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年带状疱疹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预防老年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效果。方法选择老年带状疱疹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常规口服泛昔洛韦、静点胸腺肽、肌注维生素B1、B12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小剂量强的松12d,疗程均为14d,疗程结束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止痛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止疱、结痂时间亦短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及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带状疱疹早期、短程应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可有效缓解疼痛,预防后遗神经痛。  相似文献   

2.
老年带状疱疹早期综合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采用阿昔洛韦联合泼尼松、VitB12等治疗老年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3年6月至2007年10月,病期4 d内的126例老年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两组,综合治疗组以阿昔洛韦联合泼尼松治疗,对照组仅以阿昔洛韦治疗,观察治疗1个疗程(15 d)后带状疱疹的临床转归,并进行3个月以上随诊观察。结果综合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65%和79.37%(P〈0.05),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9.52%和26.98%(P〈0.05)。结论对老年性带状疱疹患者,早期采用阿昔洛韦联合小剂量泼尼松治疗有利于提高疗效,降低后遗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杨和平 《中国康复》2012,27(2):111-112
目的:观察心理干预联合高压氧治疗对耳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方法:耳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均行高压氧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认知干预、心理支持及健康教育等心理治疗。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治愈及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26.7%、96.7%与6.7%、70.0%,P〈0.01)。结论:心理干预联合高压氧治疗耳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疼痛护理干预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影响。方法:将5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给予相同的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疼痛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疼痛程度、疼痛控制满意度、睡眠质量、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疼痛控制满意度、睡眠质量、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疼痛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睡眠质量,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13):2026-2028
目的探究耳穴压丸联合益气养阴中药方剂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2017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老年患者80例,采用随机自愿原则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对症治疗加益气养阴方,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耳穴压丸治疗,治疗3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2.8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VAS评分、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压丸与益气养阴中药方剂联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老年患者时疗效显著,明显缩短疼痛消失时间,降低疼痛程度及炎性反应,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温阳止痛散贴敷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均在急性期给予抗病毒治疗,观察组同时采用中药温阳止痛散贴敷及红外线照射;对照组采用半导体激光照射。结果:治疗7d后,观察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阳止痛散贴敷及红外线照射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对临床疗效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观察六神丸配合湿敷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8年10月~2019年7月收治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80例,以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西医疗法,观察组在西医疗法的基础上予以六神丸配合湿敷治疗。观察两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疼痛评分、睡眠质量评分及情绪状态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六神丸配合湿敷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干预效果显著,对患者疼痛症状及睡眠质量的缓解与提高明显优于常规西医疗法,对患者情绪状态也有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8.
肿痛安胶囊加音频电疗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肿痛安胶囊加音频电疗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95例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48例)与对照组(47例),联合治疗组用口服肿痛安胶囊加音频电疗,对照组仅用音频电疗。结果:1个疗程后两组总有效率和痊愈率有显著性差异,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67%、70.21%(P〈0.01);痊愈率分别为81.25%、53.19%(P〈0.01)。结论:肿痛安胶囊加音频电疗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较为肯定,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自拟活血通络止痛汤加减治疗带状疱疹后遗肋间神经痛(PHN)的疗效。方法将84例 PHN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内服维生素 B1、盐酸多塞平片、甲钴胺片加外用1%双氯芬酸钠乳剂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自拟活血通络止痛汤加减治疗。比较治疗后1周、2周、4周的数字疼痛评分量表(NRS)、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评分(DLQI)、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分(PSQI)及抑郁评分(SDS 评分),同时比较24 h 疼痛持续时间及24 h 总睡眠时间、疼痛缓解有效率。结果治疗后1周、2周、4周,两组的 NRS 评分、DLQI 评分、PSQI 评分及 SDS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 P <0.05),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P <0.05);治疗后各时间点观察组的24 h 疼痛持续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P <0.05),而24 h 总睡眠时间长于对照组( P <0.05);治疗后各时间点观察组的疼痛缓解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自拟活血通络止痛汤加减治疗带状疱疹后遗肋间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及抑郁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可取的满意的综合疗效。  相似文献   

10.
扶阳法治疗老年顽固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1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扶阳法治疗老年顽固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疗效。方法治疗组12例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大剂量附子并加用艾灸。对照组12例单用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6%,对照组总有效率75.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扶阳法治疗老年顽固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优于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1.
董新秀  黄正正  石义容  胡慧 《全科护理》2016,(23):2406-2407
[目的]探讨艾灸联合穴位按摩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影响。[方法]将64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加以艾灸和穴位按摩,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疼痛改善程度、临床治疗有效率及治疗2个月后复发率。[结果]观察组疼痛改善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艾灸联合穴位按摩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疗效较好,能有效缓解病人疼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应用HYJ微波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应用HYJ微波炎症治疗机进行治疗。两组在治疗20d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86.84%,明显优于对照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YJ微波炎症治疗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在临床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的应用效果,并进行针对性护理,旨在提高疗效。方法本组抽取我院于2013年1月至12月收治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4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行西医治疗,并对两组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病情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24例患者中,治疗有效人数为2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24例患者中,治疗有效人数为2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了解患者病情复发情况,观察组24例患者中,无1例患者病情复发,对照组24例患者中,4例患者病情复发,复发率为16.67%,观察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入院后,行中西医结合治疗,不仅能够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还能降低患者病情复发率,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CT导向下选择性椎旁神经阻滞术为主治疗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方法: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A、B 2组各40例,均给予常规抗病毒治疗,A组同时在CT导向下选择性椎旁神经阻滞术。治疗前后观察2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后遗神经痛(PHN)的发生率。结果:治疗1、7、14及30 d时VAS评分2组均较治疗前逐渐下降,A组各时间段均明显低于B组(均P〈0.05);PHN发生率A组亦明显低于B组(2.5%与10.0%,P〈0.05)。结论:CT导向下选择性椎旁神经阻滞术配合治疗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半导体激光照射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效果。方法将86例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按人院日单双号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联合半导体激光照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20d后局部疼痛缓解情况。结果治疗20d后,观察组痊愈20.9%、显效44.2%、有效25.6%、无效9.3%、总有效率90.7%,对照组痊愈11.6%、显效27.9%、有效34.9%、无效25.6%、总有效率74.4%,经比较,r=3.96,P〈o.05。结论针刺联合半导体激光照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效果明显优于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浮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我院于2013年6月~2014年3月收治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6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浮针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0%,明显优于对照组(60.0%)。两组数据相比,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浮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邱玲  杨璇  张吉  张敏  郑旭  何流 《中国康复》2016,31(2):138-140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配合调制中频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近、远期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64例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2组均采用局部病灶区围刺及电针治疗,观察组加用电针夹脊穴与调制中频电疗法,治疗前及治疗第5、10、15、20次后均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评定,并评价临床疗效,治疗后随访疼痛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75%、90.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愈显率明显优于对照组(87.50%,68.75%,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各时间点比较,2组的VAS和HAMA评分均有显著改善(P0.05),但观察组的治疗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和治疗5、10次后HAMA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1、2个月分别随访,均无疼痛复发情况。结论:电针夹脊穴配合调制中频电疗对改善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症状较单一理疗更显著,且远期疗效稳定,适宜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朱蓓蓓  曹春艳  王妍妍  宗岩  孔丽娜 《护理研究》2013,27(22):2358-2359
[目的]探讨水凝胶敷料配合红外线照射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及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后的效果。[方法]将56例带状疱疹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局部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水凝胶敷料换药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带状疱疹部位,观察两组病人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4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现后遗神经痛5例,观察组0例。[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水凝胶敷料换药配合红外线照射治疗带状疱疹可促进水疱愈合,减轻病人疼痛,降低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杨香华  朱仡  朱炜 《护理学报》2016,23(9):65-67
目的:观察火龙灸联合穴位贴敷治疗产后郁滞期乳痈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在某院门诊就诊的产后郁滞期乳痈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44例予口服中药和乳房按摩治疗,观察组42例增加火龙灸联合穴位贴敷治疗,于1个疗程(10 d)时,对2组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率80%,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火龙灸联合穴位贴敷治疗产后郁滞期乳痈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超声药物透入扶他林乳膏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方法从2015年1月开始,将我科入院治疗的48例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超声药物透入扶他林乳膏,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超声药物透入扶他林乳膏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