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演变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目的 探讨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演变规律。方法 对356例脑出血、334例脑梗塞患者进行急性期6个基本证候的7次追踪调查,研究其证候的发生概率、得分均值,组合形态,组合形式及转移概率。结果 证候的发生概率和得分均值是动态变化的,并呈现一定的规律性,证候的组合形式,组合形态是动态变化的,各时间序列3个证候以上同时存在的复杂组合形式,脑出血显著高于脑梗塞;求得两种中风病不同时间序列6个基本证候的转移概率。结论 探讨急性期证候的动态演变规律,为深入认识脑出血、脑梗塞的病因病机,预测疾病和证候的演变趋势,指导临床治疗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1663例中风病患者均经CT或MRI确诊,作者对其始发态征候的发生与组合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①证候得分均值和发生概率依次是风证、痰湿证、火热证、气虚证、血瘀证、阴虚阳亢证;②风证、火热证、气虚证的分值和发生概率与功能评分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③共出现54种证候组合形态。无证患者占4.21%,单证存在占19.78%,二证组合占31.51%,三证组合占31.33%,四证组合占10.76%,五证组合占2.35%,六证组合占0.06%;④证候组合阵形图和证候相关系数矩阵表明,风、火、痰是中风病发病时的主要病因病机。本文首次提出中风病始发态证候的含义,对中医证候研究方法和对象选择提出意见。研究结果为深入认识中风病病因病机和证候聚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中风病证候演变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证候组合的演变规律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方法]采用条件概率、阈值界定等统计的方法,针对4个时点252例缺血性中风患者数据,研究其两证组合和三证组合的演化规律.[结果]证候随时间的演变存在一些相似的特征.[结论]证候的演变存在一定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中医中风病证候动态诊断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风病的证候变化繁多,辨证缺乏定量化、客观化标准。我们在临床流行病学(DME)的基础上,对常州地区570例中医中风病进行了证候动态诊断的研究,结果提出了中风病基础证、实证、虚证、虚实夹杂证的动态组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海南地区缺血性中风病患者急性期证候的演变规律。方法:采用前瞻性的临床调查的方法,选取2015年01月至2016年12月琼中县(中部)、琼海市(东部)、儋州市(西部)、乐东县(南部)中医院近年来神经内科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住院病例,72 h内入院并自入院当天至发病14 d的3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证候演变模式的分析研究,参照《缺血性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按照住院后1 d、14 d动态采集临床信息,研究海南地区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的证候演变规律。结果:海南地区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风证78例、火热证26例、痰证56例、血瘀证70例、气虚证47例、阴虚阳亢证23例。其中急性期以风证、血瘀证、痰湿证、气虚证最多,组合则以两证、三证组合最为多见。结论:海南地区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患者证候存在单证为主的趋势,两证、三证组合多见,证候表现为"火热"少,"痰湿""气虚"多的特点,证候体现了中风病传统病机,可以使复杂证候简单化,可以灵活准确反映证候的动态、复杂、多变的特性,为证候的规范化和辨证的灵活性之间构筑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海南地区中风病患者急性期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调查,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海南省琼中县(中部)、琼海市(东部)、儋州市(西部)、乐东县(南部)中医院近年来神经内科中风病急性期住院病例300例,所有病例患者在72 h内入院并自入院当天至发病14 d。参照《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的六大基本证候因素,风证、火热证、痰湿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加以辨证,同时进行单证及复证的分布分析。结果:海南地区300例中风患者急性期中医证候分布以风证、血瘀证、痰湿证、气虚证为主,其中3种证候组合表达为常见,复合证中以风痰瘀、风瘀虚证为多。结论:海南地区中风病急性期患者中医证候以单证为主,中医证候要素组合主要以3种证候要素组合表达的例数最为多见,发病主要以风痰瘀、风瘀虚所占比例为最高,火热证的出现多伴随有痰湿,阴虚阳亢证在急性期较为少见。证候体现了中风病传统病机,可以使复杂证候简单化,可以灵活准确的反映证候的动态、复杂、多变的特性,为证候的规范化和辨证的灵活性之间构筑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中风病始发态证候与脑病理改变相关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采用证候量化诊断及CT或MIR影像学诊断同步调查的方法,对1663例中风病始发态意者证候得分均值、发生概率、组合形式、组合形态与出血、梗塞、混合等性质,左、右、双侧等侧位,脑出血区域,脑梗塞血管系统,出血量、梗塞范围之间,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证候与病变性质、病变范围有显著相关关系,与病变部位有一定关系,为探讨中风病证候的病理基础和特异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中风病急性期证候与基础病病史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方法:56例中风病患者依据《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的6大基本证候加以辨证,并根据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中风病病史不同进行基本证候发生频率的分析比较。结果:中风病患者的某些基础病对于其中风证候表现有明显的影响,高血压病史中风患者的阴虚阳亢证有着显著增高的发生率(P=0.04),冠心病史的中风病患者的血瘀证发生率较无冠心病病史者高(P=0.03)。结论:中风病急性期患者的基础病状况对其证候表现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庆慧  李建生 《中医研究》2003,16(1):52-54
中风病 ,又称“卒中”。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 ,也是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关于中风病的证候的研究 ,长期以来倍受重视 ,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中风病证候进行了大量研究 ,现将近 10多年来有关方面的研究加以综述。1 中风病证候规范化研究证候是疾病某一发展阶段病因、病理、病位、病势的综合表现。中风病由于证候表现较为复杂 ,所以 ,医家十分重视对中风病证候诊断规范化研究 ,在中风病的证候分型方面研究 ,许多专家提出了不同看法。王顺道[1] 等的研究发现中风始发时 ,风证占重要地位 ,出现概率为 86 .16 %。其后依次是火热证、痰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探讨海南地区中风病恢复期证候分布及演变规律。方法:在海南全省共5家医院纳入符合标准的中风病恢复期患者共400例,对各量化指标进行评分、辨证,以观察中风病恢复期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结果:本次纳入的400例中风病恢复期患者,证候要素组合以两证组合最多,有198例,占49.5%;3证组合有113例,占28.3%;4证组合57例,占14.3%。而在198例两证组合患者中,又以"痰证+血瘀证"多见,占57.6%,其余为"风证+阴虚阳亢证"和"气虚证+血瘀证",分别占21.2%和15.2%。同时,113例3证组合患者中,以"气虚证+血瘀证+痰证"最多,占28.3%,其次为"火证+痰证+血瘀证"占15.9%。结论:海南地区中风恢复期患者证候存在多证候组合趋势,且以"痰证+血瘀证"最为常见,这与海南地区气候特点相符。  相似文献   

11.
近40年冠心病中医证候特征研究文献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毛静远  牛子长  张伯礼 《中医杂志》2011,52(11):958-961
目的对冠心病辨证分型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时段研究,以揭示冠心病中医证候特征的变化规律。方法对1970-2010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及维普资讯(VIP)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发表的冠心病中医证候相关文献进行全面检索,对其中冠心病中医证型、证候要素分布及不同时期变化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文献308篇,总病例数34 640例。冠心病证候分布以心血瘀阻、痰阻心脉、气阴两虚、气虚血瘀、心气不足、气滞血瘀、阳气亏虚、寒凝心脉、痰瘀互结等为常见证型,相关证候要素以血瘀、气虚、痰浊、阴虚、气滞、阳虚为多见,本虚中以气虚为首(18 949例次占24.10%),标实中以血瘀为首(22 101例次占28.10%)。心血瘀阻及痰浊内阻证在1970-1989年、1990-1999年、2000-2010年3个时间段所占比例呈逐步增高趋势,气阴两虚证则逐步降低。结论冠心病本虚以气虚、阴虚为主,标实以血瘀、痰浊、气滞多见,血瘀、痰浊等标实证候要素及相关的证候类型近年来所占比例在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2.
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症6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疗效。方法 对 60例患者根据辨证分型进行腹部透刺、耳穴贴压及神阙灸疗等综合治疗。结果与结论 总有效率为93. 3%,各证型间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 (P>0. 05),表明只要按照中医辨证进行取穴与施针,都能取得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湿浊内蕴证、脾肾两虚证慢性肾衰患者肠道菌液对黄芪水提物中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体外代谢的影响,为临床不同证型患者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慢性肾衰湿浊内蕴证、脾肾两虚证患者及健康人粪便样本,将其制备成肠道菌液,加入黄芪水提物后在体外好氧、厌氧条件培养,采用高效液相法检测培养0、4、12、24 h时培养基中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结果:与健康组比较,湿浊内蕴组在好氧、厌氧条件下4 h时含量、0~4 h时段代谢速率累积代谢速率、不同时间点含量、不同时段代谢速率、不同时段累积代谢速率变化,好氧条件下12~24 h时段代谢速率,厌氧条件下24 h时含量、0~24 h时段累积代谢速率有显著差异(P<0.05);脾肾两虚组在好氧、厌氧条件下4~12 h时段代谢速率有显著差异(P<0.05)。与湿浊内蕴组比较,脾肾两虚组在好氧、厌氧条件下0~4 h时段代谢速率、不同时间点含量、不同时段代谢速率,好氧条件下4 h时含量、0~4 h时段累积代谢速率、累积代谢速率变化,厌氧条件下12、24 h时含量、4~12 h时段代谢速率、0~12 h时段、0~24 h时段累积代谢速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脾肾两虚组与湿浊内蕴组患者肠道菌群对黄芪水提物溶液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代谢均有一定影响,但以湿浊内蕴组影响更为显著,并且两组间也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脑出血性中风证型与颅脑CT影像的关系,以求指导临床治疗和预防.方法 根据67例不同部位脑出血患者,入院24h内临床症状,体征,颅脑CT影像诊断和相应出现中风急症证型进行中医辨证.结果 将脑出血超急期中风急诊证型诊断为:少数出血量少的病例诊断为中风中经络,绝大部分表现为中风中脏腑、肝阳暴张,风火夹痰,上蒙清窍,闭证、闭证脱证并见,相互演变.结论 脑出血性中风证型特点是突然神昏,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还可见瞳神大小变化,气粗痰鸣,四肢痉强或瘫软,舌强、舌短或汗出肢冷等显著的临床证型,CT可以及时确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喘证痰热郁肺证四诊辨证与中医经络检测仪检测结果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6年9月在本院肺病科住院治疗的喘证痰热郁肺证患者120例。所有患者由两名副主任中医师同时进行望、闻、问、切四诊辨证,辨证为痰热郁肺证,并经中医经络检测仪检测,将检测结果中肺经病症与四诊辨证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一致者列为A组,结果不一致者列为B组。所有患者均按望、闻、问、切中医辨证进行治疗,选方清肺化痰汤加减。结果:喘证痰热郁肺证,中医经络检测仪检测肺经病症与四诊合参辨证结果一致者81例(A组),一致率67.5%,不一致者39例(B组),占32.5%;A组好转率96.29%,B组好转率94.8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喘证痰热郁肺证的中医经络检测仪与中医四诊合参一致性达67.5%,可作为临床中医辨证参考。  相似文献   

16.
古今疾病脏腑辨证差异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常见中医疾病咳嗽、痰饮、呕吐、泄泻、消渴、水肿、淋证、积聚、黄疸和虚劳为对象,考察各病所属脏腑诸证古今的继承性和差异性。结果表明古今常见疾病脏腑诸证分布差异很大。主要表现在:疾病属性的脏腑定位数量不同;疾病辨证的具体脏腑互有参差;疾病相关脏腑侧重角度不同;疾病所属脏腑诸证的性质不同。明确古今疾病脏腑辨证的重大变化,对深刻认识辨证论治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休克的辨证治疗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系列抗休克针剂——抗厥、救脱Ⅰ号、救脱Ⅱ号注射液辨证治疗休克53例,总有效率为98.11%,显效率为92.45%,另用西药多巴胺治疗32例作为对照,总有效率为78.13%,显效率为46.88%,两组差异显著(p<0.01);同时不辨证治疗休克28例,总有效率为85.71%,显效率为75.00%,与辨证组、西药组相比,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显效率虽高于西药组(p<0.05),但明显低于辨证组(p<0.05).实验结果表明:3种注射液对家兔肠系膜上动脉夹闭型休克及失血性休克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能强心、升压,改善微循环,增加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减轻组织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痰热证冠心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RV)进行分析,探讨此证型患者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改变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经冠状动脉造影或明确心肌梗死病史等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79例,辨证为痰热证组30例,血瘀证组30例,2组均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HRV时域参数.结果 痰热证组HRV时域参数明显低于血瘀证组(P<0.01).痰热证组HRV参数SDNN在不同降低程度(SDNN≤50 ms、100 ms>SDNN>50 ms)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血瘀证组(P<0.01).结论 冠心病痰热证患者HRV时域指标降低明显,提示自主神经损害严重,预示心血管事件中猝死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9.
将128例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型采用电针、透刺、耳穴贴压等综合治疗.总有效率92.2%.各证型间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按照中医辨证,采用电针、透刺、耳穴贴压综合治疗能取得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病中医证候要素动态变化与NIHSS评分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以379例缺血性中风病临床数据为基础,在5个不同时点(0d、3d、14d、28d、3m)采集《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中风、火、痰、瘀、气虚、阴虚阳亢6个证候要素的评分和《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运用贝叶斯网络分析其相关性。结果:0~3d时,NIHSS评分改善,证候要素痰、瘀、阴虚阳亢和气虚的改善概率分别为0.809、0.896、0.934、0.961;3~14d时,火热、瘀、痰、阴虚阳亢和气虚的改善概率分别为0.546、0.843、0.895、0.962、0.944;14~28d时,火热、痰、阴虚阳亢和气虚的改善概率分别为0.53、0.815、0.966、0.987;28d至3m时,风、火热、瘀、痰、阴虚阳亢和气虚的改善概率分别为0.507、0.667、0.854、0.505、0.905、0.914,与NIHSS呈现出明显的正向关系。结论:缺血性中风病的NIHSS评分变化在不同时点均有多个证候要素评分与之相关,其相关程度随时间动态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