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属中医"肺胀"范畴。可分为外寒里饮,痰浊阻肺,痰热郁肺,痰蒙神窍,肺肾气虚,阳虚水泛证型。病位在肺、心,涉及脾肾,病机为痰浊水饮或瘀血。笔者认为痰浊与肺心病发病关系密切,从痰饮论治可获满意效果,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中医证候、证素分布规律及特征,为相关证候标准规范及临床诊疗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检索筛选符合标准的COPD文献并提取证候类型,将复合证型分解成基本的证候要素,统计各证候分布比例及证素出现频次、频率。结果:COPD病例数分布较高的中医证候为痰热壅肺、肺气虚、痰浊阻肺、肺肾气虚、肺脾两虚,稳定期证候出现频率较高的为肺肾两虚、肺气虚、肺肾气虚、肺脾气虚、肺脾两虚、肺脾肾虚,急性期证候出现频率较高的为痰热壅肺、痰瘀阻肺、痰热瘀肺、痰浊阻肺、肺脾肾虚。本病病位类证素为肺、肾、脾、心、肝,病性类证素按频次由多至少依次为气虚、痰、阳虚等。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证候以本虚标实为主要特征,肺脾肾虚贯穿于疾病始终,肺肾气虚可能成为COPD的基础证候。  相似文献   

3.
肺结节病类属中医"积聚"范畴,基本病机是痰瘀痹阻肺络而发病。本病多为本虚标实,虚实错杂之证。标实主要为痰瘀痹阻,临证应注重豁痰化瘀散结;本虚主要为肺、脾、肾三脏气虚,临证应把握主证,辨肺、脾、肾三脏之所属,给予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4.
肺心平分型论治肺心病急发期8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肺心病急发期80例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寒痰阻肺、痰热壅肺、气虚痰湿、水邪凌心、痰蒙清窍、肝风内动及阴阳欲脱7型,本病病机为本虚标实,肺肾气虚、痰瘀互结.选用补气化痰祛瘀的肺心平汤为基本方加减治疗,总有效率为90%,较对照组60.7%有明显差异(p<0.01),同时血气分析、血流变学及肺功能均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5.
邓铁涛调脾护心法治疗心悸的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邓铁涛调脾护心法治疗心悸(心律失常)的临床经验。创立了调脾护心法治疗心悸,认为心悸是一个本虚标实之证,正虚(心气虚和心阴虚)是本病的内因,痰与瘀是本病继发因素。气虚、阴虚、痰浊、血瘀构成了心悸病机的四个主要环节。一般来说心悸以气虚(阳虚)而兼痰浊者为多见,当疾病到了中后期,或心肌梗死的患者,则以心阳(阴)虚兼血瘀或兼痰瘀为多见。治疗上,强调以心脾相关、痰瘀相关理论作指导,临床上运用调脾护心、补气除痰法治疗心悸,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6.
李芳 《湖南中医杂志》1994,10(1):8-10,51
本文根据近10年来中医药防治慢性肺心病的文献资料分析,认为肺心病缓解期的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错杂;本虚主在肺肾,标实重在痰瘀。辨证分型以肺肾气虚、心脾肾阳虚、肺肾阳虚、血瘀为主要证型。用药主要为补益药、活血祛瘀药、止咳化痰平喘和清热药四大类。作者对本病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7.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中医辨证治疗概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建生 《河南中医》2009,29(6):563-565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多由肺脏疾患迁延失治,痰瘀稽留,正虚卫外不固,外邪反复侵袭,诱使本病反复发作。本病的证候要素以痰、阳虚、气虚、火(热)、水饮、瘀血为主,病位以肺、肾、心为主。证候大致为虚证类(心肺气虚证、肺肾气虚证、心肾阳虚证)、实证类(外寒内饮证、痰热壅肺证、痰湿壅肺证、兼血瘀证)、危重变证类(痰浊闭窍证、正虚喘脱)三证类九证候。治疗急则以清热、涤痰、活血、化饮利水、宣肺降气、开窍立法而兼固正气,缓则以补肺、养心、益肾为主并根据气虚、阳虚之偏而分别益气、温阳,兼祛痰活血。  相似文献   

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总病机为本虚标实,其急性期病机特点为肺脾肾虚,或宗气不足,阳气虚弱,兼有六淫外袭或痰热内阻,稳定期主要为肺脾肾气虚、肺肾阴虚,或气虚、阳虚、气阴两虚、血瘀痰阻。其治疗则根据其发病阶段或病证特点不同而采用清热化痰祛瘀法、补益脏腑气血法、中药贴敷外治法,辨证应用疗效满意。参考文献29篇。  相似文献   

9.
杨勇  陈新宇 《光明中医》2013,28(4):666-668
概述陈新宇教授温阳益气强心、利水消肿法治疗心悸(慢性心衰)的临床经验。其认为心悸是一个本虚标实之证,正虚(心气虚和心阳虚)是本病的内因,痰与瘀是本病继发因素。气虚、阳虚、痰浊、血瘀构成了心悸病机的四个主要环节。一般来说心悸以气虚(阳虚)而兼痰浊者为多见,当疾病到了中后期,或心肌梗死的患者,则以心阳(阴)虚兼血瘀或兼痰瘀为多见。治疗上,强调以心脾相关、心肾相关、痰瘀相关理论作指导,临床上运用温阳益气强心、利水消肿法治疗心悸,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10.
合并肺动脉高压是特发性肺纤维化较为难治的并发症之一。从中医角度结合五脏生理病理特点分析,认为特发性肺纤维化合并肺动脉高压病位在肺,可涉及脾、肾、心,主要病机为肺、脾、肾、心之气虚以及心肾阳虚,而心肾阳虚在其病程发展过程中更为重要;气虚血滞,阳虚寒凝血瘀,阳虚水泛,进一步影响津血的运行,气虚阳虚共同促进瘀血的形成,故血络瘀阻贯穿病程始终。从益气温阳、活血化瘀角度出发,可有效预防或者减缓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肺动脉高压的出现。  相似文献   

11.
介绍张崇泉教授辨治肺心病心力衰竭的临证经验.张教授认为本病的病机关键为正虚痰瘀,以肺、心、脾、肾等脏亏虚为本,痰浊、水饮、瘀血为标,乃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提出标本同治、正邪兼顾的治则,并创经验方"补肺化痰益心汤"治疗阴虚痰浊或痰瘀证患者,临床随症加减,疗效理想.现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张国伦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经验,提出了慢性心力衰竭病机关键在于心肾阳虚、瘀水内停。针对心衰各阶段的病机以遣方用药,病机早期以气虚血瘀为主,治疗以益气活血化瘀为法,随着心衰发展病机以气阴不足、痰瘀痹阻为主,治疗以益气养阴、化痰活血立法,随着心衰发展进入疾病的中、后期以心肾阳虚、瘀水内停为主,治疗以益气活血、温阳利水为基本治则,拟方用药,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肺间质纤维化临床表现、病理基础,认为瘀血痹阻肺络是其病理基础,毒邪闭阻,肺络不通,肺失宣降,络息成积,形成肺间质纤维化病变。本病病机属本虚标实,本虚责之肺脾肾;标实责之痰、瘀、热(毒),晚期可累及于心,五脏阴阳并损,并提出分期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4.
心功能衰竭当属心少阴病,常及肺、脾、肾;病机复杂,虚瘀交错,痰浊互见;左心衰属阳气虚衰,痰浊内停,治当温阳祛痰;右心衰属血凝湿停,治当化瘀行水;危重之证,常见阴阳乖隔;脉数汗出之象,不可即辨为热,切忌妄施寒药.  相似文献   

15.
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证治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好发于老年患者。中医理论认为,老年人生理功能减退,正气虚馁,邪气留于肌肤,以致脉络瘀阻,不通则痛,或血虚阴亏,不荣而痛,病属本虚标实。脾虚湿滞、阳虚寒凝、阳虚痰阻、气虚血瘀、血虚、阴虚是本病的主要病机。中医辨证将其分为脾虚湿滞、阳虚寒凝、阳虚痰阻、气虚血瘀等型,用药强调温通、补益,注重活血化瘀、通经止痛药物的运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证候分布特点和证候内部特征,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常见证候和证候要素以及分布规律,为今后的证候规范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对符合要求的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文献中涉及的证候和证候要素进行规范,运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频次统计。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病最常见的证候是痰热壅肺证、痰湿蕴肺证、肺气虚证、肺肾气虚证、血瘀证、阳虚水泛证、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证候要素中,病位在肺、肾、脾、心、脑,病性为气虚、阴虚、阳虚、痰、血瘀、热、寒饮,频率在10%以上依次为痰、气虚、热、阳虚、血瘀。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发病主要在肺、肾,与脾、心、脑密切相关,病机属于本虚标实,以气虚、阳虚为本,痰、热、血瘀为标。  相似文献   

17.
罗玲主任中医师认为,支气管扩张症的病因病机主要是痰、热、瘀、火相互搏结于肺,但肺、脾、肾三脏气虚、阴虚、阳虚为本病发病的重要原因;提出运用病证结合思想论治本病,在治疗中,将其分为痰热壅肺证、痰瘀互结证、肝火犯肺证、肺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5种证型,治以清热消痈、化痰止咳,清热化痰、祛瘀通络,凉血祛瘀、清肝泻肺,健脾化痰、益气补肺、佐以清肺化痰,润肺止咳、益气养阴。这些学术思想可为理论探讨和临床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两个方面论述从心肾论治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认为:该病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阳虚为主,标实以血瘀、水饮居多,主要涉及心、肾两脏;临证可予温肾填精益髓、养心逐瘀利水两法。  相似文献   

19.
哮喘是儿童时期常见病,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疗效也不尽人意。笔者在传统的辨证论治基础上,采用温阳化瘀、攻补兼施治疗本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体会如下。1 阳气虚弱是本病反复发作的根本原因和病机1.1 阳气虚弱导致痰瘀宿根的形成,引起肺气郁、肺络瘀阻等病理变化 阳虚则肺不能布津行血,失于治节,通调不利,凝液为痰;脾不健运则积湿生痰;肾不能蒸化水液,聚湿生痰;阳虚则血运失畅,遂成血瘀。  相似文献   

20.
认为仲景所称之“胸痹心痛”,包含“心痹”与“肺痹”;“心痹”是按脏腑病机而定名,“胸痹”是以躯体分野的证候而定名,前者概念较确切,而后者的含义较混统,应将“心痹”从“胸痹”中分化出来;“心痹”之痹乃言其病机,“心痛”之痛乃言其主症;临床分为气虚痰浊、阳虚气滞血瘀、气结痰瘀痹阻、阳衰瘀阻四证辨证可执简驭繁,并列举了病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