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CAD)的临床效果,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我院2007年6月~2008年6月收治的68例CAD患者临床资料,观察70岁以上CAD患者(老年组)行PCI的手术、并发症情况,并与同期70岁以下CAD患者(对照组)行PCI的手术、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手术情况、并发症情况及远期疗效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CI在老年CAD方面同样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刘艳红 《中外医疗》2011,30(26):132+184-132,184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观察。方法随机将我院2008年3月~2010年8月收治的68例CAD患者临床资料分成两组进行观察,70岁以上CAD患者(老年组);同期70岁以下CAD患者(对照组)行PCI的手术、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均未发生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及需CABG患者,均未发生冠状动脉穿孔、心包积血及支架脱落等冠状动脉并发症,两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CI在老年CAD方面疗效确切、安全、手术成功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周俊  申强  包忠武 《中外医疗》2011,30(35):43+45-43,45
目的对比分析高龄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例高龄冠心病行介入治疗患者为高龄组,60例年轻冠心病患者为年轻组,40例非介入治疗的高龄冠心病患者为药物组,观察比较高龄组与年轻组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差异、手术成功率、支架植入率及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高龄冠心病患者病情较年轻组患者病情复杂,支架植入率、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龄组与药物组近期死亡率及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龄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安全有效,能够较好的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值得对症患者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治疗高龄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华峰 《医学综述》2013,(24):4559-4561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治疗高龄冠心病(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9年9月至2011年7月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行PTCA的153例年龄≥70岁的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考虑性别、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危险度分级等因素,选择同期在该医院行PTCA的204例年龄〈70岁的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期限为15~37个月,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围术期病死率、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围术期并发症主要发生在外周血管,两组患者均未见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冠状动脉穿孔、心包积血、支架脱落等严重并发症。随访期内,两组患者恶性心脏事件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CA治疗高龄冠心病患者是安全、有效的,该术式可以作为高龄冠心病患者的理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低体重患者中经桡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住院行PCI的患者301例,分为低体重组(体重〈60kg)126例和非低体重组(体重〉160kg)175例,记录两组手术情况和随访6个月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结果与非低体重组相比,低体重组血管穿刺一次成功率较低(P〈O.005),穿刺时间较长(P〈O.05)。两组血管穿刺总成功率、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造影剂用量、血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和随访6个月时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低体重患者中经桡动脉行PCI有效可行,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和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可行性、安全性、优缺点。方法395例冠心病住院患者分别接受经股动脉(F)组(n=188)或经桡动脉(A)组(n=207)途径行冠心病介入诊疗,观察两组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X线曝光时间、住院时间。结果CAG手术成功率:A组成功率91.8%,F组成功率99.5%,股动脉成功率高于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PCI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低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心病介入诊疗是一种安全、有效和可行的方法,可有效地减少穿刺部位并发症的发生,易被患者接受,但需要介入医生更多的技巧和更长的学习曲线。  相似文献   

7.
经桡动脉与股动脉人径介入诊疗冠心病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和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可行性、安全性、优缺点。方法395例冠心病住院患者分别接受经股动脉(F)组(n=188)或经桡动脉(A)组(n=207)途径行冠心病介入诊疗,观察两组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X线曝光时间、住院时间。结果CAG手术成功率:A组成功率91.8%,F组成功率99.5%,股动脉成功率高于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PCI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低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心病介入诊疗是一种安全、有效和可行的方法,可有效地减少穿刺部位并发症的发生,易被患者接受,但需要介入医生更多的技巧和更长的学习曲线。  相似文献   

8.
杨斌 《中外医疗》2014,33(7):71+73-71,73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高龄冠心病患者的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该院治疗的超过75岁的高龄冠心病患者66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治疗〈75岁冠心病患者66例作为对照组,均经桡动脉入路介入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造影剂使用量、穿刺时间和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入路介入治疗高龄冠心病患者疗效可靠,不增加X线曝光时间.并发症发生少,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176例高龄食管癌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高龄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影响手术切除疗效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2年来行食管癌根治术的10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高龄组(年龄〉165岁)176例,低龄组(年龄〈60岁)845例。结果高龄组术前77.8%有合并症,低龄组术前9.5%有合并症,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龄食管癌患者主要合并症为呼吸衰竭、肺部感染、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肾功能衰竭。高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2.27%,低龄组为13.1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围术期死亡率分别为4.55%和2.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患者术前有较多合并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高于对照组,而手术死亡率无明显增加。积极的围手术期处理是提高高龄食管癌手术切除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龄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8月到2011年8月期间收治的68例行PCI的高龄冠心病患者(年龄均≥70)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收治的184例非高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手术成功率为98.85%,普通组手术成功为98.13%,两组在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龄冠心病患者行PCI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林英忠  王凤等 《医学文选》2001,20(3):266-267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闭塞的预防和处理。方法:用冠脉内支架术治疗80例冠心病患者,并与单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的40例冠心病患者比较其急性冠脉闭塞发生率。结果:病例组急性冠脉闭塞的发生率为0,对照组发生率为7.5%(3/40),3例急性冠脉闭塞患者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1例,发生急性血管闭塞时间均在术中,经处理后3例冠脉均获再通,结论:植入支架是预防PTCA术中急性冠脉闭塞有效而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闭塞的预防和处理。方法用冠脉内支架术治疗80例冠心病患者,并与单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的40例冠心病患者比较其急性冠脉闭塞发生率。结果病例组急性冠脉闭塞的发生率为0,对照组发生率为7.5%(3/40),3例急性冠脉闭塞患者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1例,发生急性血管闭塞时间均在术中,经处理后3例冠脉均获再通。结论植入支架是预防PTCA术中急性冠脉闭塞有效而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