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大肠癌围手术期中医证候分布及动态变化规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大肠癌围手术期中医证候分布及动态变化规律。方法:收集95例大肠癌患者的中医证候信息进行样品聚类统计分析。结果:术前以实证为主,术后以虚证频数逐渐增多,湿热蕴结、气血瘀滞等实证多逐渐演变为气血两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等虚证。结论:大肠癌的围手术期中医证候术前以实证为主,术后以虚证多见,动态变化特点呈现由实至虚。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大肠癌中医常见证候分型及病机特点,为开展大肠癌证候学和证候规范化研究提供基础和思路.方法 通过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检索有关大肠癌中医证候现代文献,建立大肠癌中医证候文献数据库,对大肠癌常见证型分布和辨证依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文献150篇,结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共有35篇文献纳入研究范围,共计病例数2360例.通过规范化整理,将大肠癌中医证候整理为14个证型;出现频率较高的6个证型依次为:湿热蕴结证、气血两虚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瘀毒阻滞证、寒湿困脾证.结论 上述6个证型为大肠癌的常见让候;脾肾亏虚,外感或内生湿热瘀毒,蕴结大肠,日久成积为大肠癌的基本病机.  相似文献   

3.
从证型分类、证型演变及证型相关因素等3个方面总结大肠癌中医证型的研究进展。大肠癌常见证型湿热、蕴结、瘀毒内结、气血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脾胃气虚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探寻大肠癌在临床上的中医证型构成及分布的客观规律。方法:通过对近10年来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大肠癌的中医辨证分型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χ2检验对总结出的7组病例数据,并以长江为界进行南北方中医证型比较。结果:湿热蕴结、瘀毒内结、气血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为大肠癌临床常见中医证型,南北地区的中医证型分型情况存在一定差异性,南方多以湿热蕴结、瘀毒内结为主。而北方多以脾肾阳虚、气血两虚、肝肾阴虚为主。结论:大肠癌病例的统计结果对确定该病的临床辨证分型,并制定统一的单病种诊疗规范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介绍刘嘉湘教授辨治大肠癌的经验。临证分湿热蕴结、瘀毒内阻、脾虚气滞、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等证型辨治,同时适当结合“下”“举”“敛”等治法。  相似文献   

6.
探索大肠癌中医证型及症状、体征的分布规律,探索中医证型中症状、体征分布差异。收录近30年来关于研究大肠癌中医证型的文献并进行整理,统计出大肠癌中医证型及症状、体征出现的频率,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文献中大肠癌中医证型中较为常见的有:瘀毒内阻型、脾肾阳虚型、湿热蕴结型、肝肾阴虚型、气血两虚型。常见的症状体征为腹痛、神疲乏力、纳差、黏液脓血便、腹胀痛、便溏、腰膝酸软、口渴、里急后重等。同时各证型中患者症状、体征具有明显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介绍李琦教授对大肠癌病因病机的认识,基于病证结合模式的6种基础分型包括脾虚湿热、阴虚血热、肝肾亏虚、湿热蕴结、脾肾阳虚、瘀毒内阻的论治,从三方面探析其中医药方法论治大肠癌的特点,并附以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8.
正大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且近年来发病率明显上升。由于大肠癌患者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所以早期诊断率较低,临床症状明显时,已多属中晚期,而目前大肠癌的主要致死因素是复发和转移。中医认为大肠癌是由于脾胃虚弱,中焦气机不畅以致水谷不化,导致痰、湿、热、瘀、毒内阻而形成。目前中医证型主要以脾虚气滞、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瘀毒内阻、湿热蕴结、气血两虚居多。中医文化源远流长,早已记载了多种防治大肠癌的方法。中医养生疗法在提  相似文献   

9.
大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可以归属于多个中医病证,临床表现复杂,可以呈现多种证候。现代研究初步揭示大肠癌证候与病理、细胞类型、分期及预后有密切关系;手术、化疗等现代治疗对大肠癌的证候有一定的影响;现代中医同时对大肠癌湿热蕴结、瘀血内阻、脾气亏虚、气血两虚、肝肾阴虚等证候的生物医学内涵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这些研究对大肠癌证候的客观化和规范化研究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不同中医证型间临床病理特征差异,分析结直肠癌中医证型与粪便多配体聚糖2(SDC2)基因甲基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结直肠癌患者183例,按相关标准将其分为湿热内蕴、瘀毒内阻、脾肾阳虚、气血两虚和脾虚气滞5种证型,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结果等信息。统计分析结直肠癌的中医证型特点,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法分析中医证型与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的相关性。结果:(1)183例结直肠癌患者中,湿热内蕴证51例(27.87%)、脾肾阳虚证49例(26.78%)、脾虚气滞证36例(19.67%)、瘀毒内阻证27例(14.75%)、气血两虚证20例(10.93%),各证型患者的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期患者在脾肾阳虚证、气血两虚证中占比均高于湿热内蕴证(P<0.05)。(2)183例结直肠癌患者的SDC2基因甲基化阳性率为79.78%,脾肾阳虚证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阳性率高于湿热内蕴证和脾虚气滞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瘀毒内阻证中,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儿频复发性肾病(FRNS)中医证型同病理类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7月-2013年11月期间收治的诊断为FRNS的患儿50例,对其进行病理诊断和中西辨证分型,并对治疗前后患儿的血生化、尿常规、肾功能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诊断结果表明,中医辨证分型主要为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其次为肾虚血瘀、湿热内蕴等;病理类型主要为弥漫系膜增生性肾小球炎(MsPGN)、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系膜增生性肾炎(FSGS+MsPGN)及IgA肾病。其中肝肾阴虚患者中多为MsPGN,湿热内蕴型患者中多为IgAN,呈正相关关系。结论:临床上可以将IgAN和MsPGN作为湿热内蕴型和肝肾阴虚型的辨证依据和客观指标,用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2.
中药保留灌肠在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治疗中应受到重视,并突出辨证论治。清热化湿祛瘀方用于肾衰临床上出现的"热毒炽盛证"、"火毒瘀滞证"、"湿热蕴结证";温补脾肾方用于急性肾衰恢复期、慢性肾衰出现的"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肝脾肾气阴俱补方用于急性肾衰恢复期、慢性肾衰出现"肾阴亏损证"、"肝肾阴虚证"、"肝肾气阴两虚证";燥湿化痰利水方用于慢性肾衰病程中出现的"痰湿中阻证"、"水气证";活血化瘀方:用于慢性肾衰病程中出现的"血瘀证"。操作到位,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辨证分型法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2年来收治的76例采用中医辨证施治法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资料。结果:主要分型有肝肾阴虚、肝郁脾虚、脾肾阳虚和肝胆湿热四种类型,通过辨证施治后,治愈42例,显效18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4.74%;治疗后肝功能指标、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能够从病源出发,分析病因,采用针对性药物,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辨证分型特点及其与年龄、病程的关系。方法:对502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按症状分级量化表进行证型归类,并统计分析中医辨证分型与年龄及病程的关系。结果:老年高血压证型构成为肝肾阴虚证16.93%,气血两虚证10.56%,阴阳两虚证12.95%,肝火上炎证25.10%,痰浊上蒙证23.31%,瘀血阻窍证11.16%。随着年龄及病程增长肝火上炎证、痰浊上蒙证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而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发病率呈上升趋势(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病证型可分为肝肾阴虚、气血两虚、阴阳两虚、肝火上炎、痰浊上蒙、瘀血阻窍证5型,辨证分型与高血压病患者年龄、病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1266例HIV/AIDS患者中医证候及证型分布规律,为全面深入的临床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对2004年10月~2009年10月期间筛选的1266例HIV/AIDS患者资料进行数据整理、统计分析。结果:HIV/AIDS患者中医证候以虚证人数为多,证型中复合证型气血亏虚证人数为最多,脏腑兼病证候中脾肾阳虚证人数最多,五脏证候中脾气虚证人数最多,存在气血阴阳亏虚,兼有湿、热、毒、痰、瘀等,病位在脾,涉及肺、肾、肝。结论:HIV/AIDS患者中医证候以虚证为主,存在气血阴阳亏虚,气虚为本;病位在脾,涉及肺、肾、肝,脾为枢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中医证型与眼底分级的对应关系,为DR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275例DR患者行眼底血管荧光素造影(FFA),同期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采用简单对应分析(Correspondence analysis)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①FFA显示轻、中、重度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NPDR)分别是71例、65例和64例。中医辨证为阴虚内热证型69例、气阴两虚型61例、瘀血阻滞型67例、阴阳两虚型78例。②不同中医证型的DR分级构成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5.992,P=0.000。③对应分析显示:阴虚内热型的点集合投影几乎重叠于轻度NPDR的点集合投影;气阴两虚型的点集合与中、重度NPDR的点集合靠近,阴阳两虚型的点集合与增殖性视网膜病变(PDR)的点集合最近,瘀血阻滞型的点集合没有显示与DR某一分级的紧密关系。结论:随着DR程度由轻、中、重度NPDR→PDR的演变,中医证型也呈现由阴虚→气虚→阳虚的证候变化,而瘀血阻滞的病理改变贯穿于DR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青春期痤疮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规律及青春期痤疮发病特点与体质类型的相关性。方法:运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和《青春期痤疮发病情况及危险因素调查表》对株洲地区部分高校752例青春期痤疮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观察青春期痤疮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规律,并就体质类型与性别、病情严重程度、皮肤类型、好发季节、饮食偏嗜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752例青春期痤疮患者中偏颇体质者占84.31%,湿热质、痰湿质为常见体质类型,气虚质、气郁质、阴虚质亦占一定的比例,阳虚质、血瘀质与特禀质出现较少。皮肤类型以油性皮肤、混合性皮肤为多见。饮食偏好辛辣食物居首位,偏好甜食、油腻食物次之。结论:湿热质、痰湿质是株洲地区青春期痤疮患者的好发体质,提示青春期痤疮的防治可从体质角度作为预防治疗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为多种心脏病的后期转归,每因劳倦过甚,情志刺激,外感或妊娠分娩等因素而诱发加重。祖国医药治疗“心衰”有较好的疗效,尤其对慢性心衰更好。另外,如有的患者对用洋地黄后有副作用或长期应用洋地黄而效果较差者可以考虑用中医中药。祖国医学从其一临床症状表现(左心衰:胸闷、气短、喘息、心慌、咯血、肺部有干湿性罗音;右心袁:肝大、水肿、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一般属于水肿、喘咳的范围。认为是“气阳虚衰”,证在心、肺、脾、肾四脏气阳虚衰。临床中,心脏病人迁延日久,则气血阴阳均属虚衰。气阴两虚(慢性心衰)、水肿(脾肾阳虚,水湿泛滥)、呼吸困难(肺’肾两虚、水气上泛)等证型,应用中医中药辨证治疗,均能够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甲状腺结节患者中医体质及证候进行调查分析,探讨研究甲状腺结节患者的体质情况及证候类型的分布。方法:选择2012年01月-2013年0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2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对其进行相应的问卷调查。结果:中医体质类型分布主要以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为主,各占28、25、22例。征候分布中脾虚痰盛型所占比例最大,占33.33%,心肝阴虚型占28.33%、气郁痰阻型占15.83%、肝火旺盛型占13.33%、痰瘀互结型占6.67%、无明显证型者2.50%。结论:甲状腺结节患者的主要体质类型主要有三种,分别为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证型主要为脾虚痰盛型、肝阴虚型。中医体质、证型二者间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选取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有骨质疏松征象之病例,分3型治疗:脾肾阳虚型,治以益肾温阳、健脾利湿方;肾虚瘀滞型,治以益肾消瘀、蠲痹活络方;肝肾阴虚型,治宜滋肝填髓,通络清火方。中医组总有效率93.1%。对照组总有效率80.0%。两组相比,疗效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