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哮喘是一种以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气道重构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大多数哮喘患者吸入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能有效地控制哮喘症状。但仍有5%~10%的哮喘患者即使吸入大剂量药物仍难以控制,且治疗效果差。2010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支气管热成形术用于治疗难治性哮喘,大量前期研究已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该文就支气管热成形术治疗难治性哮喘的应用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哮喘是一种以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疾病,喘息症状主要源于气道口狭窄,继发于抗原过敏的慢性气道炎症。是一种包括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由此提出了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新概念”。强调气道的慢性炎症是哮喘发病的病理基础.抗炎治疗是哮喘治疗的基本原则,强调支气管哮喘治疗的长期性,而缓解的抗炎治疗是哮喘的第一线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3.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的病因较为复杂,大多认为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 一、药物治疗原则 哮喘的药物治疗应掌握控制症状、预防复发巩固疗效的原则.当前防治哮喘药物品种颇多,但主要分为支气管扩张剂及抗炎药二大类,通过解痉、抗炎达到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消除气道炎症及降低气道高反应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护理。方法通过对我院1998--2010年元月治疗支气管哮喘50例。结果明确哮喘的病例生理特征是气道炎症。目前哮喘的治疗策略仍以缓解症状为主。结论首先必须控制哮喘的发作。  相似文献   

5.
支气管哮喘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慧华  彭丽萍 《吉林医学》2009,30(3):283-284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性疾病。这种慢性炎性反应导致气道反应性增加,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哮喘治疗目的在于减少发作,改善呼吸功能,防止气道组织增厚与狭窄。  相似文献   

6.
潘华杰 《中外医疗》2009,28(35):164-165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气道高反应性和可逆性气道阻塞为特点的慢性疾病,是由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参与的慢性炎症。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呼吸困难、胸闷、咳嗽症状,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近年来哮喘的患病率和病死率呈不断上升趋势,目前全球发病率约5%~6%,虽然至今哮喘尚无根治手段,但经有效的药物治疗和预防,通常可实现控制。哮喘治疗目的在于减少发作、改善呼吸功能,防止气道组织增厚与狭窄。抗炎、对症、免疫治疗被认为是支气管哮喘最基本的治疗方法,目前治疗哮喘的药物种类较多,本文就哮喘药物的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护理.方法通过对我院1997-2011年六月治疗支气管哮喘80例.结果明确哮喘的病例生理特征是气道炎症,了解哮喘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目前哮喘的治疗策略仍以缓解症状和护理为主.结论首先必须控制哮喘的发作和注重各方面的护理.  相似文献   

8.
周玲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5):1846-1847
<正>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嗜酸性粒细胞及肥大细胞反应为主的气道变态反应性炎性反应及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常见病、多发病,突发性及反复性发作的呼吸困难、喘息、咳嗽及胸闷是常见的临床症状,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因此,对支气管哮喘的控制和预防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健康教育是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健康教育可有效控制急性发作、改善  相似文献   

9.
中药内外合治法防治支气管哮喘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中药内外合治防治支气管哮喘的效果和作用机理。方法:以豚鼠为实验动物进行支气管哮喘的实验研究。结果:中药内外合治能有效地防治支气管哮喘,对抗气道过敏反应,桔抗哮喘炎性介质释放,减轻气道粘膜及周围组织炎性浸润,有明显保护气道作用。结论:中药内外合治具有预防和控制支气管哮喘发作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射流雾化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在中重度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对照组常规输液、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炎及静脉注射氨茶碱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全乐宁和爱喘乐氧驱射流雾化吸入,治疗期间进行PEF监测,观察症状缓解与临床控制时间。结果:治疗组症状缓解时间较对照组短,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但两组临床控制时间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支气管扩张剂射流雾化吸入能迅速缓解哮喘症状,但对临床控制时间无明显影响,提示哮喘的治疗仍需以皮质激素的抗炎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1.
支气管哮喘是由于多种炎性细胞,特别是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这种慢性炎症与气道高反应性传统的发生和发张有关。同时,支气管哮喘是世界范围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其发病率和患病率不断上升。哮喘的发病是遗传和环境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临床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大多数患者可经药物治疗得到控制。治疗多是通过口服和静脉给药,我科自2013年9月-2014年9月共收治支气管哮喘患者45例,在传统治疗基础上配合吸入β-受体兴奋剂、糖皮质激素、胆碱能受体拮抗剂气雾剂取得非常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支气管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Ⅲ。这种炎症使易感者对各种激发因子具有气道高反应性,可引起气道缩窄,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等症状。随着人们对哮喘认识的不断深入,治疗的重点已从单纯缓解气道平滑肌痉挛,转为以预防、防治气道炎症为主的综合治疗,现就近年其药物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支气管哮喘是由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这种炎症使易感者对各种激发因子产生气道高反应性,并可引起气道缩窄,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等症状.老年哮喘是指65岁以上的哮喘病人.老年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肺部疾病病,其特征为气道炎症、可逆性气道阴塞和气道病变反应.  相似文献   

14.
支气管哮喘(哮喘)是由气道多种炎性细胞和结构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而哮喘急性发作是指喘息、气促、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缺氧(或)CO2潴留,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15.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是由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和 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这种炎症使易感者对各种激发因子具有气道高反应性,并可引起气道缩窄;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多数患者可自行或经治疗缓解.  相似文献   

16.
支气管哮喘的最新定义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目前世界至今对哮喘尚无根治手段,但随着近年来对哮喘研究取得大进展,可使哮喘达到完全控制或良好控制。目前支气管哮喘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有认为属于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有认为与可逆性气道阻塞、气道高反应性、气管炎症、神经机制功能障碍和遗传基因有关。患者常反复发作性哮喘、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或(和)清晨发作加剧。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道受限,重度或危重哮喘发作如救治不当可引起哮喘死亡。  相似文献   

17.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反应为主的气道变应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疾病,易感者对此类炎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可逆性气道阻塞症状.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收治支气管哮喘患者60例患者,通过治疗和精心的护理,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把护理体会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讨论支气管哮喘诊断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 哮喘是一种对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都有明显影响的慢性疾病.气道炎症是所有类型的哮喘的共同病理、症状和气道高反应性的基础,它存在于哮喘的所有时段.  相似文献   

19.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哮喘)是一种气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是由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结胞等多种细胞参与,大多在支气管反应性增高的基础上由变应原或其他因素引起不同程度的弥漫性支气管痉挛、黏膜水肿、黏液分泌增多及黏膜纤毛功能障碍等变化.气道炎症引起易感者广泛气道狭窄和可逆性气道阻塞症状,可自然或经治疗而缓解,并可导致气道高反应性.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气污染加重,引起人体肺功能、呼吸道反应性、免疫系统的变化,增加了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患者对抗原的敏感性,增加了哮喘的发病率并使其症状不典型.充分了解哮喘的发病原因及致病机制,以及病理改变,进行全面系统的体格检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应用各种特异性检查,哮喘的诊断以及鉴别诊断形成不难,可以避免误诊和漏诊.本文就支气管哮喘的诊断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0.
官和立  刘晓俊  杨恂  高凌云 《重庆医学》2013,(24):2854-2856
目的探讨气道反应性与支气管哮喘吸入治疗的关系。方法选择5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吸入沙美特罗氟替卡松50μg/250μg,每日1~2次,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3、6、12个月进行常规肺功能检查和支气管激发试验,测定最大呼气流量(PEF)、1s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EF)及比气道传导率下降35%或以上时吸入乙酰甲胆碱浓度(PC35sGaw)。结果治疗3个月后大部分患者的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EF、FEV1明显上升,全部病例支气管激发试验仍为阳性;6个月后超过80%的患者哮喘完全控制、肺功能恢复正常,但激发试验阳性病例为38例,达76%;12个月后,超过90%的患者肺功能恢复正常,29例(58%)激发试验阳性。结论哮喘临床症状达到完全控制的时间早于气道反应性达到理想水平的时间,气道反应性指标在调整治疗方案中的价值优于临床症状和肺功能,是评估哮喘的严重程度、药物治疗疗效判断及停药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