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和长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2月-2011年8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229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中获得随访的191例患者的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29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男性150例,女性79例,女性发病年龄大于男性(P<0.05)。全部患者中,心功能NYHAⅠ级和Ⅱ级者占90.8%(n=208),NYHAⅢ级和Ⅳ级者占9.2%(n=21),有HCM家族史者13例(5.7%),有猝死家族史者3例(1.3%)。90.4%的患者有临床症状,心悸(44.5%)、前兆晕厥或晕厥(37.6%)、呼吸困难(31.0%)、胸痛(29.7%)为常见症状。最常见的并存疾病有高血压(n=67,29.3%)、冠心病(n=23,10.0%)和心律失常(n=40,17.5%);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为房颤(8.7%),女性房颤发生率高于男性(P<0.05)。87.8%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ECG表现异常,最常见的异常表现为左心室肥厚或ST-T改变(37.1%)。超声心动图显示34.5%(n=79)的患者为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左室后壁、室间隔、左房内径与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发病年龄、肥厚型心肌病家族史和并存疾病无明显差异。接受β-受体阻滞剂和(或)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治疗者占90.4%(n=207),接受ICD置入治疗者4例,接受DDD起搏器置入治疗者9例,接受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者22例。院内死亡1例,为感染性心内膜炎引起的多器官功能衰竭。获得随访的24例(88.9%)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均存活,心功能NYHA分级较前无明显变化。全部随访患者中,57例心功能NYHA分级有改善,86例心功能NYHA分级较前无明显变化,48例心功能NYHA分级较前恶化;随访期间12例死亡,7例为心源性死亡,包括心源性猝死3例、急性心肌梗死死亡1例、心力衰竭死亡1例、脑梗塞死亡2例,另有死于肿瘤相关的原因4例,不明死因1例。结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药物治疗为主要治疗方式,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住院转归及长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恶性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致心原性晕厥与猝死的原因与高危心电表现、心律失常类型、治疗与转归的异同。方法对50例心原性晕厥与45例心原性猝死患者的原因、诱因、高危心电表现、心律失常类型、治疗与转归进行比较。结果恶性快速性心律失常致心原性晕厥与猝死最常见的基本原因为冠心病急性或陈旧性心肌梗死,次为扩张型和肥厚型心肌病及其他原因;低钾血症是最常见的诱因;心原性晕厥最常见的恶性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类型是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心原性猝死最常见的恶性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类型是心室颤动(VF)。两者的高危心电图表现:(1)继发性长叩间期综合征;(2)复杂性室性早搏;(3)异常J波;(4)Brugada综合征;(5)急性心肌梗死伴ST-T电交替,或广泛前壁心肌梗死伴墓碑样ST段抬高;(6)扩张型心肌病伴进展性QRS波群低电压。上述各种原因心原性晕厥与猝死者有各自不同的临床及心电学特征。结论恶性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所致心原性晕厥与猝死存在多种相同与不同的原因、诱因、高危心电图表现及心律失常类型。  相似文献   

3.
邱刚 《包头医学》2008,32(2):71-73
目的:观察肥厚型心肌病(HCM)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06年3月确诊为HCM的65例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症状以劳力性呼吸困难、心悸、头晕或(及)晕厥为主要表现。②心电图异常者占98.4%,其中以ST-T改变最常见。③超声心动图示:普遍肥厚型34例占52.3%,室间隔肥厚型18例占27.3%,心尖肥厚型8例占12.3%;非梗阻型48例占73.8%,梗阻型者17例占26.2%;④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者行PTSMA或DDD后症状可明显得到缓解。结论:肥厚型心肌病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表现无特异性,结合超声心动图或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室造影可确诊。  相似文献   

4.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律失常与猝死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Wang Y  Cui YH  Wang DW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5):401-404
目的分析85例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心电图、长程心电图及临床资料,探讨HCM患者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及其与猝死及晕厥的关系。方法收集85例确诊的HCM患者临床资料、心电图、长程心电图记录,分析快速型及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及其与晕厥和猝死的关系,同时结合超声心动图资料,分析心律失常与心肌结构的关系。结果85例HCM中有心律失常者74例,占87%(包括快速型心律失常30例,发生率为35.3%;缓慢性型心律失常21例,发生率为24.7%);有晕厥史的24例患者中,室内传导阻滞、快速心律失常及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无晕厥史患者中的发生率高,并有明显统计学差异,且以室间隔中下部及心尖部肥厚的发生率为高;此外,缓慢型心律失常与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相比室间隔中下部及心尖部肥厚的发生率较高。结论肥厚型心肌病发生晕厥、猝死的原因不仅仅是由于快速型心律失常,缓慢型心律失常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且在有晕厥史或缓慢性心律失常者以室间隔中下部及心尖部肥厚者多见。  相似文献   

5.
徐兴华 《当代医学》2014,(9):103-103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心房颤动的临床救治措施。方法选取云浮市中医院收治的肥厚型心肌病心房颤动住院患者82例。根据病情不同,结合发病时具体情况,采用内科药物治疗或有创技术治疗,记录治疗后疗效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采用药物治疗的患者有12例曾发生过急性肺水肿、心肌缺血、心律不齐等急性或慢性心功能障碍表现,6例发生心脏栓塞,4例因心血管疾病死亡;而采用有创技术治疗的患者中上述情况发生例数分别为6例、3例和1例。结论心房颤动是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适时恰当的治疗可有效预防疾病急性恶化及远期进展,采用内科药物治疗及射频消融术是目前治疗的两种方式,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酌情考虑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方法 对48例HCM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①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症状以劳力性呼吸困难、心悸、头晕或(及)晕厥为主要表现.②绝大多数患者(89.6 %)ECG表现为非特异性ST2T改变,肥厚累及心尖部者胸前导联见巨大倒置T波,仅5例(10.4 %)患者ECG无异常;超声心动图示,梗阻性HCM者16例(33.3 %),非梗阻性HCM者10例(20.8%),心尖HCM17例(35.4% ),肥厚累及右心室5例(10.4%).结论 肥厚型心肌病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表现无特异性,主要依靠超声心动图结合临床表现与心电图改变可确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结合心电图对临床诊断肥厚型心肌病的价值。方法:47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均行超声心动图及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对比分析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的检查结果。结果:在47例患者中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梗阻性与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分别为12例(25.5%)及35例(74.5%)。梗阻性患者中有3例为隐匿性梗阻,非梗阻性患者中6例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检查出现ST-T改变(76.6%)、左心室肥厚(46.8%)及心律失常(38.3%)较为常见,其他还有异常Q波、电轴偏转及T波改变等表现。结论:临床诊断肥厚型心肌病过程中,综合分析超声心动图表现与心电图改变,可以显著提升肥厚型心肌病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电图、MRI及心脏超声在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52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心电图、MRI及心脏超声检查,分析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影像学表现,并评估三种影像学手段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效能。结果52例病例患者心电图均有异常,左胸导联RV4-6电压增高、左胸导联前后肢对称且有深倒置巨大T波、ST段水平压低各35(67.31%)、40(76.92%)、32例(61.54%),均无异常Q波,不同程度心律失常6例(11.54%);MRI影像学表现:单纯型P-心尖部心肌肥厚、单纯型T-心尖部心肌肥厚、混合型P-心尖部心肌肥厚、混合型T-心尖部心肌肥厚各23、12、12、5例;T-心尖部心肌肥厚患者心尖部室壁弥漫性肥厚,以典型"黑桃心"征象为主要表现,P-心尖部心肌肥厚患者心尖部室壁轻度肥厚,多为节段性肥厚,无"黑桃样"征象;超声检查影像学表现以心尖部心肌对称或不对称性肥厚为主,肥厚心肌回声不均匀,收缩较僵硬,心尖部心腔狭小甚至闭塞,超声检查22例未见明显异常,18例心尖部心肌肥厚,8例左室舒张功能降低,10例左房增大。结论心电图、MRI及心脏超声在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中均具有一定价值,MRI可精确显示各心肌壁肥厚程度,利于心肌病分型、心脏功能分析,因而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中较心电图和超声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儿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临床小儿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收治的32例小儿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经治疗临床症状得到控制30例,死亡2例。结论: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过程差异很大,很多患者可以没有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但是在年轻患者中的死亡率及病残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余华 《现代实用医学》2010,22(9):978-980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出现晕厥、恶性心律失常等严重症状的高危因素。方法将95例经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为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按照有无晕厥的临床症状分成2组,对临床特征、心电变化和超声心动图特点进行分析。结果与非晕厥组相比,晕厥组Q-Tc间期延长([447.58±25.48)ms(428.64±20.22)ms,〈0.05];T波峰-末间期心率校正值(Tp-ec)间期延长([118.43±17.65)ms(98.41±14.98)ms,〈0.01];左室流出道梗阻多(45.0%17.3%,〈0.01),有家族史者多(40.0%10.7%,〈0.01),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75.0%22.7%,〈0.01)。晕厥组室间隔的厚度明显高于无晕厥组([2.18±0.24)ms(1.91±0.20)cm,〈0.01]。结论 Tp-ec间期延长、左室流出道梗阻、Q-Tc间期延长及严重心律失常是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发生晕厥等严重症状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出现晕厥的临床特点.方法 将92例经超声心动图诊断为肥厚型心肌病的住院患者分为晕厥发作组(18例)和无晕厥发作组(74例),就两组的I临床特征、心电变化和超声心动图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晕厥组发生流出道梗阻者[8例(44.4%)]明显超过非晕厥组[11例(14.9%)](P=0.005).晕厥组心肌肥厚部位以室间隔肥厚为主者多见[15例(83.3%)];晕厥组室间隔的厚度[(2.18±0.24)cm]明显高于无晕厥组[(1.91±0.20)cm](P=0.000).晕厥组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例数[11例(61%)]明显多于非晕厥组[18例(24%)](P=0.003).晕厥组QRS波的宽度[(0.107±0.020)s]明显大于无晕厥组[(0.094±0.018)s](P=0.009).晕厥组的ST段下移超过0.1mV的例数[10例(55.6%)]明显多于无晕厥组[22例(29.7%)](P=0.039).结论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晕厥者主要与流出道梗阻有关.晕厥以室间隔肥厚为主者多见.与室间隔的厚度相关.易发生快速性心律失常.晕厥者的心肌结构排列紊乱-和心电紊乱可能更严重.  相似文献   

12.
李惠玲 《基层医学论坛》2016,(26):3690-3691
目的:探讨非梗阻性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特征改变,提高对非梗阻性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鉴别诊断。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42例确诊为非梗阻性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超声心电图特点进行总结。结果本组42例心尖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均有心电图异常改变,胸前导联 T 波倒置均超过0.05 mV,RV5大于2.6 mV 的有18例(42.9%),ST 段压低程度0.05~0.4 mV 的有20例(47.6%),没有患者出现额面心电轴异常和病理性胸前导联 Q 波,合并心房纤颤3例(7.1%)。结论标准12导联 ECG 显示胸导联 V3~V5R 波振幅增高伴对称性倒置 T 波,要高度考虑非梗阻性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可能,心电图异常对非梗阻性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诊断提供了特征性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PTSMA)方法治疗的6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近期疗效观察。方法:6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男4例,女2例;平均年龄(38.6±12)岁;病程(1~7)年,采用RAO 15°~45°体位投照下,确定靶血管后,向球囊导管中心腔内注入无水酒精,均放置临时起搏器,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电图以及LVOTG的变化,术后所有患者均定期复查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随访观察6个月。结果:术中消融第一间隔支者4例,消融第二间隔支者2例。术中有1例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均为一过性;随访观察6个月,所有患者均存活,无晕厥及心绞痛复发;经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观察,均无频发室早、短阵室速及其他恶性心律失常出现,复查超声心动图均提示原先肥厚的室间隔心肌变薄,搏动减弱,LVOTG下降,SAM现象消失,左室射血分数提高。结论:PTSMA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可使室间隔变薄,压力差降低,左室流出道梗阻减轻,患者术后的症状、体征以及超声心动图表现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无严重并发症出现。这表明PTSMA是一种治疗HOCM的有效方法,其近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OCM)无水酒精室间隔消融术中并发症及处理,以提高对其术中并发症的认识及处理的水平。方法:对13 例HOCM 患者行无水酒精室间隔消融术,注射无水酒精量为1.5~5 m l。消融成功率达100% 。结果:术中并发症9/13 例次,发生率69.2% ,其中以术中注无水酒精时血压下降为最严重,心绞痛最多见。结论:无水酒精室间隔消融术,虽有很好的临床效果,但也会引起一些并发症,如处理不当,甚至会造成死亡,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探讨急性肺栓塞的易患因素、临床表现以及诊治方法,以提高对急性肺栓塞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6年12月45例临床诊断急性肺栓塞患者的易患因素、临床表现、诊治方法及转归。 结果 临床诊断急性肺栓塞45例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22例,患者年龄34~88岁,平均年龄(69.00±12.79)岁,其中内科患者36例,占80%,外科患者9例,占20%。临床表现为胸闷38例,气促20例,休克12例,咳嗽10例,呼吸困难10例,胸痛7例,心悸8例,咯血2例,晕厥1例,30例以上同时有2个以上上述症状。危险因素依次为下肢静脉血栓或下肢静脉曲张、心脑血管疾病、骨折或骨折手术、吸烟、卧床超过3 d、糖尿病及慢性阻塞性肺病史。本组患者中,通过CT肺动脉造影(CTPA)确诊39例,均为肺血栓栓塞症,心脏彩超确诊1例,通过手术取栓确诊1例,病情危重通过临床综合分析讨论诊断4例。D-二聚体阳性率达93%,心电图、心脏彩超、下肢静脉彩超及血气分析均有一定特异性改变。6例因抢救无效死亡,1例取栓术后昏迷不醒家属放弃治疗,其余进行了溶栓或抗凝治疗,临床症状都有了明显改善。 结论 急性肺栓塞缺乏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发病率与易患因素密切相关,溶栓与抗凝治疗可提高急性肺栓塞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肥厚性心肌病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发生心源性猝死的肥厚性心肌病患者32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心脏骤停(心室颤动),自发性持续性室速,猝死家族史(≤40岁的一级亲属),晕厥(≥2次/年),左室厚度≥30mm,负荷或运动后收缩压反应异常(无变化或降低>10mmHg或升高<25mmHg),非持续性室速,左室流出道梗阻(压力差>30mmHg)等因素为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P<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心脏骤停(心室颤动),自发性持续性室速,猝死家族史及晕厥≥2次/年是肥厚性心肌病心源性猝死重要的危险因素。结论:多种危险因素与肥厚性心肌病心源性猝死密切相关,临床工作中应该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总结分析变异型心绞痛(VAP)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分析30例VAP患者的临床特征、辅助检查及治疗情况。 结果 VAP好发于男性,吸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心绞痛多于夜间及凌晨静息时发作,17例患者(占56.7%)伴发心律失常,7例患者晕厥,均因严重心律失常所致,3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27例患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冠状动脉有固定性狭窄病变者占66.7%,冠状动脉正常者占33.3%。所有患者均给予硝酸酯类和钙通道阻滞剂治疗,伴有冠状动脉严重狭窄者,5例行冠脉介入治疗,1例行冠脉搭桥术,有2例患者植入双腔起搏器。 结论 变异型心绞痛既可发生于有狭窄病变的冠状动脉,也可发生于正常冠状动脉,前者多见。常伴严重心律失常,可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硝酸酯类和钙通道阻滞剂是主要的药物治疗,对伴有冠状动脉严重狭窄者可行支架植入或冠脉搭桥术,对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心律失常患者可考虑器械植入治疗。  相似文献   

18.
对90例心脏病患者进行心内膜心肌活检(EMB)95例次,成功率96.8%,临床诊断原因不明心律失常44例,各型心肌病24例,疑诊心肌炎10例,先心并心律失常4例,缩窄性心包炎5例,二尖瓣脱垂3例,经光、电镜检查确定诊断72例(80%)。其中心肌炎44例,扩张型心肌病19例、肥厚型1例,限制型4例,炎性心肌病4例。排除诊断3例(3.4%),无助于诊断15例(16.6%)。全组均无严重并发症,作者认为EMB对心肌疾病(尤其对心内膜心肌纤维化病)及心肌炎有较大诊断价值的新技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