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生儿硬肿症是我国新生儿期由于寒冷、早产、感染窒息等多种原因引起的皮肤和皮下脂肪硬变及水肿,常伴有低体温及多器官功能低下或损害的临床综合征,本病预后差,病死率高。我院儿科于2006-01/2008-09共收住低体重新生儿硬肿症患儿205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硬肿症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生儿硬肿症是新生儿时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原因是早产、寒冷、感染、缺氧、热量不足。硬肿呈对称性,先在大腿外侧出现皮下脂肪硬化及水肿,以后整个下肢、臀部、下腹部、面颊、上肢亦受累以致全身均可波及。皮肤呈暗红色,紧贴皮下组织,患儿全身冰凉,反应差,哭声低或不哭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硬肿症又叫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多见于寒冷季节出生的早产儿、低体重儿和小于胎龄儿。主要表现为患儿体温不升、全身及四肢冰冷、皮肤硬肿、反应低下、哭声弱或不哭、四肢活动少、吸吮困难等。重症患儿常伴有微循环障碍。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结合药物按摩的方法,有效地促进了患儿的康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段秋茹 《临床医学》2011,31(8):105-105
新生儿硬肿症是指新生儿期由于寒冷、早产、缺氧、感染、入量不足等多种原因引起的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及水肿为特征,同时伴有嗜睡、拒乳等全身症状,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疾病之一。本病预后严重,病死率高达25%~75%[1]。新生儿硬肿症患儿血液黏稠度高,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2]。  相似文献   

5.
魏兰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17):1875-1875
新生儿硬肿症是指在新生儿时期所发生的周身或局部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兼有水肿的一种严重疾病。本病常发生在寒冷季节,以生后不久或1周内早期新生儿多见,多有环境温度过低,保暖不够的病史,由于早产、感染等因素引起者也可见于夏季。由于农村生活条件有限,防病意识差,重度新生儿?..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硬肿症是新生儿时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原因是早产、寒冷、感染、缺氧、热量不足。硬肿呈对称性,先在大腿外侧出现皮下脂肪硬化及水肿,以后整个下肢、臀部、下腹部、面颊、上肢亦受累以致全身均可波及。皮肤呈暗红色,紧贴皮下组织,患儿全身冰凉,反应差,哭声低或不哭,吸吮困难,体温可降至35℃以下。若护理治疗不当,可并发肺炎、败血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肺出血、消化道出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硬肿症的临床特点及发病原因。方法:对我科2002-09/2007-03住院的104例新生儿硬肿症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及病理新生儿患病率明显高于足月新生儿,早产儿、低体重儿、窒息或感染是新生儿硬肿症的危险因素。结论:加强对早产儿、低体重儿及病理新生儿的治疗及护理,可减少新生儿硬肿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生儿硬肿症的病因,预防新生儿硬肿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新生儿硬肿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平均硬肿消退时间为3d.结果治愈66例,放弃治疗4例,死亡5例。寒冷、早产儿、低体重儿、窒息、感染是新生硬肿症的危险因素。结论:做好围产期保健,避免早产、低体重儿和围产期窒息的发生,加强寒冷季节新生儿保暖措施,控制感染,是预防新生儿硬肿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硬肿病是一种因酸性黏多糖在真皮大量聚积和胶原纤维束增粗引起皮下组织僵硬和硬化为特征的少见原发性黏蛋白病,1902年由 Buschke最先报道,其临床主要表现以全身或局部皮肤非凹陷性水肿硬化为特点,有如被石蜡浸润过一样。常累及颈背部,其余好发部位依次为上肢近端、面部、前胸、下肢近端和腰腹部,手足多不发病,伴真皮硬化,表面皮肤无任何显著的临床异常,目前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经过数月或数年多可自行缓解。本病临床罕见,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感染、单克隆球蛋白病、高胰岛素血症或糖尿病相关。本病曾称成人硬肿病、Buschke硬肿病或水肿性硬化症,后发现儿童到成年人均可发病,故改名为硬肿病。近年相关文献显示以成人发病报道居多,儿童发病报道少见。作者等结合复习相关文献,对2例儿童硬肿病诊断过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焦卉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1):2680-2680
目的:探讨新生儿硬肿症的临床特点护理方法。方法:对2004—12/2007—12所收治的58例新生儿硬肿症患儿进行综合护理,即复温、喂养、皮肤护理、输液管理、预防感染、预防呼吸暂停、病情观察预防并发症、心理护理等。结果:重度硬肿症中2例死亡,余均好转。结论:对新生儿硬肿症应行全方面护理,避免病情恶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敷中药硬肿膏佐治新生儿硬肿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新生儿硬肿症患儿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两组.观察组11例采用综合治疗配合外敷中药硬肿膏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综合治疗.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首次硬肿缩小(或减轻)提前24 h,硬肿全部消失提前50.4 h,整个疗程缩短3~4 d(P<0.01).结论外敷中药硬肿膏治疗新生儿硬肿症疗效显著,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硬肿症为一症候群,主要由寒冷损伤引起,多发生在寒冷季节,也可发生在严重的败血症过程中,则无季节性,以皮肤皮下脂肪组织硬化、水肿为特征,同时伴有嗜睡、拒乳等全身症状,以早产、窒息、感染的新生儿为常见,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13.
维生素E配合按摩治疗新生儿硬肿症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新生儿硬肿症是指新生儿时期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重症可出现多器官功能损害。本病是新生儿的多发病,至今仍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临床特点为冬春季节多发,多在出生后一周内发病,四肢、下腹及会阴、臀部、面颊、背部乃至全身均可出现硬肿,原...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皮下脂肪比较薄,保温能力差.因此,对刚脱离母体的新生儿完全靠新生儿自己来保持正常体温非常困难,如果复温不及时或不能复温,将给新生儿带来很多的并发症.因此,临床上必须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来帮助其复温.  相似文献   

15.
新生硬肿症,过上亦称新生儿硬皮症,但为避免和发病机制完全不同的硬皮病相混淆而改为新生儿硬肿症或新生儿硬化症。耕牛儿皮下脂肪组织的特点是所含的未饱和件脂肪酸甚少.故触点较高,再冈全身或局部循环障碍,若外界温度低,则促成皮下脂肪&固,形成硬块。早产儿或弱体力儿,因体温的调p机能差‘适应环境能力弱,同时热虽供应不足,体内产热少,新陈代谢低,就更易发病。1临床资料11例新生儿使肿症患儿占同期住院新牛儿病例的2.l%,其中足月2例,早产7例,早产双胞胎1例(其中未住院死亡一股)。症状。此病多发生在寒冷季节,患儿体…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硬肿症又称寒冷损伤综合征,是由寒冷引起的皮肤及皮下脂肪硬化与水肿的一种临床症候群,多见于未成熟儿,生活力低下或体质量较轻的新生儿.  相似文献   

17.
<正>新生儿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所致的口腔黏膜炎症,又称口腔念珠菌病,是新生儿期常见疾病,尤其多见于出生1周后早产儿,本病一般无全身症状,当全身抵抗力低下时,病变可蔓延至咽后壁、食  相似文献   

18.
<正>新生儿脓疱疮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细菌感染性皮肤疾病,中医称之为"黄水疮"。本病发病急、传染性强,若不及时治疗,可迅速蔓延,严重者可并发败血症、肺炎或脑膜炎等。本病常规治疗包括:(1)全身治疗,如及早予有效的抗生素;(2)局部治疗,如外涂2%莫匹罗星软膏等。患儿经临床治疗后均能取得良好的疗效,但恢复时间较长,且易反复。我院在常规抗感染治疗同时,采用中药清热解毒方外洗治疗新生儿脓疱疮,在缩短愈合时间、增加痊愈率方面收到  相似文献   

19.
中药外敷治疗新生儿硬肿症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云 《护理研究》2001,15(2):102-103
新生儿硬肿症是新生儿时期的常见疾病 ,主要表现为局部或全身皮肤和皮下脂肪硬化和水肿 ,常伴有低体温和多器官功能低下的综合征 ,通常采用复温、喂养、氧疗、静脉输液等治疗。我科自 1996年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配合中药油膏外敷 ,临床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选取 1996年 10月— 1999年 2月在我院住院的新生儿硬肿症 5 0例 ,依据 1990年全国第二届新生儿学术会议规定新生儿硬肿症诊断分度标准[1] 。将其随机分为外敷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 2 5例。外敷组 :男 19例 ,女 6例 ;轻度硬肿 3例 ,中度硬肿 15例 ,重度硬肿 …  相似文献   

20.
新生儿皮下坏疽(subcutaneous gangrene of newborn)是新生儿时期的一种严重的皮下组织急性感染。常于出生后6~10d发病,最早发病时间为生后4h。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绿脓杆菌等细菌感染所致,好发于新生儿容易受压的背部或腰骶部,偶尔发生在枕部、肩、腿和会阴部,国外有头部发生的报道,冬季发生率较高。本病起病急,病变扩展迅速,全身中毒症状较重,如不及时进行积极治疗,可以并发败血症、支气管炎和肺脓肿等,故死亡率较高。我科于2005年12月30日收治1例新生儿皮下坏疽的患儿,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