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短期应用对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水平的影响。方法:50例慢性心衰患者(NYHA分级Ⅱ-Ⅲ级)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n=24),对照组(n=26)。治疗组用普伐他汀10mg/d共12周,治疗前后检查心脏超声,评估心功能,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水平和血脂水平。结果:12周后治疗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降低明显(P〈0.05).心功能按NYHA分级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改善(P〈0.01),左室射血分数有明显提高(P〈0.05),同时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6水平也有明显降低而对照组无改善(P〈0.05)。结论:他汀能降低血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水平,平衡神经激素和改善心脏功能,有益于慢性心衰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陈慕仪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1):1727-1727
目的:观察普伐他汀治疗变异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66例变异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3)和治疗组(n=33),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脂变化及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用药后TC、TG、LDL—C明显下降(P〈0.05或P〈0.01),HDL-C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无显著变化(P〉0.5);治疗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普伐他汀在改善变异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方面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左西孟坦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急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95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NYHA分级Ⅳ级且左室射血分数(LVEF)〈40%,将其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n=47)予左西孟坦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对照组(n=48)予左西孟坦治疗,比较2组疗效、心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78.7%比60.4%,P〈0.05)。治疗后,2组LVEF、中心静脉压(CVP)及每搏输出量(SV)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O.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1)。结论左西孟坦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急性心力衰竭疗效确切,患者的心功能改善较为明显,且不良反应并未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4.
生长激素联合生长抑素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细胞免疫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八肽生长抑素(善宁)、生长激素(思增)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36例重症急性胰腺炎随机分为对照组(n=12),单用八肽生长抑素(善宁组,n=12),联合应用善宁和生长激素(联合组,n=12)。比较3组病人d1、d14血浆中CD4、cd8阳性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联合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善宁组及对照组(P〈0.05);联合组d14 CD4阳性细胞百分比、CD4/CD8值高于单用善宁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联合应用生长抑素和生长激素改善SAP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降低了临床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丙泊酚对精神病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时的镇静效果。方法:将急性左心衰住院精神病患者38例随机分成度冷丁组(n=20)和丙泊酚组(n=18),机械通气治疗期分别间断静脉注射度冷丁50—100mg及持续静滴丙泊酚(0.5—1.0)mg/(kg·h);比较两组镇静效果达Ramsay分级Ⅲ-Ⅳ级时间、生命体征、循环参数的变化。结果:治疗后1h,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与度冷丁组相比,丙泊酚组的心脏指数(CI)显著升高,肺动脉压(PA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和外周血管阻力(SVR)明显下降,P均〈0.05,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精神病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时使用丙泊酚镇静效果较度冷丁好。  相似文献   

6.
廖春锋  傅广 《医学临床研究》2013,(10):2058-2060
【目的】观察磷酸肌酸钠(CP)治疗缺血性心肌病(ICM)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6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ICM患者72例,随机分为CP治疗组(观察组,n=36)以及常规治疗组(对照组,n=36),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左室收缩末直径、左室舒张末直径;应用24h动态心电图检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情况;记录6min步行试验(6MWT);治疗2周,观察治疗前后各指标变化。【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均较治疗前升高,左室收缩末直径、左室舒张末直径均降低(P〈0.05);同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降低,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6MWT比较,较本组治疗前显著改善,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CP可以改善ICM患者的心功能、6MWT和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经鼻持续气道正压(NCPAP)改善婴儿左向右分流先心病并心衰患儿心肺功能的效果,评价该治疗方法的优点和安全性。方法左向右分流先心病并心衰患儿40例,20例随机分配到NCPAP组,予NCPAP治疗。其余20例作为对照组,给予面罩供氧治疗,综合治疗两组相同。在开始治疗时和治疗后1、12、24h记录呼吸频率、心率、PaO2、PaCO2、pH值、PaO2/FiO2等。结果治疗后1hNCPAP组呼吸频率、心率明显改善(P〈0.05);PaO2和PaO2/FiO2均较对照组明显上升(P〈0.05),PaCO2较对照组下降(P〈0.05),且此趋势随时间推移持续。NCPAP组气管插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NCPAP可改善左向右分流先心病并心衰患儿心肺功能和临床症状、体征,降低患儿气管插管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化疗期间静滴左卡尼汀预防紫杉醇心脏毒性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化疗期间静滴左卡尼汀预防紫杉醇心脏毒性的疗效。方法48例使用紫杉醇药物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予左卡尼汀治疗,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6周期后心脏毒性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明显降低(P〈0.05),心率变异性时域及频域指标分析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对于紫杉醇引起的心脏毒性,左卡尼汀对其的改善程度较常规治疗明显,值得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9.
杨顺昱 《新医学》2009,40(2):101-103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联合曲美他嗪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acute viral myocarditis,AVM)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3例)。2组患者予均卧床休息,镇静,抗病毒,口服维生素C,极化液静脉滴注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黄芪注射液50mL/d静脉滴注,口服曲关他嗪20mg,3次/日。2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对照组为6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7%,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联合曲美他嗪对AVM有较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10.
黄芪联合维生素C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联合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方法:将78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黄芪注射液联合大剂量维生素C;对照组38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及临床症状改善均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黄芪注射液联合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早期应用辛伐他汀对血脂、缺血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57例ACS患者被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n=28)和辛伐他汀治疗组(n=29)观察用药前后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无显著变化(P〉0.05)。与常规治疗相比,辛伐他汀治疗组用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ACS早期应用辛伐他汀可明显降低缺血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方东升  徐杰 《临床医学》2009,29(1):37-38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并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选择48例病毒性心肌炎并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为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口服,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变化、心电图ST—T改变、左室收缩未期容积(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87.5%,明显大于对照组的70.8%(P〈0.05);心电图ST—T改变治疗组总有效率95.8%,对照组75.0%(P〈0.01);治疗组LVESD、LVEF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美他嗪能有效地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并心力衰竭的患者。  相似文献   

13.
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术后无复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药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介入术后无复流的临床疗效。方法 介入术后无复流的ACS患者36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16),两组在常规应用低分子肝素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替罗非班持续输入48h,观察用药后两组心电图、血小板聚集率、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及冠脉造影(CAG)前向血流的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心电图ST段明显改善,缺血损伤导联减少(P〈0.05),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P〈0.05),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下降(P〈0.05),CAG前向血流TIMI分级明显提高(P〈0.05)。结论 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药替罗非班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加强微血管灌注,从而明显改善ACS介入术后无复流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生长抑素的治疗效果。方法:36例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随机分为治疗组(n=15)与对照组(n=21),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除常规治疗,给予生长抑素持续静脉滴注,6mg/d,连用5-7d,结果:治疗组痊愈率(73.33%)高于对照组(38.10%)(P<0.05);对照组局部并发症发生率(14.29%)高于治疗组(6.67%),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病死率(47.62%),高于治疗组20.00%),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生长抑不是治疗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最有效的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左心衰意识障碍患者的通气方法及疗效。方法: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将68例急性左心衰并意识障碍患者随机分成动态无创通气组(n=35)和有创通气组(n=33),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前后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机械通气后呼吸困难均明显改善,在血气指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意识障碍不是无创通气的绝对禁忌,动态无创通气策略与有创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竭的疗效相似,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机械通气方式是救治急性左心衰意识障碍患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日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在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作用。方法:用中成药一心肌泰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将患者分为对照绲和治疗组加用心肌索。根据临床症状变化和治愈率,观察中西医结合在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作用。结果:治疗组在治愈率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5)在临床症状和各项指标的改普方面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心肌泰与西药结合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有明显疗效。治标更治本,迅速改善症状,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7.
袁卫林 《临床医学》2009,29(6):53-55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对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室晚电位和QT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将8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时照组扣治疗组。对照组予以消心痛、肠溶阿司匹林等药物,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美托洛尔50mg,2次/d,治疗6个月后测定心室晚电位(VLP)和QTcd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VLP分别占13.7%和38.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05,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QTcd分别为(34±11)ms和(71±24)m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48,P〈0.05)。治疗组室性心律失常或心因性猝死的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x^2=8.717)。结论美托洛尔能明显减少心肌梗死患者心室晚电位阳性率,降低QT离散度,预防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端粒酶在病毒性心肌炎中的作用及黄芪甲甙干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病毒性心肌炎小鼠端粒酶活性及其催化亚基(TERT)的表达以及黄芪甲甙不同剂量干预后的改变,进一步探计其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可能机制。方法:Balb/c雄性4周龄小鼠54只,随机分为5组:A组(正常空白对照组,腹腔接种0.1ml病毒培养液+0.1ml羟甲基纤维素钠盐溶液灌胃,n=10);B组(正常黄芪对照组,腹腔接种病毒培养液+0.1ml 9%黄芪甲甙灌胃2周,每日1次,n=10);C组(高刺量黄芪治疗组,腹腔接种同剂量CVB3+0.1ml 9%黄芪甲甙灌胃,n=10);D组(低剂量黄芪治疗组,腹腔接种同剂量CVB3+0.1ml 1%黄芪甲甙灌胃,n=10);E组(模型组,腹腔接种同剂量CVB3+羟甲基纤维素溶液灌胃,n=14)。观察14d后,眼球采血后处死动物,摘取心脏组织。计算及分析各组小鼠的死亡率;用TRAP-ELISA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酶活性;RT—PCR技术检测心肌细胞TERT表达。结果:各组小鼠死亡率分别为0%、0%、10%、30%和50%,C组死亡率明显低于E组(P〈0.05),D组与E组之间无显著差异。TRAP—ELISA结果显示,A组、B组和C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酶活性均呈阳性,三者之间无显著差异,而D组和E组均为阴性。RT-PCR结果表明,C组TERT表达明显高于D组和E组(P〈0.01),与A组和B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D组与E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A组和B组之间也无显著差异。结论: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外周血有核细胞端粒酶活性下降,心肌细胞催化亚基TERT表达水平明显减低;高剂量黄芪甲甙可通过增强端粒酶活性,并上调其催化亚基表达改善病毒性心肌炎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急性呼吸困难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无创血流动力监测在急性呼吸困难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因急性呼吸困难住院的病例按照临床诊断分组,运用胸阻抗法行无创血流动力监测,同时作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左心衰组EF值及CI、VI、LCWI、LCW值均明显低于非心源性呼吸困难组(P〈O.05)PEP明显高于非心源性呼吸困难组(P〈O.05)。右心衰组TFC值明显高于非心源性呼吸困难组及左心衰组(P〈0.05)。心超测EF值及无创心功能测CI值相关系数r=0.286,两者无相关性。结论: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为急性呼吸困难早期鉴别诊断提供了一种良好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QTVI)评价3-氨基苯甲酰胺(3-AB)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起始部结扎的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AB干预组(n=14)和空白对照组(n=12)。另设同期假手术大鼠(n=10)作为正常对照。3-AB治疗2周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对照组的左室前壁舒张末期厚度(LVAWd)明显变薄(P〈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舒张末期容积(EDV)显著增加(P〈0.01);左室短轴缩短率(FS)、射血分数(LVEF)显著降低(P〈0.01);心尖四腔左室侧壁及后间隔二尖瓣环、左室长轴观前间隔及后壁中间段收缩期峰值速度显著下降(P〈0.01);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以上各指标均有明显的改善(P〈0.05)。结论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结合常规高频超声心动图能无创定量评价3-AB有效抑制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及改善左室收缩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