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癌症患者抑郁心理的影响因素与护理干预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癌症患者抑郁心理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对癌症抑郁的影响。方法:对148例癌症患者发放量表进行调查,将其中发生不同程度抑郁的62例随机分为干预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对干预组在临床治疗的同时给予一系列护理干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结果:干预前两组SD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SDS评分有明显差异(P<0.05),干预组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结论:对癌症患者抑郁心理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估、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减轻经济负担、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对癌症患者积极有效的干预,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综合干预方式对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抑郁状态的有效性.方法将64例患者分为干预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综合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两组在干预前后分别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自评抑郁量表(SDS)及健康调查简表(SF-36)健康调查量表进行评价.结果干预组抑郁得分与关节疼痛得分在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后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维度得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维度得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干预方式能有效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抑郁状态,同时在缓解关节疼痛程度、提高生命质量上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100例癌症患者抑郁状况调查及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癌症患者住院期间抑郁状况及相关因素,观察临床护士针对抑郁症状进行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100例癌症患者进行抑郁状况调查,对具有抑郁症状的癌症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观察干预前、后SDS得分变化.结果 100例癌症患者中有抑郁情绪者48例,抑郁发生率48%,与常模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女性与男性癌症患者抑郁发生率分别为51.9%、43.8%,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无职业癌症患者与有职业者抑郁发生率分别为65.8%、37.1%,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文化程度癌症患者抑郁发生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干预前后48例抑郁患者的抑郁情况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癌症患者抑郁发生率高于一般患者,并且受性别及有无职业的影响,而文化程度对抑郁发生情况无明显影响;护理干预能改善癌症患者的抑郁情绪,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更年期妇女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将80例更年期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不给予护理干预,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其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后观察组SDS、SSRS、SCL-90的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及家庭的负担,体现了人本关怀的理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伴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40例冠心病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并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后第4周末进行调查比较。结果:两组干预后SDS得分、HAMD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平均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冠心病伴抑郁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更年期妇女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将80例更年期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不给予护理干预,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其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后观察组SDS、SSRS、SCL-90的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及家庭的负担,体现了人本关怀的理念.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癌症伴抑郁患者心理防御特点及护理对策.方法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及防御方式问卷(DSQ)对70例癌症患者进行测试,根据SDS抑郁指数将患者分成研究组(癌症伴抑郁组)和对照组(癌症不伴抑郁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防御方式.并从防御机制人手,对抑郁患者加强心理分析,给予综合护理干预.结果 两组患者SDS粗分及标准分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DSQ因子中不成熟型防御机制得分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成熟防御机制之投射、被动攻击、潜意显现、抱怨、退缩、躯体化得分,成熟型防御机制之升华,中间型防御机制之否认、交往倾向、消耗倾向、期望得分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防御方式由不成熟型向成熟型转化有利于病情的改善.结论 癌症伴抑郁患者多使用不成熟型防御方式,与癌症不伴抑郁患者防御机制不同.通过护理干预可减轻患者的抑郁程度,有利于患者的综合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抑郁状况的效果.方法将65例慢性心力衰竭伴焦虑、抑郁状况的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3例与对照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干预组在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同时,给予健康教育指导、心理护理等综合干预措施.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对两组患者在入院和出院时进行评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临床总体疗效.结果:出院时干预组SDS、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平均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临床总体疗效也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伴焦虑、抑郁症状的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并能缩短住院天数,促进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系统护理干预和介入治疗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将128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4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介入治疗和系统护理干预.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在介入治疗前1~2d及介入治疗后2~3d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结果:实验组护理干预前SAS和SDS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护理干预后SAS和SDS得分明显低于干预前,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前存在抑郁、焦虑心理,系统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0.
更年期妇女抑郁状态的护理干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更年期妇女抑郁状态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将80例更年期抑郁妇女随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不予护理干预.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自评症状量表(SSCL-90)、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其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干预前两组SDS、SSRS、SSCL-90得分差异无显著性;干预后两组SDS、SSRS、SSCL-90的得分与干预前及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实施护理干预明显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了社会和家庭的负担,体现了人本关怀的理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家庭访视护理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及出院指导,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家庭访视护理。分别于干预前后,采用焦虑( SAS)和抑郁( SDS)量表及生活质量核心表( QOL-C30),对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进行评定。结果护理干预后,两组心理状况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干预组的SAS和SDS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组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家庭访视护理对增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生活的自信心,降低强直性脊柱炎的复发率和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老年癌症并发抑郁情绪的主要影响因素,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癌症并发抑郁情绪的缓解作用。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将132例调查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模式,在干预前和干预后分别开展问卷调查。结果 老年癌症患者的抑郁情绪与婚姻状况、疼痛程度、自我健康评价有关。试验组在治疗前后的SDS、HAMD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采取不同护理模式干预后,试验组的SDS、HAMD评分均低于常规护理对照组。结论 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后,患者的抑郁情绪有了较大的改善,并且综合护理模式明显由于常规护理模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偏瘫患者抑郁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将纳入研究的143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5例和对照组6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阶段化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干预3、6个月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得分均较干预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干预3、6个月SAS和干预6个月时SDS得分均较干预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3个月时SDS得分与干预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同时段SAS、SDS得分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依从性构成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依从性优于对照组。结论:阶段化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抑郁、焦虑情绪,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首发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125例首发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65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康复护理干预。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价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情况,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的心理状态,采用《住院患者满意度量表》评价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吞咽障碍恢复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抑郁症状的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康复护理措施有助于改善首发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障碍和心理状态,减少抑郁情绪的发生,且能够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甲状腺患者全麻术后咽喉疼痛及焦虑的影响。方法:将96例全麻下行甲状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实施外科常规护理,干预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咽喉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后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减轻甲状腺全麻术后患者的咽喉疼痛程度,缓解其焦虑、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护理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自我效能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康复护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采用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CDSES)评价患者的自我效能,同时应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对患者认识功能进行评价,比较干预前后两组上述指标变化。结果:干预后,两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CDSES各项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MMSE评分显著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采用综合康复护理,可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促进患者自我效能及认知功能康复,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3例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环境、心理、生理、健康教育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抑郁、疼痛程度和生活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生理、心理、社会和环境4个维度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抑郁、疼痛得分低于对照组(P0.01,P0.05);观察组患者家庭生活、空闲生活、性生活、同伴关系、人际交往5个维度得分及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职业状况、经济状况、自理程度3个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提高其生活质量,缓解其抑郁情绪,利于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居家护理干预在肺癌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及对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收治的肺癌合并心力衰竭患者100例,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联合居家护理干预。两组均护理8 w。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自我效能和SAS、SDS评分。结果:与护理前比较,护理后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得分均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护理后两组患者的自我决策、正性态度、自我减压得分均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护理后两组患者的SDS、SAS得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居家护理干预肺癌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可以提高生活质量,提升自我效能,减少焦虑、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19.
癌症患者康复期心理行为干预模式及效果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适合癌症康复期患者的心理行为干预模式并评价其临床效果,为有效地开展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主观抽样的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研究时象94例,按照时照匹配的原则进行分组,干预组47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心理行为干预.对照组47例给予常规护理.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分别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简明心境量表及生活质量核心问卷对其进行心理测评.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患者自我效能得分较对照组提高明显(P<0.01);心理健康状况,干预组较对照组紧张-焦虑、抑郁-沮丧、愤怒-敌意、疲乏-迟钝、迷惑-混乱和总分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生活质量,干预组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 心理行为干预有利于改善癌症康复期患者心理健康状况,提高自我效能水平和生活质量,经效果评价心理行为干预模式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调查支持性干预对社区卒中后失能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 :将210例社区卒中后失能患者按生活自理程度匹配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05例,对照组给予健康教育,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以躯体康复为核心,辅以心理干预及家庭社会干预的支持性干预。于干预前、干预后及干预后6个月,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抑郁自评量表(SDS)、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社会功能活动问卷(FAQ)评价两组患者的恢复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SDS、GSES、FAQ得分的干预主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MBI、SDS、GSES、FAQ得分的时间主效应和交互效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支持性干预可有效提高社区脑卒中后失能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自我效能及社会功能,缓解其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