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犬异体单肺移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犬异体单肺移植,掌握供肺的灌注、切取、保存、修剪的方法以及受体单肺移植的手术方法。方法:杂种犬10只,分为供体和受体,进行5次动物实验,其中异体左肺移植4例,异体右肺移植1例。先吻合支气管,后吻合肺动脉,最后心房袖,移植后于不同时点暂阻断对侧肺动脉并检测植入肺的功能参数。结果:所有移植肺通气和换气功能均正常,移植后犬恢复自主呼吸,能站立行走。术后1例存活5d,供体肺冷缺血时间4h;另1例存活3d,供体肺冷缺血时间17h;余3例均在24h内死亡。结论:犬异体单肺移植早期犬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移植肺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2.
犬肺移植热缺血再灌注后TNF-α和IL-8的早期水平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分析无心跳供体犬肺移植缺血再灌注后TNF -α和IL - 8的早期水平变化。方法 家犬2 0只 ,先给予静脉注射氯化钾 ,心脏停跳 30min后开始进行冷保护液肺灌洗 ,灌洗时间 5min ,取出供体肺 ,4℃低温保存 1h,然后进行受体右肺移植操作 ,术后连续观察 6hTNF -α和IL - 8水平变化。结果 比较术前及术后6h内TNF -α有先升后降的趋势 ,IL - 8有明显持续性升高的趋势。结论 热缺血 30min犬供体肺移植细胞因子参与肺移植术后早期缺血再灌注损伤 ,其血清水平变化规律对检测早期移植肺损伤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犬单肺移植的实验研究,探索如何缩短热缺血时间和提高肺移植的吻合技术,预防手术并发症。方法12只犬,选体重接近者配对作为供受体进行单肺原位移植,对供体犬观察两种方法的热缺血时间;对受体犬进行血气分析,观察移植肺气体交换功能;死后进行解剖,观察各个吻合口的情况。结果6只犬肺移植手术顺利,无手术死亡,存活时间为48~168h,1例死于张力性气胸;只游离并阻断主肺动脉根部较常规方法热缺血时间缩短最少1min;移植肺气体交换功能正常。结论游离并阻断主肺动脉根部,可缩短热缺血时间;后壁折叠、前壁外翻的连续缝合法保证了肺动脉和左房袖吻合口光滑严密,无血栓和狭窄;在支气管两个软骨环间切断时,尽量多保留无软骨的气管壁,是防止支气管吻合口瘘和狭窄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供体犬肺再灌注后早期炎症因子及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变化情况,了解缺血后处理对供体犬肺植入后功能的影响。【方法】 12对比格犬,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6对犬,进行供受体左侧异体单肺移植,不予缺血后处理的干预,按常规方式进行;缺血后处理组:6对犬,进行供受体左侧异体单肺移植,常规方式获取的供体犬肺植入后,再灌注早期实施3个周期的10 s再灌和10 s再阻断,总时程1 min的缺血后处理?于供体犬肺再灌注后1 h和2 h时间点采集供肺标本,采用考马斯亮兰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丙二醛(MDA)的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供体犬肺植入后1、2 h时间点受体左房混合静脉血IL-8水平的变化;关于光镜下观察供体犬肺植入后1、2 h时间点肺组织的病理变化?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进行检验。【结果】 手术无1例失败,均存活。供体肺脏植入时间平均(35.9 ± 1.7) min。缺血后处理组在1 h、2 h时间点的供体肺组织SOD活性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 < 0.001);而供体肺组织MDA含量较对照组减低(P < 0.001)。缺血后处理组的左房混合静脉血的血浆IL-8水平在1、2 h时间点均较对照组的明显减少(P < 0.05)。缺血后处理组肺组织光镜下观察在各时间点的炎症反应均较对照组的变化轻微。【结论】 缺血后处理可能通过减少供体肺组织再灌注后细胞因子IL-8的分泌,从而减轻缺血再灌注后的炎症反应性损伤,达到改善供体犬肺的植入后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供体犬肺再灌注后早期供体肺组织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变化,了解缺血后处理对供体犬肺植入后细胞凋亡基因表达的变化情况。【方法】随机选取12对比咯犬,组成供受体,进行异体左侧单肺移植术。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6对犬,进行供受体左侧异体单肺移植,不予缺血后处理的干预,按常规方式进行。缺血后处理组:6对犬,进行供受体左侧异体单肺移植,常规方式获取的供体犬肺植入后,再灌注早期实施3个周期的10 s再灌~10 s再阻断,总时程1 min的缺血后处理。于供体犬肺再灌注后1、2 h时间点采集供肺标本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丙二醛(MDA)的含量;采用RT-PCR技术检测供体肺脏再灌注后1、2 h时间点细胞凋亡基因Bcl-2、Bax的表达;光镜下观察供体犬肺植入后1、2 h时间点肺组织的病理变化,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以P<0.05为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别。【结果】供体肺脏植入时间平均(35.9±1.7)min。缺血后处理组在1、2 h时间点的供体肺组织SOD活性水平较对照组升高、MDA含量较对照组减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与实验组相比较,肺组织再灌注后1、2 h时间点,Bc12蛋白表达上调(P<0.05),而Bax蛋白表达下调(P<0.05);缺血后处理组肺组织光镜下观察在各时间点的炎症反应均较对照组的变化轻微。【结论】缺血后处理可以抑制再灌注时氧化自由基的堆积,从而减少供体肺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后处理能够通过抑制促凋亡Bax蛋白的表达,及促进抗凋亡Bc12蛋白表达,从而影响内源性细胞凋亡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冷缺血损伤条件下,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6等细胞因子在大鼠部分肝移植后的变化规律与肝脏再生的关系。【方法】建立Lewis大鼠50%部分原位肝移植模型。实验组分为:冷缺血1h、8h和16h组,每组20只。观察各组的生存率,并在术后90min、1、2、4和7d收集标本。检测不同冷缺血时间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等细胞因子的表达。检测溴脱氧尿核苷摄取观察肝细胞DNA合成情况。【结果】共行60例大鼠部分肝脏移植,肝移植手术的成功率是100%。冷缺血1h、8h组的部分肝移植物存活率均为100%(〉7d)。冷缺血16h后部分肝移植组存活率为20%(〉7d)。与冷缺血1h相比,8h和16h的冷缺血损伤诱导大鼠部分肝移植物白介素-6(P〈0.05)和肿瘤坏死因子-α(P〈0.05)等因子表达增加。与冷缺血1h相比,冷缺血8h组的移植肝在移植术后24h摄取溴脱氧尿核苷明显增多(P〈0.05)。冷缺血16h组的移植肝在移植术后24h仅有少数溴脱氧尿核苷染色阳性的肝细胞存在。【结论】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6等细胞因子的上调表达在启动和完成部分肝移植后早期肝脏再生的过程中非常重要。轻度(1h)和中度(8h)的冷缺血损伤可以启动并完成部分肝移植物移植后的肝脏再生,但重度(16h)的冷缺血损伤即使在早期启动信号存在的情况下,不能完成移植后的肝脏再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对冷保存2、4h的移植肝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取96只健康雄性SD大鼠,配成48对,随机分成6组:1、2组为供肝冷缺血时间为2h的对照组和实验组,3、4、5、6组为供肝冷缺血时间为4h的对照组和实验组,供肝切取后保存在4℃乳酸钠林格液中,实验组手术结束后从尾静脉注射前列地尔2μg/kg,对照组手术结束后不用前列地尔,1、2、3、4组门静脉复流6h后,取肝脏组织,HE染色病理检查,免疫组化测移植肝的TNF-α的表达,TUNEL法检测两组移植肝细胞的凋亡。结果手术后6h,对照组的TNF-α免疫组化染色为阳性,实验组为阴性;实验组凋亡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列地尔可以有效地保护移植肝,缓解长时间冷保存引起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延长受体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8.
亲属活体肾移植受者119例临床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总结亲属活体肾移植受者围手术期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119例亲属活体肾移植受者对照同期234例尸体肾移植受者,比较两组供肾热、冷缺血时间、供肾血管长度、植肾手术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供受者HLA错配率、术后3 d血肌酐下降速度、DGF发生率、急排发生率、1年人/肾存活率.结果 亲属活体肾移植组供肾血管长度、供肾热、冷缺血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HLA六位点法错配率、DGF、急排发生率均明显小于尸体肾移植组(P<0.01),而手术时间、术后3 d血清肌酐下降速度、1年人/肾存活率亲属活体肾移植组均明显大于尸体肾移植组(P<0.01).结论 亲属活体肾移植的近期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尸体肾移植,远期(>1年)的临床效果比较有待进一步追踪观察.在有条件、技术成熟的移植中心亲属活体肾移植是患者家族内自救互救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稳定的大鼠非套管法异体原位左肺移植模型。方法 使用250~350 g Sprague Dawley(SD)大鼠进行实验,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分别连续缝合支气管和肺动、静脉,建立大鼠异体原位左肺移植模型。观察大鼠存活时间,移植肺脏血管、支气管吻合口通畅性。结果 10只接受左肺移植的受体大鼠均成功脱离呼吸机,供肺冷缺血时间约40 min,热缺血时间约40 min,总手术时间约130 min。解剖后检查示各吻合口均通畅。结论 非套管法大鼠原位左肺移植模型具有稳定、可靠、接近临床肺移植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冷缺血损伤后大鼠移植肝内细胞因子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冷缺血损伤条件下,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6(IL-6)等细胞因子在大鼠移植肝内的变化规律与肝脏再生的关系。【方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实验分为:冷缺血1h组、冷缺血16h组、假手术对照组。观察各组的生存率,并在术后0、1、2、4、16、24、48、72h收集标本。检测TNF-α、IL-6等细胞因子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肝细胞摄取溴脱氧尿核苷情况。对冷缺血1h组和冷缺血16h组在移植后48h溴脱氧尿核苷染色阳性的肝细胞计数进行分析。【结果】冷缺血损伤1h、16h肝移植组和假手术组存活率均为100%(〉14d)。与冷缺血1h相比,冷缺血16h组大鼠移植肝内TNF-α、IL-6等细胞因子表达明显增加,持续的时间也延长到移植后24h以上。移植术后48h溴脱氧尿核苷染色阳性的肝细胞计数也明显增多(P〈0.05)。【结论】重度冷缺血损伤启动大鼠肝移植后的肝脏再生,修复组织损伤。与大鼠肝切除后诱导肝再生的机制相似,TNF-α、IL-6等细胞因子在移植后肝脏再生的早期启动过程中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显微外科技术建立小鼠原位肺移植模型,为肺移植研究提供动物模型。方法:采用C57BL/6小鼠作为供、受体,行同基因小鼠原位左肺移植,使用Cuff套管法进行气管及血管吻合。术后7天、14天、21天、28天取移植肺及原肺,行HE染色,评价肺移植后效果。结果:学习曲线后, 共30例小鼠移植,手术成功率89%, 小鼠成活率100%。供体手术时间:35.2?.81min,受体手术时间:24.6?.42min,冷缺血时间是:46.6?.92min,热缺血时间是:17.2?.08min。同基因移植物大体及病理无明显改变,病理显示与原肺无差别。结论:本技术能够方便快捷建立小鼠肺移植模型,成功率高,可重复性强,符合原位肺移植临床生理,是研究肺移植发病机制和治疗的良好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2.
移植肾动脉狭窄危险因素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移植肾动脉狭窄(TRAS)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2005年术后经移植肾动脉造影确诊为TRAS的26例肾移植术后病人临床资料。分层随机抽样选择52例目前移植肾存活、血压及移植肾功能均稳定、无血管及尿路并发症的非TRAS病人作为对照,2组病例在手术时间、性别、年龄、基础疾病、血型相配、群体反应性抗体、HLA配型、免疫抑制治疗方案等条件相匹配,比较两组冷缺血时间、急性排斥、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和动脉吻合方式等可能事件同TRAS的发生相关性。结果 TRAS组中发生急性排斥15例(57.7%);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7例(26.9%),两者均高于对照组(P〈0.05)。冷缺血时间和动脉吻合方式对TRAS无影响(P〉0.05)。结论 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动脉狭窄与急性排斥及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有关,而与冷缺血时间及动脉吻合方式无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大鼠肾移植模型观察缺血预处理对长时间冷缺血造成严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移植肾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分为两组,实验组(n=20)接受缺血预处理(15 min的热缺血/10 min的再灌注),对照组(n=20)不接受上述处理.然后将移植肾脏用UW液低温保存42 h后行肾移植术.对受体成活率、早期移植肾功能及血浆中NO进行检测.结果:两组的受体成活率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60%(IPC) vs 40%(non-IPC);P>0.05].实验组移植肾功能恢复更快,术后第3,6日血肌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第1日血NO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3,6日血NO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一次缺血预处理(15 min/10 min)提高了内源性NO的水平,可以加快严重缺血再灌注损伤移植肾脏的恢复,此种缺血预处理方法可以提高长时间冷缺血移植肾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脑缺血大鼠急性肺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脑缺血及再灌注大鼠血浆中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的浓度变化,研究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及与肺损伤的关系。方法本实验采用48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8组:正常组、假手术组、脑缺血2h,脑缺血2h再灌注3h、6h、12h、24h、48h组,对各组动物分别用放免法测定血浆中ET、用生化法测定血浆中NO,并取肺组织进行常规组织学观察。结果(1)缺血后2h组血浆NO浓度最低,随着灌注时间的推移,NO浓度逐渐升高,再灌24h及48h后达高峰。缺血2h再灌24h和48h组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差异;缺血2h组与其它7组对比均有显著差异;缺血2h再灌24h和缺血2h再灌48h组之间无显著差异,但此2组与其它6组对比均有显著差异;正常组、假手术组、缺血2h再灌3h组、6h组、12h组间均无差异,但它们中的每组与缺血2h组,缺血2h再灌24h组、48h组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2)缺血后2h组血浆ET浓度最高,随着灌注时间的推移,ET浓度逐渐降低,缺血2h再灌48h组浓度最低。缺血2h组、缺血2h再灌48h组和正常组对比有显著差异,该2组对比有显著差异,且与其它6组对比均有显著性,而正常组、假手术组、缺血2h再灌3h组、6h组、12h组、24组各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3)脑缺血再灌注后,血浆中的NO和ET浓度变化呈负相关。(4)缺血2h组可见毛细血管扩张,部分肺泡腔内有红细胞漏出;再灌注3-6h肺泡腔内有浆液及红细胞渗出,部分肺泡内有炎性细胞,支气管腔有脱落上皮细胞;再灌注12h、24h、48h肺组织呈炎症逐渐加重改变:即肺泡内有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肺间质的炎性细胞增多,部分支气管萎缩,肺泡腔及支气管腔均有浆液渗出,肺大泡形成增加。结论(1)随着脑缺血及再灌注的进行,肺损伤逐渐加重;(2)ET和NO在脑缺血再灌注中以不同形式介导了肺损伤;(3)脑缺血再灌注后血浆中ET和NO浓度的变化呈负相关,P<0.01,r=0.592。  相似文献   

15.
目的用冠状位重建及合适的窗宽窗位显示肺移植术后吻合口狭窄。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肺移植后不同时期患者的胸部MSCT图像,抽取临床确诊和怀疑吻合口狭窄共37例患者的72次CT图像,对轴位CT图像行冠状位重建,以及调节合适的窗宽窗位显示吻合口狭窄的情况。比较轴位肺窗图像与调节窗宽窗位后的冠状位图像两者检出吻合口狭窄的情况,两种图像分别由三位有经验的主治以上医师阅片判断有否气道狭窄,结果用ROCFIT软件进行ROC(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并用Excel 2010绘制ROC曲线图。结果冠状位合适的窗宽窗位图像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于肺窗轴位图像的ROC曲线下面积。轴位图像的截距(a值)为0.6916,斜率(b值)为1.0441,曲线下面积(Az)为0.6838;冠状位图像的a值为0.7856,b值为0.9952,Az为0.7112。两种图像诊断的ROC曲线及Az明显不同,两者有显著差异,配对t检验,(P0.001)。结论肺移植后患者MSCT肺部检查,冠状位重建及合适的窗宽窗位图像可以更敏感地发现吻合口狭窄,而且还能显示狭窄段支气管与邻近大血管的关系,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Summary A technique of sutureless trachea anastomosis in rabbits using carbon dioxide laser was reported herein. In 6 rabbits with laserassisted trachea anastomoses, only one was found to have slight anastomotic stenosis after operation, whereas 6 rabbits with conventional sutures all were found to have anastomotic stenosis. Results show that laser-assisted trachea anastomosis has certain advantages over the conventional suturing technique, thereby finding wide application in clinical tracheal reconstruction and lung transplantation.  相似文献   

17.
赵鹏  李刚 《当代医学》2011,17(25):77-78
目的探讨弧形单层内翻胃食管吻合术应用于食管癌切除术中预防吻合口狭窄、吻合口瘘及胃食管反流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67例食管癌病人采用弧形单层内翻胃食管吻合术,与同期105例采用传统的胃食管单纯吻合法对照研究,比较两组病人术后吻合口狭窄、吻合口瘘及胃食管反流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均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6~24个月,通过食道吞钡或胃镜检查,术后吻合口狭窄、吻合口瘘及胃食管反流的发生率内翻组为2.4%、0%和3.6%;而传统吻合组为9.5%、4.8%和12.4%,两组比较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单层内翻组发生吻合口狭窄、吻合口瘘及胃食管反流明显低于传统吻合组。结论弧形单层内翻胃食管吻合术有降低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及吻合口瘘发生率的优点,符合食管胃连接的生理需要,减少了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有效减轻病人术后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移植肾早期血管性排斥对晚期排斥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早期发生的血管性排斥逆转后对晚期排斥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88年5月至2003年3月在本中心进行首次单纯尸体肾移植病例1062例。根据术后1个月内有无发生血管性排斥情况,分为血管性排斥组(45例)与无血管性排斥组(1017例)。随访至少6个月,比较术后1月以后两组排斥发生率情况。结果两组在受体移植时年龄、性别比例、淋巴毒、冷/热缺血时间、免疫抑制剂方案及随访期问血清肌酐浓度无统计学差异。血管性排斥组排斥逆转后总的排斥发生率为2.22%(1/45),无血管性排斥组为12,59%(128/1017),两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34)。结论完全逆转的早期血管性排斥可以降低其后排斥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