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庭健康》2004,(12):7-7
艾滋病是一种潜伏期漫长的慢性传染病。人群对其易感性高于99%,只要通过血液和性行为接触到病毒,感染的机会就会很大,如不治疗几乎100%致死。长期以来.人们对待艾滋病的蔓延缺乏警惕:预防知识了解得不深入,疫情透明度还远远不够,全社会对艾滋病患者的关爱还显得很可怜:对艾滋病患者的有意或无知的歧视普遍存在。令人欣慰的是.目前我国从普通百姓到各级政府官员,再到医疗专家,他们对我国的艾滋病防治都直言不讳.没有“无可奉告”的拒绝。这样的畅所欲言在前些年是不可想象的。这表明艾滋病已不再是一个忌讳话题.防治艾滋病的紧迫感已经成为上上下下的共识:尊重科学.摒弃歧视.消除恐怖,关爱生命。  相似文献   

2.
职业暴露时刻危及医护人员 谈起艾滋病,恐怕很难有人不闻之色变。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尽管人类和艾滋病的抗争已有相当漫长的历史,防艾工作对我们而言仍然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任务。而当我们向公众大力普及艾滋病预防知识的同时,有一类高危人群却常常被人们忽略,那就是救死扶伤的医护人员。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在医护职业暴露中,经由皮肤刺伤感染HIV病毒的几率是0.3%[1],由此不难推断,受HI V感染潜在威胁的医护群体非常巨大。  相似文献   

3.
《家庭医学》2016,(1):60-61
城乡居民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存在认识误区 总的说来,中国城乡居民对于艾滋病的认识尚处于"广泛听说但缺乏深入了解"的阶段:绝大多数(94.0%)城乡居民听说过艾滋病,并且知道艾滋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90.4%),但是,仅有40.2%者听说过艾滋病病毒检测,仅有40.8%者知道艾滋病病人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不是一回事;仅有57.6%者知道到目前为止人类还不能治愈艾滋病.城乡居民对艾滋病缺乏了解更主要地体现在对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存在很多认识误区,并且艾滋病防范意识及防范能力严重不足上.  相似文献   

4.
清华大学新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刘瑛  郭建莉  徐勤 《中国校医》2002,16(4):367-368
目的:了解大学新生对艾滋病问题的知信行情况,探索适合大学生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措施。方法:采用普查法对清华大学2000年入学新生2561人进行了封闭式问卷调查。结果:大学新生对艾滋病已具备较高的认识水平,而且男、女生,城、乡之间认识差异无显著意义。说明通过大众新闻传媒传播艾滋病知识,对于求知欲较旺的学生是一条较好的渠道。但由于知识不系统全面,学生们对艾滋病的某些知识点认识还较模糊。结论:多渠道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以加强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使大学生成为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5.
高职学生健康教育前后艾滋病知识调查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艾滋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各国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其发病率在我国及世界一些国家呈上升趋势。如果人们能学习和掌握预防艾滋病的科学知识,人类免遭艾滋病威胁,降低艾滋病的发病率,控制艾滋病的流行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就艾滋病感染的人群来说,50%以上为10~20岁青少年。开展以学校为中心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是预防艾滋病最有效的措施。艾滋病不仅是个医学问题,而且是严重的社会问题,国内外一些大专院校把艾滋病防治知识以健康教育的形式纳入课程教育,  相似文献   

6.
艾滋病是患者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失去了正常免疫功能而感染各种疾病,最终导致死亡,现己发展成全球性的瘟疫。按现代医学的“鸡尾酒疗法”只能缓解病情,用对症疗法可以治好一些机会感染、而无法治愈艾滋病。医学界以为疫苗是可以防治艾滋病,各国竞相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进行研究,结果全部失败告终。医学界断言艾滋病无法治愈为时过早,其实,在医学界以上路子不通,不等于所有路子都不通,天无绝人之路嘛。笔者观察到在非洲有几十名妓女“对艾滋病病毒感而不染”,而且,在国内外已有3.5例没有用药或骨髓移植艾滋病患者痊愈。所以,笔者坚信艾滋病用元素医学食疗法有可能被治愈,在艾滋病疫区河南上蔡文楼村经16个月努力终于2005年11月底有2例完全痊愈,说明艾滋病不是不治之症。已超越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中医药治疗艾滋痞临床技术方案(试行)》“目前中医对艾滋病治疗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免疫功能、控制机会性感染,改善生存质量,使患者带毒生存”的要求,正在向完全攻克艾滋病方向的迈进。  相似文献   

7.
疼痛研究是现代科学前沿之一,它涉及到神经生物、生理、生化、病理学、药理学、骨科、神经科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基础和临床学科。心理学家Melzack和生理学家Wall推出“疼痛问题是头等重要的诸多问题,几乎没有什么问题象解除疼痛和痛苦那样值得人们的去奋斗了。”人类对疼痛的探索已有漫长的历史,近三十年来由于神经科学的突破性进展,人们对痛的认识已经扩展至细胞和分子水平,  相似文献   

8.
新出炉的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影单上,有一部叫《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的影片,它讲述的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一名艾滋病患者积极寻求治疗、延长生命的故事。影片里艾滋病末期的病人骨瘦如柴、皮肤溃烂、面目阴郁,非常符合我们对艾滋病患者的想象。那么,三十多年过去了,艾滋病依然那么可怕吗?要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先来重新认识一下艾滋病。  相似文献   

9.
人类的祖先诞生的那一刻.胰岛素也诞生了。历经漫长的进化.胰岛素始终默默无闻地工作着。直到公元1921年,人类才认识这位亲密朋友。  相似文献   

10.
艾滋病病毒存在于感染的体液中,但是只有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和乳汁在病毒的传播中有意义,由性行为而致有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传播可能和接触上述所有液体有关,不同性行为的传播效率并没有被完全认识清楚。从男人传给女人对从女人传给男人的相对效率仍是不确定的,血清阳性传染性的差异还不能解释。因此,认识影响个体易感性的相关因素就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1.
通过介绍我国艾滋病流行情况,国外的防治经验及对艾滋病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具体措施的了解,引起各级政府对艾滋病的关注.让全社会都认识艾滋病的危害,增强广大医务工作者肩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唤起更多的疾病控制人员和义务宣传员投入到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工作中去。  相似文献   

12.
艾滋病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实际上,AIDS是人感染HIV后的最后临床阶段。艾滋病流行越演越猛,是事实的一方面,而另一方面,各国在艾滋病预防,控制以及在科学研究上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获得了大量的经验教训,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在基础,诊断,临床,治疗,流行病学,管理等各个领域的研究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和成果。  相似文献   

13.
世界结核病流行概况与DOTS推广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在与传染病做漫长斗争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许多对人类造成巨大危害的传染病得到控制或消灭。人类与结核病的斗争也不例外,40年代化疗药物的发明,以后卡介苗的广泛使用,曾给许许多多传染病专家带来控制和消灭结核病的巨大希望,人们希望从此摆脱结核病的困扰。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完全消除结核病的危害还是十分遥远的事情。8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艾滋病的传播和蔓延,结核病疫情又重新抬头,以美国为代表的疫情得到较好控制的发达国家疫情停止下降甚至回升,许多结核病疫情正在得到控制的发展中国家疫情进一步加重或重新失去控制…  相似文献   

14.
辽宁某医科大学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医学院校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信念情况,为制定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大连医科大学216名在校学生的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安全性信念等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对AIDS的知识和态度得分为27,66±3.52分(满分46),安全性信念知识得分为3,71±1.38分(满分8)。能正确判断共用饮食器皿、共用坐厕、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途径能否传播艾滋病的比例分别为42,65%、37.91%和33.18%。正确的安全性观念的持有率较低。结论大学生艾滋病知识和安全性观念还很欠缺,对传播途径存在的认识误区,提示在医学院大学生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我国对于尘肺的研究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解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对矽尘作业进行了广泛的卫生学调查,提高了对粉尘危害的认识,开展群众性的防尘、降尘工作,对尘肺的防治研究已取得了很  相似文献   

16.
师范大学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及性观念的调查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了解师范类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态度和性观念的现状,为探索有针对性的艾滋病行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杭州一所大学师范类专业的1499名大学生进行了匿名问卷调查。结果师范大学学生对于艾滋病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基本掌握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但对于一些日常生活接触是否会传播艾滋病回答正确率较低,基本知识女生正确率高于男生。41.1%的学生赞同婚前性行为,93.8%的学生认为在大学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很必要,88.5%的学生愿意学习预防艾滋病的知识。结论对师范类大学生开展艾滋病防治和性教育工作非常必要,有助于提高他们自身的知识并促进改变行为。  相似文献   

17.
军人有关艾滋病的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国军人有关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进行了调查。采用不记名自填问卷方式,调查1058名军队各类人员。其中76.7%~89.5%的人对AIDS的危险性和传播途径有比较正确的认识,但答对全部问题者只占8.5%;艾滋病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报刊杂志和课外书籍;大多数人认为自己感染艾滋病的可能性为0或极小;74.0%的人希望获得艾滋病知识;83.2%愿意接受有关检查;80.2%的人为了预防艾滋病,能够控制或改变自己的行为。这些说明,全面和准确地宣传教育对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将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长寿》2009,(10):70-70
免疫力 所谓免疫力.就是人体免于各种病原微生物侵害的能力。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一直在同自然界中的各种致病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作斗争。对于病毒.人类始终没有找到比疫苗更行之有效的办法。然而疫苗的研制,最快也需要两年,病毒的不断变异与升级却在以难以控制的速度发展着。  相似文献   

19.
农村艾滋病流行区居民艾滋病知识、态度调查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了解艾滋病流行区农村居民对艾滋病相关知识和态度情况,探索适合农村居民的预防控制艾滋病和减少歧视的教育措施,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的政策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选取安徽省郎溪县某镇居民897人,进行入户问卷调查。结果居民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主要来源为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和邻居朋友,居民对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和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仅达到50%左右,但蚊虫叮咬不传播艾滋病知晓率比较低,且男女无差别;8.92%左右的人群认为自己处于感染艾滋病的危险中,大多数人觉得这种威胁离他们很遥远,对艾滋病病人或感染者的态度54.96%的人认为值得同情,只有部分人能容忍和艾滋病病人或感染者有一定程度的接触如共乘交通工具、共用劳动工具等,但对于较为密切的接触行为表现出一定的歧视如共同进餐、从艾滋病人或感染者处购置食物或用品和照顾服侍艾滋病病人或感染者,且女性对艾滋病人的歧视要比男性严重。结论对农村居民深入开展形式多样和有针对性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以提高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和消除歧视从而控制艾滋病的蔓延已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0.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隐私与保密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滋病的传染源是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HIV)携带者,且HIV携带者发展成为病人通常须经过一个漫长的潜伏期,如何有效地控制传染源,阻止其传染给正常人群是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医务人员对HIV感染者进行定期随访和指导,是稳定其情绪,防止疾病传播的重要工作,其中如何取得其信任,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将从首次接触病人的确诊告知和初次流行病学调查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