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补益类植物中药的入药部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辉  李广平  郭月秋  陈代贤 《中药材》2001,24(3):232-233
为探讨补益类植物中药入药部位的规律性,对中国药典(一部2000年版)所载428种单味植物类中药录入计算机分析。结果表明补益类中药中以地下部分入药者60.5%,而在其它类中药中占31.7%,两者具有显著差异(P<0.01);果实和种子入药者在补益中药和其它类中药中并无显著差异(P<0.05)。以茎、叶等其它部位入药者在补益类中药中明显少于其它种类中药,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提示补益类中药与植物入药部位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中药入药部位与药性、功效关系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发现,入药部位的形、质特征与其药性和药效密切相关,如根类药主下行、皮类药主走表、藤类药通经络、种子类药能种嗣等,为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及发现新药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柑桔不同入药部位的成分比较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士辉  朱玲英  袁丽红 《中药材》2001,24(9):632-632
采用RP-HPLC法分析柑桔不同入药部位的多甲氧基黄酮类成分,结果表明:橘核、橘络中无此类成分存在,陈皮药材料中多甲氧基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均比青皮高。  相似文献   

5.
《本草纲目》载近900种植物药,约有300多种可多部位入药,如防风,其叶主治“风热汗出”,花治“四肢拘急”,籽“疗风更优”。《中药大辞典》载多部位入药的植物药材更多,但都未得到充分利用。笔者对1934年版《中药学》进行详细统计,筛选出含挥发油植物药材96味(包括挥发油药理作用明确而含量少的药材,如麻黄、柴胡等,不包括附药。来源于同一物的如生姜与干姜、桂枝与肉桂等各以一味计之)。其中以地上部分及带根全草入药的只有17味(包括已开发和正在开发利用的人参、麻黄、紫苏等),得到较为合理的利用。其它79味,约80%或根、或茎、或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析柴胡功效演变与入药品种及入药部位间的关系。方法:通过梳理历代文献,总结柴胡功效的演变,并分析其与柴胡入药品种及入药部位间的关系。结果:《神农本草经》时期应用的柴胡品种已不可考。唐代以后,狭叶柴胡、银州柴胡被认为是柴胡上品,而银柴胡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亦被当做上品柴胡应用,这有可能成为柴胡出现"补虚劳"功效描述的原因。古来柴胡皆以根入药,清末以来,在长江一线逐流行以全草或地上部分入药。同时期兴起的"柴胡劫肝阴"之说或许与入药部位的改变而造成的有效成分改变有关,但仍需进一步的实验研究。结论:历代对柴胡功效认识的不统一,有可能是不同时期内应用柴胡的品种及入药部位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黄芪一般以根入药,如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也有全草入药,如多花黄芪。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根及多花黄芪全草有法定标准;在有些地区,部分黄芪品种根及黄芪地上部分也作为黄芪入药,一般为地方习用,且无法定标准。黄芪不同入药部位含相似化学成分,也有一定差异,体现在药理活性强弱,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毒排脓、利水消肿、敛疮生肌等功效保持一致,黄芪不同药用部位可替换,具体剂量需按药理及临床研究结果而定。  相似文献   

8.
中医中药是祖国医学的瑰宝,是历代医药学家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从神农尝百草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植物类药就有一千多种,其中不乏同一植物根、叶、果实、花等分别入药,功效有相同、不同、相似、相反之分。笔者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总结出几组这样的药物,供广大药学人员共同分享,注意区分它们相同或不同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山药入药部位名称探讨济宁市任城区卫生局(272117)赵学敬济宁市任城区药检所(272117)于忠雪关键词山药,根茎,块茎,圆柱根,入药部位山药来源于薯蓣科植物薯蓣DioscoreaappositaThunb。关于其药用部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相似文献   

10.
头花蓼皆为地上全草入药,富含黄酮类成分,治疗泌尿道感染疗效显著。但是头花蓼茎、花、叶等部位总黄酮含量差异悬殊,其基因组研究资源十分缺乏。课题组经过10余年对转录组、代谢组及其网络药理学的研究积累,有助于探索头花蓼不同入药部位总黄酮代谢模式。本文从头花蓼黄酮类成分药效研究、药效成分、基因表达等研究层次方面进行介绍,为头花蓼黄酮类成分最佳临床入药部位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严辉  段金廒  尚尔鑫  华永庆  钱大玮 《中草药》2014,45(21):3208-3212
以中药方剂数据库为基础,检索其中包含当归不同部位入药的方剂。应用适宜的数据挖掘技术,统计分析当归不同入药部位的药性特点及其适应病证的变化规律。结合当归组织结构、当归不同部位化学成分分布特点,以及药效学报道,探讨当归不同入药部位功效取向差异机制及其应用病证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当归不同部位入药功效取向差异的化学物质基础与药性具有较高的关联性。当归不同部位临床用药的趋向性与古人所述"归头止血、归身补血、归尾活血、全当归活血补血"之结论基本一致。为当归不同入药部位的临床科学合理用药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夏枯草本草及其入药部位变化的考证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目的:通过对夏枯草历代本草著作考证,研究夏枯草名称、产地、主治功效、入药部位及采收加工方法,为临床用药及合理开发利用该植物资源提供本草学依据.方法:考证历代主流本草著作,并结合实地考察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历史上夏枯草分布区主要集中于我国四川省境内、淮河流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夏枯草主治功效古今基本一致;但古今药用部位及采收加工记载存在差异.结论:通过对本草文献考证与分析,夏枯草人药部位变化大致经历带穗全草[明朝后期(约16世纪或以前)至清末民初(约19世纪初)]、以果穗及带穗全草入药[民国中期(约19世纪30年代)至1963年)]、单用半枯或成熟果穗(1963年至今)3个阶段;夏枯草传统加工方法根据临床疗效不同分为晒干和阴干两种,而现代加工方法仅采用晒干.  相似文献   

13.
中药材的用药部位不同,药用作用也不尽相同,为提高中药质量,保证用药安全有效.笔者将工作中发现的常混入非药用部位或异物的中药介绍如下: 1香附  相似文献   

14.
2000版《中国药典》中鱼腥草的入药部位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绍新 《时珍国医国药》2002,13(11):650-650
鱼腥草为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的常用中药 ,2 0 0 0版《中国药典》 部中规定 :鱼腥草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H outtuynia cordata Thunb.的干燥地上部分[1 ] ,可见本品的药用部位只限于地上部分。对此 ,笔者从本品的生态特征中各个部位所占整个植株的比重所含的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等三个方面来对本品的药用部位提出异议 ,以供商榷。1 生态特征从生态特征来看 ,本品根部只占整个植株的 5 %~ 7% ,地下茎和地上茎约占整个植株的 70 %~ 85 % ,叶与花穗约占整个植株的 8%~ 2 5 %。2 有效成分从有效成分来看 ,本品全草含挥发油 ,油中…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化州柚外果皮、中果皮、果瓤进行研究,探讨其入药部位,为化州柚资源充分利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化州柚外果皮、中果皮、果瓤的总黄酮含量,采用HPLC测定柚皮苷含量和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结合药效学研究,探讨化州柚的入药部位。结果:化州柚果实各部位总黄酮、柚皮苷含量大致相仿,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较高;外果皮、中果皮、果瓤与全果均能延长小鼠咳嗽潜伏期和减少小鼠的咳嗽次数,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化州柚以全果入药存在一定科学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许华欣 《河南中医》2010,30(8):815-816
雷公藤主要具有抗肿瘤作用,免疫调节作用和改善微循环作用,但毒性较大,安全范围比较小,过量时容易发生中毒,主要致死原因为循环衰竭及肾功能衰竭。临床中使用雷公藤必须严格掌握药量,内服煎汤,去皮根木质部分15-25g,均需文火煎1-2h。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藤类来源中药的生长习性、生境、入药部位和性味功效之间相关规律进行挖掘,为辨状论质理论加强论证,为藤本类植物的临床使用及资源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部分常用藤类来源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入药部位、科属及生长习性进行统计。通过查阅《中国植物志》《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及相关文献资料,筛选出收录在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的藤类来源中药共48味,对其性味归经、入药部位、生境及其中药学分类进行归纳总结,使用Excel 2013,SPSS Statistic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藤类来源中药的分析结果显示,在科属中,防己科>薯蓣科>豆科>葫芦科>木通科;在性味中,寒>温>平>凉>热,苦>甘>辛>酸;在归经中,肝>肺>心>脾>胃=膀胱=肾>大肠;在入药部位中,根及根茎>藤茎>果实种子>花>维管束=全草;在生境分布中,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浙江;在中药学分类中,祛风湿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含乳汁的植物来源中药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化学成分和药性药效之间相关规律进行挖掘,为“辨状论质”理论加强论证,为乳汁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方法 对部分乳汁植物来源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入药部位、科属及化学成分进行统计。通过挖掘《中国植物志》《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及相关文献资料,筛选出收录在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的乳汁植物来源中药共53味,对其性味归经、入药部位、化学成分及其中药学分类进行归纳总结,使用Excel 2013,ChiPlot 2023.3.31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发现乳汁植物主要分布于1界,1门,2纲,20科,大多数乳汁植物来源中药属于被子植物门下的双子叶植物纲;在性味中,平>寒>温>凉>热;苦>辛>甘>酸>咸;在归经中,肝>肺>肾>脾=大肠=胃>心>膀胱=胆>小肠;在入药部位中,根(根、根茎、块根、根皮)>树脂>种子>全草(全草、地上部分)>茎(茎、枝)>果实>叶>花=皮;在化学成分研究中,多为苷类成分;在中药学分类中,多属于活血化瘀药。结论 乳汁植物来源中药四气以平性居多,温寒分布均匀,五味以含苦、辛味居多,归经以归肝、肺经居多,以根、树脂入药为主,成分多含有苷类、生物碱类和挥发油类,多为活血化瘀和清热解毒药,乳汁植物来源中药的生长习性、入药部位、化学成分等均与其性味功效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为乳汁来源中药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统计植物皮类中药及其中成药功能及特点,对植物皮类中药的入药组织、性味功效及临床应用之间相关规律进行挖掘,为辨状论质理论加强论证,为植物皮类中药及其中成药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查阅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部分地方标准,筛选出收录的植物皮类中药及其中成药,对植物皮类中药及其中成药的特点、功能及注意事项进行归纳总结,使用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经统计得62味植物皮类中药,主要分布于1界,3门,31科;在科属中,芸香科>豆科>葫芦科;在入药组织中,树皮>根皮>果皮>种皮;在性味中,温>寒>平>凉>热,含苦味>含甘味=含辛味>含酸味;在归经中,肺>肝>脾>心>大肠>肾>胃=膀胱;在中药学分类中,多属于清热药。植物皮类中成药485种,以含陈皮的中成药最多,在给药剂型中,以丸剂为主;在药味中,以苦味和甘味居多;在功能中,以扶正剂最多;在注意事项中,以妊娠禁忌最多。结论 植物皮类中药的入药组织、性味功效与临床应用之间存在相关性,须注意用药禁忌,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辨证论治,合理选择植物皮类中药及其中成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伤寒论》汤方中木通和通草的品种、入药部位之历史变异进行研究,使其明实相符,以利后者研读和对“经方”的继承、研究、开发和利用。方法:对历代中医、药文献,从药用植物形态学及该药的实际药性功能,所用药物品种与主治疾病相协调,不能相互矛盾等进行考证。结果:《伤寒论》汤方中部分药物古今有别。结论:《伤寒论》汤方中所用通草丁Tetrapanax papyriferus (Hook)K.Koch.应是现今木通科藤本植物木通Akebia quinota (Thunb.)Dec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