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开放式气管内吸引术(Open endotracheal suctioning,Open ETS)与闭合式气管内吸引术(Closed endotracheal suctioning,Closed ETS)对重型颅脑伤患者平均动脉压(MAP)、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等方面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将32例重型颅脑伤患者随机分成Open ETS组(n=16)和Closed ETS组(n=16),于吸引前、后动态监测MAP、ICP、CPP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吸引后即时MAP均升高,Open ETS组较Closed ETS组明显(P<0.05)。吸引后即时ICP均短暂升高,两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大多于5min内回落。吸引后即时Open ETS组CPP下降(P<0.01),而Closed ETS组CPP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颅内高压状态下OpenETS可引起脑缺血、缺氧反应,而Closed ETS不损害脑灌注,并可维持足够脑氧供。因Closed ETS更具合理性,故建议颅脑外伤后可运用Closed ETS。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颈内静脉氧饱和度(SjvO2)作为重型颅脑损伤的预后指标及与脑灌注压(CPP)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至2008年5月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收治的3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每6 h测定一次颈静脉搏氧饱和度,持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及颅内压(ICP). 结果 SjvO2与重型颅脑损伤预后显著相关,SjvO2≤50%或SjvO2≥75%发作2次以上提示预后不良.在CPP<70 mm Hg,SjvO2与CPP有显著的相关性,而CPP≥70 mm Hg组患者中,SjvO2与CPP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 SjvO2与CPP监测相结合,能较可靠地反映脑供血及脑代谢状况,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的患者使用短时轻度过度通气(HV)的观察与护理。方法2004年5月-2005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急救中心收治的重型颅脑外伤的患者31例,使用短期轻度的过度通气治疗,严密观察治疗前后的呼吸指标(PaCO2、PaO2)、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平均动脉压(MAP)、脑灌注压(CPP)、意识和瞳孔等动态变化。结果30例患者在使用过度通气1h后,ICP降至20mmHg以下;1例患者出现颅内压反跳性增高,行去骨瓣减压术控制颅内压。31例患者脑灌注压均〉60mmHg。结论 使用短时轻度过度通气可使患者的颅内压下降,通过对呼吸指标、颅内压、脑灌注压的全面仔细观察及护理,有助于保证过度通气的治疗效果,减少因使用过度通气而发生脑缺血加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张华  肖立  高燕飞 《护理研究》2012,26(14):1324-1325
[目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体位变化对颅内压(ICP)和脑灌注压(CPP)的影响.[方法]取12种不同体位,统计比较各种体位变化前后ICP、CPP变化.[结果]仰卧位头部抬高45°、仰卧屈膝位30°及45°可使颅内压明显降低,而左侧卧位头部抬高15°、右侧卧位头部抬高15°后颅内压则明显升高.左侧卧位头部抬高30°脑灌注压明显下降.[结论]不同体位可显著影响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颅内压和脑灌注压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对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颅内压及脑灌注压的影响。方法:选取17例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急性肺损伤/呼吸窘迫综合症,并行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记录和计算不同PEEP下的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数值。结果:随着PEEP的升高,CVP也相应升高,二者呈显著正相关(r=0.703,P=0.000);MAP降低,MAP与PEEP呈显著负相关(r=-0.340,P=0.000);ICP未被显著影响,ICP与PEEP水平无相关性(r=0.018,P>0.05);CPP降低,CPP与PEEP呈显著负相关(r=-0.468,P=0.000)。CPP随着MAP的降低而降低,二者呈正相关(r=0.305,P=0.04)。结论:呼气末正压通气对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颅内压影响不大,但会显著降低脑灌注压。  相似文献   

6.
严重颅脑损伤患者的[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分为3~8分]的死亡率高达50%~80%[1].严重颅脑损伤的高死亡率除了与颅脑损伤本身有关外,继发性损伤也是很重要的因素.继发性损伤多见原因为增高的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低血压和低的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颅多普勒(TCD)频谱参数在颅内感染和脑出血患者初期颅高压的相关变化,进而预测颅内压(ICP)和脑灌注压(CPP)并比较TCD预测的准确性。方法对42例颅内感染患者128次腰穿和45例脑出血患者138次腰穿测压前均行TCD检查并记录血压。结果随着ICP升高,颅内感染和脑出血TCD均表现出高阻力血流频谱,收缩期血流速度(Vs)无明显变化,舒张期血流速度(Vd)减慢,血管博动指数(PI)增大。颅内感染颅内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快于脑出血(P<0.01),平均动脉压、脑灌注压明显低于脑出血(P<0.01)。颅内感染TCD参数、平均动脉压(MAP)与ICP、CPP的回归方程分别为:ICPe=1.026 17.165×PI;CPPe=1.411-17.091×PI 0.971×MAP。预测和实测ICP、CPP相关系数分别为0.594、0.910。ICP预测差值在5mmHg内阳性预测率为63.28%,CPP为62.5%。脑出血TCD相关参数与ICP、CPP的逐步回归方程分别为:ICPe=-7.096 20.474×PI 0.053×MAP;CPPe=7.096-20.474×PI 0.947×MAP。预测和实测ICP、CPP相关系数分别为0.796、0.977,预测差值在5mmHg内阳性预测率均为89.91%。结论颅内感染多合并炎性血管痉挛,根据特征性TCD频谱参数改变可较准确预测ICP、CPP,对脑出血的预测准确性好于颅内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动态脑灌注压(CPP)监护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与意义。方法选择伤后72 h内首诊入院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非监护组和监护组各60例。监护组其中伤后〈24 h内入院36例,伤后24~72 h入院24例,进行持续CPP和同步生理监护,以患者入院时的CPP值分为A组(CFP≥9.33 kPa)和B组(CPP〈9.33 kPa),根据监测指标的变化给予早期临床干预。结果伤后24 h内入院的监护组中,B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BP)为8.33±1.08 kPa、血液PaO27.88±2.78 kPa,明显低于A组的MABP12.68±1.13 kPa和PaO212.22±2.33 kPa,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伤后24、72 h入院的监护组中,B组颅内压(ICP)为4.04±0.12 kPa,较A组2.55±0.09 kPa明显增高(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的早期动态CPP监护,有助于病情变化的正确判断,可为疾病的正确治疗、护理及判断其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低温高渗盐水配合低温等渗盐水治疗兔脑梗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梗死治疗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降低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升高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发现静脉灌注低温等渗盐水能有效形成亚低温,并持续降低ICP,但形成亚低温需要一段时间,而此段时间ICP无明显降低,而且体表降温形成的亚低温有降血压作用;高渗盐水在治疗初期会升高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blood pressure,  相似文献   

10.
薄文秀 《护理研究》2003,17(10):576-577
急性重型颅脑外伤后常以气管内负压吸引 (吸痰 )来清除气管内积聚的分泌物 ,以保持呼吸道的通畅改善气体交换。这是一项必需而重要的治疗护理措施[1] 。但也会对神经细胞的活力产生突发的影响 ,使颅内压增高 ,甚至导致脑局部缺血 ,加重脑水肿。因此 ,对 184例重型颅脑外伤病人吸痰进行了观察研究 ,对吸痰所引起的颅内压 ,平均动脉压及血氧饱和度变化进行统计学处理 ,并提出合理吸痰的建议。1 临床资料1.1 对象  184例急性重型颅脑外伤病人 ,GCS评分 3分~ 8分 ,其中男 12 9例 ,女 5 5例 ,年龄最大 78岁 ,最小 9岁。行气管切开 162例 ,…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体位护理联合床头抬高角度干预对重症颅脑损伤病人颅内压及脑灌注压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7年3月就诊于我院的40例重症颅脑损伤病人为研究对象,分别观察病人在0°、10°、20°、30°床头高度时平均动脉压、脑灌注压、颅内压变化情况。[结果]平均动脉压和颅内压水平随着床头角度的抬高逐渐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床头抬高至30°时,颅内压≥25mmHg组病人不同床头抬高角度的脑灌注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颅内压水平病人的颅内压、平均动脉压会随着床头角度的抬高逐渐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位护理联合床头抬高角度干预对重症颅脑损伤病人的脑灌注压、颅内压有重要影响,床头抬高30°时能明显降低颅内压及平均动脉压,保证有效的脑灌注,减少不必要的治疗干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动态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的监测及其意义。方法选择伤后72h内首诊入院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非监护组和监护组各60例作为研究对象。非监护组采取常规治疗;监护组中伤后〈24h内入院36例,伤后24-72h入院24例,进行持续CPP和同步生理监护,以患者入院时的CPP值分为A组(CPP≥9.33kPa)和B组(CPP〈9.33kPa),根据监测指标的变化(MABP.PaO2、体温、PaCO2等)给予早期临床干预。结果伤后24h内入院的监护组中,B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BP)为(8.33±1.08)kPa、血液PaO2为(7.88±2.78)kPa,明显低于A组的MABP(12.68±1.13)kPa和Pa02(12.22±2.33)kPa,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24~72h入院的监护组中,B组颅内压(ICP)为(4.04±0.12)kPa,较A组(2.55±0.09)kPa明显增高(P〈0.05)。监护组与非监护组疗效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的早期动态CPP监护有助于病情变化的正确判断,可为疾病的正确治疗、护理及其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七氟醚复合不同剂量异丙酚麻醉对颅脑手术患者颅内压及脑灌注压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7年1月~2018年2月收治的88例颅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七氟醚复合50μg/kg·min异丙酚麻醉,观察组患者给予七氟醚复合100μg/kg·min异丙酚麻醉。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平均动脉压(MAP)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T1、T8时ICP明显低于T0时,观察组T4~T9时ICP均明显低于T0时,并低于对照组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5、T9时CPP明显高于T0时,但低于观察组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5~T9时CPP均高于T0时,除T7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1、T4、T7~T9时MAP均低于对照组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2、T5、T6时以及对照组T5~T8时MAP均高于各组T0时,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颅脑手术患者实行七氟醚复合异丙酚麻醉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ICP,大剂量及小剂量异丙酚都能维持患者CPP稳定,但在降低ICP的效果上,大剂量异丙酚更优于小剂量异丙酚。  相似文献   

14.
颅内压(ICP)增高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是重型颅脑损伤的主要并发症。颅内高压如不能及早发现并解除,可引起脑代谢障碍、脑灌注压下降和脑疝形成等严重后果,难以控制的颅内高压病死率达到92%~100%[1-2]。目前脑室内放置 ICP 监测管是临床上常用的方法,被称为ICP 监测的“金标准”[3-4]。颅脑损伤后脑水肿早期,通过实时监测患者的颅内压(ICP)及脑灌注压(CPP)等重要指标,可保证脑组织有足够的血液供应,从而确保脑组织的氧供和糖分需要[5]。研究认为临床护理可影响这些指标的变化,其中患者的体位维持尤为重要[6]。本组选择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急救中心2015年5月至12月期间收治的51例重型颅脑损伤行脑室内 ICP 监测的患者,分别观察其头轴位平卧、头偏位平卧、头轴位床头抬高30°、头偏位床头抬高30°对患者 ICP、CPP 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高渗盐水(hypertonic saline,HS)在急诊科抢救颅脑损伤所致急性颅内高压患者首次降颅压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颅脑损伤所致急性颅内高压患者60例,随机分为3%HS组(20例)、10%HS组(20例)和20%甘露醇(mannitol,MT)组(20例).3%HS组静脉给予3%HS 260 mL,10%HS组静脉给予10%HS 80 mL,MT组静脉给予20%MT 250 mL,并于用药前及用药后30、60、90 min和2、3、4、5 h监测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MAP),记录尿量,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监测血生化指标.结果 ①HS组于用药后30 min ICP达到最大降幅,显著早于MT组(P<0.05),3%HS的降ICP作用可维持至少4 h,优于其余两组(P<0.05).②3%HS和10%HS用药后MAP较用药前显著升高(P<0.05),且3%HS升压作用持续时间较10%HS延长(P<0.05);而20%MT用药后MAP较用药前无显著变化(P>0.05).③静脉快速滴注3%HS、10%HS和20%MT后脑灌注压(CPP)均显著升高(P<0.05); 三组CPP升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HS作用持续时间较10%HS、20%MT显著延长(P<0.05).结论 ①与MT比较,HS抢救颅脑损伤所致急性颅内高压起效更快、更持久,维持ICP更平稳.②两种浓度HS都能显著升高MAP,具有显著扩容作用.③三组均能升高CPP,以3%HS持续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6.
由于颅脑外伤后脑受伤机制及机体反应的差异,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颅内压变化很大。近年来持续颅内压(ICP)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的指导意义显得愈发重要,通过严密监测颅内压并有效干预颅内压增高,维持恰当的脑灌注压,已成为治疗重型颅脑外伤的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1]。自2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Lund概念在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方法:将100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8分的严重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Lund组各50例,Lund组采用Lund概念提供的治疗措施和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方法。结果:Lund组治疗前后平均控制颅内压(ICP)和保持充足的脑灌注压(CP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Lund概念的应用可降低颅脑损伤患者早期的高颅压,减轻脑水肿的发展,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两种气管内吸引术在颅内高压动物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研究颅内高压状态下开放式气管内吸引术 (Openendotrachealsuctioning,OpenETS)与闭合式气管内吸引术 (Closedendotrachealsuctioning ,ClosedETS)对平均动脉压 (MAP)、颅内压 (ICP)、脑灌注压 (CPP)和脑氧代谢等方面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 :实验动物随机分成OpenETS组 (n =10 )和ClosedETS组 (n =10 ) ,麻醉后行气管切开插管 ,呼吸机辅助呼吸。利用微泵注射自体血法建立兔急性脑内血肿模型 ,待ICP稳定在较高水平后 ,分别进行两种气管内吸引术。于吸引前、后动态监测MAP、ICP、CPP变化 ,同时运用颈内静脉插管技术及外周血气分析观察颈静脉氧饱和度 (SjvO2 )、脑氧摄取率 (CEO2 )、脑动静脉氧差(AVDO2 )变化。结果 :两组动物吸引后即时MAP均升高 ,OpenETS组较ClosedETS组明显 (P <0 .0 5 )。吸引后即时ICP均短暂升高 ,两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 ,大多于 5min内回落 ,其回复较SjvO2 快。吸引后即时OpenETS组SjvO2 下降至 76 .9%± 5 .3 %(P <0 .0 1) ,CEO2 、AVDO2 明显上升 (P <0 .0 1) ,CPP下降 (P <0 .0 1) ;而ClosedETS组SjvO2 上升 (P <0 .0 5 ) ,CEO2 、AVDO2 下降(P <0 .0 5 ) ,CPP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颅内高压状态下OpenETS可引起脑缺血、缺氧反应 ,而ClosedETS不损害脑灌注并维持足够脑氧  相似文献   

19.
早期机械通气对严重颅脑创伤患者颅内压和脑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早期机械通气及开颅探查术对严重颅脑创伤患者颅内压 (ICP)、脑灌注压 (CPP)、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 (SjvO2 )及动脉 -颈内静脉血乳酸浓度之差 (VADL)的影响。方法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2 1例 ,入院后给予早期机械通气治疗 ,并在明确诊断后 1h内行开颅探查颅内血肿清除 +去骨瓣减压术。分别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前、通气后 10min、通气后 30min、开颅前、开颅后 5个时相点通过侧脑室置管监测ICP ,计算CPP ;同时分别抽取动脉、颈内静脉血行血气分析及乳酸测定。结果 与机械通气前相比 ,机械通气后 10minICP显著降低 (P <0 0 5 ) ,CPP显著升高 (P <0 0 5 ) ,SjvO2 、VADL无显著变化。机械通气后 30min和开颅前ICP、VADL显著升高 (P <0 0 1和P <0 0 5 ) ,CPP、SjvO2 显著降低 (P <0 0 5 ) ,开颅后ICP、VADL较开颅前显著下降 (P <0 0 1和P <0 0 5 ) ,CPP、SjvO2 显著升高 (P <0 0 1)。结论 长时间机械通气治疗不能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ICP、改善脑代谢 ;及时行开颅探查颅内血肿清除术是降低ICP、改善脑代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吸引负压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气管切开术后的影响。方法:选择神经外科监护病房65例重型颅脑损伤并行气管切开术后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C三组,分别采取90~120 mmHg、121~150 mmHg、151~180 mmHg压力进行气管内吸痰,分析3组病人吸痰前后ICP数值变化、吸痰频率、吸痰间隔、吸痰彻底评分以及7 d内气道黏膜损伤的发生率。结果:A组ICP的影响最小,达到的峰值最低,恢复至基线的时间最短,24 h吸痰频率最高,吸痰间隔最短,但吸痰效果最不理想。B组在吸痰后ICP升高,但平均ICP峰值较A组升高,并在2min左右恢复基线,24 h吸痰频率较低,吸痰间隔较长,吸痰效果较理想。C组对ICP的影响最大,达到的峰值最高,恢复至基线的时间最长,24 h吸痰频率最低,吸痰间隔最长,但吸痰效果最理想。3组吸痰负压7 d内气道黏膜损伤的发生率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气管切开术后宜采用121~150 mmHg负压进行气管内吸痰,较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