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运脾化浊法治疗顽固性湿热便秘的特点。[方法]通过对湿热便秘特点及理论基础进行分析,并分享导师胡玲教授临床用药的思路与体会。[结果]湿热便秘在岭南地区较为常见,以排便不爽为主要特征且迁延难愈,患者往往长期依赖泻药排便而易导致大肠黑变病的发生;故临证时不应过度使用泻下法,而应注意顾护脾胃,运脾化浊兼以清热。[结论]临床使用运脾化浊兼理气清热之法治疗顽固性湿热便秘疗效较为确切。  相似文献   

2.
背景大肠息肉(colorectal polyps, CRP)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治疗上主要依靠内镜下切除为主,但术后易复发,保守治疗CRP的药物临床应用及相关报道较少,且疗效不理想.本文通过探讨不同中医证型的大肠息肉与内镜下息肉形态学特点、病理分型之间的相关性,再结合中医四诊,从而精准辩证得出某一特定阶段CRP的中医证候类型并拟定出个体化的方药,进而调整患者体质类型从而有效预防CRP术后复发,以期减少腺瘤恶变,临床优势明显.目的探讨大肠息肉内镜下形态学特点、病理分型与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为中医药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300例大肠息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调查研究,记录中医四诊及内镜下大肠息肉大小、形态、数目、病变部位等信息,确定中医证型,分析并总结内镜下息肉形态学特点、病理分型与中医证型的相互关系及分布规律.结果 300例大肠息肉病理分型以腺瘤性息肉为主,且腺瘤性息肉发生率与性别、职业、各年龄层、息肉大小、山田分型、息肉数量、发病部位等因素相关,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CRP发生相关的中医证型中脾虚湿蕴证、大肠湿热证、寒湿阻滞证中息肉直径多1 cm,呈光滑形多发息肉为主,多无蒂或亚蒂.气滞血瘀证、血虚肠澡证、肝郁气滞证以1-2cm息肉多见,多呈颗粒形单发息肉,多带蒂.各中医证型与息肉数目多少、形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脾虚湿蕴证、大肠湿热证、寒湿阻滞证及肝郁气滞证中病理分型以管状腺瘤和增生性息肉多见,其它证型以增生性息肉为主.并发现腺瘤性息肉与非腺瘤性息肉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中医证型与大肠息肉数目多少、形态变化有关,但不会影响息肉的大小及发病部位,同时中医证型与病理类型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临床中可通过中医体质调摄预防大肠息肉的发生率及复发率,为防治大肠息肉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加味通幽汤治疗不同证型老年性功能性便秘的疗效观察。[方法]收集60例老年性功能性便秘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加味通幽汤,每日1剂,分早晚餐前温服;对照组采用乳果糖15ml口服,每日2次。2组治疗4周后,综合评估2组治疗前后的疗效及观察加味通幽汤对不同证型老年性功能性便秘的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总体疗效、治疗前后总计分与主症(大便情况)计分及中医证候计分、中医证候疗效的比较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同中医证型对疗效的影响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通幽汤治疗老年性功能性便秘比口服乳果糖效果更佳。加味通幽汤对不同证型老年性功能性便秘均具有疗效。  相似文献   

4.
通常将每周排便少于3次称为便秘。便秘以排便次数和排便量过少及粪便干燥硬结为特征,每天排出粪便不足35g是诊断便秘的客观标准。便秘按发病原因分以下3类:①原发性便秘:由大肠发育和神经支配先天性异常引起;②继发性便秘:由各种疾病和药物副作用所致;③特发性便秘:由胃盲肠反射缺乏和肠粘膜应激性减退等原因导致大肠无力扩张(如巨结肠等)所引起。原发性便秘和特发性便秘的治疗很困难,因此寻找新的有效的药物治疗便秘十分必要。本文报告作者用砒苯氧磺钠(Sodium picosulfate、Laxigal)对66例中老年不同原因的便秘进行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滋阴活血润肠片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平行对照、双盲观察多中心临床试验设计方案,将180例便秘患者分为2组,各90例,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2组疾病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每周排便次数,证候积分等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过程中无不良事件,治疗前后查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没有发现与用药有关的异常变化。[结论]滋阴活血润肠片治疗阴虚肠燥型便秘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医综合护理技术治疗小儿便秘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12月收治的便秘患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以传统推拿治疗为主,观察组患者以中医综合护理技术为主,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综合护理技术治疗小儿便秘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老年性便秘是临床常见病证,病程较长,治疗较困难[1].目前,临床医学治疗大多采用对症治疗,长期治疗效果不理想,中医药治疗方法较多,而且疗效较好,副作用少[2].本文采用自拟润肠通便饮治疗老年性便秘,经临床观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藿朴夏苓汤治疗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大肠湿热证患者的疗效以及对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于滁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的UC大肠湿热证患者共11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入观察组(58例)与对照组(58例)。对照组病例均以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观察组例常规用药同对照组,并藿朴夏苓汤内服。两组连续观察8周。比较两组UC患者主要症状评分、改良Mayo评分、大肠湿热证评分、肠黏膜病变评分、临床疗效以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结果 治疗8周后,两组主要症状、改良Mayo、大肠湿热证、肠黏膜病变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更加显著(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病例(94.83%)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1.03%)(P<0.05);治疗8周后,两组肠黏膜屏障指标血清D-乳酸运、二胺氧化酶、尿淀粉酶水平明显降低,观察组下降更加显著(P<0.05)。结论 藿朴夏苓汤治疗轻中度活动期UC大肠湿热证的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中医证候,促进肠黏膜愈合及其屏障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大肠湿热证溃疡性结肠炎(UC)与外周血髓样树突状细胞(mDC)表型的相关性及连草泻痢胶囊对大肠湿热证UC患者mDC表型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大肠湿热证UC患者62例,非大肠湿热证UC患者33例及健康受试者15例,检测外周血mDC频数、表型(MHC-Ⅱ、CD80、CD83和CD86)及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6、IL-12、IL-17A)水平在不同受试者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大肠湿热证症候积分与其相关性。随后用随机数字法将62例大肠湿热证UC患者分为连草泻痢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治疗,连草泻痢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连草泻痢胶囊,两组均治疗8周。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大肠湿热证症候积分、炎症因子、mDC表型水平和改良Mayo活动指数评分,并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外周血mDC频数在健康受试者中高于UC患者(P<0.01),而炎症因子及mDC表面分子水平在健康受试者中均低于UC患者(P<0.01),且在大肠湿热证UC患者中的水平高于非大肠湿热证患者(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大肠湿热证症候积分与外周血mDC表面MHC-Ⅱ、CD...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补中润肠方配合胃肠动力仪治疗气虚型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4例气虚型功能性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对照组36例,治疗组予补中润肠方配合胃肠动力仪治疗,对照组予乳果糖口服液加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治疗,以4周为1个疗程。观察2组中医证候疗效、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的变化和治疗2个月后的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92.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4%,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对大便次数、大便性状、排便困难、排便时间、腹痛及腹胀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2个月治疗组复发率为31.6%,对照组为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中润肠方配合胃肠动力仪是治疗气虚型功能性便秘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整理并总结金元四大家治疗便秘病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中医治疗该病提供文献学证据,并为完善金元四大家学术体系提供统计学依据作出贡献.方法:收集金元四大家医学著作中与便秘病相关的中药处方,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中药处方进行统计,利用WPS Excel软件建立方药数据库,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中药的频数分析、因子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异病同治的中医治则,挖掘关幼波教授在肝病诊治中的辨证及遣方用药特点,探索关幼波教授辨治肝病的证治规律。方法:收集关幼波教授治疗肝病的医案,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2.3)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及关联分析等,总结关幼波教授辨治肝病的常见证候及相应治法、用药等规律。结果:关幼波教授辨治肝病的病位主要在肝、脾、胆、肾,病性以虚、湿、热、瘀为主;常见中医证候有肝胆湿热证、气虚血滞证、气血两虚证、肝郁血滞证、阴虚血热证、肝肾阴虚证等;治法有清热利湿、活血化痰、补气养血、活血解毒、舒肝解毒、滋补肝肾等;关联分析所得常用药对8对、中医证候-中药组合10类。结论:关幼波教授辨治肝病重视正邪关系,多从湿、热、瘀、虚着手,辨证时主张十纲辨证、正邪兼顾,治疗上重视调理气血、中州当先、活血化痰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方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50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除遵循一般治疗原则外,给予奥扎格雷钠针剂、丹参注射液和阿司匹林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方法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进行分型,气虚血瘀型加黄芪注射液;痰热风扰型加痰热清注射液;内闭外脱型,闭证加醒脑静,脱证加参附或参麦注射液。治疗10d后观察两组疗效和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结果经治疗10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2%,优于对照组的70%(P<0.05),治疗组CRP下降至(16.76±8.83)m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28±10.45)mg/L(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方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稳定期冠心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及其与随访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纳入稳定期冠心病患者303例,详细记录入选时、半年、1年的中医证候情况及2年随访时事件发生情况。应用频数分布法,观察两组患者整体的证候分布。应用多因子降维(MDR)数据挖掘方法探讨中医证候的演变规律。结果频数法显示3个时间点(两个时间段)的演变趋势:两组的气滞、寒痰(第2时段)均呈现降低趋势,痰热证在事件组呈现逐渐增加。阴虚、气虚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而阳虚的变化两组则呈现相反的方向。应用MDR来研究证候之间的转化,结果提示,第2个时点的阳虚转化为第3个时点的痰热、第2个时点的气虚转化为第3个时点的痰热与发生心血管事件呈正相关。结论证候演变中以气虚—痰热、阳虚—痰热的转化易引发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15.
消渴病多汗证属于西医中糖尿病泌汗异常症的范畴,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消渴病患者多随病情进展后或确诊时出现汗出过多,给生活带来困扰,也给年轻患者带来精神压力。中医治疗汗证多认为阳虚自汗,阴虚盗汗而忽略消渴病患者病机复杂,阴阳失衡,营卫不调,临床单纯应用补法疗效不佳或病反加重。有幸跟随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计划中的名医出诊学习,业余时间加入建设名老中医工作室项目,整理名老中医临床医案,总结其宝贵经验,收货颇丰。余观近代多数医家认为通因通用法多为汗法,其只适用于治疗下利、崩漏、腹泻等症,然而跟随名医学习及整理名老中医中发现,医家认为凡以疏和气血,调和营卫为目的,均可认为是通法。翻阅资料及跟诊学习,临床观察多数消渴病患者以阳虚为本,阴虚内热为标,脏腑失于滋养,气血不运,气滞血瘀,或不循常道,留而成痰成瘀。痰、瘀之邪伏而熏蒸阴液,迫津外泄,因此单纯固表止汗效果不佳。根据消渴病临床病因将消渴病多汗证患者大致分为3型,分别为脾虚湿盛型、湿热内蕴型、痰凝血瘀型,分别通过燥湿健脾,温阳散寒、清热化湿、化痰活血,扶正祛邪等方法,临床效果颇佳。有幸跟从名老中医学习,将其宝贵经验总结如下,希望能够领会其深意,传其精髓。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舒心饮改善气阴两虚型胸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医证候的疗效。方法将胸痹患者13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6例)与对照组(67例)。治疗组予舒心饮治疗,对照组予生脉饮治疗,疗程共4周。主要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胸闷、头晕、失眠、心悸等中医证候均获得改善,治疗组对胸闷和失眠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较经典益气养阴药物生脉饮而言,舒心饮能够更好地改善胸痹患者胸闷和失眠中医证候;气阴两虚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益气通脑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对患者外周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临床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内科基本治疗,治疗组患者还同时给益气通脑汤,均治疗14d为1个疗程,共计2个疗程。分别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症状积分疗效的变化,同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指标进行比较。结果经28d治疗后,治疗组中医症状疗效总有效率为65.71%,高于对照组的31.43%(P〈0.05),治疗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指标水平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改善明显(P〈0.05)。结论益气通脑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有较好的疗效,治疗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增加脑血流量、保护血管内皮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系统分析李军祥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用药规律。方法:随机收集近2年来李军祥教授有效治疗的171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药处方(一患一方,不分首诊及复诊),将171份处方录入到古今医案云平台系统中,经过医案标准化处理后,建立标准化的数据库,通过频数统计以及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方剂数据库中各中药用药频率、四气、五味、归经分布及药物功效分布,以明确李军祥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诊疗思路。结果:所采集的171张处方中,涉及药物112种,其中使用频次超过110次的药物有18种;运用关联法则分析药对得到核心处方:木香、苦参、黄连、炮姜、白术、青黛、炙甘草、陈皮、地榆炭、三七、白及、白芍;用药以寒、温两性为主,味多属苦、辛、甘,药物主归脾、胃、肝、大肠、肺、肾经。所用药物主要功效以清热祛湿、清热解毒、温脾补肾、凉血化瘀、行气活血为主。结论:从用药、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上体现了李军祥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时以脾胃为中心,兼及五脏论治;清温并用,注重阴阳平调;重视清热祛湿解毒,不忘调畅气与血;注重整体辨证论治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症候群,属于中医“急黄”“瘟黄”等范畴,病死率极高。李秀惠教授认为慢性肝衰竭的主要病机以气血不足为本,瘀、痰(湿)热毒为邪的本虚标实证,以“截断逆挽法”为主要治则,同时注重“病-证-症”紧密结合,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同时又直达病机,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