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2006-2007年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分析2006—2007年浙江省嘉兴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6—2007年共40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作比较分析。结果: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年龄分布在50岁以上的患者2006年占23.49%,2007年占29.52%;抗感染药物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2006年占67.45%,2007年占62.53%,均列首位;2007年中药制剂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11.32%)比2006年(8.72%)有较大增长;两年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位于首位的给药途径均为静脉给药;两年发生率最高的药品不良反应均为过敏反应。结论:须进一步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确保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安全用药。方法:收集我院2008~2009年向国家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心上报的278例ADR报表,从患者年龄、性别,药品种类、给药途径,涉及器官以及临床表现、原发疾病,ADR的分类、结果判断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78例ADR报表中,抗感染药引发ADR比例最高(72.15%),静脉给药构成比最高(84.89%),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最多见(41.22%),新的严重的ADR7例,判断结果中“很可能”、“可能”的比例最高。结论:加强对ADR监测力度及相关知识的宣传,确保临床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在我院的发生情况及其给患者造成的危害。方法:对48例ADR有效报告表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评价。结果:涉及ADR的药物共有40个品种,其中抗感染药27例居首位,其次为抗肿瘤药、心脑血管用药,中药制剂也较多。合并用药占58.33%,给药途径以静脉用药为主。主要的ADR类型为胃肠系统损害,其次是皮肤损害、发热等症状。结论:应继续加强不易观察及慢性ADR的监测。  相似文献   

4.
2008年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和特点,为临床提供药品安全性信息。方法:对我院2008年上报的74份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静脉滴注较其它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57例,占77.03%);抗微生物药引发ADR的比例最高(39例,占52.70%);74例报告中,男女性别比例无明显差异,10岁以下和60岁以上患者ADR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ADR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其次为心血管系统以及消化系统损害。结论:抗微生物药是不良反应监测的重点,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意识,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r eactions,ADR)是指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的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它包括药品的不良反应、毒性反应、依赖性、特异质反应等[1]。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世界各国相继建立了  相似文献   

6.
尤建芳  尤明霞  冯懿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4):2155-2156
目的: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方法:将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月上报的90例ADR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女53例(58.89%),男37例(41.11%);静脉滴注76例(84.44%),居首;抗感染药物出现ADR38例(42.22%),其次是中药制剂22例(24.44%);出现皮肤及附件症状者53例(58.88%),其次为神经系统16例(17.78%)。结论:ADR发生与诸多因素相关,临床表现多样化,需要加强ADR的监测,提高ADR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收集我院2008~2009年全年上报的ADR报告共192例,按报告类型、用药方式、引起ADR的临床表现及相关药品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192份报告表中,男性95例,女性97例,男、女之比基本持平,提示ADR的发生无明显性别差异;将年龄分成三段统计分析得到:18岁以下21例(占总例数的10.94%),19~60岁117例(占总例数的60.94%),60岁以上54例(占总例数的28.12%);治愈的有127例,好转的有63例,后遗症的有2例;静脉滴注导致的ADR占总例数的81.35%,其中引起严重不良反应13例,占总严重不良反应例数的68.42%;报告中,共涉及药品13类210种,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居前5位的依次是:抗菌药物、心脑血管系统用药、营养药、神经系统用药和中药制剂;引发ADR前10位的大部分为抗菌药物,其中环丙沙星居首位,有14例;报告中,由药物引起的器官/系统损害临床表现主要在皮肤及其附件、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等,其中以皮肤及其附件的例数最多,占总例数的41.33%.结论 临床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和监测工作,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我院2006年10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跃林 《中国药房》2008,19(5):370-37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6年收集到的108例ADR报告,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分别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由抗感染类药导致的ADR所占比例最高(48.1%);皮肤反应的ADR为总报告例数的48.1%。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我院2008年13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应用Excel软件对我院2008年收集的132例ADR报告,分别从上报科室、患者性别和年龄、给药途径、ADR出现时间、引发ADR的药品种类、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严重ADR等方面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132例ADR涉及的药品有51种,抗感染药物居首位(91例,68.94%);头孢菌素类是引发ADR的主要抗感染药(34例,37.36%);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98例,74.24%);ADR出现在用药2h内66例(50.00%);严重的ADR有6例;女性患者多于男性;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37.17%),其次为消化系统(17.28%)及神经系统损害(15.72%)。结论:应重视ADR的监测和报告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确保临床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0.
我院2006年度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任国娟  朱炳富 《海峡药学》2007,19(8):125-126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本院57例ADR进行回顾性归纳整理和统计分析。结果ADR例数最多的是抗感染药物,尤以喹诺酮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最为多见。ADR临床表现以变态反应为最多见,其次为胃肠道反应。结论应加强ADR的监测工作,加强医务人员责任意识和履行报告职责的积极性,防止ADR少报、漏报现象。临床药师要及时主动收集整理和反馈ADR,尽可能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我院严重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和特点,以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8年收集到的29例严重ADR报告,按ADR因果关系判断标准进行分析、评价.结果:29例严重ADR涉及药品22种,引起ADR例/次最多的是抗感染药,共9种;其次是内分泌系统和心血管系统药物.ADR涉及的器官或系统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发现1例新的严重的ADR.结论:严重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增强合理用药意识,以减少和避免严重ADR的发生,保证药物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我院27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总结近年来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及正确评价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6.08-2007.12.31收集的27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菌药物的ADR发生率最高,有161例,占58.33%;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系统损害最为常见,有159例,占57.61%,经过相应的治疗均恢复正常。结论: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联合用药应注意配伍禁忌;儿童使用中药注射剂应慎重。监测药品不良反应,预防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是促进合理用药及保障用药安全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我院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4年3月4日至2012年12月31日收集上报的10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与评价。结果在105例药品不良反应中,涉及56种药品,抗菌药物、注射剂和静脉给药途径是引起不良反应发生的三大主要因素。ADR涉及的系统/器官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结论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及其相关知识的宣传,降低ADR的发生率,为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归莱  朱爱国  陈岳敏  唐叶秋 《安徽医药》2012,16(10):1547-1549
目的 了解某二甲医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现状与特点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0年度已上报国家和省ADR监测中心的247例抗菌药物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和评价.结果 247例抗菌药ADR报告中,18岁及以下未成年人109例(占44.13%),ADR发生率最高(0.51‰),60岁以上患者次之,发生率为0.23‰;涉及药品六大类32种,以β内酰胺类最多(占72.06%),其次为喹诺酮类(占19.84%);给药途径多为静脉滴注(占97.98%);ADR所涉及的系统、器官中皮肤及附件损害最高(占66.79%).结论 加强临床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和ADR监测培训,以未成年人、老年人及过敏体质患者作为ADR监测重点对象;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用药指征,选择最佳的给药方案、正确的剂量和疗程、适宜的给药途径,加强用药监护,可有效降低或避免某些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09年7月20日—2010年12月30日收集到的180例ADR报告分别从药物种类、抗感染药物类别、涉及的器官系统、给药途径及患者年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0例ADR报告中,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发生ADR多于青壮年患者;引起ADR的主要为青霉素类和喹诺酮类抗感染药物、中草药注射剂及循环系统药物,分别占25.7%、25.7%、13.9%和10.0%;发生ADR的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滴注和口服给药,分别占82.2%和13.9%;ADR涉及的器官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及循环系统,分别占37.8%、23.9%、12.8%、10.6%及9.4%。结论ADR的发生与患者年龄因素、抗感染药物的使用、中药注射剂的质量、静脉给药方式有关,ADR最常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  相似文献   

16.
我院10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其规律,确保临床用药的合理、安全。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我院2007—2008年报的100份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静脉给药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占68.0%);抗感染药物引发ADR的比例最高(占51.0%),其次为神经系统与心血管系统药物。结论加强ADR监控意识,并完善相关报告分析制度,以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统计分析2006~2008年本院麻醉药品的使用合理性。方法采用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法对本院药库微机管理系统提供的2006—2008年麻醉药品的应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院麻醉药品的使用量逐年增加,但硫酸吗啡控释片的使用频度基本没有增加,盐酸哌替啶注射液的使用频度依然较高。结论本院麻醉药品的使用基本符合有关规定,但其使用依然存在一定问题,尤其是吗啡类药品的使用,因此还应逐步加以完善麻醉药品的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该院2012年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发生的原因与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该院2012年上报的120例ADR报告,采用回顾性分析,通过Excel表格,按照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不良反应涉及的系统与主要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静脉给药方式ADR发生率最高(90%);抗肿瘤药物引起的ADR居首(35%),其次为抗感染药(15%);临床表现以胃肠道系统损害最常见(35%);ADR主要由药师和临床药师报告(98%)。结论应加强ADR监测和报告,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我院2004~2006年26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王霞 《中国药房》2007,18(32):2532-2533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方法:收集我院2004~2006年临床各科室上报的ADR报告266例,并将患者性别、年龄、导致ADR药品种类、临床表现等各项情况输入Excel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涉及ADR的药品共86种,其中肝胆用药、抗病毒药引起的ADR较多;静脉途径给药的ADR占56.2%,是引起ADR的主要途径;ADR主要涉及系统为皮肤及附件、中枢神经系统等。结论:临床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和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