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感染药学》2016,(6):1286-1289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ADRs)发生的相关因素与干预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2月间深圳市龙华新区中心医院抗菌药物所致ADRs患者病历资料、不合理用药种类、ADRs表现形式、ADRs分类以及不合理用药与ADRs的相关性。结果:677例ADRs患者中,抗菌药物ADRs患者544例占80.35%,男性患者的发生率为58.27%高于女性41.73%,<18岁的发生率为55.51%高于其他年龄段;头孢菌素类药物为27.45%高于其他类抗菌药物;头孢菌素类所致ADRs的发生率为56.07%高于其他类抗菌药物;不合理用药原因居前3位的分别是给药时间过长、给药浓度过高和滴速过快,其中给药时间过长所致ADRs发生率为59.38%高于其他不合理给药方式;ADRs居前3位的分别是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皮肤及软组织,其中泌尿系统的发生率为61.03%高于其他系统;经Pe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抗菌药物给药时间过长、给药浓度过高、滴速过快、剂量不当均与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各类ADRs呈正相关性。结论:医院抗菌药物致ADRs现象不容乐观,应深入分析其发生原因,从社会层面与医院层面入手,给予针对性干预措施,以减少抗菌药物的ADRs发生。  相似文献   

2.
邹淑连 《抗感染药学》2019,16(5):812-814
目的:分析头孢菌素类药物与不同作用的药物联用或单用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与特点。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间收治的头孢菌素类药物致不良反应患者42例临床资料,其中,与其他药物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患者22例(联用组),单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患者20例(单用组);比较两组患者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以及给药途径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头孢菌素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治疗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用头孢菌素类药物(P<0.05);第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与药物联用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到45.45%,明显高于第1代和第2代头孢菌素,且静脉滴注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其他给药途径(P<0.05);联合用药所致不良反应症状可能累及神经、血液、循环、呼吸、消化等系统以及过敏反应(P<0.05)。结论:头孢菌素类药物与不同作用的药物联用治疗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风险,临床应从患者的个体差异、药物类型、剂量和给药途径等角度考虑,采取控制和治疗措施,保证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不合理用药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8年5月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报告表893份,其中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报告共159份,占17.81%。统计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与年龄,统计导致ADR原因,药物种类分布,主要不良反应,不合理用药情况等。结果男88例,占55.35%,女71例,占44.65%,男性与女性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60岁50例,占31.45%,30岁占8.81%,两个年龄段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喹诺酮类构成比最高,占51.57%,其次为头孢菌素类,占20.75%,其他还有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磺胺类等。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皮肤软组织,占55.97%,其次为胃肠道反应,占28.30%,其他还有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不良反应。不合理用药最常见的为滴速过快,占43.40%,其次为给药时间过长,占29.56%,其他还有配药浓度过高,剂量不当,联合用药不当,频繁换药等。结论抗菌药物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高,其中滴速过快是最常见的不合理用药因素,其次为给药时间过长,配药浓度过高等。  相似文献   

4.
陈作忠  赵群  马慧萍 《抗感染药学》2007,4(4):187-189,197
目的:评价、分析抗茵药物不合理应用导致ADR发生的原因。方法:以《中国医药数字化期刊群》2000年-2006年国内公开发行的主要药学期刊为主,统计分析评价文献报道的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导致的ADR情况。结果: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导致的ADR 93例,不合理用药的表现形式有:药液浓度过高54例、滴速过快10例、剂量不正确9例、给药时间过长8例、忽视过敏史6例、联合用药不当2例、不做皮试2例、给药途径不当2例。结论:应重视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ADR。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探讨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50例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各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因抗菌药物所致药物不良反应的有76例(占50.67%),其中主要以喹诺酮类及 β-内酰胺类药物为主.药物不良反应累及部位主要为皮肤及软组织和消化系统,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主要表现在给药时间过长、滴速过快、药物浓度过高及剂量过大4个方面,且均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为临床不合理使用,因此应加强抗菌药物的规范应用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药物不良反应病例报告中的不合理用药进行探讨,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ADR报表,统计出因不合理用药致药物不良反应的49份报表并对其中的典型案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49份涉及不合理用药的ADR报表中,不合理表现包括选药不当、过度用药、配伍不当、用药途径不当、溶媒量不当、滴速过快、剂量过大或不足,其中的6例典型案例患者用药均缺乏合理性。结论用药不合理会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增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头孢菌素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导致的一系列不良反应,总结用药规律,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7月~2017年7月接受头孢菌素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治疗的316例患者,我院药剂科结合用药情况分析,因这类联合用药的治疗手段而出现的不良反应的主要类型,不同类型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根据研究所得数据总结经验.结果:316例患者联合用药后,各种类型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高于联合用药前.主要的不良反应有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肾功能衰竭、消化系统不良反应、过敏反应以及其他的不良反应等.联合用药后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明显提升,从联合用药前的8.2%提升为19.9%,其他类型不良反应也出现了不同幅度的增长.总结联合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可以发现其中占比最高的是联合用药不当,占比高达56.3%,药物使用方法错误其次,占比为24.1%,此外还有用药过量等其他因素.结论:头孢菌素类药物取代青霉素类药物,已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抗菌、抑菌效果明显,在诊治过程中常常将其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但这使得其不良反应明显增加,在联合用药时,要注意药物的联合使用是否适当,用药剂量和用药方法是否准确无误,从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产生原因及其用药安全性。方法:选取医院2018年2月—2020年2月间诊治的服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的70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其患者不同年龄段头孢菌素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良反应涉及的药物种类、用药剂量、给药途径以及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和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各年龄阶段和不同性别患者使用头孢菌素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不同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不同用药方式导致的不良反应与类型等。结果:70例服用头孢菌素患者中,年龄>45~55岁、>55~70岁以及≤10岁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其发生率最高的药物为头孢他啶,用药途径发生率最高为静脉滴注,主要不良反应类型为过敏反应。结论:服用头孢菌素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常为小孩及中老年人群,静脉滴注给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临床应根据头孢菌素的作用特点给药,才能有效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左氧氟沙星不合理应用的危害与建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金朝辉  樊新星  钟光德  杨鳞  杨娟  管玫 《中国药房》2007,18(17):1281-1283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临床应用与其发生不良反应的关系,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方法:分析四川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左氧氟沙星相关的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并进行不良反应发生的因果关系评价。结果:282例不良反应涉及8个系统/器官,列前3位的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消化系统损害及全身性损害;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包括超适应证用药、给药方式不合理、滴速过快、存在配伍禁忌、未进行个体化给药等。结论:临床应重视和警惕因药物不合理应用诱发严重不良反应的潜在危害,以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常先平 《安徽医药》2014,(7):1401-1402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200例药物不良反应病例报告,采用Person相关性分析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方式与各类不良反应表现的相关性。结果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导致的药物不良反应患者100例(50.00%),共112例次,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引起不良反应最常见,构成比为42.86%(48例次),其次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构成比为32.14%(36例次);皮肤及软组织是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部位,构成比为(57.00%),其次为消化系统,构成比为(27.00%);经Person相关性分析后,给药时间过长、滴速过快、药液浓度过高、剂量过大等因素,均与不良反应显著相关(P〈0.05)。结论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仍是该院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应进一步提高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有利于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分析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对收治在我院的180例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抗菌药物的各类不良反应表现与不合理使用方式的相关性。结果由于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而导致98例(54.4%)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其中由喹诺酮类药物引起不良反应者最常见,多达50例(51.0%);第二位的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达28例(28.57%)。不良反应的主要发生部位为皮肤及软组织,约占56.5%,第二位的为消化系统,约达29.0%。经Person相关性分析得出,与不良反应显著相关的为药物的滴速过快、剂量过大、给药时间过长、药液浓度过高等因素(P<0.05)。结论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是目前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故应加强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临床输液中混浊沉淀和药液变色的原因,规范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临床反馈的几例在使用中出现混浊、变色的现象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头孢唑啉和头孢匹胺宜选用0.9%氯化钠注射液为溶媒;头孢菌素类药物与喹诺酮类药物联用中间宜采用冲管或静滴其他药物;甘露醇注射液中禁加其他药物;头孢拉定和奥关拉唑不宜与酸性药物配伍或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与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联用易发生变色.结论:应加强注射药物合理使用和规范配制的宣传,保障临床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所导致不良反应的情况。方法:将2015年7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所导致不良反应的患者217例作为观察对象,对比联用前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所有观察对象均知情并且同意,217例患者中,男142例,女75例,年龄24-65岁,平均年龄(41.3±2.4)岁;其中门诊124例,住院部93例。结果: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导致不良反应涉及: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肾功能损伤、过敏反应、二重感染、肝功能损伤等其他不良反应,引发药物不良反应出现的主要是有药物联用不当、用药方法错误与药物应用过量等。联合用药前不正常反应发生率低于联合用药后,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极其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各种类型的不良反应,且过敏反应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这需要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刘雄 《中国实用医药》2012,7(1):175-176
目的 分析头孢类菌素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及相关的预防措施,确保临床上的安全用药,减少头孢类菌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 将2009年12月至2011年09月在我院输液的既往无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史的140例患者发生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现象及其发生不良现象的原因.结果 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本身的病症、患者年龄以及患者的情绪、饮食习惯、饮酒习惯等都有很大的关系.结论 头孢菌素类药物临床使用量的加大使得其发生不良现象的概率也在提高,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给患者进行护理用药时不仅要考虑到头孢类药物的药效,也要考虑到其可能给患者带来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医护人员也要不断提高自身服务意识, 不断提高自身的药理水平,及时了解药物的常用剂量以及药物的用途及用药注意事项等,防止或避免头孢类菌素药物不良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曾丽宁 《北方药学》2015,(4):148-149
目的:了解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指导临床安全用药,减少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98例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临床资料,基于了解并掌握患者实际状况综合相关文献资料,深入探究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并制定预防策略。结果: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主要诱导因素包括合并用药、原发病、年龄、饮酒、饮食、输液速度、药物质量、个体差异等。结论:在临床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应用过程中,要关注抗菌效应,深入分析不良反应诱导因素,基于常规治疗强化服务意识,掌握药理知识,把握常用剂量、不良反应、注意事项,提高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规范使用水平,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刘平平 《北方药学》2014,(12):125-125
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应根据其理化性质选择合适溶媒,如溶媒选择不当,或药物溶解不充分,或pH值改变或由于氯化钠注射液的盐析作用引起不溶性微粒增加,则会引起局部血管堵塞、过敏反应、热原样反应等不良反应。此外滴速过快亦可使瞬间进入静脉的药物过多,从而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本文通过分析苏北某中医院中药注射剂溶媒选择不当与滴速过快引起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临床他汀类药物的合理应用情况。方法选取六安市中医院2009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36例服用他汀类药物致不良反应的患者资料,分析他汀类药物用药情况、不良反应表现及原因。结果辛伐他汀用药最多,氟伐他汀最少;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为服药后2.8h~7.4d,以5~12h最多;不良反应多累及消化系统,其次是皮肤、神经肌肉系统、泌尿系统;药物配伍不当、用药剂量或方法不当以及药物自身因素等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其中用药方法或剂量不当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其他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将他汀类药物与其他经相同途径代谢的药物配用,应尽量选择已经核实的安全配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头孢菌素类药物诱发的不良反应类型,探讨相应的处理方法。方法选择本监测中心80例头孢菌素类药物致临床不良反应的患者,对其临床资料开展回顾性分析,分析其不良反应症状,研究不良反应诱发原因和解决办法。结果 80例研究对象中出现变态反应54例,占总研究人数67.5%,其余患者则出现消化系统不良反应或其他不良反应。第二代药物以及第三代药物诱发的不良反应明显比第一代药物和第四代药物高,经静脉滴注治疗诱发的不良反应明显比口服药物和其他方式治疗诱发的不良反应严重。结论选择头孢菌素类药物针对患者开展治疗的过程中,必须要科学选择给药方式,正确挑选抗菌药物品种,加强用药检查及针对性处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头孢菌素类与多种西药联合使用所致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8月-2012年1月在医院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所致不良反应患者70例,分析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及联合使用药物前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用药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联合用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最为常见。结论开展头孢菌素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所致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对于提高头孢菌素类药物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医保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庆源  熊珍英 《中国药师》2005,8(8):681-682
目的:了解医疗保险用抗茵药物的用药频度及联合用药.方法:利用Foxpr06.0数据库系统,统计2003年医疗保险住院用药品种、金额和抗茵药联用.采用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方法分析药物的临床使用情况.结果:抗茵药物中,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林可霉素类和青霉素类最为常用,占用药总金额的89.33%.新型头孢菌素和喹诺酮类药物开始进入临床用药.结论:我院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应用率较高,但抗茵药物的消费趋势正朝着安全、有效、合理、经济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