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股静脉PICC置管在早产极低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4年1月~2015年3月在我院NICU住院需行PICC置管的43例早产极低体重儿,评估患儿外周血管弹性差,经家属同意PICC置管后,采用经股静脉穿刺行PICC置管术。结果在43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穿刺中,一次性置管成功39例,成功率90.7%,平均置管时间为31天,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股静脉PICC置管在早产极低体重儿中应用效果可靠,且股静脉位置固定穿刺成功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总结了新生儿PICC技术在早产极低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和护理措施.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中心静脉置管的日常护理、穿刺方法等,认为新生儿PICC技术在早产极低体重儿的应用中安全可靠,对早产儿的治疗具有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PICC在早产低体重儿应用中的常见并发症及护理对策,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对22例早产低体重儿采用不同部位穿刺置入PICC导管,输入静脉高营养液,观察穿刺过程中有无导管异位、送管困难等,观察输液时有无全身反应,输液部位有无红、肿、热、痛等静脉炎的表现及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并发症,观察有无堵管及断管的发生,并分析原因、总结护理对策。结果 22例患儿均置管成功,其中导管尖端异位6例、置管后发生机械性静脉炎8例、血栓性堵管2例、体外断管1例。PICC留置时间为3~55d,平均22d,87%的早产低体重儿完成输液计划。结论成熟的PICC置管技术及正确的维护方法在防治并发症方面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江思思 《当代护士》2014,(6):135-137
目的探讨PICC在早产极低体重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2009年7fl~2013年5月在我科NICU住院且符合置管指征的30例早产极低体重儿,在取得家属同意并签同意书后采用昊朗科技公司生产的1.9Fr40cm规格的PICC管,选择上肢贵要静脉或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行PICC置管术。结果30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置管成功29例,平均置管时间为28天,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PICC用于早产极低体重儿效果可靠、方法简便、穿刺成功率高、易固定、保留时间长、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CQI)在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及维护中的实施效果。方法:对33例行PICC置管的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回顾性调查,找出PICC置管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导致PICC置管并发症的相关因素,运用CQI的计划、实施、检查与处理四个阶段,对其进行管理,制订对策后运用于2013年1月~2014年6月期间行PICC置管的极低出生体重儿33例中。比较两组不同的置管长度测量方式和置管后的维护方式。结果:实施CQI后PICC置入深度均符合要求,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X线下T_(4~8)),置管后并发症少,与实施CQI前PICC置入9例过深,进入右心房(X线下T_(9~10));9例出现堵管无法再通而拔管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实施CQI有利于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入深度的符合率,并降低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PICC在危重新生儿应用中的常见并发症及对策。方法:对58例新生儿采用PICC导管进行静脉输液。结果:58例患儿均置管成功,其中导管尖端异位4例,置管后发生机械性静脉炎8例,血栓性堵管6例。PICC留置时间为3~62 d,平均22 d,82.1%患儿完成输液计划。结论:成熟的PICC置管技术及正确的维护方法在防治并发症方面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ICC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方法:将71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5例,均应用PICC治疗,观察组辅以护理干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儿置管成功率、存活率及舒适度。结果:观察组置管成功率、存活率及舒适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ICC与护理干预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肯定,可提高患儿置管成功率和成活率,同时提高其治疗期间舒适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PICC置管在极低出生体重儿肠外营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3年3月~2015年8月我院6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通过PICC置管进行了肠外营养的治疗,并对导管进行精心的维护,观察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6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均取得了置管成功,无任何并发症发生。导管平均留置时间(475±96)h;在置管期间所有的患儿均顺利完成了肠外营养输入,平均输入时间(28±3)h。所有患儿均得到了治愈,并且成功出院,平均住院时间(43±16)d。结论:应用PICC置管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肠外营养输注,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延长导管留置时间,满足患儿所需的营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发生断管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以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的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住院的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207例的临床资料,其中5例患儿发生断管,发生率2.42%;将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断管的导管部位、导管留置时间、穿刺置管部位、导管固定情况及后续静脉输液通路的建立方式进行分析。结果:导管外固定不良是发生PICC置管断管的主要原因;断管部位以圆盘与导管连接处占首位;下肢PICC置管发生断管较上肢多;导管留置时间长及护理人员操作不规范也可导致PICC断管发生。结论 :规范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的固定,实施标准化的维护流程,加强对不同部位PICC置管的风险管理,才能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断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QCC活动前2012年1~12月置入PICC管道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为对照组,共98例;选取2013年1~12月置入PICC管道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为观察组,共100例,期间由8名护理人员组成QCC小组,分析在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中出现的护理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2012年1~12月成立QCC小组前和2013年1~12月成立QCC后PICC操作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等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成立QCC小组对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中的管理,可提高置管技术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显著提高护理质量,提高全体护理人员团队协作精神,发挥护理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脐静脉置管(UVC)与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联合使用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极低出生体重儿74例,其中UVC与PICC联合组36例,留置针联合PICC组38例,观察两组患儿体重增长情况、住院天数、相关感染指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UVC联合PICC组患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明显短于留置针联合PI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儿体重降至最低时间、体重达2000g时间、住院期间平均体重增长速率、住院总天数、感染及其它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脐静脉置管联合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可作为NICU中救治极低出生体重儿维持静脉通路的主要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脐静脉置管术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4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采用美国进口的3.5Fr脐静脉导管进行脐静脉置管,观察脐静脉置管后留置时间及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脐静脉置管平均留置时间(6.23±2.943)d,并发症(外渗、静脉炎、脱管、堵塞)发生率低。结论应用脐静脉置管留置时间较长,解决了极低出生体重儿长期静脉输液穿刺置管难的问题,是极低出生体重儿较好的静脉输液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生儿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并就此提出相应防范干预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PICC置管新生儿60例,其中有13例患儿发生置管并发症作为发生组,47例患儿未发生置管并发症作为未发生组,收集患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置管位置、置管时间、导管堵塞、导管部分脱出、是否外部加固、导管尖端达到预期位置、是否连续输液、输注液类型、冲管频率等资料,并采用SPSS20. 0软件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体重1500 g、外部未加固、导管尖端未达到预期位置、连续输液为影响新生儿PICC导管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论新生儿PICC置管后发生相关并发症主要与患儿低体重、外部未加固、导管尖端未达到预期位置、连续输液有关,因此,应加强护理人员专业技术操作培训和考核。  相似文献   

14.
极低体重儿PICC导管定位的临床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是一种方便、安全、有效的置管技术,因其具有操作创伤小、保留时间长、并发症少、穿刺成功率高的特点,有效地减少了新生儿静脉输液需反复穿刺的痛苦,现在已被管理极低体重儿的临床医护人员确认为最佳的输液途径,目前在有条件的单位已经逐渐开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规范PICC置管及导管维护的操作规程,确保静脉输液安全。方法:对45名护理人员进行了PICC置管及维护等相关知识的理论及操作培训和考核,合格者颁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PICC置管资格认证书"。结果:17名护士获得了资格认证书。同时该院成立了PICC置管、维护和并发症会诊中心,对需要PICC技术支持的科室进行PICC置管、维护及并发症的预防处理等会诊。结论:经过1年多的实践和探索,规范了该院PICC置管及导管维护的操作规程,提高了置管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完善了PICC相关管理制度,培养了一批技术过硬的PICC置管专业人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血液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96例血液肿瘤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7例患者采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分为观察组;49例患者采用PICC置管分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管路维护操作时间、置管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置管后3个月时的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管路维护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置管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置管后3个月时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各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PICC置管相比,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置管成功率高,维护操作时间短,置管时间长,并发症少,可作为理想的静脉通道。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的静脉输液途径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NICU中极低出生体重儿脐静脉联合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的应用,观察组80例患儿采用UVC联合PICC静脉输液方式,对照组80例患儿采取PIV联合PICC静脉输液方式,比较两组患儿在体重增长(g/d)、住院天数(d)、静脉穿刺费用(元)、输液外渗、置管相关感染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体重增长、住院天数优于对照组,观察组静脉穿刺的费用、输液外渗的例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置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VC联合PICC在极低出生体重儿静脉供给营养中应用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两种中心静脉置管(CVC)——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脐静脉插管(UVC)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方法:110例患儿分入PICC组和UVC组,比较两组间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PICC组与UVC组比较.成功作CVC使用80%vs57%(P〈0.05);与导管相关的感染41%vs21%(P〈0.05);输液外渗10%vs32%(P〈0.05)。两组间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穿刺部位出血、堵管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PICC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比UVC更为持久、安全,但在住院初期,UVC的应用仍有其临床价值。如何进一步提高UVC的置管成功率和减少NEC的发生,预防与导管相关的感染,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联合应用两种CVC将可达到理想的临床效果。[著者文摘]  相似文献   

19.
顾瓅 《当代护士》2018,(7):91-93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输液通路的建立和管理方法。方法选择2015年9月~2016年12月在本院NICU住院治疗的11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入院时予以脐静脉置管后续PICC置管(60例);对照组入院时予以外周静脉置管后续PICC置管(50例)。观察两组患儿首次置管成功率、平均置管总穿刺次数、PICC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并发症及恢复出生体重时间。结果观察组首次置管成功率、PICC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置管总次数、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腹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并发症的例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入院时脐静脉置管后续PICC置管能快速有效建立静脉通道,减少置管总穿刺次数,有利于恢复患儿出生体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nG)的护理。方法对54例体重小于1500g的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并进行静脉输液。结果54例均置管成功,置管保留时间15~48d,并发症包括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2例(发生率3.70%)、出血1例(1.85%)、导管异位1例(1.85%),堵管4例(7.40%)、静脉炎5例(9.25%),所有置管均按期拔管。结论PICC置管操作安全、简便,并发症少,可减轻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痛苦,提供安全有效的静脉营养和治疗通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