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胃脘久痛入络成瘀翁行善关键词胃脘痛,久痛入络,瘀血胃脘痛是临床一种常见病症,包括西医的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息肉等疾病。此症多有反复上腹疼痛且部位固定或脘腹胀满等特点。中医有“久痛入络”和“久病必瘀”之说。如林佩琴在《类证治...  相似文献   

2.
胃黏膜异型增生微观辨证分型CdX2基因表达及随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脘痛胃黏膜异型增生患者中医微观辨证分型与CdX2基因蛋白表达的意义及与临床随访结果的关系.[方法]应用中医脏腑辨证理论与ABC免疫组化方法对120例胃脘痛胃黏膜异型增生患者进行胃镜下微观辨证分型与CdX2基因蛋白表达的免疫组化分析,同时进行临床随访研究.[结果]胃络瘀滞型与胃络灼伤型患者胃黏膜CdX2基因蛋白表达阳性率(37.5%、66.7%)较胃寒型与胃热型(6.7%、12.5%)明显增高(P<0.01),其中具有完整随访结果者63例,随访时间6~72个月(平均24个月),其癌变者中胃络瘀滞型(76.7%)明显高于未癌变者(27.3%)(P<0.01).[结论]中医微观辨证分型与CdX2基因蛋白表达有关,对辨别胃黏膜异型增生的癌变性质具有重要意义,胃络瘀滞型胃黏膜异型增生与癌变关系密切,在辨证施治中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3.
采用胃舒胶囊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胃脘痛患者共540例,治愈率分别为84.5%、63.1%、44.7%和83.0%;对肝胃气滞、寒邪犯胃、脾胃虚寒、胃阴亏虚和瘀血阻络各型胃脘痛的治愈率分别为75.7%、71.3%、72.3%、67.9%和59.6%。结果提示胃舒胶囊对胃气满足型胃脘痛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脘痛的中医辨证分型与病理解剖结构变化的关系.方法观察临床就诊的胃脘痛患者214例,其中男149例,女65例,年龄22岁~62岁.受检者禁食8h~12h后,在饮用胃快速超声增效液状态下,观察胃脘痛各种不同证型的B超声象图表现.结果按中医辨证将胃脘痛分为四型.脾胃虚寒型以脾胃虚寒、胃气不足、气虚积滞为主,B超表现为胃壁层次欠清晰,粘膜表层增厚、模糊、毛糙,回声增强,胃蠕动减少.治法为益气和胃,温中散寒.脾胃湿热型以脾虚湿困、肝胃郁热、饮食积滞为主,B超表现为胃腔内常可见宿食,胃壁层次模糊、或有中断脱失,粘膜表层毛糙,有回声较强的粘液附着,胃蠕动严重减少或消失.治法为健脾祛湿.胃阴虚亏型以胃阴不足、寒热错杂为主,B超表现为胃壁层较模糊,粘膜表层薄、粘膜肌层变宽,回声减弱,粘膜下层回声增强、毛糙增粗、光带不均,胃蠕动减少.治法为滋养胃阴为主.胃络瘀阻型以气滞血瘀、久痛入络、胃络瘀阻为主,B超表现为胃壁层次紊乱,粘膜表层增厚毛糙、回声增强,粘膜肌层变窄,回声减弱,粘膜下层毛糙增粗、光带不均,可有息肉样增生改变,胃蠕动可有减少.治法为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结论中医辨证分型有其病理解剖结构变化的基础,辨证论治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采用胃舒胶囊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胃院痛患者共540例,治愈率分别为84.5%、63.1%、44.7%和83.0%;对肝胃气滞、寒邪犯胃、脾胃虚寒、胃阴亏虚和瘀血阻络各型胃院痛的治愈率分别为75.7%、71.3%、72.3%、67.9%和59.6%。结果提示胃舒胶囊对肝胃气滞型胃脘痛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6.
胃脘痛俗称“心口痛”,一般包括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神经官能症等。通过临床辨证治疗往往可以取得较好疗效,其治疗原则为健脾胃、疏肝气、活血化瘀。临床常见以下几型:  相似文献   

7.
根据胃脘痛的发展演变过程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把它分为气滞、血瘀和虚证 (包括气虚和血虚 )三种类型 ,本着郁结者解之 ,瘀积者行之 ,虚损者补之的原则 ,采取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补气温中以及和血以养阴的方法 ,分别制定了胀痛方、瘀痛方和虚痛方来调合胃中的气血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 调气以和血主要用于气滞型胃脘痛。气滞胃痛的临床表现 ,除了胃脘胀满外 ,常伴嗳气频作 ,大便不畅。如果是肝气郁结而犯胃 ,就伴有攻撑作痛 ,痛连两胁的感觉。气为血之帅 ,气滞血亦滞 ,所以治疗气滞胃痛常采取调气以和血的方法。调气的方药是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8.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其发病率居各种胃病之首。多年以来 ,临床大多根据“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的疗效标准 (试行方案 )”[1] ,将慢性胃炎分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胃络瘀血五型辨证论治。然而 ,长期以来对慢性胃炎胃络瘀血型发病机制以  相似文献   

9.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分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中医分型不同的慢性浅表性胃炎之间的关系.方法临床上具有上腹不适、疼痛、腹胀、反酸等消化不良症状者,经内镜和活检病理确诊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132例,男83例,女44例,年龄18岁~70岁,平均43.4岁.按1989年南昌会议所定的诊断标准分为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弱型,脾胃湿热型,胃阴不足型,胃络瘀血型等五型,每位患者在做内镜的同时用尿素酶法做Hp检测,各型分别记录其结果,然后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其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随着中医分型的不同而各有差异,各型分别是肝胃不和型为11例(52.4%),脾胃虚弱为28例(71.8%),脾胃湿热为25例(67.6%),胃阴不足为5例(45.5%),胃络瘀血为13例(52.0%).结论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中医分型的不同,其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也不一样,以脾胃虚弱型为最高,达71.8%,其次为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和胃络瘀血型,胃阴不足最低,为45.5%,考虑与炎症轻重与患病时间有关.气血失调的程度,也会导致Hp感染的不同.胃为后天之本,水谷之腑,后天有病,多由气血、阴阳、脏腑功能失调所致,慢性胃炎患者,患病时间较长,久病必虚,气机失调,而致水湿不运,消化功能紊乱.在治疗时既要注重Hp的清除又要注意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0.
在冠心病的治疗中,以往过多强调的是活血化瘀,采用"通法"治疗,而本课题组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发现许多病人虽然表现为血瘀之证,但其根本原因是气虚不能推动血液运行,导致瘀血、痰浊阻于心络,发为本病,实为本虚标实.故治疗方面以益气通络的方法,做到通络而不伤正、通络而不留瘀.  相似文献   

11.
胃脘痛是临床上的常见多发病证。我们于1995年在消化内科用九灵胃康胶囊治疗郁热、气滞及寒热错杂型胃脘痛80例,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诊断标准:胃院痛及其辨证分型诊断标准、消化性溃疡及胃炎诊断标准均参照《最新国内外疾病诊疗标准》[1]。1.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医学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属于中国传统医学"胸痹""心痛"和"真心痛"范畴,以胸闷、心前区压榨样疼痛为突出的临床特征.根据中医病因病理的认识,大多由于阴阳寒热失调,气机逆乱导致气血瘀滞,心脉痹阻,不通而痛.正如<素问*痹论篇>所说:"心痹者,脉不通".所以,气虚血瘀或气滞血瘀是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主要的中医病理基础,历代医家治疗"胸痹""心痛"和"真心痛"的记载,可谓不胜枚举.导师陈可冀教授对中国传统医学文献中有关瘀血和活血化瘀的理论及方药潜心钻研,并以实验证明活血化瘀方药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1,2],临证擅长以活血化瘀法治疗多种常见病和难治疾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并分析内镜下射频治疗术后联合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对6种不同中医证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消化内科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的219例住院患者根据《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分为6种不同证型:(1)肝胃郁热证;(2)胆热犯胃证;(3)气郁痰阻证;(4)瘀血阻络证;(5)中虚气逆证;(6)脾虚湿热证。均予以内镜下射频治疗,术后联合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观察并分析4周后不同证型的临床疗效。[结果]6种不同证型的患者经治疗后,在西医单项反流症状缓解方面,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内镜下炎症缓解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比较得出,肝胃郁热证的疗效明显优于胆热犯胃证、气郁痰阻证及瘀血阻络证,而其余5组间疗效均无统计学差异;在中医证候缓解方面,组间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典型单项反流症状及中医证候对不同证型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疗效均无差异;而内镜下的炎症缓解对肝胃郁热证患者疗效显著,明显优于胆热犯胃证、气郁痰阻证及瘀血阻络证的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祛瘀消积颗粒治疗中医辨证属胃络瘀阻证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癌前病变患者的疗效。[方法]151例CAG癌前病变胃络瘀阻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76例予祛瘀消积颗粒治疗,对照组75例予胃复春治疗,均治疗12周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的临床、胃镜和病理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抗幽门螺杆菌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祛瘀消积颗粒对胃络瘀阻证CAG癌前病变患者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肝胃不和型胃脘痛选择疏肝健脾和胃法治疗的临床观察。方法选择2015年~2016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肝胃不和型胃脘痛患者120例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观察组60例。为对照组患者使用西药进行治疗,为观察组患者使用中药疏肝健脾和胃法进行治疗,所有患者的治疗时间为4周。在所有患者治疗前、治疗中及治疗后进行身体症状积分的疗效评定。结论通过观察分析,观察组患者在治疗中及治疗后的症状积分明显比对照组的症状积分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胃不和型胃脘痛使用疏肝健脾和胃法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慢性肝炎(慢肝)属中医“胁痛”、“黄疸”、“臌胀”等范畴,为感染温热邪毒所致,其病伤在肝,常累及于胆、脾胃及气血,且病情易于反复。临床常见有湿热内蕴、肝郁气滞、肝胆湿热、肝脾(胃)不和及气滞血瘀等,治疗每以疏肝利胆、清化湿热、调肝和胃及活血化瘀为大法。叶天士久病入络理论也符合慢肝演变规律。即初病感染湿热邪毒,肝失疏泄,为在经在气;久则肝郁气滞络瘀,邪入血分,为在络在血。据此,对慢性肝炎的治疗,当将络脉瘀滞作为辨证的一环,投以活血通络之品为佐,才能使血络瘀滞得通,气机调畅,邪祛正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活血化瘀药丹参多酚酸盐治疗瘀血阻络型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瘀血阻络型高血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口服基础降压药物;治疗组口服降压药物基础上加用丹参多酚酸盐静脉输注。观察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6.67%,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血液流变学、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等指标均有改善,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活血化瘀药丹参多酚酸盐治疗瘀血阻络型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8.
中风病因多而复杂,但在众多因素之间,因虚致瘀,瘀阻脑络为决定中风病之发生发展之主因,并贯穿于整个发病阶段及症候中。近十余年来的临床报道及实验研究,都已公认瘀血与中风密切相关。然瘀血之由来及其病变发展至瘀血生风之内在联系,探讨不多。现就“虚”、“瘀”、“风”与中风之内在联系,略呈浅见。 一、肝肾易虚,因虚致瘀 从古至今,都认为中风与“虚”有关。如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至金·刘完素首先提出“肾水虚衰”之论,明·张介宾强调“内伤积损”是导致中风之根本原因,清·叶天士认为是“精血耗衰,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所致;王清任以气虚立论:“亏损元气,是其本源”。当今高校五版内科教  相似文献   

19.
消化性溃疡是指胃及十二指肠的溃疡,中医属"胃脘痈"范畴,胃脘痈为内痈之一,病机为邪气逆陷腠理,气血壅滞不通,以疼痛为主且多为灼痛、嘈杂性疼痛,伴吞酸或吐酸,恶心呕吐、大便时干时溏。笔者从事中医治疗10余年,采用中西药互补的治疗方法,明显提高了消化性溃疡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本病临床常见证型有:肝胃气滞型、肺胃失调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寒热不调型,其他兼证有夹食、夹寒、夹瘀、寒热虚实并见等。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及CAG癌前病变中医证型分布,探讨中医证型与胃镜下表现及病理改变的相关性,为CAG及CAG癌前病变的诊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牛兴东教授专家门诊收治的271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总结分析,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探讨发病情况及证型分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中医证型与胃镜下表现及病理表现的相关性。结果:271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胃虚弱型、肝胃气滞型、脾胃湿热型、胃络瘀阻型、肝胃郁热型、胃阴不足型。在证型与病理变化的相关性分析中,肝胃气滞型以食管反流偏多,脾胃湿热型伴发糜烂者居多,胃络瘀阻型则多伴发异型增生,余证型与胃镜下表现及病理改变未见相关性。结论:CAG中医证型主要为脾胃虚弱型、肝胃气滞型等,其中肝胃气滞型、脾胃湿热型、胃络瘀阻型与胃镜下表现及病理表现存在相关性,可为中医辨证提供参考。临床中可通过中医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进行准确辨证,注重“调气活血解毒”,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截断病势、延缓恶化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