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睑板腺癌(meibomian gland carcinoma)是一种原发于睑板腺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居眼睑恶性肿瘤的第二位.肿瘤因其临床表现多样化易被误诊,由于其具有易侵袭,易复发,易转移等特性,为肿瘤的诊断、治疗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文中就睑板腺癌发病机制、病理特点、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16在睑板腺癌(meibomian gland carcinoma,MGCA)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p16蛋白在65例石蜡包埋的睑板腺癌标本中的表达,并在不同分化程度及生物学行为的睑板腺癌之间进行比较。结果65例睑板腺癌组织中53例表达p16蛋白,30例癌旁组织中29例表达p16蛋白,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48,P=0.014);睑板腺癌中,p16蛋白表达阳性率随组织学分级降低而降低,不同分化组中p16蛋白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15.000,P=0.001)。不同生物学行为睑板腺癌中p16蛋白表达差异显著,无复发组p16蛋白表达率显著高于复发转移组(χ2=24.890,P=0.000)。结论睑板腺癌中p16蛋白表达异常提示其在睑板腺癌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p16蛋白的表达缺失或失活是睑板腺癌发生的重要分子事件,并与睑板腺癌的分化程度、浸润能力及复发转移密切相关,可以为临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15例眼睑板腺癌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端粒酶在人眼睑板腺癌(meibomian gland carci-noma,MGCA)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睑板腺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为其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18例睑板腺癌患者切除后的手术标本,采用PCR-ELISA法及PCR-PAGE法检测其端粒酶的含量及表达。结果:所选18例患者中端粒酶检测呈阳性表达16例(89%)。ELISA结果显示其中阳性病例中绝大多数呈中、高度表达,仅1例△A值<0.4,为低度表达。电泳结果显示为多少不等的梯形条带,其中16例显示为4条以上。结论:睑板腺癌患者端粒酶活性明显增高,可能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抑制端粒酶活性有可能成为睑板腺癌的新型疗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1982年笔者曾报道6例睑板腺癌早期被误诊为睑板腺囊肿而施行囊肿切刮术,少者1次,多达7次,都是在基属医院由非专科医生误诊的.此后,8年来又遇6例,而大部分是由地市级以上医院的专科医师误诊的.为了进一步引起眼科临床者的重视,特别是经验不多的青年医师的重视,为今后堵住或减少误诊病例的发生,特再次提出报告,并发表一点浅见,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6.
睑板腺癌为眼睑的恶性肿瘤 ,多发生于老年人 ,女较男多 ,上睑较下睑多。我院今年共收治 2例睑板腺癌 ,现报告如下 :1 病例报告例 1:女 ,5 0岁 ,干部。右眼上睑长肿块 1年多。曾在他院诊断为“睑板腺囊肿”并行手术 1次 ,现复发半月来我院。入院查 :右眼视力 1.0 ,上睑皮肤颜色正常 ,正中可触及一直径 0 .6cm大小肿块 ,睑结膜面粗糙 ,可见黄白色斑点 ,未破溃。取出肿物 1小块 ,送病理检查 ,报告为睑板腺癌。作好术前准备 ,在局麻下行上睑板腺癌切除术。肿块范围为上睑 1/ 4。将上睑肿块范围眼睑组织三角形全层切除 ,伤口睑板直接连续缝合 ,…  相似文献   

7.
8.
睑板腺癌中端粒酶相关基因hTR表达及影响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彬  李宁东  孙宪丽  史季桐  李辽青  陈长喜 《眼科》2004,13(1):7-11,I002
  相似文献   

9.
1998年以来 ,我们用异体巩膜代替睑板 ,切除睑板腺癌 ,重建眼睑 ,取得较好的效果 ,现将随访的 8例结果报告如下。本文 8例病人均在 5 5岁以上 ,最大年龄 74岁 ,平均年龄63岁 ,男 5例 ,女 3例 ,上睑发病 6例 ,下睑发病 2例。切除肿块送病检均为睑板癌。因为多数是农村来的病人 ,肿块较大 ,最大的约 1 8× 1 7cm ,最小的约 1 1× 1 3cm ,几乎全浸犯眼结膜。因肿瘤切除较大的 6例上睑肿块均有上睑功能障碍。下睑 2例因肿块破坏睑缘 ,也有功能障碍 ,但都能睁闭眼睑。因患者年龄偏大 ,皮肤较松弛 ,先将多余皮肤切除 ,分离皮肤可见肿块。将侵…  相似文献   

10.
睑板腺癌术后眼睑缺损的整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睑板腺癌术后眼睑缺损的整复方法。方法睑板腺癌6例。1例上睑肿物切除后上睑缺损小于1/4,创缘直接分层缝合;1例上睑肿物切除后上睑缺损大于1/2,但未侵及睑板上缘,残留睑板结膜瓣向下滑行修复缺损;2例肿物侵及睑板上缘,切除后缺损分别大于1/2和3/4,下睑板结膜滑行修复上睑缘,上睑提肌瓣向下滑行和滑行睑板吻合;1例下睑肿物切除后缺损大于3/4,鼻颊部皮瓣转移修复;1例部分眶内容摘除植皮修复。结果术后随访观察12~19个月,1例眶内容摘除眶内皮片成活良好,其余5例眼睑外形及功能均恢复,眼睑闭合好,活动自如。结论睑板腺癌切除术后根据眼睑缺损的部位和大小选择不同的修复方案,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睑板腺癌是一种起源于睑板腺的恶性肿瘤,居眼睑恶性肿瘤的第四位。因其临床表现多样,常常被误诊为其它良性或低度恶性病变而延误诊治。肿瘤具有侵袭性,局部复发及淋巴结转移不难发现。上述各种因素为肿瘤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带来了巨大的困难。虽然以手术为主、冷冻、放疗为辅的综合性治疗仍为睑板腺癌的首选,但随着手术及放疗方式的改进,睑板腺癌相关基因的发现、局部使用化疗药物成为可能以及光动力疗法的出现等都为睑板腺癌的治疗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我们就睑板腺癌治疗的新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p16在睑板腺癌(meibomian gland carcinoma,MGCA)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p16蛋白在65例石蜡包埋的睑板腺癌标本中的表达,并在不同分化程度及生物学行为的睑板腺癌之间进行比较。结果65例睑板腺癌组织中53例表达p16蛋白,30例癌旁组织中29例表达p16蛋白,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48,P=0.014);睑板腺癌中,p16蛋白表达阳性率随组织学分级降低而降低,不同分化组中p16蛋白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15.000,P=0.001)。不同生物学行为睑板腺癌中p16蛋白表达差异显著,无复发组p16蛋白表达率显著高于复发转移组(χ2=24.890,P=0.000)。结论睑板腺癌中p16蛋白表达异常提示其在睑板腺癌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p16蛋白的表达缺失或失活是睑板腺癌发生的重要分子事件,并与睑板腺癌的分化程度、浸润能力及复发转移密切相关,可以为临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睑板腺功能障碍(MGD)患者睑缘形态与睑板腺形态的相关性。设计 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 2019年北京同仁医院行Lipiflow热脉冲治疗前的MGD患者30例(30眼)。方法 通过眼前节照相技术和Oculus眼表分析仪拍摄睑缘和睑板腺,并依据睑缘形态、睑板腺主体部形态、睑板腺开口和分泌物性状进行分类。睑缘形态分为肥厚、充血、角化和变形;睑板腺主体部形态分为缺失、白色节段、导管膨胀、萎缩、扭曲和分叉;睑板腺开口形态分为圆形、脂帽、脂塞和脂栓。依上述形态进行评分,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研究睑缘形态与睑板腺形态的相关性。主要指标 睑缘及睑板腺形态评分,睑缘及睑板腺形态学相关系数(r)。结果 睑板腺开口形态与分泌物性状之间呈正相关(r=0.590,P=0.001),睑板腺白色节段与睑板腺开口形态呈正相关(r=0.439,P=0.015);睑板腺萎缩和分叉与睑板腺的分泌物性状呈负相关(r=-0.349,-0.374;P=0.048,0.042)。在睑缘形态中,睑缘角化的评分与睑缘形态总评分呈正相关,且相关关系最强(r=0.842,P=0.000);睑缘角化与睑板腺开口形态改变呈正相关(r=0.517,P=0.003)。在睑板腺形态中,睑板腺白色节段评分与睑板腺总评分呈正相关,且相关关系最强(r=0.535,P=0.002)。结论 MGD患者睑缘形态与睑板腺形态部分存在相关关系。睑板腺白色节段作为睑板腺主体部的形态评估指标更为合理;睑缘角化作为睑缘的形态评估指标更为合理,且睑缘角化与睑板腺开口的形态改变相关。(眼科, 2020, 29: 355-360)  相似文献   

14.
睑板腺功能障碍(meibomian gland dysfunction,MGD)是一种慢性、弥漫性睑板腺异常,以睑板腺终末导管阻塞和(或)睑板腺分泌物的质量和数量改变为特征,可引起泪膜异常、眼部刺激症状、炎性反应以及眼表疾病.MGD发病主要与睑板腺分泌异常以及睑板腺终末导管阻塞有关,炎症是发病的关键.此外泪液特殊前蛋白和细胞凋亡在发病过程中也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比较强脉冲光(IPL)联合睑板腺按摩和单纯睑板腺按摩对睑板腺功能障碍(MGD)的短期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19-10/2020-01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就诊的MGD患者共40例80眼,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接受3次治疗,每次治疗中试验组双眼接受IPL联合睑板腺按摩,对照组双眼接受单纯睑板腺按摩,治疗时间间隔为2wk,整个试验期间两组均双眼应用玻璃酸钠每天4次,在每次治疗之前及最后一次治疗2wk后进行指标评估,从而评估IPL联合睑板腺按摩的短期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OSDI、SPEED评分均降低(P<0.05),两组间无差异(P>0.05)。两组睑板腺功能评估(MGE)、泪膜脂质层厚度(LLT)均升高,对照组升高较试验组慢,且第二、三次治疗后试验组MGE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泪膜破裂时间(BUT)均升高。两组角膜染色均下降,对照组下降较试验组慢,但两组间无差异(P>0.05)。两组视觉质量持续改善,但对照组改善较试验组慢,两组间无差异(P>0.05)。两组泪液分泌、不完全眨眼比例、睑板腺缺失率无明显变化(P>0.05)。所有受试者未出现皮肤、视力损害、眼压改变、眼前节炎症等并发症。结论:IPL联合睑板腺按摩与单纯睑板腺按摩对MGD均安全有效。IPL见效更快,效果可能有累积效应,在达到一定治疗次数后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强脉冲光(IPL)联合睑板腺按摩(MGX)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MGD)相关性干眼(DED)的有效性。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ClinicalTrials、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数据库,纳入2017-01/2022-09试验组采用IPL联合MGX,对照组单纯运用MGX治疗MGD相关性干眼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RCTs)。采用Review Manager 5.3和Stata 14软件对临床疗效、眼表疾病指数(OSDI)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CFS)评分、泪河高度(TMH)以及睑板腺分泌物性质评分(MGYSS)6个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5篇RCTs, MGD相关性干眼患者1 345例。Meta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治疗MGD相关性干眼可更好的提高临床疗效(OR=4.95, 95%CI:2.76~8.90,Z=5.35,P<0.00001)、BUT(SMD=1.26, 95%CI:0.84~1....  相似文献   

18.
Meibomian gland dysfunction (MGD) is a major cause of dry eye, affecting millions worldwide. Intraductal meibomian gland probing (MGP) aims to open obstructed meibomian glands using a small probe to promote meibum secretion. MGP has received increasing interest since 2010, and we critically evaluated the literature on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MGP. Despite positive results of MGP on dry eye symptoms in early single-group studies, MGP was not shown to consistently outperform controls in later controlled trials. Furthermore, MGP alone did not show improvement beyond placebo in the only placebo-controlled RCT conducted. Overall, the procedure appears safe. Self-limited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was frequent, but no major complications were reported. In conclusion, MGP has not yet been shown to be an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MGD. Larger placebo-controlled trials need to be conducted to establish the potential effect of this novel treatment moda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