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多糖又称多聚糖,是中药重要成分,也是中药的有效成分[1],随着深入研究,已有300多种多糖被提取出来。研究发现中药多糖具有降血脂、降糖、抗肿瘤、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2]。肠道菌群与众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3],同时疾病的发生也常引起肠道菌群的紊乱。肠道菌群的组成受不同疾病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又反过来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4]、产生的代谢产物[5]等影响着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临床疗效确切的有毒中药应用广泛,具有有效性和毒性的双重效应,其传统用药途径以口服为主.肠道菌群寄居于消化道中,与人类健康和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结构、组成、功能和代谢产物)是有毒中药发挥双重效应的潜在靶点.文章旨在从有毒中药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的角度,对有毒中药的治疗作用和毒性作用研究进行系统...  相似文献   

3.
陈秀琴  黄小洁  石达友  郭世宁 《中草药》2014,45(7):1031-1036
肠道菌群对人和动物的健康至关重要,具有多种生理功能,一旦菌群失调就会导致各种疾病。中药多数是以口服的形式进入消化道,因此肠道内的微生物对中药的代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许多中药对肠道菌群的平衡产生影响。从疾病与肠道菌群状态的关系,中药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肠道菌群对中药代谢的影响以及宏基因组学等研究方法进行综述,为研究中药与肠道菌群相互影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肠道菌群与中药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齐  高霞  耿婷  黄文哲  刘丽芳  王振中 《中草药》2017,48(17):3629-3635
肠道菌群作为人体内庞大的微生态系统,与人体健康状况有着密切的关联。其特点是数量大、种类多,一旦失调,将会引发各种疾病。中药对肠道菌群的稳态具有调节作用,同时肠道菌群对中药成分具有代谢转化作用,中药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研究对实现中药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对近年来关于肠道菌群与中药相互作用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归纳,为后续进一步深入研究中药与肠道菌群的关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人体肠道中栖息着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与其所寄居的肠道环境组成了肠道微生态系统。肠道共生菌群参与调控宿主的营养消化吸收、免疫应答、生物拮抗等一系列生命活动,且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维持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平衡对宿主的生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中药有效成分代谢转化后,肠道菌群使其代谢产物更易被吸收,甚至有减毒或增毒作用,进而发挥不同的生物学效应;同时,中药也能调节肠道菌组成,保护肠黏膜屏障,从而恢复肠道稳态。作者检索了近15年中药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的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了肠道菌群的分类,肠道菌群失调与疾病的关系,肠道菌群对中药有效成分代谢及生物活性的影响以及中药调节肠道菌群失调等方面,并对基于多组学技术研究中药作用机制的策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基于肠道菌群的中药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促进了其治疗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等的发展,但其尚不明确的作用机制极大限制了中药现代化、国际化和产业化。随着2代/3代基因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肠道菌群已成为中药作用机制研究的热点和新途径。为此,探讨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从中药复方、药对、单味药和活性成分不同角度系统分析中药通过调控肠道菌群改善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阐释中药的作用机制提供研究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总结中药以肠道菌群为靶点治疗疾病的机制与优势,并着重阐述中药调节肠道群防治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中药以肠道菌群为靶点治疗疾病的机制包括改善肠道微环境、纠正肠道菌群失调状态、调节肠道菌群代谢等,优势为多渠道、多靶点和整体调节。中药调节肠道菌群防治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包括:增加有益菌相对丰度,降低致病菌相对丰度,改善肠道菌群的组成,维持肠道屏障功能,以及调节短链脂肪酸、胆汁酸、氧化三甲胺等心血管相关活性物质的代谢等。中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可达到减轻心肌炎症反应,逆转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缓解临床症状,延缓慢性心力衰竭进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肾间质纤维化(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 RIF)为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发展成终末期肾脏病的共同病理特征,其发生机制与炎症损伤、氧化应激和细胞自噬等因素密切相关。研究证实肠道菌群与RIF的发生相关,其机制涉及肠道菌群相关的尿毒症毒素、代谢物质等方面。中药在改善RIF进而保护肾功能等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大量研究表明中药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进而改善RIF。文章就肠道菌群参与RIF的相关机制以及中药调节肠道菌群防治RIF的相应措施做一总结,为后续肠道菌群作为影响RIF提供些许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9.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致残率较高的风湿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检索近五年国内外文献发现,肠道菌群紊乱可从不同途径参与免疫应答,提高RA的发病率;单味中药及其复方均能通过调节肠道微环境、恢复肠道稳态,减轻炎症反应,对RA起到防治作用。从肠道菌群与RA发生的相关性及中药通过肠道菌群防治RA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中药防治RA的药理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一个成年人的肠道内定植着约10~(14)个细菌,占人体细胞总数的90%,如同人体内"隐藏的器官"。肠道菌群影响着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代谢,同时也受环境、饮食物等因素的影响,也正是通过这种相互作用影响人体健康与疾病的发生发展。从多角度综述肠道菌群与中医中药及骨质疏松症的联系,旨在为临床上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新的途径与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χ2检验以及肠道菌群与不同中医体质的关系模型的构建,以证明肠道菌群与不同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方法:基于问卷调查对114名受试者进行体质分类,同时收集各受试者粪便,利用16S rRNA测序技术获得肠道菌群种水平层面相对丰度的定性数据,通过χ2检验筛选出与不同中医体质关系密切的肠道差异菌群。基于基尼系数筛选出特征菌种并分别用朴素贝叶斯(NB)、K近邻(IBK)、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5种算法进行肠道菌群与中医体质关系模型构建。结果:在P<0.05χ2检验水平上,不同的肠道菌群与9种体质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明显差异。基于基尼系数构建二者的关系模型,除气虚质外,其余体质都能构建关系模型,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在0.7以上。结论:基于肠道菌群与不同中医体质构建的模型是合理可靠的,说明不同肠道菌群与9种中医体质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中医治疗优势人群肠道菌群及TB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特征及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科门诊或病房收治的mCRC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安慰剂组,治疗给予常规中医治疗加用祛邪胶囊,对照组...  相似文献   

13.
抗肿瘤中药的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肿瘤中药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对中药莪术及其有效成分紫杉醇、藤黄、大黄素、β-榄香烯、土贝母苷甲以及川芎嗪、玉竹提取物、人参皂苷、丹参酮等中药的实验观察及分析,并查阅大量资料。结果发现许多抗肿瘤中药具有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逆转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性、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作用,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药成分复杂,药理作用广泛,用于治疗肿瘤可弥补西医治疗上的不足,值得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4.
人体微生态系统包括口腔、皮肤、尿液和胃肠道,肠道微生态系统是最重要、最复杂的生态系统。肠道微生态由肠道菌群和其寄居的环境组成,具有参与机体物质代谢、营养吸收、黏膜屏障、免疫调节等作用,与机体生理及病理活动关系密切,相互影响。人体微生物群落由细菌、真菌、病毒和古菌等组成,他们之间建立了高度复杂的相互作用网络。肠道微生物生物量占人体微生物总生物量的78%,约有400~500种肠道细菌。正常肠道菌群是人体的天然屏障,对维持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肠道菌群最显著特征之一是具有稳定性,菌群按一定比例组合,各种细菌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在质量和数量上形成生态平衡。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会影响肠道菌群数量及结构,特别是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肠杆菌受到抑制,会发生各种肠道疾病和肠外疾病。因此,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对于人类抵抗肠道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发现,肠道微生态与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肥胖等关系密切。关于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日益增多,中医药也成为打开肠道微生态大门的一把金钥匙。文章从中医病因病机、证候、实验研究及临床治疗方面着手,系统论述了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肠道菌群与各脏器相关联,能够反映中医药整体观特点。肠道菌群在中药作用机制、配伍应用和毒理等领域广泛应用。中药可影响肠道菌群数量和组成,改善肠菌丰度和多样性,同时肠道菌群也可代谢转化中药活性成分,与中药相互影响,促进中药药效发挥。肠道菌群联合代谢组学等多组学技术通过多层次分析,有利于全面阐释肠道菌群与中药作用机制。本文利用数据库综合检索近十年发表的相关文献,阐释肠道菌群和中药之间的相互作用,归纳总结肠道菌群在中药药效、配伍、炮制、毒理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及与代谢组学等多组学技术联合应用,为深入研究肠道菌群和中药之间的关系及多组学技术在肠道菌群与中药之间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剖宫产术后,胃肠道受到机械性刺激,加之麻醉药物抑制作用,会出现暂时性胃肠蠕动减弱或消失,导致不同程度腹胀、腹痛等肠麻痹症状,少数进发为肠梗阻。中药保留灌肠利用肠黏膜直接吸收药物达到治疗的目的,为治疗剖宫产术后并发的肠梗阻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多靶点抑瘤抗转移的作用机制,特别在调节免疫系统、抗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蛋白降解酶活性、抑制血管生长因子)、调控肿瘤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调控凋亡基因、调控信号通路)、细胞自噬功能失调等方面的机制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为中医药治疗前列腺癌、稳定病灶、延长生存期等方面提供了依据。中医药在治疗难治性激素非依赖前列腺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凸显优势,具有多靶点效应和整体调理的作用,是前列腺癌多学科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中药复方成分复杂,具有较多的作用靶点,但基本上是在动物身上体现,临床试验较少,未能很好地反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作用机制。未来期待中医药抗肿瘤要注重整体效应,不仅单从某一个指标来解释,更要着眼于各指标或因子间的相互作用,以整体调节作用阐述其抗肿瘤的作用机制;使用中药复方如何体现辨证,也许可通过证型与所研究基因、干细胞的相关性间接地反映辨证,会是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8.
溃疡性结肠炎作为难治性肠道疾病之一,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研究证实肠道菌群失调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联系密切。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体现了整体调节、辨证论治的特色与优势,中医药可通过改善菌群结构、调节菌群数量、调整肠道菌群稳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且溃疡性结肠炎不同中医证候的肠道菌群存在着明显差异。现通过分析溃疡性结肠炎常见证候(大肠湿热证、脾虚湿蕴证、脾肾阳虚证、脾气亏虚证、肝郁脾虚证、寒热错杂证、热毒炽盛证)肠道菌群的特点及中医药调节溃疡性结肠炎常见证候肠道菌群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微观辨证及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具有高复发率、高致残率的特点,是仅次于创伤的中青年人致残原因。近几年中医药对MS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中医药对MS从临床实践出发的研究显示出中医药在神经免疫性疾病防治方面带来新的思路,在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延缓、抑制并逆转MS复发和进展,改善MS患者抑郁情绪,减轻MS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其对生活质量的满意度等诸多方面,中医药具有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DM)是由于胰岛素缺乏导致血液葡萄糖升高的代谢性疾病。胰岛素抵抗(IR)导致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和利用障碍;胰岛B细胞功能下降,导致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导致血糖蓄积。中药降糖临床疗效确切,作用机制有待阐明。中药可能通过多途径、多靶点改善IR、保护胰岛B细胞功能,从而改善糖脂代谢,治疗糖尿病。本文基于近10年中药(中药活性成分、单味药、复方)降糖的研究型文献,围绕中药从抗氧化应激、抗炎、调控葡萄糖转运通路、调节肠道菌群、抑制异位脂沉积、抑制脂肪组织巨噬细胞外泌体改善IR,刺激胰岛素分泌、调控胰岛B细胞分化、损伤、凋亡、再生以保护胰岛B细胞功能2大方面,系统梳理、归纳总结中药潜在降糖机制,并立足当前中药降糖研究领域,分析目前存在问题,探索未来发展趋势和方向,为进一步探索中药治疗DM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