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2008年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和特点,为临床提供药品安全性信息。方法:对我院2008年上报的74份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静脉滴注较其它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57例,占77.03%);抗微生物药引发ADR的比例最高(39例,占52.70%);74例报告中,男女性别比例无明显差异,10岁以下和60岁以上患者ADR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ADR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其次为心血管系统以及消化系统损害。结论:抗微生物药是不良反应监测的重点,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意识,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
赵群  司继刚 《齐鲁药事》2011,30(1):57-59,61
目的分析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安全信息。方法对我院2006~2009年收集到的1 879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的年龄、性别、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879例ADR中,抗微生物类药物报告最多,占42.42%(797例),其次为中药制剂;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ADR累及的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等。结论应加强ADR监测,特别是抗微生物药和中药注射液的监测,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我院18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和特点,为临床提供药品安全性信息。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利用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对我院2004年1月~2007年8月上报的ADR报告检索统计,并将检索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184例报告中,男女性别比例无明显差异,10岁以下和60岁以上患者的ADR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发生ADR的药品以抗微生物药最多见;静脉注射给药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ADR的临床表现累及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最多见;严重不良反应为过敏性休克和听力降低。结论:抗微生物药品是不良反应监测的重点,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意识,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4.
扈福  朱思佳  扈晓雯 《中国药房》2011,(46):4398-4400
目的: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对我院2010年收集到的180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180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品共有8大类,其中以抗微生物药引发的ADR比例最高(占35.00%),其次为中药及中药注射剂(占26.11%);静脉滴注比例较其他给药途径高(占82.22%);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比例最高(占37.78%),其次为全身性损害(占17.78%)。结论:临床应重视合理用药监测,积极上报ADR报告,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我院160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 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我院160份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从患者的一般情况、用药途径、药物种类、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160份ADR报告中,男女性别无明显差异,大于60岁和小于10岁患者发生ADR略多于其他年龄段;涉及的药品中,抗微生物药物、中药制剂的ADR发生率较高;ADR的临床表现上,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46.88%,消化系统症状次之.结论 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我院2009例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的发生特点,提取并发现风险信号,为优化药品安全性监测模式,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WHO不良反应术语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价表》等为标准,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对2009例有效ADR报告中患者年龄、给药途径、严重ADR涉及药物种类、ADR累及器官/系统、监测上报人员类型等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和统计分析。结果:2009例有效ADR报告中,60岁以上患者ADR的发生比例为34.15%,14岁及以下患者ADR的发生比例为7.22%;静脉滴注给药途径ADR的发生例数最高,肌肉注射给药途径ADR的发生例数最低。ADR涉及药物品种主要为心血管系统药物、抗微生物药物和抗肿瘤药物;ADR临床表现以全身性损害最为常见,其次分别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ADR报表上报人员以医师为主,占比为87.11%,药师上报例数最低,占比为0.99%;严重ADR主要涉及抗肿瘤药物、诊断用药(造影剂)和抗微生物药物。结论:在ADR日常监测过程中,抗感染药物、心血管药物及抗肿瘤药物是ADR监测重点药物类别,60岁以上和14岁及以下的患者是ADR监测重点人群,静脉滴注给药途径是ADR监测重点给药途径,皮肤及其附件病变是提示ADR发生的重要信号。临床ADR监测应重点关注上述影响因素,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实施个体化给药,进一步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分析的方法,对我院2009-2011年收集到的254例ADR报告,按照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54例ADR报告中,6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比例最高,构成比为31.89%;引发ADR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给药和口服给药为主,构成比分别为57.48%和40.94%;最易引起ADR的药物为抗微生物药,构成比为61.81%;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构成比为29.92%。结论:临床应重视和加强ADR监测,规范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李家柱  王杰  程诗思  杨成明 《中国药房》2014,(46):4379-438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我院2011-2013年收集到的292例ADR报告,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及其构成比、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92例ADR报告中,5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比例最高,构成比为59.60%;引发ADR的给药途径以口服和静脉滴注为主,分别占51.71%、43.49%;最易引起ADR的药品为抗微生物药,占72.95%;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27.60%。结论:临床应重视和加强ADR监测,规范临床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一般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方法汇总统计我院2013年呈报的40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剂型、药品种类、抗微生物药物、抗肿瘤药物、临床表现、给药途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0岁以上年龄段ADR发生率构成比为35.64%;静脉滴注给药ADR发生率构成比81.93%;药品种类发生ADR前三位的是抗微生物药、抗肿瘤药、中成药;报告例数最多的是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临床表现主要以胃肠系统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多见。结论重视老年人用药指导,减少静脉滴注给药,加强抗微生物药、抗肿瘤和中成药注射剂管理  相似文献   

10.
2009年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我院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使用药品提供参考。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09年不良反应报告进行汇总分析。结果:由抗微生物药引起的ADR所占比例最高(48.75%),其次为中药注射剂(25.00%);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最常见(53.75%);静脉给药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87.50%)。结论:应以抗微生物药、中药注射剂为重点,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意识,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
76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76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总结,为临床使用中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Excel和手工筛查,按照患者的年龄、性别、药品类别、剂型、不良反应表现等情况对病例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6例中,女性使用中药所致的不良反应例数远高于男性,发生不良反应主要由中药注射剂引起,其次是中药片剂。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主要为消化系统损害。结论应加强中药制剂尤其是中药注射剂的监测,重视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我院35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与一般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354份ADR报告,按患者的性剐、年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54倒ADR中,主要与静脉给药方式、患者年龄较大、抗感染药使用以及中药注射荆的质量有关。静脉滴注较其它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ADR最常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应加强ADR监测意识,完善相关报告分析制度,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3.
某三甲医院2005—2011年1009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某三甲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2011年上报的10 097例ADR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ADR分类、可疑药品的药理分类、ADR累及系统或器官及临床表现、药品剂型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 097例ADR报告中,各年度上报例数呈上升趋势;其中21岁以下和70岁以上年龄段发生ADR的男性多于女性;抗感染药物引起ADR的比例最高(占32.05%),其次为抗肿瘤药(占29.81%);注射剂型引起的ADR最常见,尤其是化学药品(占86.2%),中药口服剂型导致ADR为30.7%,高于化学药品(12.4%);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表现最为常见,占33.38%。结论临床用药应注意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静脉给药,关注未成年人和70岁以上老年人(尤其是男性)用药安全,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我院2004~2006年26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王霞 《中国药房》2007,18(32):2532-2533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方法:收集我院2004~2006年临床各科室上报的ADR报告266例,并将患者性别、年龄、导致ADR药品种类、临床表现等各项情况输入Excel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涉及ADR的药品共86种,其中肝胆用药、抗病毒药引起的ADR较多;静脉途径给药的ADR占56.2%,是引起ADR的主要途径;ADR主要涉及系统为皮肤及附件、中枢神经系统等。结论:临床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和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本院2010年2013年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特点与规律,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运用Microft Office Excel和SPSS 19.0等软件,对我院2010年8月至2013年12月上报到广东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461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其患者的性别和年龄分布、ADR类型及不同剂型药物的分布情况等。结果 ADR发生的性别分布偏向男性患者(60.95%),这一偏向比2010年8月前更为明显(P<0.01),尤其是60岁以上的男性患者;注射剂的ADR发生率最高,占86.64%,其次口服制剂,占13.16%,其中口服剂型发生的ADR中严重的28例(43.07%);引起ADR前3类药物分别是抗微生物药物、中成药、中枢神经系统药。结论重视ADR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加强ADR知识的培训,对已知的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的怀疑药物应重点监控,合理应用抗微生物药物和中成药,减少ADR的发生,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6.
10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引发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1日-2007年11月20日收集到的101例ADR报告分别从药物种类、抗感染药物类别、给药途径及患者年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1例不良反应中,涉及抗菌药物72例,占71.29%;中药注射剂8例,占7 .92%;静脉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81例,占80.20%。不良反应最常见的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及中药注射剂,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监测,避免或减少ADR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7.
我院2008年8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杜素芬  徐银芬  杨晓兰  张虹 《中国药事》2010,24(3):319-320,F0003
目的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8年收集到的85例ADR病例,根据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抗感染药类别、ADR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85例ADR主要与抗感染药特别是β-内酰胺类药物的使用、中药注射剂的质量、静脉给药方式、合并用药、老年患者及婴幼儿的体质等因素有关;ADR最常见的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其次为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损害等。结论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328例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应用Excel电子表格和手工检索,按照患者的年龄、性别、药品类别、剂型、不良反应表现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28例报告中,女性居多,涉及药物128种,发生ADR主要由抗病原微生物药引起,其次是中药制剂。ADR表现主要为胃肠道反应,用药剂型主要是注射剂。结论:应重视对抗病原微生物药、中药注射剂及抗肿瘤药致不良反应的监测,以确保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2009年我院18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与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与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我院2009年度上报的183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药物种类、给药途径、不良反应表现及严重程度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DR发生的男女比例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静脉给药的ADR发生率更高(82.51%);抗微生物药物引发的ADR比例最高(49.73%);ADR累及的器官系统主要是皮肤(38.25%),其次是消化系统(18.03%);严重的ADR及新的ADR所占比例分别为2.19%和22.40%。结论应重视ADR监测工作,强化ADR监测意识,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规范用药,更大程度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