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 探索一种处理导管相关纤维鞘的新方法以改善透析患者的导管功能。方法 回顾40例因无法建立动静脉内瘘行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术后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经血管造影证实存在导管相关纤维鞘,同时纤维鞘存在缺损,造影剂经纤维鞘缺损处流出,头臂静脉和(或)上腔静脉造影剂显影良好。18例患者应用导丝引导透析导管经纤维鞘缺损处进入中心静脉,以避开原有纤维鞘对导管的包绕,将导管置入右心房。另22例患者应用原位导管更换的方法将导管置入右心房。结果 2组患者均在介入治疗术后次日应用导管透析,透析时血流量为250ml/min,分别随访3个月和6个月,3个月时2组患者透析血流量为(241±2.92)ml/min比(240±4.18)ml/min,Kt/V值为(1.3±0.05)比(1.28±0.04),2组相比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420)。6个月时纤维鞘缺损处透析导管置换组透析流量和Kt/V值均高于原位透析导管更换组,分别为(202±3.74)ml/min比(240±4.47)ml/min(P=0.020)和(1.04±0.04)比(1.28±0.03)(P=0.010),2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术中、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通过纤维鞘缺损处透析导管置入可以纠正导管功能不良,此方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资源已耗竭的血液透析患者永久性血管通路的建立方法。方法 6例无法建立动静脉内瘘并有多次多部位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史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经血管彩超及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证实存在多处中心静脉狭窄或闭塞,对其狭窄或闭塞的头臂静脉行经皮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然后经颈内静脉途径置入长期中心静脉导管。结果术后应用导管透析,1例患者第2次透析时血流量仅达180ml/min,调整导管位置后血流量达到250ml/min以上,其余患者血流量均在250ml/min以上,随访2~6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导管功能不良及感染。结论对于血管资源耗竭的患者,通过介入治疗开通狭窄或闭塞的中心静脉留置长期透析导管,是一个安全有效的建立永久性血管通路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辅助嵌顿的带涤纶套隧道型血液透析导管(tunneled cuffed catheter,TCC)拔除并原位更换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肾内科2018年11月~2021年10月因颈内静脉TCC导管功能不良收治入院的11例MHD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是在更换带TCC导管过程中发现导管嵌顿,根据透析导管内径大小引入不同直径操作杆的球囊,对原TCC导管体内段全程扩张,松解纤维鞘后拔除嵌顿的透析导管,使用更大型号的球囊对纤维鞘进行后扩张,原位置入新的TCC导管。手术后随访5~35个月,观察TCC导管临床使用情况。结果PTA辅助拔管成功率100%,原位再置管成功率91%,所有TCC导管拔除及原位更换过程中均未发生心律失常、血管破裂损伤、血气胸、纵膈血肿及心包填塞等严重并发症;随访期间1例患者行肾移植,1例死于多发性骨髓瘤,透析导管血流量分别为200ml/min,240ml/min,其余患者TCC导管透析时血流量多在220~240ml/min。结论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辅助嵌顿带涤纶套隧道型血液透析导管拔除并原位更换新的带涤纶套隧道型血液透析导管,手术安全性及成功率较高,可作为处理带涤纶套隧道型血液透析导管嵌顿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带cuff的永久性中心静脉导管系目前较为常用的血液透析通路。随着置管后时间迁延,部分管路管周纤维鞘形成,会频繁出现导管功能不良,经尿激酶溶栓等处理后,往往只能暂时满足透析血流量,许多患者需要局部调整管路或原位更换导管,但以上处理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纤维鞘导致的导管功能不良问题。本文从6位病例分析入手,介绍异位穿刺置入新的永久性中心静脉导管的方法,从而减小了原纤维鞘对新置入导管的影响,改善了透析血流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血流量大小对带cuff中心静脉导管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的影响.方法 将15例带cuff中心静脉导管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血流量设为200ml/min,透析12次后再设为250ml/ min,透析12次后进入洗脱期,设为200ml/min透析24次,再设为300ml/min透析12次.每次透析 4h,每周3次.观察每种血流量时的单室模型Kt/V(spK t/V)、尿素清除率(URR),观察试验前、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心功能的变化.结果 随着血流量的增加,spKt/V和URR值越高,透析越充分.血流量分别为200ml/min、250ml/min、300ml/min时的spK t/V值分别为(1.44±0.04)、(1.58±0.05)、(1.85±0.20)(1.44 比 1.58,1.44 比 1.85,均P<0.05),URR值分别为(69.01%±3.88%)、972.23%±4.26%)、(76.06%±4.82%) (69.01% 比 72.23%,69.01% 比 76.06%,均P<0.05).试验后的血红蛋白和血红细胞压积较试验前增加(107.60g/L 比 92.20g/L,31.65fl 比 28.53fl,均P < 0.05).试验前后的射血分数EF%、每搏输出量(SV)、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心室收缩末期容积(ESV) 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带cuff中心静脉导管血液透析患者随着血流量的增加,透析越来越充分,不会对心功能产生明显不良影响,且可以改善贫血状况.  相似文献   

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1):2146-2147
选择2013年6月~2014年11月本院收治的80例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中心静脉导管溶栓治疗,回顾分析患者临床护理资料及感染、血透血流量、并发症等发生情况。80例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留置3个月~6个月,其中8例发生导管血栓,分析其血栓形成原因包括导管位置不良2例、导管弯曲3例、导管压迫1例、早期纤维鞘形成2例。6例经尿激酶溶栓治疗成功,溶栓成功率为75.00%,2例溶栓治疗失败后拔出中心静脉导管。4例发生感染,发生率为5.00%。中心静脉导管是血液透析中的一条血管通路,导管位置不良及导管弯曲或压迫、早期纤维鞘形成均可导致血栓形成,加强临床观察与护理可有效预防血栓形成及导管感染,确保血透中血流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股静脉半永久留置导管在维持行透析(MHD)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将10例行股静脉半永久双腔导管留置的患者,与同期颈内静脉双腔导管留置患者52例做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导管使用寿命、并发症、透析血流量及透析充分性等指标.结果 股静脉组留置时间>6个月者为70.0%(7/10),颈内静脉留置时间>6月者为86.5% (45/52);两组间导管感染和导管功能不良等并发症方面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导管血流量和透析充分性在两组间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在血管条件不佳或一般情况较差、留置颈内静脉困难的透析患者中,股静脉留置半永久性导管亦可以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随着透析技术的不断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龄在不断延长,血管通路问题则成为制约血液透析患者继续透析的瓶颈之一.带cuff的永久性中心静脉导管系是目前较为常用的血液透析通路.随着导管使用时间的延长,部分管路管周纤维鞘形成,会频繁出现导管功能不良,经尿激酶溶栓等处理后,往往只能暂时满足透析血流量,许多患者需要局部调整管路或原位更换导管.大部分患者均能顺利拔出原导管,并原位更换新导管.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大频率尿激酶滴注法对于维持性透析带涤纶套的半永久性双腔导管纤维蛋白鞘形成的治疗疗效.方法:选择6例已形成纤维蛋白鞘的置管病人,在每次透析上机前给予尿激酶滴注,尿激酶浓度为100 ml生理盐水加入尿激酶10万U,时间持续60 min.结果:干预治疗1个月后6例病人均导管恢复通畅,有2例病人3个月后再次形成纤维蛋白鞘,但经频繁滴注治疗后仍然有效.结论:大频率尿激酶滴注法对于纤维蛋白鞘的干预治疗效果较好,可维持半永久性双腔导管的通畅性,达到满足透析充分性所需的血流量,增强透析效果.  相似文献   

10.
Fogarty取栓导管在急性瘘管栓塞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应用Fogarty取栓导管处理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切开瘘管,以F3导管在球囊萎瘪的状态下轻柔地插入血管腔,导管穿过血栓后,注入肝素盐水使导管球囊向近侧插入,然后充起球囊导管,逐渐拉出导管,使血栓或栓子一起摘除。结果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术18例,15例使用效果良好,血流量可达250ml/min以上,完全可满足血液透析需要,3例患者透析血流量不足,6例患者重新栓塞,12例长期使用,最长26月。结论Fogarty取栓导管处理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效果令人满意,尤其是有利于保存患者的原瘘管血管,延长瘘管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多层CT静脉血管成像(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venography,MDCTV)在中心静脉导管功能障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中心静脉导管动能障碍但胸片及颈内静脉超声无异常发现的患者31例,行MDCTV观察导管走形、中心静脉狭窄、血栓形成、纤维蛋白鞘形成等.结果 MDCTV示导管位置异常10例,中心静脉狭窄5例,中心静脉血栓形成4例(2例伴有颈内静脉血栓形成),管周纤维鞘形成7例,无明显异常者5例.结论 MDCTV可有效评估中心静脉导管功能障碍,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符晓  朱笑萍  吴鸿  袁芳  陈星 《中国血液净化》2009,8(6):309-310,311-312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的并发症和处理,总结其经验。方法分析2005年1月-2007年9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肾内科血液透析患者1251例,留置中心导管1269例次。其中,置入股静脉409例,颈外静脉544例,颈内静脉285例,永久性置管31例。结果导管留置时间:股静脉平均3周,颈内、外静脉平均4月,永久性置管平均11月。置管过程中主要的并发症为误穿动脉(2.36%)、局部血肿(2.13%)和渗血(1.26%)。导管留置过程中的主要并发症为感染(6.38%)和导管流量不足(5.04%)。感染包括局部感染(6.38%)和导管感染(2.83%),股静脉置管者感染的发生率最高,分别为10.27%和3.67%,是股静脉留置时间最短的主要原因。颈内、外静脉留置导管感染率无明显差异。局部感染者每日消毒换药,导管感染者采用庆大霉素8万单位加尿激酶1万单位封管,封管2~3次症状缓解者继续封管2周,无效则拔管。导管流量不足原因有导管贴壁、打折或导管内血栓形成,以双腔导管多见。导管异位以颈外静脉置管者多见(2.57%),主要和颈外静脉的解剖位置有关。结论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可作为血液透析患者理想的血管通路,但应注意其适应症证,熟练掌握操作技术,预防和处理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黄俊  张虹  童俊容 《临床荟萃》2011,26(2):93-95,99
目的探讨长期留置深静脉导管在血液透析患者留置时相关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选择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近3年来57例血液透析患者共64例次长期留置深静脉导管,分析出现的并发症并给予对症处理。结果导管平均留置时间(11.2±7.4)个月。术后出现局部血肿3例(4.7%),出现隧道出血2例(3.1%);因位置不佳术后即出现导管失功能2例(3.1%),立即调整导管位置后血流量恢复正常。导管血栓形成14例(21.9%),其中12例经尿激酶溶栓治疗后血流量恢复正常,溶栓成功率为85.7%;无效者2例给与拔管。导管内感染7例(10.9%),其中细菌感染4例经抗生素治疗有效;真菌感染2例及未查到病原菌者1例治疗无效拔管。出口部位感染1例(1.6%)。结论长期留置深静脉导管是安全有效的,长期留置时可能出现导管血栓形成、导管内感染等并发症,积极预防和处理并发症能显著延长导管的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在血液净化治疗中的应用,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2009年8月至2011年1月经中心静脉置管的血透患者,其中颈内静脉置管43例,股静脉置管74例,分析不同置管方法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防治方法。结果导管留置时间3~115 d,出现的并发症:出血或血肿2例(1.71%),导管相关感染7例(5.98%),导管堵塞8例(6.84%),导管滑脱1例(0.85%),血流量差39次(3.77%),两种置管方法的血流量和透析效果均满意,而颈内静脉置管归置时间长于股静脉置管。结论中心静脉置管操作简便、并发症少,能提供稳定的血流量满足透析要求,是理想的临时血液净化通路。若患者条件许可,可优先选择颈内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15.
In occluded hemodialysis catheters, thrombolytic agents are used to dissolve fibrin clots, reestablish blood flow and allow the patient to continue with hemodialysis treatment. Prior to 2001, urokinase was the indicated fibrinolytic for hemodialysis catheter thrombolysis. However, when urokinase became unavailable in the United States, New Hanover Regional Medical Center developed and implemented a protocol for the use of another fibrinolytic, reteplase, to lyse catheter occlusions. The purpose of thi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to assess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reteplase in opening occluded catheters in a series of patients receiving hemodialysis. Between January 1 and June 30, 2002, 59 patients could not complete dialysis, because of either poor arterial blood flow or elevated venous resistance. Reteplase, 0.4 U, was administered to the lumen of occluded catheters. After 30 min dwell times, the lumens were aspirated. If flow could not be sufficiently reestablished, a second reteplase dose was administered. Efficacy endpoints were defined as the ability to complete hemodialysis and achieve flow rates of > or =250 ml/min. Safety endpoints were defined as the occurrence of allergic reactions or bleeding. Eighty-five percent (50/59) of the patients were able to complete their hemodialysis session following reteplase administration, with 70% (41/59) able to sustain blood flow rates of > or =250 ml/min. Of the 50 patients who successfully completed dialysis, 66% (33/50) required only one 0.4-unit dose of reteplase per lumen while 34% (17/50) required a second dose. No instances of bleeding or allergic reactions were noted.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Meta分析了解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 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12月31日,使用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0篇文献,包括29项相关危险因素,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包括合并糖尿病(OR=2.55)、血清白蛋白<30 g/L(OR=2.35)、CD4+细胞<200个/μl(OR=3.02)、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20分(OR=2.41)、股静脉置管(OR=1.94)、导管留置时间≥14 d(OR=3.20)、使用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OR=2.83)。 结论 合并糖尿病、低血清白蛋白、CD4+细胞<200个/μl、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20分、股静脉置管、导管留置时间≥14 d、使用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是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血液透析患者易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护理人员应充分关注该类患者。  相似文献   

17.
安自民 《中国血液净化》2012,11(10):530-532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菌群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2008~2011年以中心静脉置管建立血管通路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219例,分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在21 9例行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中,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34例,占15.52%,病原菌分布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占感染总数的61.76%,其中表皮葡萄球菌13株,占38.23%,金黄色葡萄球菌5株,占14.70%,股静脉插管的感染率并不显著高于颈内静脉插管(x2=0.914,P=0.339);导管留置时间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呈正相关(x2=13.350,P=0.001);与基础疾病无明显相关性(x2=0.284,P=0.991).结论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与导管留置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深静脉导管纤维蛋白鞘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自2010年4月~2011年1月,本研究对28例使用深静脉临时导管的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了拔管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对其中13例患者在拔管后1个月再次进行超声检查,观察导管纤维蛋白鞘的情况.结果 28例患者中,2 6例患者超声可见导管表面纤维蛋白鞘形成,检出率为92.9%,追踪随访13例患者,拔管后1个月时超声仍可见静脉插入点处纤维蛋白鞘膜状物原位存在.28例患者中15例拔出纤维蛋白鞘,拔出率为53.6%.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观察到纤维蛋白鞘特异性影像学表现,是1种临床易于操作和掌握的观察、诊断纤维蛋白鞘的方法,有利于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导管功能的维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