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刺合谷穴治疗落枕50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报道:治疗本病证方法:取合谷穴,经常规消毒后,用3寸毫针垂直刺入,强刺激手法,留针10~20分钟。颈项向右侧转动受牵掣和疼痛者,针刺左侧合谷;颈项向左侧转动受牵制和疼痛者,针刺右侧合谷;颈  相似文献   

2.
临床资料  180例中 ,男 10 5例 ,女 75例 ;年龄最小 12岁 ,最大 6 0岁 ,以青壮年为多 ;颈部左侧疼痛 95例 ,右侧疼痛 78例 ,双侧疼痛 7例。治疗方法  1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采用缪刺法 ,即左侧颈部疼痛者 ,取右侧养老穴 ;右侧颈部疼痛者 ,取左侧养老穴 ;双侧颈部疼痛者 ,取双侧养老穴。用 2寸毫针 ,穴位常规消毒后进针 ,一边运针 ,一边嘱患者做颈部活动 ,活动幅度由小至大 ,以增强疗效。针法以强刺激为主 ,并将针尖向上斜刺1~ 1.5寸 ,使针感最好向上肢部传导。 2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疼痛不缓解者 ,结合疼痛部位酌取患侧攒竹、阿是、合谷、外…  相似文献   

3.
目的:验证提插补法针刺健康人右侧合谷穴对手阳明大肠经穴位皮肤温度的影响。方法:在30例健康人右侧合谷穴行提插补法,提插幅度5~8mm,频率100次/min,操作时间1min。采用PowerLab 8/30八通道高速记录仪及皮肤测温探头,以左侧合谷、右侧商阳、左侧商阳、左侧口禾髎针刺前30min、行针时1min、行针后30min的温度为观察指标。结果:提插补法针刺右侧合谷穴后,分别使左侧合谷由针刺前平均温度(27.89±3.56)℃上升到针刺后平均温度(28.30±2.81)℃,右侧商阳由针刺前平均温度(24.57±4.29)℃上升到针刺后平均温度(26.30±4.32)℃,左侧商阳由针刺前平均温度(25.13±5.07)℃上升到针刺后(26.58±4.92)℃,左侧口禾髎由针刺前平均温度(32.11±1.68)℃上升到针刺后(32.25±2.15)℃,以上穴位平均温度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1,P<0.05)。结论:提插补法对健康人穴位皮肤温度有升高的影响,且针刺后穴位皮肤温度的变化具有循经性及腧穴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针刺养老穴治疗落枕7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落枕是急性单纯性颈项强痛、活动受限的一种临床常见病症。针刺养老穴治疗该病有很好的效果。笔者10余年来针刺养老穴治疗75例落枕,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75例中,男54例,女21例;年龄10~20岁18例,21~40岁48例,41岁以上9例。发病至就诊时间1天以内者26例,2天以内者22例,3天以内者21例,4天以内者3例,5天以上者3例。病发于左侧者27例,发于右侧者44例,发于两侧者4例。疼痛放散到颈项部者45  相似文献   

5.
刘秋生 《河南中医》2000,20(5):52-53
自 1 98 6至 1 988年 ,笔者运用交错推按手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取得满意疗效 ,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2 5例 ,其中男 9例 ,女 1 6例 ;年龄最大 72岁 ,最小2 6岁 ;病程最短者 1 2h ,最长 48h。中上胸椎者 1 8例 ,下胸椎者 7例 ;左侧者 6例 ,右侧者 1 9例。临床表现 :多数有扭伤史 ,或长期姿式不正史 ,少数叙述病因不清。发病后胸背部疼痛不适 ,深呼吸时疼痛加重 ,背微前屈 ,不能伸直 ,转侧不便 ,不能平卧 ;有的疼痛沿肋间放射至躯体前侧 ,有的疼痛向上传至颈项部 ;患处胸椎棘突压痛 ,或棘旁压痛 ,压之疼痛放射至胸前侧或颈项…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fMRI探讨针刺合谷穴和后溪穴主治疾病的中枢神经生理学机制及两穴功能的相对特异性。方法:共募集40名健康志愿者,均为右利手。分为针刺合谷穴组与针刺后溪穴组,每组各20名。采用改良后的组块设计方案,用相同的磁共振扫描序列采集针刺两组健康志愿者左侧合谷穴或后溪穴任务态fMRI数据。利用AFNI程序分析脑激活区,对所有的功能数据进行组分析和组间分析,并利用Monte Carlo方法对分析结果进行多重比较校正(P=0.002,α≤0.05)。结果:针刺左侧合谷穴激活脑区包括:双侧中央前回、顶上小叶、颞上回、豆状核、壳核、小脑,右侧中央后回、顶下小叶、额中回、颞中回、缘上回、丘脑、丘脑底核、尾状核、扣带回,左侧额下回、枕中回和脑岛;针刺左侧后溪穴激活脑区包括:双侧脑岛、小脑,右侧中央前回、额中回、尾状核头和体,左侧扣带回、丘脑和腹后内侧核;针刺左侧合谷穴和后溪穴,组间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合谷穴组较后溪穴组右侧额中回、额下回激活减弱,左侧扣带回、左侧中央前回激活增强。结论:本研究为"面口合谷收""后溪通督脉"理论提供了客观的证据,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合谷穴治疗汗症、后溪穴治疗颈项腰背部疾病以及两穴的镇痛作用的中枢神经机制;并进一步从中枢神经层面表明了部位相近的穴位存在功能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7.
对象为21~28岁健康成人60例(男42,女18)。实验于上午9~12时进行。于点眼麻醉后用眼压计测定眼压。比较针刺前后眼压的变化。针刺于安静卧床状态下分3组进行:1组20例,取右侧合谷与曲池穴;2组20例,取左侧合谷与曲池穴,行单侧刺激;3组20例,取左右合谷、曲池穴,行双侧刺激。以30mm,18号针针刺,确认得气后以电针装置  相似文献   

8.
张官印  张盈  闫凌 《光明中医》2010,25(12):2270-2271
目的观察巨刺法配合拔火罐治疗落枕的疗效。方法临床采取左侧病痛取右侧穴,右侧病痛取左侧穴的巨刺法配合拔火罐治疗落枕100例。结果治愈率100﹪。结论本法对因经脉阻滞、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的颈项活动障碍、疼痛等症,采取与患侧相对应的健侧进行取穴和针刺,达到疏通经脉,调和气血的作用,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9.
脑震荡后遗症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男,45岁,本单位职工。现病史:1983年6月12日晚饭后,蹲于水渠边上(背后坡度约35度,距渠底约4m)聊天,当站起时,突然头晕,摔向土质渠底,左后头部着地。伤后头痛、眩晕,头不能转动,恶心呕吐不止,不能饮水与进食。次早,来我处诊治。查:表情呈现痛苦状,颈项部疼痛、活动受阻,头部未见破伤,左侧次穴处压痛明显,右侧亦有压痛。诊断为轻度脑震荡后遗症。治疗:取左侧次、风池、列缺。次沿第二骶孔针刺2寸,行提插捻转泻法约1分钟,留针20分钟,中间行针1~2次;风池向对侧眼窝方向刺1.5寸,余同上;列缺向上斜刺0.5寸,平补平泻。每日针2次。经…  相似文献   

10.
胸肋迸伤案     
<正>患者,女,38岁。就诊日期:2015年4月12日。因"突发右侧胸胁部掣痛2d"就诊。现病史:2d前弯腰洗碗起身时突觉右侧胸胁部疼痛,当即不敢呼吸,躯干侧转疼痛难忍,并牵掣至后背部。患者坐位休息片刻后疼痛稍有缓解,但患侧上肢不能上举,咳嗽和深呼吸时疼痛加重,遂就诊于我院针灸科门诊。刻下症:右侧胸肋部疼痛,走窜不定,牵掣至后背,胸闷气短,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查体:背部肌肉紧  相似文献   

11.
面神经瘫痪,临床常以一侧面颊筋肉驰缓,口眼歪斜为主,近年来我们采用针灸分期治疗该病46例,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46例,其中男34例,女12例;左侧面瘫25例,右侧面瘫21例;年龄最小8岁,最大65岁,以20~40岁居多;病程最短者2天,最长者32天;全部病人均经神经内科检查而确诊。治疗方法早期(发病1星期内或伴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者)常规针刺合谷、曲池、足三里,用泻法,均双侧,每天2次,每次留针30分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观察针刺对颈型颈椎病患者疼痛–情绪调控区域的脑功能连接的影响。方法:受试者32例,其中16例颈型颈椎病患者为观察组,16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予针刺天柱、颈百劳、肩中俞、阿是穴治疗,留针30 min。观察组患者在针刺治疗前后采集静息态fMRI数据;对照组不进行治疗,仅需采集一次静息态fMRI数据。记录观察组针刺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针刺前疼痛灾难化量表(PCS)评分。比较观察组针刺前与对照组、观察组针刺前后静息态脑功能成像特点。基于种子点区域的脑功能连接分析针刺对颈痛患者情绪调节脑区中脑岛(insula)及中脑腹侧被盖区(VTA)功能连接的影响,并分析其功能连接改变与观察组患者VAS、PC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针刺后VAS评分为(1.94±1.12)分,低于针刺前的(5.62±1.20)分(P0.05)。观察组患者针刺前PCS评分为(19.18±8.42)分。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针刺前与insula功能连接增高的区域有双侧背外侧前额叶和右侧中扣带回,与VTA功能连接增高的区域有右侧中央后回和右侧insula。观察组患者左侧insula和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的连接系数(r=0.438,P0.05)、右侧insula和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的连接系数(r=0.483,P0.05)与VAS评分呈正相关;观察组患者右侧insula和右侧中扣带回的连接系数(r=–0.560,P0.05)、右侧VTA和右侧insula的连接系数(r=–0.525,P0.05)与PCS评分呈负关联。针刺后,与insula功能连接降低的区域有双侧中央后回、右侧中央前回、中扣带回、左侧胼胝体,双侧枕下回和左侧小脑与右侧insula功能连接增高;与VTA功能连接降低的区域有双侧背内侧前额叶、左侧前扣带回、右侧颞中回、左侧前扣带回。观察组患者针刺后左侧VTA-左侧背内侧前额叶、左侧前扣带回脑功能连接(r=–0.548,P0.05)和右侧VTA-双侧背内侧前额叶、左侧前扣带回脑功能连接(r=–0.547,P0.05)与PCS评分呈负相关。结论:疼痛涉及"痛觉-情绪-认知"的形成和表达。针刺能系统性调节颈型颈椎病患者大脑背侧前额叶和前扣带回等认知区域与insula、VTA等情感区域的脑功能连接,提示针刺对疼痛具有多维度的全面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笔者自82年至85年运用针刺经外奇穴“颈项点”加梅花针拔罐治疗落枕50例,其中男30例,女20例;病程最短6小时,最长35天;合并颈椎病者4伪,风湿关节痛3例;经治一次获愈者41例,两次获愈者7例,三次获愈者2例。介绍如下: 治疗方法:患者坐位,取患侧或健侧颈项点穴(位于手食指掌指关节背侧尺侧缘,半握拳取之。见附图),用28号一寸毫针刺之,得气后留针。令患者向左右方向转动颈部,逐渐加大转动幅度,然后用梅花针由上至下叩打患  相似文献   

14.
地仓、合谷、后溪穴激活脑功能区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针刺惠侧地仓、合谷、后溪穴在周围性面瘫患者脑功能区的激活区相关性,揭示"面口合谷收"的科学机制.方法:18例左侧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合谷组、地仓组、后溪组,每组6例.各组分别电针刺激左侧合谷、地仓、后溪,同时行全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扫描,SPM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分析电针不同穴位的脑功能图像.结果:电针左侧合谷穴引起左侧中央前回、中央后回等区域的激活;电针左侧地仓穴引起了右侧中央前回、双侧中央后回等区域的激活;电针左侧后溪穴未发现中央前回、中央后回区域的激活.结论:来自肢体远端的合谷穴与来自颜面部的地仓穴的感觉传入信息能在脑感觉区与运动区发生汇聚、重合,并有可能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5.
针药并用治疗面肌痉挛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从1991年以来采用以针刺翳风穴(刺向面神经干)为主,中药为辅治疗面肌痉挛30例,收到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左侧面肌痉挛者17例,右侧面肌痉挛者13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其中年龄最小者18岁,最大者74岁,病程最短者10日,最长者12年。2 治疗方法2.1 针刺治疗 主穴:患侧翳风穴,取30毫针常规消毒,针尖方向稍斜向下,刺向面神经干,针刺1~1.5寸深,针感放射到面部引起耳深部和面部酸痛,配穴:健侧合谷,患侧下关,眼部轮匝肌痉挛重者,加刺患侧鱼腰、阳白、瞳子髎,面口痉…  相似文献   

16.
张凤珍 《光明中医》2004,19(2):29-30
笔者自 1997年以来采用针刺法治疗急性腰扭伤 13 2例 ,方法简便、见效快、治愈率高 ,现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   13 2例当中 ,男 80例 ,女 5 2例 ;年龄在 18~ 70例之间 ,以 3 0~ 5 0岁较多 ;病程最短者约 1小时 ,最长者 2周 ;其中右侧腰部扭伤者 3 2例 ,左侧者 3 4例 ,双侧者 3 7例 ,正中疼痛者 19例 ,正中伴左侧疼痛者 4例 ,正中伴右侧疼痛者 6例。2 诊断标准有明显的腰部扭伤史。腰部呈剧疼及活动受限 ,严重者不能翻身 ,咳嗽、腹压增高时疼痛加重 ,腰部肌肉紧张 ,有明显局限性压痛 ,X线片检查无异常。3 治疗方法3 1 针刺部位 头…  相似文献   

17.
一、三叉神经痛刘某.女,50岁.1992年5月13日初诊.患三叉神经痛5年余,近三月来频发不断.经多种治疗罔效。证见左侧头额面部针刺样疼痛,连及舌左侧,以阵发剧痛为主,眼睑、面颊牵掣不舒.甚感痛  相似文献   

18.
龚萍  张明敏  黄光英  王伟 《中医杂志》2011,52(9):760-763
目的观察针刺合谷穴和旁开非穴位对同一条经络上穴位和非穴位的经皮氧分压(tcPaO2)和二氧化碳分压(tc-PaCO2)的影响,为循经感传现象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仪,分别对2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3次检测:针刺右侧非穴位,观察同侧穴位(非合谷-曲池组);针刺对侧穴位,观察同侧穴位(合谷-曲池组);针刺右侧穴位,观察同侧非穴位(合谷-非曲池组)。记录并比较每组针刺前及针刺后1min、5min、10min的tcPaO2、tcPaCO2值的变化。结果针刺前及针刺后1min各组tcPaO2、tcPaCO2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后5min,合谷-曲池组、合谷-非曲池组tcPaO2、tcPa-CO2值均较本组治疗前及同时间点非合谷-曲池组显著升高(P<0.01或P<0.05)。针刺后10min,合谷-曲池组tcPaO2较本组针刺前及同时间点非合谷-曲池组升高(P<0.01);合谷-非曲池组tcPaO2值下降并低于针刺5min(P<0.05),但仍高于本组针刺前及同时间点非合谷-曲池组(P<0.01);合谷-曲池组tcPaCO2升高并与本组针刺前、针刺后5min及同时间点合谷-非曲池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合谷-非曲池组tcPaCO2值则较针刺后5min升高(P<0.01)。非合谷-曲池组针刺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合谷穴可持续升高远端穴位处和非穴位处的tc-PaO2、tcPaCO2,而针刺非穴位则对远端穴位处和非穴位处的tcPaO2、tcPaCO2无影响,提示了循经感传现象。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颈丛九针刺联合整脊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先用0.4mm×40mm毫针顺序针刺右侧完骨、左侧完骨、风府、右侧风池、左侧风池、右侧天柱、左侧天柱、右侧风灵、左侧风灵。风灵穴刺达第1颈椎横突骨面,沿骨缘扇形点刺,其它穴位进针后行小幅度高强度提插手法。每天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针刺后用整脊手法对颈椎进行整脊微调,间隔两天手法治疗1次。对照组用平补平泻手法针刺风池、风府、颈夹脊、百会、合谷,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整脊手法同治疗组。两组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与功能评分均改善,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1)。结论:颈丛九针刺联合整脊治疗颈性眩晕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小儿落枕并不少见,但推拿治疗小儿落枕报导不多,笔者经治三例,报告如下。陆××,男,8岁。1980年12月1日诊。颈项僵痛并向右侧偏歪9小时。检查:患儿正流清涕,头颈微向右侧偏斜,颈项两侧疼痛,左侧肌痉挛,头颈活动受限。采用推拿治疗,施以抚摩、揉捏、推压、滑拿及拔伸头颈等手法,左,右对称施术,立感轻松,动度大增,三天后痊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