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围术期药物治疗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2年11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接受PCI治疗的13049例CHD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非老年人(<60岁,n=5810)、低龄老年人(60~74岁,n=5640)及高龄老年人(≥75岁,n=1599)在PCI围术期药物治疗上的差异。结果随年龄增长,患者合并高血压、心律失常、肾功能不全、卒中等基础疾病的比例显著增高。溶栓治疗的比例随年龄增长呈明显阶梯型下降趋势(17.5%vs 14.3%vs 7.2%;P<0.001)。围术期应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随年龄增长显著降低(32.4% vs 27.2% vs 11.0%;P<0.001)。低龄老年组和非老年组围术期应用负荷剂量阿司匹林(99.3%vs 98.4%)和氯吡格雷(93.7%vs 93.8%)、高维持剂量阿司匹林(55.4%vs 55.9%)的比例无明显差异(均P>0.05),但均显著高于高龄老年组(88.7%,P<0.001;91.5%,P=0.006;47.6%,P<0.001)。3组患者围术期应用肝素的比例无显著差异,但老年患者应用磺达肝癸钠的比例高于非老年患者(35.9% vs 38.0% vs 38.7%;P=0.026)。老年患者接受心血管基础药物治疗(包括血管紧张素受体Ⅱ抑制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利尿剂、洋地黄、硝普钠等)的比例显著高于非老年患者。结论老年CHD患者PCI围术期应用溶栓及抗栓治疗的比例显著低于非老年患者,而其他心血管基础药物治疗的比例则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诊PCI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接受急诊PCI的AMI患者351例,分为老年组273例,高龄组78例。比较2组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病变特征、住院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老年组单支病变明显高于高龄组,双支、3支病变及合并左主干病变明显低于高龄组(P<0.05,P<0.01)。高龄组置入2个以上支架数、住院期间择期再次PCI、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和≥KillipⅢ级心功能发生率明显高于老年组(P<0.05,P<0.01);2组住院时间、入院到球囊扩张时间、住院期间再梗死、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和30 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AMI患者行急诊PCI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PCI术后发生院内死亡的预测因素,以寻找进一步改善AMI患者住院期间预后的可能途径。方法根据314例接受直接PCI的AMI患者住院期间存活与否,将其分为死亡组(26例)和非死亡组(28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确定发生院内死亡的预测因素。结果死亡组患者中女性(P=0.017)、年龄>75岁(P=0.004)、3支血管病变(P=0.015)、左主干闭塞(P=0.036)、就诊至球囊扩张时间>90min(P=0.013)、并发心源性休克(P=0.000)显著高于非死亡组患者;而PCI成功(P=0.000)、ST段下降>50%(P=0.000)显著低于非死亡组患者。多因素分析显示,心源性休克(P=0.000)、女性(P=0.029)、就诊至球囊扩张时间>90min(P=0.035)是发生院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为进一步改善接受直接PCI的AMI患者住院期间的预后,未来治疗的重点在于降低高危(特别是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缩短就诊至球囊扩张时间,以及改善冠状动脉微循环和提高心肌水平的再灌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PCI)治疗围术期死亡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至2013年我院行急诊PCI的中年(50~69岁)和老年(≥70岁)AMI患者755例,记录围术期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冠脉病变特点及死亡原因。结果:老年AMI患者急诊PCI围术期病死率显著高于中年AMI患者(P0.05)。与死亡的中年AMI患者相比,老年AMI患者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P0.05)。死亡的老年AMI患者冠脉病变主要累及多支血管、Gensini积分明显高于中年AMI患者(P0.05)。老年和中年AMI患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均是心源性休克(P0.05)。结论:老年AMI患者急诊PCI围术期病死率高,死亡的老年患者合并糖尿病患病率高,冠脉病变主要累及多支血管、狭窄程度严重,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心源性休克。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静  华琦 《心脏杂志》2008,20(5):596-598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连续收集我院1995年2005年初发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资料,按照是否有心源性休克分为两组。分析患者一般情况、化验指标、危险因素、并发症和病死率的差异。结果休克组年龄显著高于非休克组[(70±9)岁vs(63±12)岁,P<0.01];两组间血清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WBC和电解质水平无显著差异;休克组吸烟者明显少于非休克组(19%vs52%,P<0.01),其他危险因素无显著差异;休克组心律失常和心脏破裂的发生率显著增高,病死率明显高于非休克组(83%vs8%,P<0.01)。结论高龄是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关键因素之一,心源性休克患者临床情况更为凶险,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高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行直接PCI的30d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STEMI行直接PCI的患者870例,根据年龄分为高龄组92例(≥80岁)和对照组778例(45~79岁),对比2组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药物治疗以及30d预后,分析30d全因死亡的预测因素。结果高龄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13dvs 10d,P=0.000),LVEF明显低于对照组(55%vs59%,P=0.007),心源性休克;急性肾损伤和30d全因死亡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8.5%vs 6.0%,22.8%vs8.6%,19.6%vs 5.0%,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80岁是所有STEMI患者30d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之一(HR=1.898,95%CI:1.030~3.497,P=0.040);而女性(HR=4.894,95%CI:1.572~15.234,P=0.006)和急性肾损伤(HR=10.155,95%CI:3.140~32.837,P=0.000)是高龄组30d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高龄STEMI患者即使接受了直接PCI,其30d全因死亡率仍高于年龄<80岁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人左主干急性闭塞或严重狭窄所致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PCI的疗效与特点。方法选择在我中心完成AMI行急诊PCI的患者中以梗死相关血管为左主干的老年患者14例,7例合并心源性休克(50.0%),根据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7例和存活组7例,对比2组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对存活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是否发生严重心脏不良事件。结果共有12例患者接受PCI支架置入,其中2例于术后1h内死于导管室。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无侧支循环比例明显增高(100%vs 42.9%,P=0.02)。结论老年左主干急性病变所致AMI患者急性期病死率高,尤其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但存活者远期预后较好。对于左主干非完全闭塞且有较好侧支循环者急诊PCI可能会降低院内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人群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与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北京市9个社区283名≥65岁健康老年人进行研究,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水平,应用CKD-EPI公式评估eGFR,同时行人体学测量及血清生化指标测定,并做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北京社区健康老年人群eGFR水平与sTM、年龄、尿素氮、肌酐、C反应蛋白(CRP)及收缩压呈负相关,与白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呈正相关;在校正了年龄、血压、血糖(GLU)、CRP、血脂、尿酸(UA)等指标后,健康老年人血浆sTM仍然和eGFR呈负相关(B=-3.340,P=0.000)。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将入组的北京社区健康老年人分为老年(65~80岁)和高龄老年(>80岁)两组;两组之间eGFR和sTM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和高龄老年组eGFR均与sTM水平呈负相关(r=-0.229,P=0.000;r=-0.3613,P=0.02),校正了年龄、血压、GLU、CRP、血脂、UA等指标后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B=-3.26,P=0.000;B=-4.45,P=0.013)。结论 sTM可作为判断老年人群肾功能下降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住院死亡率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识别高危患者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资料,应用单变量及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其基线特征因素和治疗因素与住院死亡率的关系。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住院死亡率为51.7%(46例)。其中病死组平均年龄[(74.1±10.1)岁]高于非病死组平均年龄[(66.8±11.4)岁],急诊PCI比例[10例(21.7%)]低于非病死组[26例(6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2.109,95%CI:1.29~3.44)、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OR=4.831,95%CI:1.05~22.26)及急诊冠状动脉血运重建(OR=0.171,95%CI:0.06~0.48)与住院死亡率显著相关(均P<0.05)。结论高龄、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是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住院死亡率增加的危险因素,而急诊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则是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304例,60岁以上心力衰竭患者的发病诱因、基础心脏疾病、症状体征、相关化验检查及并发临床情况。将304例心力衰竭患者按年龄分为两组,60~79岁为老年组,≥80岁为高龄组。对以上资料在两组间进行对比分析,了解高龄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体征。结果:1高龄组导致心力衰竭的首要病因是冠心病,但较老年组冠心病所占比例低(38.1%vs.62.8%,P=0.001);高血压、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无基础心脏疾病比例较老年组明显增加,(分别为29.5%vs.19.1%,P=0.013;37.1%vs.10.1%,P=0.000;7.6%vs.2.0%,P=0.016)。2心力衰竭发作诱因中,高龄组首位是呼吸道感染,较老年组增加(43.8%vs.23.6%,P=0.001),输液快、外科手术及无明显诱因较老年组比例明显增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高龄组心力衰竭类型及临床特点与相应的基础疾病及诱因相关。4老年心力衰竭并发多种临床情况,低蛋白血症和贫血在高龄组中比例明显增高比例(分别是38.1%vs.14.1%,P=0.000;20.0%vs.11.6%,P=0.046)。结论:高龄心力衰竭患者诱因首位是呼吸道感染,另外诱因多样或诱因不明显;部分患者基础心脏病史不明确;舒张功能不全为主的心力衰竭比例偏高;症状不典型;合并有多种临床情况,尤其低蛋白血症、贫血、胸腔积液及栓塞比例增加;肺部X线检查、心脏彩超对早期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及死亡原因。方法:438例接受急诊PCI的AMI患者,根据住院期间存活与否,分为死亡组(21例)和存活组(41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结果,分析发生院内死亡的原因及死亡预测因素。结果:死亡组患者中年龄65岁、心功能Killp分级≥Ⅱ级、心源性休克、广泛前壁梗死、多支闭塞(≥2支)、近段闭塞、梗死相关动脉(IRA)开通后即刻TIMI血流≤Ⅱ级、IRA开通后即刻血压下降与存活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65岁、心功能Killp分级≥Ⅱ级、心源性休克、广泛前壁梗死、IRA开通后即刻TIMI血流≤Ⅱ级是急诊PCI患者围术期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死亡原因中,心源性休克8例(38.1%)、恶性心律失常6例(28.6%)分居第1和第2位。结论:年龄65岁、心功能Killp分级≥Ⅱ级、心源性休克、广泛前壁梗死、IRA开通后即刻TIMI血流≤Ⅱ级是急诊PCI患者围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是急诊PCI手术住院期间主要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47例患者的临床疗效,寻求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7年5月共47例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运用心血管活性药物、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介入手术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治疗效果.结果 IABP治疗47例(100%),再血管化治疗41例(87.3%),死亡17例(36.2%).经药物和IABP治疗,在接受再血管化前死亡的患者占死亡数的35.3%(6/17),再血管化后死亡的患者占死亡数的64.7%(11/17).死于心功能衰竭者9例,死于肾功能衰竭和呼吸功能衰竭者8例.11例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全部死亡.急性肾功能衰竭(r=0.734,P=0.000)、急性呼吸功能衰竭(r=0.606,P=0.000)和糖尿病(r=0.372,P=0.012)与死亡有相关关系.结论 尽管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的治疗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病死率仍然较高,主要死因是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和急性呼吸功能衰竭.要进一步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住院病死率,可能需要更好的循环辅助装置及加强重要器官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诊PCI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的近期和中期疗效,并分析患者院内存活率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行PCI的老年AMI合并CS患者共86例,按治疗结果分为院内病死组(病死组,32例)和院内存活组(存活组,54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死亡的预测因素,统计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介入治疗成功率、院内病死率及存活时间。结果病死组既往有心肌梗死患者高于存活组(43.8%vs24.1%,P=0.049),存活组发病至PCI时间明显低于病死组[(9.8±3.2)hvs(12.7±5.9)h,P=0.004];病死组梗死发生部位为前降支,发生率明显高于存活组(59.4%vs35.2%,P=0.02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1年生存率为51.2%。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PCI时间及梗死相关动脉与院内病死率显著相关(P<0.05)。结论急诊PCI对老年AMI合并CS患者有较好的近期和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14.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特点及急诊介入治疗近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 ,将228例行急诊PCI的AMI患者分为老年组(n=116例)和非老年组(n=112例),分别对两组的临床特征、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非老年组明显短于老年组(P0.01);入院到球囊扩张平均时间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老年组置入2个以上支架数、住院期间二次PCI和梗死后心绞痛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1),再梗死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老年组严重心律失常和泵功能KillipⅢ级以上明显多于非老年组血(P0.01),但两组间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和30d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AMI行急诊PCI治疗并发症高于非老年患者,但并不增加近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高龄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点、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和病死率。方法收集初发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974例临床资料,按照患者年龄分为高龄组(≥75岁,n=161)和对照组(〈75岁,n=813),对两组临床特点(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化验指标、并存疾患)、治疗方案、住院并发症和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龄组女性以非典型症状为首发表现者更多,从症状发作到医院就诊所需时间更长,心、肾功能更差,存在较多的并患疾病。对照组患者血脂异常、吸烟的比例更高。高龄组服用B受体阻滞剂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高龄患者住院期间经历了更多的不良事件,包括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高龄组住院病死率为18.4%,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01)。结论高龄心肌梗死患者一般状态较差,多合并其他系统疾患,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比例较低,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和住院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女性糖尿病(DM)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接受急诊PCI的DM合并AMI患者169例,依据性别分为女性52例为研究组(A组),男性117例为对照组(B组),分别对两组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病变特征、住院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女性组平均年龄,高脂血症病史,双支、三支及合并左主干病变显著高于男性组(P〈0.05),吸烟史、既往PCI史、梗死前心绞痛显著低于男性组(P〈0.05)。PCI术后女性组TIMI3级血流和TMPG3级显著低于男性组(P〈0.01)。女性组严重心律失常、KillipⅢ级以上心功能、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和30d病死率显著高于男性组(P〈0.05)。结论女性DM合并AMI患者PCI术后TIMI血流和TMPG低,并发症多于男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70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征,并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100例行急诊PCI术的AMI患者被分为≥70岁组(30例)和〈70岁组(70例),比较两组危险因素、冠脉造影、并发症等特点。结果:与〈70岁组比较,≥70岁组女性、糖尿病、高血压及冠脉多支病变比例均显著升高,吸烟、冠脉单支病变比例明显较低,PCI治疗时间[(49.0±19.4)min比(61.0±22.5)min]显著增加(P〈0.05或P〈0.01);住院期间发生KillipⅢ级以上心力衰竭(11.43%比40.00%)、严重心律失常(28.57%比53.33%)、心源性死亡(1.43%比10.00%)及出血并发症(1.43%比10.00%)比例显著升高(P〈0.05或〈0.01);PCI成功率,术后6个月两组因心肌梗死或心力衰竭住院率及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70岁以上老年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其临床特征和〈70岁患者有别,其近期预后更差,术后6个月的预后与〈70岁患者比较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不同年龄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48例,按年龄分为3组,青中年组、年轻老年组及老年组,比较各组临床特征、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PCI成功率及手术并发症。结果老年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比例均高于青中年组(均P<0.05)。青中年组患者病变多为单支病变,以前降支病变为主,病变类型中血栓型病变多见,单支病变例数及血栓例数与老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老年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多为多支病变,与年轻老年组及青中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变类型中中重度钙化病变多见,与青中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中、术后并发症老年组高于青中年组及年轻老年组,PCI成功率老年组低于青中年组,死亡率高于青中年组及年轻老年组(均P<0.05)。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成功率下降,并发症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