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用经临床心脏电生理检查证实的54例病态窦房结合征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并选50例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组心率明显慢于正常对照组,两者具有显著差异,P<0.001。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组心律失常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动态心电图对间歇性心主和心律改变的病心结综合征患者,能明显提高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是早期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最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病态窦房结合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选用经临床心脏电生理检查证实的46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并选50例健康人进行对照。结果: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组心率明显慢于健康对照组,两者具有显著差异,P<0.001,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组心律失常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动态心电图对间歇性心率和心律改变的动态窦房结合征患者,能明显提高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是早期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最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12导联动态心电图诊断病窦综合征的临床资料,为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进一步的指导依据。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56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行12导联动态心电图的资料。结果根据DCG分型,56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分为四型:Ⅰ型为严重持续性窦性心动过缓〈50次/min,共12例,占21.4%;Ⅱ型为窦缓伴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共24例,占42.8%,其中窦性停搏15例,停搏时期为2.0~4.2s,占26.8%;Ⅱ度窦房阻滞9例,占16.1%;Ⅲ型慢快综合征9例,占16.2%;Ⅳ型双结病变11例,占19.7%,心率达28~116次/min。不同分型间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SS组的心率明显慢于对照组,两组24h总心搏数、最低心率、最高心率、24h平均心率分别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12导联动态DCG是一种简单、无创伤的检测方法,适用于间歇性心率和心律改变的SSS患者,能提高各种心律失常的检出率,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利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心律失常行起搏器植入患者采用24 h动态心电图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临床纳入112例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在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起搏器植入的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分为两组,各56例。其中56例患者采用12 h导联心电图诊断作为对照组,另56例患者采用24 h动态心电图诊断作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心律失常检出率情况。结果观察组室性早搏早发检出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房性早搏早发、房室传导阻滞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诊断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4 h动态心电图对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心律失常诊断率较高,对起搏器植入患者心脏功能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用经临床心脏电生理检查证实的 5 4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进行 2 4h动态心电图检查 ,并选 5 0例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组心率明显慢于正常对照组 ,两者具有显著差异 ,P <0 .0 0 1。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组心律失常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动态心电图对间歇性心率和心律改变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 ,能明显提高心律失常的检出率 ,是早期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最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6.
6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慧平 《黑龙江医学》2008,32(12):911-912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的诊断价值。方法选用经临床实验证实的60例SSS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并选60例窦缓患者进行对照。结果SSS组心率明显慢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SSS组心律失常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动态心电图对间歇性心率和心律改变的SSS患者,能明显提高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是早期诊断SSS的最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文主要探讨动态心电图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的诊断价值、方法。选用经临床实验证实的31例SSS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并选56例健康人进行对照。结果:SSS组心率明显慢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SSS组心率失常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动态心电图对间歇性心率和心律改变的SSS患者,能明显提高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是早期诊断SSS的最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经电生理检查和药物试验,用动态心电图分别观察窦性心动过缓(简称窦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简称病窦)患者心率和心律改变。结果表明:窦绥组与病窦组各项心率指标均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差异。病窦组较窦缓组更易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根据本文结果提出动态心电图诊断病窦的标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老年冠心病合并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诊断价值。方法:选择300例确诊老年冠心病患者实施动态心电图检查,并与300例存在有胸疼,胸闷等不适症者,但排除冠心病的老年患者比较,两组患者动态心电图心搏数之间的关系和出现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不同类型,并总结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合并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诊断的临床价值。结果:观察组24h总心搏量在8W次以内,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24h平均心率慢于对照组(P<0.05),而最低心率慢于对照组(P<0.05),最高心率快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生慢-快综合征、双结病变以及全传导系统障碍的比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能在24h内持续监测患者心电活动,了解心律失常类型,分析心律失常与患者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对症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柳琼 《安徽医学》2015,36(8):938-940
目的:对比常规12导心电图与24 h 动态心电图(DCG)诊断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律失常检出率的差异。方法选取2011年3月到2014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共50例,患者均同时采用常规12导心电图和24 h DCG 监测和诊断,比较其心律失常阳性检出率差异。结果24 h DCG 检出心律失常患者50例,其检出率为100.0%,常规12导心电图检出心律失常患者22例,检出率为44.0%,检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4 h DCG在心房早搏、室性早搏等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12导心电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24 h DCG 诊断起搏器植入患者心血管事件心律失常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优于常规12导心电图,能为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临床随访提供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动态心电图检查对于老年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SSS)诊断的价值.方法:于2016年3月~2017年3月,选取xxx医院就诊的老年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35例为观察组,对照组再选择心电图正常的老年人35例,比较两组患者动态心电图心率动态、心律失常发生率、动态心电图分型、类型.结果:观察组患者的24h总心率和24h平均心率均低于对照组,且测得的最高心率和最低心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检测的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22.46);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出现单纯房性、室性期前收缩以及房室传导阻滞的心律失常比例无明显差别,但观察组患者出现窦性停搏、窦房阻滞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老年患者检出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老年人.动态心电图检测具有简便快捷、无创、可重复性高的优势,可以作为老年患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诊断的优先选择,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2.
动态心电图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翠霞  吴晓峰  蔡晓虹 《河北医学》2010,16(9):1062-1065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诊疗的SSS患者35例设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健康者设为对照组,总结分析其动态心电图特征及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24h总心率、最高心率、最低心率及24h平均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动态心电图分型中本组Ⅰ型和Ⅱ型各占28.57%、20.00%,Ⅲ型占14.29%,Ⅳ型占22.86%。心律失常主要以显著窦性心动过缓、偶发房性期前收缩、偶发室性期前收缩、窦性停搏、短阵房性心动过速为主。结论:动态心电图具有简单、无创伤、重复性强的特点,可作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检出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应用动态心电图观察5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病人和50例正常人心率变化,并探讨了SSS病人心率变化规律及其与心律失常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4h平均心率在SSS组为53.67次/min,正常组为76.54次/min(P<0.01)。在7h-,12h-,21h-,0h-时间组平均最高心率和最低心率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SSS组最低心率发生的时间以0h和6h最明显。SSS组最低心性别方面男女间差别无显性;但是,心率<50岁组的心率明显快于≥50岁组。交界性逸搏和窦性停搏发生的次数以0h-6h最多,而每次持续的时间以≤3s最多见。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主要讨论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于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收治的13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65例,接受动态心电图诊断;对照组患者65例,接受常规心电图诊断,比较两组诊断结果。结果:两组检测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室性早搏房性早搏二、三联律、室性早搏房性早搏成对结果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诊断中的效果显著,应该在临床上做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对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观察其对心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该院2013年9月至2014年11月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124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62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胺碘酮治疗,观察组应用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治疗6个月后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观察患者在1、3、6个月后窦性心律维持情况,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估心功能[每搏心输出量(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显效率为88.71%(55/62),高于对照组[62.90%(39/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1、3、6个月后窦性心律维持率分别74.19%(46/62)、85.48%(53/62)和67.74%(42/62),均高于对照组[54.84%(34/62),64.52%(40/62),58.06%(36/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 SV 和 LVEF 分别为(4.69±0.31) L /min 和(50.31±1.20)%,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4.22±0.30)L /min 和(45.61±0.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 SV 、LVEF 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LVESD 和 LVEDD 分别为(51.13±3.16)mm 和(56.20±3.24)mm ,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55.08±3.03)mm 和(60.03±3.15) mm ,两组治疗后 LVESD 和 LVEDD 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对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改善患者心功能,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老年人动态心电图(DCG)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特征。方法 713例老年患者均先作12导联心电图检查,然后采用美国PI 12导联动态心电分析系统,作24 h DCG监测并详细记录活动情况及临床症状。经计算机处理回放分析、经人机对话方式,进行编辑和总结。结果70岁以上老年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增高,说明年龄与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老年人心律失常以房性心律失常最多见,检出率为93.41%。室性心律失常检出率为63.39%。窦性心律失常检出率为23.98%。传导阻滞检出率为15.29%。其中房性期前收缩检出率最高,其余依次为室性期前收缩、窦性心动过缓、房性心动过速。232例有缺血性ST-T改变,发生率为32.54%,无症状心肌缺血(SMI)远多于有症状心肌缺血。结论 动态心电图能捕捉一过性、间歇性的恶性的心电变化,老年人行DCG检查,可及早发现各种恶性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及窦房结病变。  相似文献   

17.
S Q Xu  Z M Wu  Z X Shi 《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11):674-6, 646
The effects of shen xian sheng mai ye (SXSMY) on experimental sick sinus syndrome (SSS) were observed. By applying 20% formaldehyde to the rabbits' sino-atrial node area, we got the acute animal model of SSS. By observing the rabbits' heart rate (HR), arrhythmia and cardioelectric physiologic index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Increasing heart rate: SXSMY could increase rabbits' HR 10-30 times per minute by observing electrocardiogram within 2 hours (P less than 0.05-0.001). (2) Correcting arrhythmia: SXSMY could reduce arrhythmia of sinus nodal arrest and nodal rhythm remarkably. (3) Improving sinus atrial node function: SXSMY could improve sinus node recovery time (SNRT) and sinus atrial conducting time (SACT) with the method of atrial pacing (AP) (P less than 0.01-0.001). But the above results did not appear in atropine and glucose groups.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12导联和3导联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老年患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6年6月接诊的1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均分为三组,分别采用12导联、3导联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进行检查.分析比较三种检查手段对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结果:12导联组对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的检出率(78.33%、76.67%)明显高于3导联组(61.67%、63.33%)和常规组(46.67%、51.67%),3导联组明显高于常规组.12导联组对室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二三联律、左束支阻滞、右束支阻滞及房室传导阻滞的检出率明显高于3导联组和常规组,3导联组明显高于常规组.12导联组对下壁、侧壁的检出率(16.67%、11.67%)明显高于3导联组,对ST段抬高、压低的检出率(46.67%、55.00%)明显高于3导联组(28.33%、26.67%).结论:12导联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老年患者中的诊断价值良好,可显著提高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诊断率,且对心律失常分型的诊断效果良好,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