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自毅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2A):3525-3526
目的:连续观察昏迷患者在氧疗过程中SpO2和PetCO2的变化,探讨有效提高昏迷病人氧疗效果的吸氧方式,并总结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随机抽取62例昏迷病人为观察对象,按给氧的方式不同随机分为面罩吸氧组和鼻塞吸氧组,每组31例,氧流量均为6L/min。吸氧前、吸氧后4h及8h后观察心电监护指标,记录SpO2和PetCO2的变化。结果:与吸氧前相比,两组吸氧后4h和8h SpO2显著增加(P〈0.01),吸氧后4h PetCO2显著降低(P〈0.01);与鼻塞吸氧组同时期比较,面罩吸氧组吸氧后8h的PetCO2显著增高(P〈0.01)。结论:两种吸氧法均能显著提高SpO2和降低PetCO2,长时间大流量的面罩吸氧可导致PetCO2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面罩给氧和鼻塞给氧应用于手术后低氧血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2例术后其血氧饱和度(SpO2)≤90%的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面罩组和鼻塞组,各36例,观察给氧4 h、6 h、8 h患者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 术后8 h面罩组的氧疗效果明显优于鼻塞组(P<0.05).结论 面罩给氧对于术后低氧血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更佳,可推广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制加温湿化面罩在呼吸系统疾病病人面罩吸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入住呼吸科行面罩吸氧病人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普通气泡式氧气湿化装置连接面罩行氧疗,观察组用文丘里装置联合呼吸机湿化器连接面罩行温湿化氧疗。观察氧疗24 h后2组病人的氧疗并发症及湿化效果,血pH值、PaCO2、PaO2及呼吸频率。结果:观察组口唇干裂、口腔黏膜干燥、咽喉疼痛并发症及湿化不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2组病人的pH、PaCO2、PaO2和呼吸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病人PaCO2和呼吸频率显著降低,PaO2显著增高(P<0.01),且观察组PaCO2和呼吸频率低于对照组(P<0.05和P<0.01),PaO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面罩吸氧病人进行温湿化可明显改善病人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潴留,提高氧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种氧疗干预方法对急性心梗患者氧疗效果及舒适度的影响,以期通过合理的氧疗方式提高患者吸氧依从性。方法:将60例急性心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2组病人给予一次性双腔鼻导管吸氧,流量2~4升/min,维持脉搏血氧饱和度(SaO2)≥95%,在SaO295%时,对照组改用吸氧面罩高流量吸氧;实验组继续使用双腔鼻导管吸氧,调节氧流量为5~6升/min,比较2组患者氧疗舒适度及观察SaO2值。结果:实验组患者氧疗过程中不舒适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不舒适程度也较对照组减轻。2组氧疗效果无明显差异,SaO2值在正常范围(SaO2≥95%)的人数比例相当(P0.05)。结论:对于神志清楚、无明显低氧血症的急性心梗患者用双腔鼻导管法给氧可提高患者吸氧依从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无痛胃镜检查过程中的最佳给氧模式。方法 566例无痛胃镜受检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6组:未给预吸氧组(麻醉注入时开始给氧):术中氧流量2~3 L/min(Ⅰ组)、3~4 L/min(Ⅲ组)、4~5 L/min(Ⅴ组)。预吸氧组(麻醉前2 min开始给氧2~3 L/min):术中氧流量2~3 L/min(Ⅱ组)、3~4 L/min(Ⅳ组)、4~5 L/min(Ⅵ组)。记录受检者术前、预吸氧后、麻醉后2 min、术中、术后的呼吸次数和SpO2。结果麻醉后受检者SpO2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多数在麻醉后2 min内达最低值,此时预吸氧组的SpO2值较未预吸氧组高(P<0.05)。同样,预吸氧组低氧血症的发生率(11/93、8/95、10/91),明显低于未预吸氧组(28/98、25/94、27/95)(P<0.05或P<0.01)。而SpO2水平、低氧血症发生率方面,不同氧流量的预吸氧组间比较和未给预吸氧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预吸氧后鼻导管给氧2~3 L/min是无痛胃镜检查过程中安全、有效、简便的给氧模式。  相似文献   

6.
双孔面罩在无痛胃镜检查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使用双孔面罩吸氧在无痛胃镜检查中的有效性.方法:将门诊自愿选择进行无痛胃镜检查的患者220例,随机分成双孔面罩吸氧组(M组),鼻导管吸氧组(B组).氧流量均为4L/min.2组均于吸氧2分钟后行丙泊酚静脉麻醉.分别记录患者吸氧前、吸氧2分钟后SpO2及术中SpO2最低值,同时记录丙泊酚用最和患者苏醒时间.结果:M组术中SpO2最低值明显高于组(P<0.05).结论:双孔面罩吸氧可有效减少无痛胃镜检查中SpO2下降幅度.  相似文献   

7.
不同给氧方式在无痛胃镜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志品  田玉科  张毅 《四川医学》2005,26(10):1080-1081
目的探讨无痛胃镜检查中的最佳给氧方式.方法 200例无痛胃镜病人,采用芬太尼与异丙酚复合静脉麻醉,根据给氧方式不同随机分为4组:Ⅰ组,静脉麻醉前后面罩均给氧,氧流量4~5L/min;Ⅱ组,鼻导管给氧,氧流量 4~ 5L/min;Ⅲ组,不给氧,但SpO2下降至93%及以下时用面罩给氧;Ⅳ组,高频喷射通气,驱动压力1kg/cm^2,频率100次/min.记录病人麻醉前,麻醉后2,4,6,8,10min时的呼吸次数及SpO2.结果麻醉后2,4,6min所有病人呼吸频率均较麻醉前显著降低( P <0.05),8min后呼吸频率逐渐恢复至麻醉前水平.Ⅱ组SpO2麻醉后2min有一明显降低( P <0.05),50例中有9例需改行面罩给氧.Ⅲ组SpO2在2,4,6,8min均较麻醉前明显降低( P <0.05),50例中有23例病人因SpO2低于93%而需改为面罩给氧.Ⅰ、Ⅳ组病人麻醉前后SpO2均在正常范围,无显著性差异( P >0.05).结论无痛胃镜检查,不给氧不可取,用鼻导管给氧存在一定风险,而用麻醉机面罩给氧和进行高频喷射通气给氧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鼻高流量氧疗用于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患者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氧疗(鼻导管、面罩吸氧),观察组采用经鼻高流量氧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呼吸频率、动脉血气指标、患者氧疗舒适度和耐受性及48 h气管插管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氧疗后1 h、8 h、24 h呼吸频率分别为24.6±3.5次/分、22.4±3.2次/分和21.2±3.3次/分,低于对照组的27.8±3.8次/分、25.4±3.8次/分和24.1±3.5次/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氧疗后1 h、8 h、24 h动脉血氧分压(PaO2)分别为62.7±3.6 mmHg、65.6±3.2 mmHg和68.3±3.3 mmHg,高于对照组的58.3±3.4 mmHg、59.8±4.1 mmHg和60.8±4.1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氧疗后1 h、8 h、24 h氧合指数(PaO2/Fi O2)分别为219.9±17.2 mm...  相似文献   

9.
心脏术后患者两种吸氧方法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心脏直视术后双鼻导管和面罩2种吸氧方法的氧疗效果。方法将心脏直视术后停用呼吸机后持续氧疗的120例患者,采用2种吸氧方法,在相同氧流量;同一时间段,分别监测患者的氧合指标:pH值、PaO2、PaCO2、血氧饱和度(SaO2)、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和呼吸频率。同时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对2种吸氧方法的感受。结果2种吸氧方法患者的氧合指标、呼吸频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是氧疗期间的舒适度双鼻导管吸氧法明显优于面罩吸氧法(P<0.05)。结论双鼻导管吸氧法既能保证有效氧疗又能使患者感觉舒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对比肝移植术后患者拔出气管插管后低氧血症,使用经典面罩吸氧和经鼻高流量加温湿化吸氧对受体呼吸功能的影响,选择出较好适合肝移植受体术后的氧疗方式,提高该类患者专科护理的质量,改善治疗的舒适度及提高治疗的依从性,促进康复及改善预后。方法选择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甘美医院42例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后脱离呼吸机拔出气管插管后氧合指数OI≤300 (Pa O2/Fio2≤300)住ICU的患者,按照计算机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两组经典面罩吸氧组和经鼻高流量加温湿化吸氧组,各21例,分别采用简单面罩吸氧和经鼻高流量湿化吸氧,吸入氧浓度在40%~45%,观察2组患者拔管后0 min、5 min、30 min、2 h、24 h血气的动脉血气氧分压(Pa O2)、二氧化碳分压(Pa CO2)、血氧饱和度(SPa O2)、氧合指数(Pa O2/Fi O2)的参数变化;两组中转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或气管再插管病例数。结果肝移植受体术后脱机拔管后经鼻高流量湿化吸氧组在拔管后5 min、30分钟、2 h、24 h Pa O2、SPa O2、氧合指数OI均较面罩吸氧组好,差异显著,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更多  相似文献   

11.
王艳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10):1375-1377
目的:探讨不同氧流量在氧动力雾化吸入过程中对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方法:68例氧动力雾化吸入患者随机分为4组,分别选择氧流量为5 L/min组18例,6 L/min组16例,7 L/min 19例,8 L/min 15例进行氧气雾化吸入治疗。观察4组患者雾化吸入前后血氧饱和度变化。结果:患者不同氧流量雾化吸入前10 min血SpO2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不同氧流量雾化吸入后10 min患者血SpO2均较雾化吸入前10 min明显增高(P<0.01),但6 L/min组和7 L/min组氧流量雾化吸入后10 min血SpO2明显高于5 L/min组和8 L/min组(P<0.01)。结论:氧动力雾化吸入疗法采用6~7 L/min的氧流量,可达到最佳雾化吸入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预吸氧干预对肥胖病人行无痛肠镜过程中低氧血症的预防作用.方法:将128例行无痛肠镜检查、体质量指数≥30 kg/m2的肥胖病人分为预吸氧组及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进行自然呼吸,预吸氧组在麻醉前给予高流量吸氧3~5 min.比较2组在不同时间点的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以及心率的变化,并统计检查过程中SpO2下降至各区间的例数及肠镜检查时间和丙泊酚的用药量.结果:预吸氧组麻醉给药前、肠镜检查后1 min和3 min时以及检查结束时,SpO2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预吸氧组SpO2<90%的比例和检查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肥胖病人行无痛肠镜检查前预吸氧可有效提高行无痛肠镜肥胖病人的氧储备能力,降低检查中低氧血症的发生风险,缩短肠镜检查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氧疗法减少食管癌患者术后低氧血症的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给予面罩吸氧10 h,氧流量6 L/min,再改用鼻导管吸氧3 d,氧流量为2 L/min;对照组30例患者仅给予鼻导管吸氧3 d,氧流量为4~6 L/min,分别于术前、术后返回病房(术后当天)和术后的第l、2 d进行动脉血气分析,比较2组患者各个时间点的PaO2和PaCO2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术前PaO2、PaCO2均正常,术后当天PaO2均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后1、2 d PaO2明显提高,观察组发生低氧血症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合理氧疗可以预防和减少食管癌患者术后低氧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无痛胃镜检查中的最佳呼吸管理模式。方法200例无痛胃镜病人,采用芬太尼与异丙酚复合静脉镇痛,依给氧方式不同随机分为4组,每组50例。Ⅰ组,不给氧;Ⅱ组,鼻导管给氧;Ⅲ组,面罩给氧;Ⅳ组,高频喷射通气。记录病人麻醉前,麻醉后2、4、6、8、10min时的呼吸次数及SpO2。结果麻醉后所有病人呼吸频率均较麻醉前显著降低(P<0.05),8min后呼吸频率逐渐恢复至麻醉前水平。Ⅱ组SpO2麻醉后2min有一明显降低(P<0.05),其中9例需行面罩给氧。Ⅰ组SpO2在8min内均较麻醉前明显降低(P<0.05),其中有23例病人因SpO2低于93%而需面罩给氧。Ⅲ、Ⅳ组病人麻醉前后SpO2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无痛胃镜检查,用麻醉机面罩给氧或进行高频喷射通气给氧都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比较观察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静脉麻醉用于门诊无痛人流术中脉博氧饱和度 (SpO2 )的变化。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 选择 1 0 0例自愿终止妊娠的早孕妇女 ,ASAI级 ,年龄 1 8岁~ 40岁 ,体重 ( 4 0~ 72 )kg ,妊娠 69周 ,术前血常规 ,心电图检查无异常 ,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 5 0例 ,A组 ,不吸氧 ;B组 ,面罩吸氧。两组病人年龄、体重、妊娠时间组间比较无差异性。2  麻醉方法 全部病人禁食禁饮 8小时。入室后监测血压、心率、SpO2 ,开放上肢静脉 ,静注芬太尼0 .0 5mg,5分钟后缓慢静注异丙酚 ( 2 .0~ 2 .5 )mg/kg ,待孕妇意识消失后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无痛胃镜检查中的最佳呼吸管理模式. 方法 200例无痛胃镜病人,采用丙泊酚与芬太尼复合静脉镇痛,按随机数字法分为4组,每组50例.Ⅰ组,深呼吸预处理+吸氧面罩2-3 L/min给氧;Ⅱ组,深呼吸预处理+吸氧面罩4-5 L/min给氧;Ⅲ组,深呼吸预处理+鼻导管4-5 L/min给氧;Ⅳ组,鼻导管4-5 L/min给氧.记录病人麻醉前,麻醉后2,5,10 min时的呼吸次数和SpO2,记录呼吸抑制情况. 结果 麻醉后所有病人呼吸频率均较麻醉前显著降低(P<0.05),10min后呼吸频率恢复至麻醉前水平.Ⅳ组SpO2麻醉后2 min显著降低(P<0.05),Ⅲ组SpO2麻醉后2 min也明显降低(P<0.05),但下降幅度低于Ⅳ组;而Ⅰ、Ⅱ组麻醉前后SpO2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深呼吸预处理组SpO2显著高于未深呼吸预处理的Ⅳ组(P<0.05).深呼吸预处理组无低氧血症的发生,与未深呼吸预处理的Ⅳ组(6/50)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 深呼吸预处理联合吸氧面罩2-3 L/min给氧是无痛胃镜检查过程中安全、有效、简便的给氧模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应用静舒氧的氧疗效果。方法:将100例脑出血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单鼻导管持续低流量氧气吸入,氧流量为1L/min~2L/min,浓度为25%~30%;治疗组采用同样单鼻导管氧气吸入外,另加一组静舒氧液500ml/次静脉输入,分别于治疗后0.5h、1h、3h、5h、7h监测SaO2、SpO2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监测项目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前后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对照组与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静舒氧改善脑出血患者缺氧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呼吸兴奋剂联合短时加大氧流量治疗肺心病2型呼吸衰竭的效果。方法:对80例肺心病2型呼吸衰竭(呼衰)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取控制性氧疗,实验组在持续低流量吸氧的基础上,加用呼吸兴奋剂并联合短时加大氧流量吸氧,观察两组氧疗前、后各临床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气指标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呼吸兴奋剂联合加大氧流量治疗肺心病2型呼吸衰竭疗效显著高于持续低流量吸氧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全麻后睡眠期氧疗的效果和低氧血症发生的时间。方法  6 0例ASAⅠ~Ⅱ级、年龄 2 5~ 84岁的患者随机分为睡眠期氧疗组和睡眠期非氧疗组 ,每组 30例。全麻苏醒拔管回病房后 ,Venturi面罩给氧 (FiO2 =31 % ) ,氧疗组持续 72h ,而非氧疗组在睡眠期则停止吸氧。观察手术前夜和术后第 1、2、3夜的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 )值 (S0 、S1 、S2 、S3 )。结果 氧疗组S2 低于S0 (P <0 .0 5 ) ,非氧疗组S1 和S2 明显低于S0 (P <0 .0 1 ) ,S3 低于S0 (P <0 .0 5 )。两组同时间比较 ,非氧疗组S3 低于氧疗组 (P <0 .0 5 ) ,且非氧疗组的S1 和S2 明显低于氧疗组的对应值 (P <0 .0 1 )。结论 全麻后睡眠期可发生低氧血症 ,氧疗能明显提高患者的SpO2 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在应用便携式无创呼吸机行无创正压通气(NPPV)时,不同氧气注入点位置所致的患者通气及氧合状况相关的生理学效应。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交叉随机对照研究的设计方案,在保留呼气阀于面罩处的基础上,随机将氧气注入点置于呼吸机出气口处(出气口处)、面罩与管路连接处(面罩连接处)或面罩上。起初5~10 min,保持吸氧流量(FlowO2)至研究前水平,待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稳定后再调节FlowO2,保证SpO2在90%~95%。比较在不同氧气注入点时,吸氧流量在研究前水平5~10 min时的SpO2,NPPV 0.5 h、1 h及2 h时的氧流量需求、通气、氧合、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困难等相关指标。结果共10例患者入选。在相同吸氧流量条件下,SpO2在氧气注入点置于出气口处显著高于面罩连接处[(98.9±0.9)%比(96.9±1.1)%,P=0.003];在氧气注入点置于面罩连接处显著高于面罩上[(96.9±1.1)%比(94.1±1.6)%,P=0.000]。吸氧流量在氧气注入点置入面罩上时显著高于面罩连接处及出气口处(P<0.05)。动脉血氧分压与吸氧流量之比(PaO2/FlowO2)在氧气注入点置于出气口处时显著高于面罩连接处(67.9±31.1比37.0±15.0,P=0.007)及面罩上(67.9±31.1比25.0±9.1,P=0.000)。pH值、PaCO2、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困难相关指标在不同氧气注入点位置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便携式无创呼吸机行NPPV时,氧气注入点位置对患者氧合状况改善的影响较大,对通气状况及呼吸功耗的影响相对较小;呼气阀置于面罩处时,氧气注入点离呼吸机出气口越近,氧合状况越易改善,吸入氧流量要求越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