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残胃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情况.方法采用快速尿素酶法及改良的Giemsa染色法分别对49例残胃组病人及同期55例做胃镜的消化科病人进行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检测,比较两者间及各残胃疾病间Hp感染情况.结果残胃组Hp总感染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Billroth-I式术后Hp感染率显著高于Billroth-Ⅱ和Roux-en-Y式(P<0.05).残胃吻合 口溃疡组Hp检出率显著高于残胃炎组(P<0.05).残胃癌组Hp检出率较残胃炎组低,但两者统计学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残胃病人Hp感染率降低.不同手术吻合方式、不同残胃病变间Hp感染率不同.Billroth-Ⅰ式术后经药物治疗Hp感染与胆汁因反流未好转者可考虑改行Roux-en-Y术;低 Hp检出率残胃、有恶变倾向尤疑有活检不当所致假阴性者仍需抗菌治疗.  相似文献   

2.
大量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和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胃恶性淋巴瘤的关系密切,但其与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病变的关系不清晰,作者3年来对本院消化内科198例残胃作HI'检测探讨,以了解残胃的HP感染状况与手术方式、胆汁反流、残胃病变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残胃病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残胃粘膜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的检测分析,探讨残胃病变与Hp感染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990 -2003年间3 479例残胃患者(残胃组)和3 400例同期患者(对照组)的胃镜及病理检查、Hp检测情况,对两组Hp感染率进行比较,同时对残胃组的不同年龄、性别、术后随访时间、手术方式、有否胆汁返流及各种残胃病变的Hp感染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残胃组Hp感染率为26.56%,明显低于对照组58.26%(P<0.01)。(2)残胃患者年龄越大.Hp感染率越低(P <0.01),而不同性别Hp感染率无显著差异(P>0.05)。(3)术后胃镜随访时间<6个月、6个月-5年、6-10年、11-20年、>20年,残胃患者Hp感染率分别为40.74%、32.93%、26.22%、10.89%、1.85%,各时间段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 (4)Billroth Ⅰ式Hp感染率(37.62%)高于BillrothⅡ式和Roux-en-Y胃肠重建术式Hp感染率(19.12%、29.24%),3种术式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5)残胃炎、残胃溃疡、残胃癌变的Hp感染率分别为22.58%、61.12%、65.03%,前者与后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6)残胃伴及不伴胆汁返流者Hp感染率分别为7.49%、31.59%,两者差异显著(P<0.01)。结论:残胃患者Hp感染率低,且与年龄、手术术式、术后生存时间等相关,而与性别无关。残胃患者应定期行胃镜及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残胃病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通过检测残胃黏膜幽门螺杆菌(Hp)感染,探讨Hp与残胃病变的关系,方法:对163例因溃疡病行胃大部切术后的残胃行胃镜,病理检查和Hp检测,以同期163例非残胃病变为对照组,进行Hp感染率的比较。结果:(1)残胃组与对照组Hp检出率分别为27.61%,62.14%(P<0.01),(2)Billroth-I式,Billroth-Ⅱ式和Roux-en=-Y重建术残胃胆汁反流发生率分别为18.75%,61.2%和10.0%,前两者比较和后两者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上述3种术式的Hp感染率分别为46.1%,29.4%,39.0%,前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3)术后6个月-5年,-10年,-20年,>20年者Hp检出率分别为30.1%,24.3%,7.1%,0;前两个年限与后两个年限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4)不同年龄组Hp感染不尽相同,40岁以下组为55%,41-69岁组为42%,70岁以上组为26%,前两者与后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5)残胃黏膜异型增生Hp感染率为57.1%,对照组异型增生Hp感染率为61.5%,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Hp感染是残胃炎发生的重要病因。Billroth-Ⅱ式较Birroth-I式的胆汁反流率,颃是伴有胆汁反流者的Hp感染率却较低,胃大部切除术后年限越长,Hp感染率越低,年龄越大,Hp 感染越少,残胃黏膜异型增生是Hp感染及其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根治Hp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残胃炎患者胃黏膜幽门螺杆菌(Hp)的检测,探讨Hp与残胃病变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2015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46例胃癌术后残胃炎患者及46例非残胃炎患者,按其疾病分为观察组(残胃炎)及对照组(非残胃炎),对Hp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探究胃癌术后残胃炎的发生与Hp之间关系。结果:观察组Hp阳性率(45.65%)与对照组(47.83%)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毕Ⅱ式手术方法 Hp阳性率(75.00%)显著比毕Ⅰ式(23.08%)高(P0.05);有胆汁反流者Hp阳性率(82.35%)显著比无胆汁反流者(33.33%)高(P0.05)。结论:Hp与胃癌术后残胃炎的发生无明显联系,但与胆汁反流及手术方式有关,临床应密切注意,采取相关措施,从而减少此病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癌,残胃贲门癌的手术方式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手术治疗38例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癌及残胃贲门癌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除2例切口感染外,余均一期痊愈出院。术后生存1年以上28例(73.7%),3年以上16例(42.1%),5年以上10例(26.3%)。结论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癌、残胃贲门癌的手术治疗需根据病变部位选择手术方式:中上段食管癌宜用结肠代食管,残胃癌、残胃贲门宜用空肠代食管。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残胃病变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16例胃大部分切除术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6例术后发生吻合口炎占47.2%、残胃炎20%、吻合口糜烂8.8%、吻合口溃疡6.5%、吻合口缝线残留3.2%、假性鼻肉2.8%,胃癌术后复发癌11.6%、残胃癌0.9%。结论: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应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以排除恶变、癌变及胃癌复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上皮细胞增殖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及Hp感染致癌的可能机制。方法应用特殊染色法将各种病变分为Hp感染阳性组和阴性组,应用免疫组化对各组病变的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总体上看,Hp阳性组Ki-67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高于Hp阴性组;且Hp阳性组总体Ki-67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高于Hp阴性组总体(P<005);Ki-67表达的阳性率随病变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增加。结论Hp感染可促进胃上皮细胞过度增殖,这种过度增殖可能是Hp感染致胃癌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易发生多种病变,世界卫生组织将残胃(GS)、萎缩性胃炎(CAG)、胃溃疡(GU)、胃息肉(GP)、异型增生(ATP)和肠上皮化生(IM)列为胃癌前状态。用内镜随访观察这些胃癌高危人群,有利于了解病情演进及早期胃癌检出。为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残胃病变演变规律和不同术式对残胃病变的影响,现将我院1990—2006年经内镜和病理证实的残胃病变随访资料作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0.
陈浩  林李淼  郑君杰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15):1646-1648
目的:探讨残胃病变与幽门螺杆菌(HP)及胆汁反流的关系。方法:通过胃镜和病理学检查所获得的数据资料,对HP感染及胆汁反流情况进行分组研究。结果:伴胆汁反流患者HP感染率为6/44例(14%),无胆汁反流患者为9/18例(5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残胃病变、手术方式及术后时间与HP感染无明显关系(P>0.05),而与胆汁反流明显相关(P<0.05)。结论:胆汁反流是残胃病变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11.
胃大部分切除残胃排空机能障碍2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大部分切除后残胃排空机能障碍的原因及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510例胃大部分切除患者中不同人群、不同术式、手术时间等残胃排空机能障碍的发生率,分析残胃排空机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结果:510例胃大部分切除患者术后并发27例残胃排空机能障碍,与性别、年龄无关;与体力劳动及脑力劳动相关,与术前有无幽门梗阻、术式、手术时间的长短相关。结论:残胃排空机能障碍是胃大部分切除术后的早期并发症。术前细心的解释工作,术中操作仔细、快捷、术后注意饮食等,可预防本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的病因、预防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施行的105例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发生十二指肠残端瘘的13例老年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治愈10例,死亡3例。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感染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是预防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的关键,十二指肠残端瘘发生后要早期行十二指肠造瘘,加强营养支持、合理应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3.
残胃癌是胃部分切除术后远期主要并发症之一,通常指因胃十二指肠良性病变施行胃大部切除术后5年以上,或因胃癌及其它胃恶性病变施行根治性胃部分切除术后10年以上,由残胃而发生的癌,其中以远端胃切除术后残胃癌为多见。由于首次手术的影响,残胃癌较原发性胃癌外科治疗难度增加,预后也较差。我院2000~2008年间共收治了18例远端胃切除术后残胃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远端胃切除术后残胃癌外科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残胃癌是胃部分切除术后远期主要并发症之一,通常指因胃十二指肠良性病变施行胃大部切除术后5年以上,或因胃癌及其它胃恶性病变施行根治性胃部分切除术后10年以上,由残胃而发生的癌[1], 其中以远端胃切除术后残胃癌为多见.由于首次手术的影响,残胃癌较原发性胃癌外科治疗难度增加,预后也较差.我院2000~2008年间共收治了18例远端胃切除术后残胃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1195例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病变临床与内镜检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病变的临床特点及内镜表现,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病变的影响。方法将本院1984年4月至2008年10月检出的1195例残胃患者按毕Ⅰ式和毕Ⅱ式进行分组,对其临床症状、内镜表现、病理结果及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病变发生率高达98.08%,毕Ⅱ式术后残胃及吻合口炎(90.77%)、胆汁反流(71.59%)、残胃原发癌(4.55%)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毕Ⅰ式(51.15%、34.48%、1.72%),P〈0.01,残胃及吻合口溃疡发生率则是毕Ⅰ式(28.45%)明显高于毕Ⅱ式(16.73%),P〈0.01,其余残胃病变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大部切除术是治疗胃恶性肿瘤、消化性溃疡及其严重并发症的主要方法,毕Ⅱ式较毕Ⅰ式术后更易发生并发症;近年来,残胃病变发病率有下降趋势;定期复查内镜及病理是防治残胃病变尤其是残胃癌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患者的内镜表现,分析对比不同术式对病变的影响。方法:对218例BⅡ式术后内镜下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并与文献报导Billroth—Ⅰ式、Billroth—Ⅱ式及胃空肠Roux—y吻合三种术式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残胃吻合口炎占97.7%,残胃及吻合口溃疡占13.3%,残胃癌占1.63%,其中胃溃疡术后较十二指肠溃疡术后更容易发生残胃癌,且Billroth—Ⅱ式术后残胃癌发生率高于Billroth—Ⅰ式。结论:不同术式对残胃癌的发病有确定的影响,要严格掌握胃切除指征、术式的选择,定期的胃镜随访有利于早期发现病变,对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残胃癌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何峰  王志明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24):2898-2899
目的:探讨残胃癌的临床特点及合理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我院收治58例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残胃癌多发生于胃大部切除术10年后,BillrothⅡ式发生率显著高于BillrothⅠ式,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好发于吻合口或其附近的黏膜,其次小弯侧、胃底贲门部,残胃癌的组织学分化差,多数已属中、晚期,手术是残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手术切除率和根治切除率分别为60.3%和55.2%,根治术后生存期明显延长。结论:为减少残胃病变,尤其是残胃癌的发生,必须严格掌握胃大部分切除术适应证和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而且手术后定期内镜检查,早期发现残胃癌,予以行残胃癌根治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血型与疾病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课题.幽门螺旋菌(Hp)感染与胃十二指肠溃疡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国内有关Hp感染与ABO血型相关性的报道不多.本研究测定了192例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及157例健康献血员Hp感染情况及其血型分布,旨在探讨Hp感染与ABO血型之间的关系及意义.  相似文献   

19.
残胃病变125例内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内镜检查在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5例胃手术后的病人以奥林巴斯GIF-V胃镜进行检查。结果残胃及吻合口炎者占72.8%(91/125),残胃及吻合口溃疡者占15.2%(19/125),残胃癌者10.4%(13/125)。结论内镜检查是诊断残胃病变的主要手段,能及早发现残胃癌。  相似文献   

20.
残胃癌系指胃、十二指肠良性病变行胃部分切除术后5年以上或恶性病变行胃部分切除术后10年以上,发生于残胃的癌肿。本收集作所在两家医院1993年7月至2003年7月收治的35例残胃癌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