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杨明会教授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和保健工作,中西医知识兼备,治疗汗证经验丰富,现将杨明会教授治疗汗证的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汗证的病因病机出汗有常态和病态之分[1],常态出汗属于人体的生理现象,包括天气炎热、剧烈运动、情绪紧张时汗出。《素问·评热病论》云:"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汗者,精气也。"张景岳注解:"谷气内盛则生精,精气外达则为汗。"人体的津液,存于阳者为津,存于  相似文献   

2.
目的强调"百病生于气"这一《内经》理论在治疗中下焦疾病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通过病案举例,案例分析,介绍"百病生于气"这一《内经》理论在实际指导临床中的重大意义,明确作者观点。结果应用"百病生于气"《内经》理论在病因分析、治疗疾病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结论 "百病生于气"《内经》理论指导临床,为治疗疾病,研究病因,开阔了思路。  相似文献   

3.
焦玉娟  魏凤琴 《吉林中医药》2011,31(12):1175-1176
结合"女子以肝为先天"的生理特性和当今精神压力骤增的社会环境对女性情志的影响,以及痛经与肝的关系,根据"多情交织致病首先伤肝"以及《内经》"百病生于气"的理论,认为痛经的基本病机是肝郁气滞,不通则痛,治疗应遵循《内经》"木郁达之"的原则,以舒肝解郁、行气止痛立法,方以逍遥散为主,随证灵活加减。  相似文献   

4.
黄飞龙  钱林超 《光明中医》2009,24(11):2055-2056
汗证是以汗出异常为表现的一种病证,在临床杂病中较为常见。历代医家立足阴阳肺卫论汗者众,如“阳加于阴谓之汗”,“汗由肺气宣发津液于体表而生”,汗出异常则为肺气亏虚,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临证治汗也多从肺论治,以补肺固表敛汗为主。笔者认为,汗虽由肺气宣发津气于体表而生,然其化生之源则在心,调汗之枢也不离乎心,正如《素问.宣明五气论》所言:“五脏化液,心为汗”,是以汗证当以心论治。1心乃化汗之源1.1汗出于血《素问.评热病论》曰:“人之所以汗出者皆出于谷,谷生于精。”  相似文献   

5.
"百病生于气也"(《素问.举痛论》),气虚是一切虚证的基础。气虚可致血瘀,血瘀亦可致气虚。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愈郁,血愈瘀,血愈瘀,气愈亏,二者互为因果,纠结为患。《难经本义》"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与血不可须臾相离,乃阴阳互根,自然之理也。"  相似文献   

6.
王灿辉教授认为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治疗临床诸证多从气血着手,疏其血气,令其条达,则病无以生,着眼于通畅气机,平衡气血,可力挽沉疴.临床治疗中应用益气和血之法,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7.
"百病生于气"与升降散之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孙立 《浙江中医杂志》2004,39(10):425-428
<素问·举痛论篇>言:"百病生于气也".张介宾亦曰:"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至,故百病皆生于气".表明了各种致病因素只有在造成气机失调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疾病,故云"百病生于气".  相似文献   

8.
张青华 《陕西中医》1999,20(9):412-412
<正> 汗证是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而引起汗液外泄的病证。本病在临床上颇为常见,笔者不揣浅漏,谈谈自己临证治疗汗证的点滴体会。 1 治汗证常守益气养阴法 汗证的辨证施治,前贤总结了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如阳(气)虚则自汗,阴(血)虚则盗汗。自汗常以温阳(益气)固,表为法,盗汗多以滋阴(养血)敛营为主,二者历来为治疗汗证所遵循的法则。但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不少汗出之证,常常是二者互见,属气阴两虚。尤其是患者素体虚弱、或年迈之体,身虽不健,  相似文献   

9.
汗出主要分为生理性与病理性两种。若在无外界因素干扰的安静状态下,小儿的汗出颜色、时间等异常则属病理性汗出,称作小儿汗证。这是儿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可归属于西医学中多汗症等疾病,临床治疗以口服药物为主,但疗效多不佳。而中医药治疗汗证方法多样、疗效确切,可谓医家的不二之选。范梅红教授临床经验丰富,对这一疾病有充分独特的认识。汗证有自汗与盗汗之分,范教授认为临床治疗不必拘泥于区分二者,应当以阴阳失调为其发病关键,结合具体病情进行辨证论治。除此之外范教授还提及心肺脾胃等脏腑在小儿汗证临床防治中的重要性,指出临床难治复发较为多见,病机主要表现为肺脾肾脏受损及湿热诸邪内结两方面。针对虚实夹杂的复杂病机,范教授总结三大治疗法则:滋养、祛邪及止汗,兼顾虚实、不忘根本。范教授还补充到临床气郁、痰湿、血瘀等实邪亦可引起汗证,应当积极灵活采用理气活血化湿等法,收效良好。范教授主张以甘露饮加减联合玉屏风颗粒治疗气阴亏虚兼内邪蕴结之汗证,其中甘露饮滋阴津而祛湿热,玉屏风颗粒益气止汗,通过合理应用与正确加减相关药物使得临床治疗效果颇佳。文章介绍范教授治疗小儿汗证临床经验,并附临床案例1则。  相似文献   

10.
正《素问·举痛论篇》云:"百病生于气也"。张介宾亦云:"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至,故百病皆生于气"。各种疾病,虽其原因不同,但都是脏腑气机失常所导致的,故调理气机是治疗的关键所在。1气机失常是百病丛生的重要病机《素问·举痛论篇》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内经》不仅强  相似文献   

11.
胡天成教授运用三仁汤加减治疗小儿厌食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总结胡天成教授运用出自《温病条辨》之三仁汤加减治疗中焦湿热型厌食的经验,探讨了湿热型厌食的病因。认为应注重以舌象辨证论治,治以宣畅气机、清利湿热,察舌苔观预后及饮食宜忌重调护在临床实践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伤寒、温病外感病的传变规律作了详细探讨,认为《伤寒论》是按"病发于阳""病发于阴"规律传变的,而《温热论》的卫气、营血传变则属于《伤寒论》"病发于阳"的层次,《温疫论》和《湿热论》邪入中焦的传变规律则属于《伤寒论》"病发于阴"传变规律层次。  相似文献   

13.
"瘿病"记载最早见于隋·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瘿瘤等病诸候";清代名医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说:"何谓瘿?其皮宽,有似樱桃,故名瘿,亦名瘿气,又名影袋"。"瘿者由忧恚气结所生,亦曰饮沙水,沙随气入于脉,搏颈下而成之";气、痰、瘀为基本病机,因气生痰,因痰致瘀,痰贯穿于始终;痰凝气结、火盛阴伤乃病机重点。治疗有辨证分型、经典方剂、中药外敷、针灸等。中医药治疗多局限于临床观察,缺乏现代医学支持。期待遵循循证医学理念,应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符合中医辨证动物模型,提供更加可靠、全面、系统的科学证据。  相似文献   

14.
根据《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提出一般性辨证论治和复杂性辨证论治的理念。可用"知常达变"概括,"知常"体现的是一般性辨证论治思维;"达变"体现的是复杂性辨证论治思维。复杂性辨证论治思维主要包括变法辨证思维、动态辨证思维、整体性辨证思维、相对性辨证思维、逆向性辨证思维等。《伤寒论》六经辨证最大的特点或曰精髓就是"述变",亦即阐述复杂性辨证思维。本文以变法辨证思维和动态辨证思维为例,结合《伤寒论》的病脉证治和临床医案,探讨了复杂性辨证思维的表现形式、运用特点和辨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黄元御《四圣心源》从天人合一角度,归纳"左路木火升发,右路金水敛降,中焦土气斡旋"的"一气周流"理论模型,切中人体生理本质,理论与临床结合,执简驭繁,举纲张目;"一气"乃人体内浑然一体之土气,即脾胃之气,人体与天地一样"阴阳肇基,爰有祖气",祖气亦分阴阳,阴阳之间是谓中气,即脾胃之气。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证候复杂多样,病机变化多端,大致归为水寒、土湿、木郁,尤以水寒土湿为根本;一气不能正常周流出现各种不同症状表现,脾肾阳虚日久,必然阳损及阴,肝郁而生热,灼湿成痰化瘀,使一气周流更加郁滞,临证诊治应重中气脾土,根据四维升降辨治,使水暖、土干、木达的同时,结合具体情况灵活处理,修复源头加处理显现情况,帮助一气运转起来,使中气运动、四维轮转、清浊复位、阴阳既济,从而达到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的目的。从"一气周流"入手,探析慢性肾衰病机,可有效指导临床辨治,为临床辨治慢性肾衰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慢性胃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属中医"胃脘痛""吐酸""痞满""呕吐"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慢性胃炎的发生主要与饮食不节、情志刺激、感受外邪、禀赋不足等有关。其基本病机为气机阻滞,胃失和降。慢性胃炎病位在脾胃,与肝脏密切相关,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上述因素导致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临床上肝胃不和证是慢性胃炎的常见证型之一,疏肝和胃法治疗慢性胃炎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调节精神心理状态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文章主要发掘《金匮要略》泽漆汤证的治法机理,探讨了泽漆汤证的治疗法则,揭示了泽漆汤治疗的病位、病机和疾病。同时结合临床经验和引证实验结果说明泽漆汤治疗肺癌的可行性。泽漆汤逐水通阳、消痰散结、健脾扶正、清化郁热,是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之治法,临床主要治疗肺癌、转移性肺肿瘤病等。其治法重视对病位的脏器气机调理,顺应脏腑特性,疏理肺脏气机。肿瘤病正气大虚,脾为后天之本,治当培本,是一大要义。泽漆先煎,去其毒性,为护正安胃之举,时时不忘顾护胃气之义。  相似文献   

18.
“百病生于气”,一切疾病都与气相关。“六淫天之常气,冒之……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疲极筋力,……,为不内外因”;“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正气的强弱,取决于先天禀赋以及后天饮食居处、七情劳逸等。邪气与人体正气相互斗争是各种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病由气生,治当从气,治百病当治气,祛邪气、助正气、补虚气、调气机。掌握疾病与气的关系,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取效良好。  相似文献   

19.
血液透析低血压是维持性透析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属于中医学“眩晕”、“厥证”、“脱证”等病的范畴.单纯的益气回阳等治疗并不能预防低血压的发生.笔者通过临床观察,体会到该类患者气阴(阴阳)两虚为本,湿热或瘀血阻遏清阳上升为标,是透析过程中阴阳大量脱失,气随津脱,加之湿热瘀血阻遏三焦清阳上升之道,清浊相干为病.因此治疗应益气养阴的同时要清热利湿化瘀,方可获得良效.  相似文献   

20.
汗证是临床常见病与多发病,临床治疗较复杂。李小娟教授对该病进行辨证,分型治之,同时兼顾不同的兼症以及用有效药对治疗,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