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荨麻疹     
20 0 3 1 3 92 荨麻疹患者血中组胺的测定及其意义/邓娅 (重庆医大附一院皮肤科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 2 0 0 3 ,1 7( 1 ) . 1 6~ 1 7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 5 6例患者治疗前后血中组胺 (HA)含量 ,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结果3 1例急性荨麻疹和 2 5例慢性荨麻疹治疗前HA高于对照组 ,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接近。提示对本病患者检测HA含量可了解机体对HA的释放情况 ,有利于观察病情、判断疗效和解释其发病机理。表1参 9  (张孝友 )2 0 0 3 1 3 93 慢性荨麻疹与精神焦虑及抑郁症状相关性研究 /吴意平 (北京医院皮肤科 )…∥中国皮肤科…  相似文献   

2.
荨麻疹患者血清5-羟色胺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5-羟色胺(5-HT)在荨麻疹的发病机理及其意义。方法 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46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5-HT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结果 23例急性荨麻疹(含4例急性胃肠型荨麻疹)和23例慢性荨麻疹治疗前血清5-HT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治疗后血清5-HT含量与正常对常组相接近。结论 5-HT在荨麻疹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机理可能与5-HT和血管内皮细胞膜5-HT受体结合,引起内波细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组胺在荨麻疹发病中的意义及咪唑斯汀在治疗荨麻疹中的抗组胺作用。方法 采用酶免疫法测定 45例荨麻疹患者在应用咪唑斯汀治疗前后血浆中的组胺含量。结果  2 4例急性荨麻疹和 2 1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浆中组胺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 ,差异有显著性 ;症状缓解后组胺含量下降 ,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急、慢性荨麻疹组胺含量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 组胺是参与荨麻疹发病的主要介质之一 ,结合治疗观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荨麻疹的发病机理并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4.
荨麻疹患者血清一氧化氮水平检测及其意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荨麻疹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对45例荨麻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及31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NO水平进行测定。结果 治疗前荨麻疹患者血清NO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NO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NO与荨麻疹的发病有关,对疗效判定及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放射免疫测定方法测定了32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和30例正常人血中TGA和TMA的含量,结果表明,患者组中TGA和TMA的阳性率均为18.75%(6/32),而正常对照组为零。提示慢性荨麻疹与甲状腺自身免疫性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荨麻疹患者血清中SOD、MDA的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荨麻疹患者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变化及其与荨麻疹的相关性,用分光光度计方法检测20例急性荨麻疹、25例慢性荨麻疹及20名正常健康人SOD活性和MDA含量。结果:急性荨麻疹患者SOD活性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和慢性患者(P〈0.01),且慢性患者又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急性患者MDA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和慢性患者(P〈0.01),慢性患者其含量又高于对照组(P〈0.01)。氧化失衡存在于荨麻疹发病中,SOD、MDA可能在荨麻疹发生发展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酶免疫法测定45例荨麻疹患者在应用咪唑斯汀治疗前血浆中组胺与LTB4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有所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后患者组胺与LTB4含量下降,治疗前后差异均有显著性。组胺与LTB4是参与荨麻疹病理生理过程的重要介质,结合治疗观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对荨麻疹患者进行治疗时,应同时考虑抗组胺及抗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单胺氧化酶(Monoamine oxidase,MAO;5-羟色胺代谢限速酶)在丘疹性荨麻疹中的作用。方法选择确诊的丘疹性荨麻疹患者38例及40例正常人,采用连续监测法测定单胺氧化酶并进行治疗前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丘疹性荨麻疹患者治疗前血清MAO含量高于治疗痊愈后血清MAO含量(P0.05),治疗前血清MAO含量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患者治疗痊愈后血清MAO含量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AO可能参与了丘疹性荨麻疹的发病过程,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的评判提供了科学依据,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荨麻疹     
20 0 10 2 2 7 荨麻疹患者血清 5-羟色胺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黄建国 (重庆医大一院皮肤科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 2 0 0 0 ,14 ( 5) .- 2 98~ 2 99急、慢性荨麻疹患者各 2 3例与健康对照 39人 ,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患者治疗前后及健康对照者血清5-羟色胺 ( 5- H T)含量。结果 :治疗前血清 5- H T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 ,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接近。提示 5-HT在荨麻疹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其机理可能与5- HT和血管内皮细胞膜 5- H T受体结合 ,引起内皮细胞间隙可逆性扩宽 ,血浆外渗有关。治疗后 5- HT回升的机理可能随着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白三烯B4在慢性荨麻疹发病中的意义及咪唑斯汀在治疗慢性荨麻疹中的抗炎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42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在咪唑斯汀治疗前后血清中白三烯B4的含量。结果患者治疗前血清白三烯B4水平较正常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症状缓解后白三烯B4含量下降,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咪唑斯汀治疗前后患者血清白三烯B4水平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咪唑斯汀能降低患者血清白三烯B4水平。  相似文献   

11.
应用激光光针治疗26例急性荨麻疹患者,总有效率为83.46纬.其中23例在治疗前进行血清组织胺及五经色胺检测,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值各为<0.01和>0.05.18例患者在治疗前后检测血清组织胺及五经色胺,P值各为<0.05和<0.01.检测结果提示组织胺在急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中是一个重要的介质,因之,抗组织胺作用可能是激光光针治愈急性荨麻疹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Recent evidence suggests that mast cell derived mediators other than histamine are likely to be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physical urticarias. Much of the work has been performed in idiopathic cold contact urticaria where the presence of neutrophil and eosinophil chemotactic factors, and 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like lipid substances have been previously demonstrated. Now, an increase in prostaglandin D2 measured by GC-MS has been demonstrated in venous blood draining the cold challenged area. This appeared a few minutes later than histamine, but then both substances paralleled the onset, development and subsidence of the urticarial reaction. There appeared to be no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tamine and PGD2 release. A similar rise in histamine and PGD2 occurred on heat challenge of a subject with the rare localized form of heat urticaria. This rise of both substances was considerably reduced after combined treatment with induction of tolerance and oral indomethacin. The concentrations of PGD2 measured suggested that it plays an indirect role.  相似文献   

13.
凝血机制在慢性荨麻疹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内、外源性凝血途径同时被激活,产生凝血酶。凝血酶是一种蛋白酶激活受体激动剂,可诱导肥大细胞释放组胺,从而诱发荨麻疹的发生。其病情严重性随着凝血因子数量的增高而加重。抗凝药物及蛋白酶抑制剂对部分难治性荨麻疹有一定疗效。概述近几年针对凝血机制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荨麻疹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亚群的检测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对60例荨麻疹患者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并与20例健康志愿者作对照。结果表明,荨麻疹患者CD^+3及CD^+4细胞明显降低,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其中以急性荨麻疹患者CD^+3、CD^+4改变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粉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对慢性荨麻疹患者CC型趋化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特异性免疫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4例粉尘螨过敏的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粉尘螨注射液联合咪唑斯汀治疗或单用咪唑斯汀治疗。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治疗前、后以及正常对照血清中调节激活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的细胞因子(RANTES)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水平。结果:两组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前血清RANTES和MCP-1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各自治疗后第16周末(P分别〈0.001和0.05)及正常对照(P均〈0.001);联合治疗组在治疗后第16周末的RANTES和MCP-1水平以及每周咪唑斯汀用量的评分均显著低于单用咪唑斯汀组(P〈0.01)。结论:RANTES和MCP-1在慢性荨麻疹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特异性免疫治疗对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效果可能与其使RANTES和MCP-1下调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6.
凝血机制与慢性荨麻疹有关.内外凝血途径均参与其发病,同时被激活产生凝血酶.凝血酶不仅可以直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增加血管通透性,还可以间接使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从而诱发荨麻疹.慢性荨麻疹患者检测出的一些凝血标记物也间接证明凝血机制参与其发病.在慢性荨麻疹发病过程中,凝血机制与炎症反应机制、自身免疫机制和血管机制密切相关.对于抗组胺治疗无效的顽固性荨麻疹患者,抗凝血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7.
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组胺释放活性检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检测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组胺释放活性,探讨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方法 通过体外分离人皮肤肥大细胞,进行肥大细胞组胺释放试验,测定组胺释放率.结果 62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中,自体血清皮肤试验阳性者24例占38.71%.混合细胞悬液中肥大细胞的组胺自发释放率<5%.血清活化皮肤肥大细胞引起的组胺释放率从3.1%~79.5%(16.44%±14.26%),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P<0.01),其中27例组胺释放率>15%(43.55%);自体血清皮肤试验(+)组的组胺释放率及阳性率均明显高于自体血清皮肤试验(-)组(P<0.01).结论 部分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存在组胺释放活性,可直接活化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血管活性介质,引起荨麻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