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明代徐凤《针灸大全》首次提出"飞经走气":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4种针法的操作方法,有通关过节、运行气血的作用.管氏针灸五代相传,针刺手法自成体系;文章简介管氏针刺手法渊源,论述管氏针灸"飞经走气"手法: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的适应证及手法操作;分析管氏"飞经走气"手法的改进创新和临床特...  相似文献   

2.
飞经走气针法首载于明代徐凤《针灸大全·金针赋》,后被高武《针灸聚英》、杨继洲《针灸大成》等明代多部针灸专著所辑录而广为流传。徐氏《金针赋》中两处提及飞经走气法,其一为论三才法中“退针至人之分,待气沉紧,倒针朝病,进退往来,飞经走气,尽在其中矣。”其二...  相似文献   

3.
浙江地区近现代针灸名家辈出,形成了具有众多特色的针灸流派,在国内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浙江针灸流派文献整理以及对当事人的采访等研究方法,发现近代针灸名家的针刺手法特色鲜明,其针法主要是在《内经》《金针赋》《针灸大成》的基础上传承发展而来,各医家或遵古训或自我研习,均重视经典理论的学习和阐释,并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而成一派.本文对浙江近现代针灸名家针刺手法从《内经》刺法、飞经走气针法、透刺针法、针法创新四个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4.
分析探讨“飞经走气”手法的临床操作关键,以获取更好的临床疗效.在阅读《针灸大全·金针赋》、《医学入门》、《针灸问对》、《针灸大成》等多部著作对“飞经走气”手法的论述以及现代一些医家的论述后,通过比较分析各家方法的异同,从中医取类比象的特点对其手法关键点进行论述.得出结论:青龙摆尾法的关键点在于摆动针尾而针尖不动,白虎摇头法的关键点在于针尖的行走轨迹和摇时停顿翻转,苍龟探穴法的关键点在于缓慢的钻剔各个方向,赤凤迎源法的关键点在于针尖在组织内的圆形缓慢旋转,并含上下扇动.  相似文献   

5.
飞经走气法由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等四种综合手法组成。《金针赋》:“催运气以飞经走气,其法有四:一日青龙摆尾,如扶船舵,不进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拨动;二日白虎摇头,似手摇铃,退方进圆,兼之左右,摇而振之;三日苍龟探穴,如入土之象,一退三进,钻剔四方;四日赤凤迎源,展翅之仪,入针至地,提针至天,候针自摇,复进其原,上下左右,四围飞旋……”《针灸大成》中说:“飞经走气亦不外于子午迎随。”  相似文献   

6.
飞经走气法是针灸临床中常用的催气行气手法,包括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四法,有"过关过节催运气"的作用。飞经走气法首载于《金针赋》,后世和现代医家在《金针赋》的基础上又多有发挥,该文就飞经走气四法的历史源流和发展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7.
局部多针刺法是指在病变部位或腧穴及其周围(包括附近腧穴)刺入两支及以上毫针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包括《灵枢·官针》中提到的傍针刺、齐刺、扬刺等刺法。飞经走气针法是促使针感通经过关而达病所的一种催气手法[1],最早见于明代徐凤《针灸大全·金针赋》,有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四法,属“通经接气大段之法”,“若关节阻涩,气不过者”可起“过关节催运气”的作用。笔者通过多年临床摸索,发现将两者有机结合,并在此基础上配合运用电针、神灯、温针灸、雷火灸等辅助方法治疗某些疑难杂症,可取得满意疗效。现择验案4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严善馀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11):1936-1936
明代针灸学家徐凤 ,学承窦汉卿学派 ,他阅其所传针法之书 ,繁而无统 ,于是撮其简要 ,编集成《针灸大全》六卷。书中收集大量针灸歌赋 ,便于学习和记诵 ,对针灸学术的普及和应用有推动作用。注解金、元时针灸医家窦汉卿的代表作《标幽赋》 ,对其微义多所阐发。重视针刺手法 ,自制《金针赋》 ,归纳、总结了“飞经走气四法”、“治病八法” ,为后世针刺手法发展以深远影响。重视按时取穴法 ,“子午流注”之名 ,虽出自金·阎明广《子午流注针经》 ,但经徐氏的补充 ,方臻完备。徐氏继王国瑞《玉龙经》之后 ,将《洛书》九宫八卦理论与窦默流注八穴相结合 ,发展成为“灵龟八法”、“飞腾八法” ,使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飞经走气针刺与常规针刺治疗肩周炎的疗效差异,为临床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法。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飞经走气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32例,两组均穴取患侧肩髃、肩髎、肩贞、臂臑、曲池、外关,分别运用飞经走气针刺手法和常规针刺方法进行治疗,连续治疗2个疗程,以肩关节疼痛、肩关节活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为观察指标评价两组疗效。结果:飞经走气组总有效率为96.9%(31/32),常规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1.3%(26/32),飞经走气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两组治疗后肩关节疼痛积分、肩关节活动功能积分、ADL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均P<0.05),以上指标飞经走气组较常规针刺组改善更明显(均P<0.05)。结论:飞经走气针刺法治疗肩周炎优于常规针刺,能更好地减轻肩周炎患者的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及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规范飞经走气的操作,该文对"飞经走气"的内涵及操作要点进行了探讨研究。将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主要版本所述与郑魁山教授和李毓麟教授的观点作比较,结合对《金针赋》原文的理解,探究"飞经走气"的内涵及操作。"飞经走气"是《内经》调气、导气理论的具体运用和发展。青龙摆尾的操作重在理解"摆尾"、"如扶船舵"所揭示的内涵;白虎摇头的操作重在理解"方"、"圆"、"摇"、"振"的内涵;苍龟探穴的操作重在理解龟入土时的动作,即"探"、"钻"、"剔";赤凤迎源的操作重在理解"展翅之仪"、"复进其元"和"四围飞旋"的内涵。还要注意刺手和押手的配合及针具对手法操作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飞经走气"为"通经接气大段之法",主要包括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操作要点:青龙摆尾"如扶船舵,一左一右,慢慢拨动";白虎摇头"退方进圆"和"摇振";苍龟探穴"钻""剔";赤凤迎源"上下左右,四周飞旋"。现代医家基于古法并结合临床对"飞经走气"四法进行深入探析,不仅用于治疗网球肘、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急性踝关节扭伤等"关""节"病变,同时广泛用于脏躁、原发性高血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萎缩性胃炎等疾病。  相似文献   

12.
浅谈杨继洲“通关交经”针法的操作和临证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针灸大成》中"通关交经"针法在理论上的反复研习,又经临床中不断实际操作验证,认为仅依从《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通关交经法"中描述的方法操作不容易出现通关过节、飞经走气的效果,若能将"通关交经法"与"运气法""提气法"三者综合运用,则可明显提高在四肢远端穴位做向心性传导时通关过节、气至病所的几率.临床据此"通关交经"针法操作,气至病所,一穴即可取得较佳之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探讨窦汉卿著作篇目演变过程.在总结参考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对书目及相关著作的篇章分析,认为朱良能未得之篇目可能为针刺补泻法内容, 朱良能刊行之书包含经络、腧穴两部分内容,窦桂芳得<指南>一书包含针刺法的内容篇目,<针灸四书·针灸指南>之<附针灸杂说>也为窦桂芳摘录自<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而且<针灸避忌太一之图序><冬至叶蛰宫说>应归于<附针灸杂说>之内.  相似文献   

14.
汗、吐、下针刺手法剖析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政 《中国针灸》2003,23(5):301-302
遵循明·李梃《医学入门》中所提出的“汗吐下法非有他,合谷内关阴交杵”,以及具体的行针手法,结合笔者所掌握的知识和临床经验,剖析了针刺汗、吐、下三法在针灸治疗中的理论依据以及临床上的具体操作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赵寿毛 《中国针灸》2007,27(12):935-938
赵缉庵为近代山西名医,祖传中医世家,其学术思想和针灸手法有独到之处,为针灸学的承前启后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贡献有:注重医德,德高望重,首倡"滥传针灸之罪";著书立说,弘扬国学;师古而不泥古,不断创新针具;重视治神,调整阴阳,力倡神、形兼治;导气住痛,针推并用,首创"金针、指针相互为用";继承古代医家和古代针灸方法,首创无痛进针,针灸与按摩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梁薇  朱博畅 《中国针灸》2008,28(2):129-132
单永华主任医师从事针灸临床及教学40余年,广涉群贤,勤求古训,医技精湛,应用<灵枢·刺节真邪>篇中"解惑刺法",针对中风病不同阶段的证候,分别采用开窍解惑法、化瘀解惑法、平衡解惑法进行治疗,见识独特.擅用头针治疗各种疑难杂症,注重特定穴在临床中的运用.施针过程中注重针刺手法,提倡治神与守神,促使气至病所,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郑魁山教授创新针法“热补”法与“凉泻”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Fang XL  Wang F  Zheng JJ 《中国针灸》2012,32(1):35-38
追溯郑魁山教授创新针法"热补"法与"凉泻"法的渊源,将其与烧山火、透天凉术式对比剖析,探讨其创新点与临床应用优势。郑氏"热补""凉泻"针法源于"烧山火""透天凉"针法,其术式由捻针补泻、提插补泻、三五助补助泻与开阖补泻等单式补泻手法组成,其中捻针补泻和三五助补助泻法为郑氏首倡,也是郑氏针法特色之一。"热补""凉泻"针法操作术式较"烧山火""透天凉"针法简易,扩大了临床应用范围,又不失"烧山火""透天凉"针法之功效。  相似文献   

18.
邵氏"五针法"治疗肺脾亏虚型哮病: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邵氏"五针法"治疗肺脾亏虚型哮病进行多中心临床评价。方法:将21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05例)和对照组(105例)。观察组采用邵氏"五针法",穴取肺俞、大椎、风门等;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穴取定喘、膏肓、肺俞、太渊、脾俞等。2组均每日1次,连针6次,休息1天,共针4周。结果:观察组临床痊愈14例,显效42例,有效3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3.6%;对照组临床痊愈8例,显效30例,有效41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85.9%。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症状体征、肺功能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邵氏"五针法"治疗肺脾亏虚型哮病疗效显著,优于常规针刺法。  相似文献   

19.
《灵枢·官针》曰:“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五刺法(半刺、豹文刺、关刺、合谷刺、输刺)是按照五脏(肺、心、肝、脾、肾)合五体(皮、脉、筋、肉、骨)的关系分为五种刺法的总称。随着对五刺法的广泛运用及深入研究,众多医家在传统五刺法治疗五体疾病的基础上,扩展至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治疗。笔者通过系统治疗文献,将五刺法的临床运用及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0.
查阅清末前历代针灸古籍,并以《针灸大成》《针经指南》《针灸大全》等近20本典籍所著为据,结合近现代针灸名家的学术观点,梳理历代医家对"得气"的认识,分析其流变,进一步深入了解后世对"得气"的认识。《内经》《难经》后历代医家丰富了针刺得气中神气相随、如何候其气至、如何辨其气至而施法、对得气感的描述、得气与理解浅深刺法、气未至不可出针的论点。自《内经》《难经》后至清末前,各家对"得气"认识虽不尽相同,但"得气"理论得到了更丰富的延续与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