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摘要] 目的 对一个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并鉴定其致聋基因突变,同时在大规模耳聋人群队列中对鉴定出的致病性突变致中国人群耳聋的特征进行分析。方法 完善家系成员的问卷调查、听力学检查、体格检査等临床检查,同时采集血液样本,通过耳聋相关基因的大规模平行测序(MPS)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进行致病基因鉴定。总结及分析鉴定出的致病性突变在中国耳聋基因研究战略联盟(CDGC)耳聋数据库中的检出情况。结果 在一个早发性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家系中鉴定出MYO15A基因NM_016239.4:c.8182C>G(p.Arg2728Gly)/c.9861C>T(p.Gly3287=)复合杂合突变,为该家系耳聋患者的致聋原因。其中MYO15A基因c.9861C>T(p.Gly3287=)同义突变通过改变剪接导致基因功能缺陷,其在中国广西壮族人群中次要等位基因频率为0.2%(3/1 438),在其他人群及公共数据库中均未检出。结论 研究确定了MYO15A基因c.9861C>T(p.Gly3287=)在中国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中的致病性,该突变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富集明显。通过研究强调了在致病基因鉴定时,高频与同义突变并非过滤的绝对指标,尤其是在某些地区富集格外明显的突变,应格外注意。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系统性评价ABCB1基因多态性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治疗药物伊马替尼血药浓度水平的影响,为临床个体化用药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s、Scopus、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搜集伊马替尼药动学通路转运体的ABCB1 C1236TG2677T/AC3435T基因多态性与接受伊马替尼治疗患者血药浓度的相关性研究。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工作,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ABCB1基因多态性与伊马替尼血药浓度水平相关性研究7篇,合计87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ABCB1 C1236T中T等位基因携带者与C等位基因携带者间伊马替尼的稳态血药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97.44 ng/ml,P=0.03),G2677T/A中突变纯合及杂合基因携带者与野生型基因携带者间伊马替尼血药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318.27 ng/ml,P<0.01),未显示C3435T基因多态性与伊马替尼血药浓度具有显著关联性(P>0.05)。结论 ABCB1 C1236TG2677T/A突变基因与伊马替尼血液浓度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对三个遗传性家族性头颈副神经节瘤家系进行SDH基因家族变异分析。方法 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3例头颈副神经节瘤患者(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采集研究对象外周静脉血200 μL,提取基因组DNA后进行测序,并对候选变异进行Sanger测序和致病性分析。结果 三个家系分别诊断为SDHD NM_003002.4:c.1A>G、SDHD NM_003002.4:c.274G>T和SDHB NM_003000.3:c.689G>A杂合变异导致的副神经节瘤,均为已报道过的变异。结论 对头颈副神经节瘤患者开展基因检测可以明确其致病原因,为遗传咨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分析一个罕见的镫骨强直伴拇指(趾)宽大综合征(SABTT)家系(编号HuB-341)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应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鉴定其致病基因。方法 对该家系成员进行病史调查、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听力学检查,绘制家系图谱。同时抽取家系成员外周静脉血并提取DNA,对先证者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对候选基因通过Sanger测序进行家系验证,明确该家系的致病基因。结果 HuB-341家系来自湖北省武汉市,2代3人。先证者为家系唯一耳聋患者,临床表现为双耳传导性聋并伴有特征性面容、拇趾宽大、弱视及远视。对先证者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鉴定了NOG基因一个新的突变位点,即c.679G>T,引起编码第227位的谷氨酸突变为终止密码子(p.Glu227Ter)。家系验证提示该突变为新生突变。该突变在多物种间是保守的。结论 该家系临床诊断为SABTT,通过先证者全外显子组测序及家系验证,鉴定了NOG基因一个新的突变位点,即c.679G>T(p.Glu227Ter)。该突变为家系的致病突变,临床诊断和分子诊断相结合提高了对该罕见病的认识,为该家系的遗传咨询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鉴定1例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的遗传病因,明确检出突变的致病性,以及患者人工耳蜗康复效果,为该家庭再生育提供遗传指导。方法 采集广西壮族自治区一个耳聋小家系样本3例,包括1例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儿和其正常听力父母。对该家系成员进行病史调查、体格及听力学检查,采集外周静脉血。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致病基因,评估人工耳蜗术后听觉与言语康复效果。结果 ESPN基因c.1916-1G>A纯合突变是该家系的致聋原因,人工耳蜗术后听觉与言语康复效果良好。结论 研究发现了ESPN基因一个新的突变,是该耳聋家系的致病原因。回访发现人工耳蜗术后患儿言语康复效果好。该研究丰富了遗传性聋的突变谱,并对人工耳蜗植入的术前评估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应用耳聋基因芯片对广西地区先天性耳聋患者及其直系家属进行筛查,分析广西地区耳聋的主要致聋基因及突变特点。方法 招募2017年12月至2022年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非综合征型耳聋(NSHL)患者及其直系血缘亲属共33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外周血并提取DNA,应用耳聋基因芯片检测受试者耳聋相关的4个热点基因中的16个突变位点:GJB2(35delG、176-191del16、235delC、299-300delAT),GJB3(538C>T、547G>A),SLC26A4(IVS7-2A>G、2168A>G、1174A>T、1226G>A、1229C>T、IVS15+5G>A、1975G>C、2027T>A),线粒体12S rRNA(1494C>T、1555A>G),统计并分析其耳聋基因突变特点。结果 158例耳聋患者中共检出常见耳聋基因突变24例(15.19%)。其中SLC26A4基因突变15例(9.49%),GJB2基因突变8例(5.06%),线粒体12S rRNA突变1例(0.63%)。178例听力正常的耳聋患者亲属共检出22例基因突变,检出率为12.36%。其中SLC26A4基因突变12例(6.74%),GJB2基因突变10例(5.62%)。结论 SLC26A4GJB2是广西地区人群遗传性耳聋的常见突变基因,其中SLC26A4c.IVS7-2A>G位点突变率最高,其次为GJB2c.235delC突变,应引起临床医师关注。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Gal-3)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新发心房颤动(AF)的关联性。方法 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AMI合并新发AF患者30例(新发AF组),另选同期AMI未合并新发AF患者30例(非AF组)。通过医院病历系统收集两组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MI患者新发AF的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Gal-3与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左房前后径的相关性。结果 新发AF组左心房前后径、NT-proBNP和血清Gal-3水平高于非A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较高水平的血清Gal-3是促进AMI患者新发AF的危险因素(OR=2.719,P=0.006)。AMI患者的血清Gal-3水平与NT-proBNP水平、左心房前后径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血清Gal-3水平与AMI患者新发AF密切相关,具有作为预测AMI患者新发AF标志物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对广西2016-06~2018-12出生的6 590名新生儿的耳聋基因突变情况进行分析,为新生儿耳聋基因突变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2016-06~2018-12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产科分娩的新生儿共6 590名取脐带血提取DNA,采用晶芯十五项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盒接受耳聋基因GJB2、SLC26A4、GJB3和线粒体DNA12SrRNA四个基因的突变位点筛查。结果 共检出耳聋基因突变携带者156名,突变总携带率为2.37%。突变发生率大小排列为GJB2>SLC26A4>线粒体DNA12SrRNA>GJB3,发生率分别占48.72%、34.62%、14.10%和2.56%。男女婴比较基因突变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份基因突变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广西2016~2018年间新生儿耳聋基因突变携带率与既往报道相近,未发现性别、年份基因突变构成比的差别。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观察穴位埋线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失眠患者按就诊顺序半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n=30)给予穴位埋线治疗,对照组(n=30)给予阿普唑仑治疗。比较两组睡眠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治愈18例,好转9例,未愈3例。对照组治愈13例,好转7例,未愈10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穴位埋线治疗失眠症疗效良好,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调查广西地区患者ABO亚型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 选取2021年广西地区患者经血型血清学技术鉴定为ABO亚型的25例标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和聚合酶链反应-测序分型(PCR-SBT)确定其基因型,对比分析其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结果 经血型血清学确认为ABO亚型的25例标本中,经分子生物学检测确证为亚型10例,其中B亚型7例,AB亚型3例。Bw11是主要ABO亚型等位基因(8/10)。另外血清学鉴定为亚型的15例经PCR-SBT法确认为非ABO亚型,其中以A102等位基因占比最高(9/15)。结论 广西地区患者ABO亚型血清学与分子生物学结果一致率较低,宜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进行验证,以提高ABO亚型鉴定的准确性,保障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1.
12.
13.
Concurrent 8     
《Internal medicine journal》2008,38(S4):A83-A83
  相似文献   

14.
15.
Chapter 8     
No abstract available for this article.  相似文献   

16.
征解8     
  相似文献   

17.
Response 8     
  相似文献   

18.
PRAGUE-8     
《Herz》2007,32(7):591-591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