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甲磺酸氨氯地平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和内皮功能的干预作用。方法4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口服甲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前后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技术检测肱动脉内皮依赖性的血管舒张功能的变化,并测定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TM)、颈动脉扩张性、管肇顺应性等指标。结果治疗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脉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总动脉僵硬度显著下降,颈总动脉扩张性及肱动脉内皮依赖性的血管舒张功能显著升高。结论甲磺酸氨氯地平能有效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m流动力学指标,同时能改善颈动脉顺应性、僵硬度及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经2周导入期后熏将41例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熏随机分为卡维地洛组(21例)和美托洛尔组(20例)。治疗前及治疗6月后熏采静脉血测定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熏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测反应性充血和硝酸甘油介导的肱动脉舒张功能。结果:卡维地洛治疗6月后,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效下降熏空腹胰岛素降低,胰岛素敏感指数显著升高熏反应性充血和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均明显改善。美托洛尔治疗后,空腹血糖和空腹胰岛素均轻度升高,胰岛素敏感指数降低,但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反应性充血和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卡维地洛可有效降低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改善胰岛素抵抗及肱动脉内皮依赖性及非内皮依赖性的血管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左旋氨氯地平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IMT)及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技术,检测9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旋氨氯地平(2.5~5mg/d)治疗前后CIMT的变化,并观察休息状态、反应性充血后肱动脉内径变化。结果左旋氨氯地平治疗12个月后,降压疗效明显,CIMT明显降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明显改善(P〈0.05)。结论左旋氨氯地平降压疗效显著,能延缓CIMT进展,改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左旋氨氯地平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IMT)及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技术,检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3例左旋氨氯地平(2.5—5mg/d)治疗前后CIMT的变化,并观察休息状态、反应性充血后肱动脉内径变化。结果左旋氨氯地平治疗12个月后,降压疗效明显,CIMT明显降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明显改善(P〈0.05)。结论左旋氨氯地平降压疗效显著,能延缓CIMT进展,改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糖耐量减低(IGT)合并原发性高血压(EH)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38例IGT合并EH患者,分别测定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水平,并应用高分辨率超声测量不同情况下右侧肱动脉舒张末期内径,包括静息时肱动脉的基础内径(D0)、流量介导血管舒张时肱动脉内径(D1)和含服硝酸甘油介导血管舒张时肱动脉内径(D2),并分别计算流量介导血管舒张时肱动脉内径较基础内径的变化率(即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D1)和含服硝酸甘油介导血管舒张时肱动脉内径较基础内径的变化率(即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D2)。选择32例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EH对照组和38例查体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结果三组ET值比较,IGT合并EH组〉EH对照组〉健康对照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NO值比较,IGT合并EH组〈EH对照组〈健康对照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D1)比较,IGT合并EH组〈EH对照组〈健康对照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D2)无明显差异。结论IGT和EH均为血管内皮损伤的独立危险因子,而且两者有明显的协同破坏作用,IGT合并EH时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更加明显,此时更应该提早干预,以更好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并分析应用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社区老年原发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诊治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13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9例患者给予氨氯地平单药治疗,观察组69例患者给予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1疗程结束后的血压、血糖、胰岛素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舒张压、收缩压、血糖、胰岛素水平均有下降,并且观察组复诊时的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下降幅度、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空腹胰岛素(FINS)与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社区老年原发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效果显著,具有临床研究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多普勒超声评价丹蛭降糖胶囊(DZC)对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T2DM)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6例患者分为治疗组(n=24)和对照组(n=22),治疗组在糖尿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丹蛭降糖胶囊,对照组则不用丹蛭降糖胶囊。用彩色多普勒B超仪分别检测基础状态下、反应性充血时(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VR)、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NID)的肱动脉内径变化,同时观测两组治疗前后胰岛素抵抗指数、游离脂肪酸、空腹血糖和空腹血清胰岛素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在应用丹蛭降糖胶囊20周后胰岛素抵抗指数等指标的改善明显好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肱动脉舒张功能与治疗前及对照组同期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丹蛭降糖胶囊可降低T2DM患者的血糖,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其血管内皮功能,早期应用可改善T2DM病情,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联合地尔硫卓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我院首诊原发性患者112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氨氯地平与地尔硫卓缓释片联合口服或氨氯地平单独口服。并选取同期非高血压对照组50例。随访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时采用彩超检测肱动脉舒张功能,判断血管内皮功能。结果两组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治疗前相当(P>0.05);而治疗6个月时,两组患者的血压都有明显下降,且联合组较单用组氨氯地平组血压下降更为明显(P<0.05)。血管内皮功能比较显示治疗前两组反应性和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舒张水平均相当(P>0.05),但都低于正常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6个月时,两组患者的反应性和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舒张水平均有明显改善(P<0.05),而联合组改善后和正常对照组接近(P>0.05)。结论氨氯地平能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而联合地尔硫卓使用,则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检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瘦素与血管内皮功能,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瘦素与血管内皮功能之间的可能关系。方法原发性高血压者33例和非高血压患者18例,分别测定血清瘦素,血糖和血脂;采用高分辨率彩超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和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瘦素水平高(3.553±0.107 vs 3.436±0.095ng/ml,P〈0.01)。与对照组比较,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肱动脉内径无明显差别(0.387±0.601 vs 0.354±0.607mm,P〉0.05);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ED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58±4.701% vs 19.38±6.452%,P〈0.05);肱动脉血流介导的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NED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095±4.412% vs 19.648±4.635%,P〉0.05)。瘦素与血管舒张功能之间的Pearson相关分析,未发现有明显的相关关系。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瘦素增高与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减退可能无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肥胖人群血管内皮功能与高血压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368例单纯肥胖者(体质指数≥25kg/m^2),根据血管内皮功能进行分组,测定体重、腰臀比、血压、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等,7年后对此人群进行随访调查,并复查上述指标。结果共随访到334例。单纯肥胖者合并血管功能异常,基线时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显著升高(均P〈0.05),7年随访高血压累积发生率60.2%。显著高于血管内皮功能正常者,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与腰臀比、体质指数和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显著相关,舒张压与腰臀比、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胰岛素抵抗指数显著相关。结论血管内皮功能不全可能是肥胖人群高血压发生早期原发表现,在高血压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张家书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1):3218-3219
目的:观察氨氯地平加二甲双胍对肥胖高血压病人的疗效.方法:肥胖高血压病人50例为观察组,采用氨氯地平加二甲双胍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氨氯地平治疗.两组均不使用其他对血压有影响的药物,分析治疗前后两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空腹胰岛素(HINS)、餐后2h胰岛素(PINS)水平,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和胰岛素抵抗指数(IR).结果:两组SBP和DBP均有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SBP和DBP降低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FBG、PBG、HINS和PINS均明显降低(P<0.05);ISI均升高(P<0.05),IR均下降(P<0.05),观察组ISI升高和IR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氨氯地平合用二甲双胍治疗肥胖高血压病人的疗效优于单独用氨氯地平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咪达普利对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减低(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咪达普利5~10 mg/d治疗高血压合并IGT患者50例,疗程3个月,分析治疗前后血压、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糖负荷后2h血糖(2-hour plasma glucose,2hPG)、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nsulin resistance index,HOMA-IR)、血浆一氧化氮(NO)的变化,利用高频超声血管技术检测咪达普利治疗前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endothelium-dependent diastolic,EDD)功能,计算其舒张内径的变化率(flow mediated dilation,FMD).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的收缩压显著下降(P<0.01),舒张压、FINS、HOMA-IR均下降(P<0.05),血浆NO水平、FMD升高(P<0.05).治疗前后FMD变化值(ΔD)分别与FINS、HOMA-IR、NO及其相应变化值ΔFINS、ΔHOMA-IR、ΔNO相关.结论 咪达普利对高血压合并IGT患者在有效降压的同时,能明显改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低剂量氨氯地平联合特拉唑嗪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剂量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给予低剂量氨氯地平联合特拉唑嗪治疗。治疗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显效率明显为53.33%高于对照组的20.00%(P<0.05)。2组治疗后收缩压及舒张压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收缩压及舒张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低剂量氨氯地平联合特拉唑嗪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陈志龙 《中国药房》2010,(12):1128-1129
目的:观察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10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52例。观察组采用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仅采用氨氯地平治疗,观察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及对血脂、血压、脉压的影响。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2.3%)明显高于对照组(76.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氨氯地平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能够明显提高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降低患者血脂水平,且降低血压和脉压效果更为明显,二者联合应用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将60例原发性高血压并糖调节受损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使用卡托普利治疗,观察组使用替米沙坦40~80mg/d,治疗12w后,比较两组血压、空腹(FBG)及餐后血糖(2hBG)、空腹(FINS)及餐后血胰岛素(PINS)、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血脂的变化。结果:治疗12w后,观察组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空腹及餐后血胰岛素、HOMA-IR显著降低,ISI显著升高,TG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同时观察组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替米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胰岛素的敏感性具有增强作用,可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及降低甘油三脂,且优于卡托普利。  相似文献   

16.
胡伟  杨明夏  虞莺  刘小宇 《贵州医药》2013,(12):1067-1069
目的观察氨氯地平、培哚普利治疗高血压的效果扣安全性。方法选取42例高血压患者给予氨氟地平、培哚普利联合治疗,通过24h动态血压监测评估治疗4周后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4周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患者24h、白昼、夜间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氯地平、培哚普利可以有效地降低血压水平,减轻血压负荷。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使用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期间收治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98例,并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的50例采取口服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的48例患者则采取口服氨氯地平片和阿托伐他汀钙片的方法进行治疗,然后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血压和血脂的变化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血脂的各项指标以及舒张压、收缩压都有所降低,且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的患者在治疗的舒张压、收缩压以及血脂的各项指标都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两组患者的肝肾功能以及血尿常规在治疗前后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在治疗时有1例出现恶心现象,但是通过哟观察激酸肌酶以及肝酶,没有异常,继续进行治疗;对照组中在治疗时有3例出现心慌症状,但是程度在耐受范围之内,继续治疗之后症状好转。结论采用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进行治疗有非常好的临床疗效,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血脂和血压水平,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厄贝沙坦与氨氯地平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某院2016年9月~2018年11月于门诊就诊的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66例,进行计算机抽样分组。对照组患者31例给予单纯氨氯地平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3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厄贝沙坦联合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水平、舒张压和收缩压、治疗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等进行分析观察。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前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和对照组差异不大(P>0.05),治疗后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前血压水平(收缩压、舒张压)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差异显著(P<0.05);治疗疗效上研究组为94.29%(33/35),对照组为77.42%(24/31),组间差异较大(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1例、头晕1例,对照组胃肠道反应1例、头晕1例,恶心1例,组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给予氨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后取得良好成效,可有效提高治疗疗效,在控制血压的同时还能改善血糖水平,同时还具有较高安全性,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张兴渝  周向东 《中国药业》2008,17(19):54-55
目的研究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对非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48例患者口服二甲双胍片1500mg/d和罗格列酮4mg/d,治疗8周。结果治疗后平均收缩压下降4.1mmHg,平均舒张压下降3.5mmHg(P〉0.05);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8.1±1.8vs6.5±2.1;14.6±5.9vs12.1±4.7,P〈0.05),HOMA胰岛素抵抗指数治疗后亦降低(3.6±1.5vs4.9±1.9,P〈0.05)。结论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能够有效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但是对非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降低血压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替米沙坦和氨氯地平对冠心病合并轻度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冠心病合并轻度高血压患者150例随机分为两组,氨氯地平组(n=75,口服氨氯地平5 mg+阿托伐他汀钙20 mg,1次/d),替米沙坦组(n=75,口服替米沙坦80 mg+阿托伐他汀钙20 mg,1次/d),共治疗1年,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压、IMT、hs-CRP及MMP-9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收缩压及舒张压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米沙坦组治疗12个月的IMT小于基础值(P〈0.05)。替米沙坦组治疗12个月的hs-CRP及MMP-9均低于治疗前及氨氯地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米沙坦应用于冠心病合并轻度高血压患者的抑制炎症反应作用优于氨氯地平,其在降压达标基础上抑制炎症反应,延缓颈动脉内膜增厚进程,其临床获益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