疗老年AO/OTA A1、A2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手术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的下降程度,根据公式估算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情况,分析隐性失血原因。结果:临床数据研究发现本组36例患者手术后Hb、Hct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隐性失血与术中可见的失血量差距很大。结论:PFNA手术微创,但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却不小,临床上需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生物型人工股骨头置换(FHR)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术期隐性失血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 1月至2017年6月我院165例实施手术治疗的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生物型FHR组患者68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手术(PFNA)组患者97例。FHR组患者根据术后1周复查血红蛋白(Hb)水平,分为高Hb亚组(≥9 g?dL-1)和低Hb亚组(<9 g?dL-1)。比较FHR组和PFNA组患者围术期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下床时间及髋关节功能优良率的差异。对高Hb亚组和低Hb亚组的Hb量、红细胞压积(Hct)、院内感染、术后1个月和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评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FHR组患者围术期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手术切口长度均大于/长于PFNA组,而下床时间短于PFNA组,P<0.01。FHR组与PFNA组患者的隐性失血量均占总失血量的60%以上。FHR组患者中低Hb亚组院内感染率高于高Hb亚组,低Hb亚组术后1周Hb和Hct水平、术后1个月和12个月的Harris评分及FIM评分均低于高Hb亚组,P<0.01。结论:FHR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快,但总失血量高于PFNA组患者,其中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的60%以上。术后中重度贫血(<9 g?dL-1)患者院内感染率增高,影响了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围术期定期监测Hb有助于及时发现并纠正贫血,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隐匿性失血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2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入院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血浆白蛋白、尿比重、骨折类型、手术类型、入院至手术时间.根据红细胞压积的变化,从计算的总失血量中减去观察到的围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PFNA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显性与隐性出失血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4月-2015年4月应用PFNA治疗的80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术前、术后第1、2、3天HCT和Hb的变化,依据患者不同年龄、性别及骨折分型进行对比及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PFNA治疗术中显性失血(106.23±18.76)mL,隐性失血(596.36±138.63)mL,总失血量(702.59±155.39)mL,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失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3型骨折患者隐性失血明显高于A1、A2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内固定虽是微创治疗,术中显性失血较少,但术后的隐性失血量可为显性失血的4~5倍,应特别重视术后的患者的失血情况观察,指导临床输血治疗,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并节约用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氨甲环酸不同给药方式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0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术前静脉组、术中局部组、联合组三组,每组40人。三组分别于术前、术中、术后给予氨甲环酸。根据Gross线性方程和Nadler方程计算各组围术期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术后各组深静脉栓塞和肺栓塞的发生情况。检测术前及术后第1、3、5天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积。结果术后第1、3、5天监测三组患者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随访后,经彩超发现术后局部组2例深静脉栓塞患者,三组均无肺栓塞患者。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PFNA内固定术术前给予氨甲环酸可减少围术期的失血量,并保持一定水平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积。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分析动力髋螺钉(DHS)和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13年1月期间,因股骨粗隆间骨折接受DHS或PFNA内固定手术者223例,其中DHS组121例,PFNA组102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等。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骨折类型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12~20个月,DHS组中有11例内固定失败或不愈合,PFNA组有3例发生不愈合或延迟愈合。PFNA组较DHS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骨折愈合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高,但术后隐性失血多(P0.05)。两组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总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HS和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都可以获得良好效果。然而PFNA较DHS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好,适用于各种类型尤其是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或严重骨质疏松患者,是一种理想的内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