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年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造影临床特点。方法:对65例老年(〉60岁)和51例中青年(〈40岁)冠心病住院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比较。结果:危险因素中老年组高血压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1);但中青年组家族史和吸烟因素均明显高于老年组(P〈0.05或P〈0.01);两组高血脂症、糖尿病因素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老年组病变血管的支数以双支和多支病变为主(75.4%),中青年组以单支病变为主(66.7%)。老年组病变血管狭窄程度以中、重度为主,共占92.3%,而中青年组占60.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老年组阳性率为93.8%,中青年阳性率仅为70.6%,两组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高血脂症、糖尿病是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其冠脉病变以双支、多支、中重度病变多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青年和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危险因素,以提高防治水平。方法将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96例,按年龄分为中青年组40例(≤50岁)和老年组56例(≥60岁)。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测量体重、调查既往史、测定空腹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比较初发症状、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并发症及危险因素等发面的差异。结果中青年组男性、吸烟、饮酒、家族史及具有典型心绞痛症状的患者均高于老年组;高血压、糖尿病低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脂血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状动脉病变中青年组单支病变多,而老年组多支病变多,且狭窄程度较重;并发症以老年组较多。结论临床上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多有不健康生活方式、起病急、症状典型、冠状动脉单支病变多、近期预后好的临床特点。男性、吸烟、饮酒、高脂血症、冠心病家族史等是其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55岁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 I)特点。方法:根据患者年龄分为中青年组(≤55岁,152例)和老年组(≥75岁,109例),比较2组间发病的危险因素、PC I治疗特点及术后严重并发症情况,评价2组间PC I治疗疗效。结果:中青年组冠心病患者中男性、有阳性家族史、吸烟、高脂血症者明显多于老年组(P〈0.01),老年组冠心病患者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检出率高于中青年组(P〈0.01)。冠脉造影结果显示:中青年组患者以单支病变为主,且多为局限性狭窄,明显多于老年组(P〈0.01);老年组患者三支血管病变、弥漫性狭窄病变、钙化病变明显多于中青年组(P〈0.01);双支血管病变2组间无统计学意义。2组间支架置入情况相比,中青年患者右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数少于老年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及严重并发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吸烟、高脂血症、冠心病家族史是中青年冠心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以单支血管病变居多,三支血管病变少见,弥漫性狭窄、钙化病变亦少见。中青年组冠心病患者右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数少于老年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青年和老年患者后循环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7年3月入住江苏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1 88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年龄不同分为中青年组(18~59岁)和老年组(≥60岁),每组再根据梗死部位不同分为后循环脑梗死组和前循环脑梗死组。对中青年组和老年组前后循环脑梗死的相关资料进行采集,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青年组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糖尿病(OR=1.955,P<0.05,95%CI:1.042~3.667)有统计学意义。老年组患者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973,P<0.001,95%CI:0.958~0.988)、高血压(OR=1.799,P<0.001,95%CI:1.316~2.460)、糖尿病(OR=2.605,P<0.001,95%CI:1.791~3.788)、空腹血糖(OR=1.069,P<0.05,95%CI:1.002~1.141)和尿酸(OR=0.998,P<0.05,95%CI:0.997~0.999)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为中青年组后循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和空腹血糖高为老年组后循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年龄相对小和尿酸水平高可能是前循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为中青年组患者后循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和空腹血糖高为老年组患者后循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并发冠心病(cardiovscular atherosclerosis disease,CAD)的传统和非传统危险因素以及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收集SLE患者中诊断为初发冠心病者17例(SLE合并CAD组),RA患者中诊断为初发冠心病者52例(RA合并CAD组),对照组为初发冠心病患者250例,并排除结缔组织性疾病。对各组的传统冠心病危险因素、冠状动脉造影和冠脉CTA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SLE合并CAD组的年龄(56.78±10.68岁)、BMI(22.19±1.95),RA合并CAD组患者的年龄(54.90±10.41岁)、BMI(22.19±1.95)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LE合并CAD组有吸烟史(11.76%)、高脂血症史(5.9%),RA合并CAD组有吸烟史(13.46%)、高脂血症史(5.77%)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SLE合并CAD组高血压史(52.94%)、糖尿病史(11.76%)及血肌酐水平(82.65±9.91 mg/dL)和RA合并CAD组高血压史(30.77%)、糖尿病史(23.08%)及血肌酐水平(84.51±10.81mg/d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LE合并CAD组女性患者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LE合并CAD组的冠心病危险因素每例为(1.39±0.58)个,RA合并CAD组的冠心病危险因素每例为(1.92±0.88)个,明显少于对照组的(2.23±1.19)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LE及RA患者的冠脉病变仍以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为主要表现,以单支血管病变为主,三支血管病变的比例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LE合并CAD及RA合并CAD患者年龄小,传统冠心病危险因素少,可能还存在非传统危险因素,重视非传统危险因素有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对26例<50岁及61例>60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对比观察,其中68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探讨中青年人AMI的临床特点。结果表明:老年组比中青年组具有更多的危险因素,老年组临床多有心绞痛;中青年组急性心力衰竭较老年组高,心肌梗死发作多有明显诱因,始大量饮酒,超负荷运动等;病死率两组相似。提示中青年人AMI的高危性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45岁以下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发病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 147例患者分为稳定心绞痛(9例)不稳定心绞痛(52例)和心肌梗死(86例)3组,对比并分析其冠状动脉病变的范围和程度,分析心肌梗死的临床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对应关系以及危险因素的评价.结果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大量吸烟史为其最为常见的危险因素,冠状动脉损伤以左前降支单支病变最多占63.6%,冠状动脉重度狭窄者多占72.8%,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有13例CAG无明显狭窄占8.8%,4例系变异型心绞痛,9例系急性心肌梗死.结论中青年CHD患者吸烟为其最为重要的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以左前降支单支受累为主,狭窄程度重,部分患者CAG正常.  相似文献   

8.
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菲 《中国病案》2011,12(9):71-72
目的研究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中青年AMI(A组)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并发症、预后等,并与同期住院的123例老年AMI者(B组)进行比较。结果 A组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吸烟、酗酒比例明显高于B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比例低于B组,但合并高脂血症比例高;胸痛症状典型,多为单支冠状动脉病变,心力衰竭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低于B组。结论中青年发病以男性为主,多有明显诱因,症状典型,冠状动脉病变多累及单支血管,并发症及死亡率较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中青年冠心病(CHD)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危险因素有何不同。方法:将148例CHD患者按年龄分为两组,老年组110例(≥60岁),中青年组38例(<50岁),比较组间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狭窄程度及危险因素。结果:冠状动脉病变老年组3支病变占35.5%,且狭窄程度较重,侧支循环24例(21.8%),中青年组单支病变多占66.7%;老年组高血压病占61.8%,而中青年组仅占31.6%(P<0.01);老年组糖尿病占21.8%,中青年组糖尿病占2.6%(P<0.01);高血脂症中青年组63.2%,老年组41.8%(P<0.01);家族史中青年组占28.9%,老年组仅占3.6%(P<0.01);有3个以上危险因素者共96例,老年组82例,中青年组14例,两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中青年组冠状动脉以单支病变为主,老年组冠状动脉3支病变多,以中重度狭窄为主,侧支循环多见于老年组;老年组CHD患者高血压、糖尿病为主要危险因素,家族史、高血脂症为中青年组主要危险因素。年龄越大,危险因素越多,年龄对CHD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危险因素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青年人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等进行分析,探讨青年人心肌梗死的特点,以便早期控制危险因素、预防和延缓冠心病和急性心梗的发生。方法:1999年3月-2009年3月我院收治青年心肌梗死患者(年龄≤45岁)61例,记录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61例青年人心肌梗死占同期收住我院489例心肌梗死患者的12.5%。男59例,女2例;年龄28~45岁,平均40.1±3.8岁。青年人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依次为吸烟(67.2%)、血脂增高(49.2.2%)、高血压(19.7%)、糖尿病(4.9%),梗死部位以前壁、下壁梗为多(68.9%)。结论:青年人心肌梗死前驱症状少而轻。但发病过程急骤。吸烟、高血压病、高血脂症、糖尿病是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梗死部位从心电图上看以单纯前壁、下壁为多,并发症以心律失常为多,总体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冠状动脉造影(CAG)改变。并探讨其病因。方法:26例40岁以下青年人AMI患者,在发病后4小时-4周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分析CAG结果,及其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26例患者中5例(19%)CAG正常,21例(81%)共有29处冠状动脉病变,左前降支病变15例,左回旋支病变6例,右冠状动脉病变8例;其中单支病变14例(67%),双支病变6例(29%),三支病变1例(5%),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多危险因素阳性,特别是吸烟(100%),且与受累血管范围呈正相关结论:青年人AMI病因仍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为主,冠状动脉痉挛次之。冠状动脉病变多单支受累,且以左前降支病变为多。吸烟是青年人冠心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患者不同部位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探讨各危险因素对不同部位的动脉作用是否不同。方法:收集本院心内科住院病人141例,所有患者冠状动脉行造影或CT检查,颈动脉和下肢动脉行彩色超声检查,根据影像学结果将入选病人分为4组:单纯下肢动脉疾病(PAD组)、单纯冠状动脉疾病(CAD组)、健康组、合并下肢动脉疾病和冠状动脉疾病(PAD+CAD组),了解4组之间在传统危险因素上的差别;比较颈动脉病变与下肢动脉病变在患病率上的不同。结果:PAD组中有吸烟史者多于CAD组(74.28%比51.28%,P〈0.05);PAD+CAD组中有吸烟史者多于CAD组(75.00%比51.28%,P〈0.05);颈动脉病变发生率较下肢动脉病变发生率高。结论:吸烟致下肢动脉疾病作用大于其对冠状动脉疾病作用;颈动脉检查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检测可能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族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594例(维吾尔族170例,汉族424例)冠心病人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血生化检查,并对维、汉族患者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站果:维吾尔族患者年龄〉40岁、有吸烟史和高血压史、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明显增高,冠状动脉病变与吸烟时间、高血压病程有明显相关关系。维吾尔族患者心肌梗死发病年龄较汉族患者提前,且冠脉病变以多支病变为多。站论:降低血脂,提倡戒烟,防治高血压,改变饮食习惯段生活方式对于维吾尔族人冠心病预防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青年女性冠心病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主诉有胸痛的中青年女性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认有冠状动脉病变的21例作临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中青年女性患者多以单支病变为主,且前降支病变多见。结论对有胸痛症状的中青年女性,应尽早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冠心病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因素,旨在发现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我院住院老年冠心病患者(〉45岁)323例(A组),并收集同期在我院体检的老年非冠心病患者156例作为对照组(B组),对两组包括心理状态在内的多种因素进行对照研究,并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理因素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老年冠心病组(A组)伴有焦虑症和/或抑郁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心理因素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冠心病患者的心理障碍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理因素是老年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也是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女性早发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危险因素及其病变的特点。方法:选取在本院就诊的女性冠心病患者200例,按年龄分两组,早发组≤55岁(100例),非早发组>55岁(10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病变特点,并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女性早发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TG、Fg升高及吸烟;两组患者以单支病变的冠状动脉病变相比,两组在病变部位上无明显差异(P>0.05);但女性非早发组平均Gensini 积分及平均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均高于早发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女性早发冠心病病人的独立危险因素有Fg、TG、女性早发冠心病家族史及吸烟等,及时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及早日戒烟可有效预防女性早发冠心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的预后。方法:选取行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按照不同年龄段分为中青年组(<60岁)和老年组(≥60岁)各60例,对其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介入治疗前梗死相关动脉(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组患者多支冠脉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青年组手术并发症,住院天数及心功能恢复情况均优于老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青年组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老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青年组术后1年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老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青年组病死率和老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优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及时进行介入治疗,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同样也能有利于预后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冠脉病变情况,从而提出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入选38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的患者,按年龄进行分组,对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冠脉病变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中青年组冠心病患者男性及吸烟者比例较高,体重指数(BMI)和甘油三酯(TG)较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于老年组,而患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的比例较老年组低,2组间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空腹血糖未见统计学差异。中青年组的单支病变较多,复杂及弥漫性病变较老年组低。结论: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冠脉狭窄情况有自身的特点,临床工作中应有的放矢地进行护理工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中青年纽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造影(CAG)特点。方法 2002年1月~2005年6月ACS患者根据年龄分为:中青年组(≤55岁病人l19例)和对照组(〉65岁病人143例)。观察其性别、吸烟、高血压、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HDL-C)等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区别,比较两组冠状动脉病变差异及疗效情况。结果中青年组中男性、吸烟、阳性家族史明显多于老年组(尸〈O.001),低的HDL与高的体重指数的中青年患者也多于老年组(P〈O.05)。老年组的高血压及糖尿病明显多于中青年Ca(P〈0.001)。中青年组冠脉造影显示单支血管病变及大致正常冠脉者较多,B、C型病变少于老年组(P〈O.05),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成功率基本一致。结论对于有阳性家族史的中青年男性应积极控制可变危险因素,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对于诊断冠心病的中青年患者应积极介入治疗,避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女性年轻患者的诊断应慎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CAG)特点。方法:将240例CHD患者,根据年龄分为中青年组(年龄〈60岁,n=80)、老年组(年龄≥60岁,n=160),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血生化指标及CAG结果进行分析,并经统计学处理。结果:中青年组高血压并发率低于老年组(P〈0.05)。中青年组以单支病变为主,而老年组以多支病变较多(P〈0.05),老年组右冠状动脉病变高于中青年组(P〈0.05),老年组弥漫长病变多于中青年组(P〈0.05)。结论:不同年龄组CHD有不同的临床和CAG特点,不同年龄人群应采取有针对性的CHD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