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辽宁中医杂志》2015,(9):1803-1805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其饮食种类的复杂多样,胃肠疾病患病率明显增高。临床实践证明,针刺对胃肠动力紊乱性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但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研究证实TRPV1在胃肠道疾病中具有重要的生理病理学意义,文章对近年来针刺调节胃肠疾病机制的相关文章进行梳理,结合TRPV1最新研究,提出TRPV1可能是针刺调节胃肠疾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针刺影响胃肠运动与脑肠肽关系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针刺对胃肠功能的调节作用与脑肠肽的关系。脑肠肽中的多种激素调控着胃肠运动、分泌、吸收等功能,对调节胃肠系统的生理活动具有重要意义。而针刺可通过调节胃肠道内主要脑肠肽而对胃肠功能发挥良好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3.
急性胰腺炎(AP)常伴有胃肠功能障碍,并成为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最常见的器官功能障碍之一,进而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衰竭.针刺能明显改善AP患者的结肠转运时间(CTT),调节多种胃肠激素水平,改善胃肠道微循环障碍,重建抗炎-促炎细胞因子平衡,从而改善AP患者胃肠动力障碍.目前针刺治疗AP的研究在不断增多,针刺也被证实能改善胃肠动力障碍,但针刺在调控急性胰腺炎胃肠动力障碍方面的机制仍不十分明确.  相似文献   

4.
凌冰  刘宏岩 《吉林中医药》2020,40(3):414-416
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和工作学习。中药在治疗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方面有确切的疗效,并且不良反应小,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人们通过实验研究发现许多中药能够促进胃肠动力。其作用机制主要涉及对胃肠道神经递质、脑-肠肽、Cajal间质细胞和胃肠电活动的调节。通过对中药促进胃肠动力的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总结中药促胃肠动力的作用机制,为临床上治疗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和开发促胃肠动力新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Wu S  Li J  Liang FX  Jin HY  Wang H 《中国针灸》2011,31(5):477-480
在总结近10年针刺调整胃肠电文献的基础上,分析针刺对胃肠电的调整作用、影响针刺调整胃肠电因素、针刺调整胃肠电机制,发现针刺穴位对胃肠电的调整作用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的针刺方法、频率、穴位、运针与否以及受试对象所处的机能状态等都使得针效表现不同,呈现很大的差异性,可表现为增强、抑制或双相调节;针刺对胃肠电调节效应的发挥有赖于神经系统完整,神经核团、神经递质、体液与胃肠激素等也参与了针刺效应的发挥,今后应加强对作用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在总结近10年针刺调整胃肠电文献的基础上,分析针刺对胃肠电的调整作用、影响针刺调整胃肠电因素、针刺调整胃肠电机制,发现针刺穴位对胃肠电的调整作用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的针刺方法、频率、穴位、运针与否以及受试对象所处的机能状态等都使得针效表现不同,呈现很大的差异性,可表现为增强、抑制或双相调节;针刺对胃肠电调节效应的发挥有...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针刺对胃肠功能的调节作用与脑肠肽的关系。脑肠肽中的多种激素调控着胃肠运动、分泌、吸收等功能,对调节胃肠系统的生理活动具有重要意义。而针刺可通过调节胃肠道内主要脑肠肽而对胃肠功能发挥良好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胃肠道平滑肌运动是消化道生理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紊乱是引起消化道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胃肠动力学异常性疾病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加之胃炎、溃疡病等其他常见病引起的动力学异常,则导致发生率更高。胃肠动力疾病是目前消化内科的研究热点,胃肠动力调节中药在临床运用广泛,疗效确切。中医以辨证论治、整体观念的治病原则,使其在功能性疾病的治疗上具有突出的优势。近年来,随着对胃肠动力调节机制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9.
胃肠动力紊乱是多种胃肠功能失调疾病的总称,症状多样,机制复杂,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也给社会造成一定负担。近年来,随着对胃肠动力紊乱机制的深入研究,新的治疗药物不断涌现,传统中药由于其多组分、多靶点的特点,多被用来治疗胃肠动力紊乱。本文对近年来用于治疗胃肠动力紊乱疾病的中药及其作用机制的基础研究进行了总结,发现其作用靶点主要有以下几种:改善胃肠道病理形态及化学物质,包括激素、肽、神经递质等的表达;改善炎症状态;调控胃肠道自主节律细胞和平滑肌的收缩舒张;调节代谢通路;改善肠道微生物;调节信号通路。本文的综述将为后续深入研究中药治疗胃肠动力紊乱疾病提供参考,为中药在临床中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胃肠动力紊乱是消化系统病变的重要原因,患者常出现恶心、呕吐、胃滞留、胃瘫和便秘等诸多症状,生活质量严重降低。临床实践常规应用促胃肠动力药物治疗,长期服用易出现疗效减退与不良反应增多等问题。鉴于胃肠道疾病发病率近年在全球范围内持续攀升,临床急需研发安全有效的治疗策略。传统中药枳壳,具有梳理气机、消除胀满的功效,用于治疗胃肠道疾病已有千百年历史。现代临床主要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便秘、肠易激综合征等多种胃肠疾病的治疗及辅助治疗,疗效显著,常规用药无不良反应报道,可极大改善胃肠疾病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品质。现代研究揭示,枳壳活性成分众多,其中黄酮类成分含量和种类最多,是枳壳调节胃肠运动的主要活性成分;枳壳及其活性成分可通过影响胃肠激素、神经途径、Cajal间质细胞等多重机制,调整胃肠动力,纠正胃肠动力紊乱,显示出在治疗胃肠动力紊乱疾病的潜在应用价值,但枳壳在该方面的综合分析尚有欠缺。基于此,该研究总结了枳壳提取物及其黄酮、挥发油、生物碱、香豆素类活性成分调节胃肠动力的药理活性,并深入挖掘其作用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归纳了枳壳的不良反应,旨在为枳壳及其活性成分在胃肠动力调节研究与临床应用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系统功能评价是中药配伍禁忌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围绕胃肠运动、分泌、吸收、屏障功能及微生物菌群调节等方面,探索性构建了适宜于中药配伍禁忌研究特点的胃肠道系统功能评价技术体系;探讨中药反药组合通过促进或抑制胃肠运动与分泌功能,干预药物胃肠吸收过程,影响胃肠屏障功能,调节胃肠道菌群结构与生态诸环节,揭示其产生致毒增毒或减效降效及相互作用机制,以期为阐明中药配伍禁忌的科学内涵提供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12.
针刺疗法作为传统中医中最具特色的治疗手段之一,在治疗胃肠道疾病具有广泛优势,临床疗效明显。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epsia,FD)在现代人生活中发病具有逐年升高的趋势,由于机制探究不明确,药物滥用等原因,临床治疗效果不佳。针刺可以有效的改善胃动力,通过多种途径作用于胃肠,使胃肠功能得到恢复,改善患者因功能性消化不良引起的多种症状,这为临床选取和运用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对近10年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相关机制进行整理,以期为针灸治疗疾病提供科学化的依据提供参考资料, 为临床制定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合理治疗方案做出参考。  相似文献   

13.
胃电及其针刺的调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自从1922年Alvarez首先从人体记录到胃的电活动以后,许多作者观察了动物和人体胃电活动的特征及其产生的机理。近十几年来随着无线电电子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列胃肠道平滑肌电生理特征研究的不断深入,因而对胃电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兴趣和重视。认为胃电反应了胃的功能状态,可对胃的生理病理研究提供了一种客观的电学指标。国内有不少研究者以胃电为指标探讨经穴的特异性,经穴脏腑的相关联系及其针刺作用途径的分析。本文仅结合我们近年来的工作,着重介绍胃电的一些研究进展和针刺对胃电的调制作用问题。  相似文献   

14.
针刺对胃肠运动双向调节作用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彬彬  余芝  徐斌 《中国针灸》2012,32(8):765-768
应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检索近20年来关于针刺对胃肠运动调节作用的相关文献,整理针刺对胃肌本身电活动的效应和神经、体液机制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针刺对胃肠运动的双向调节作用,是在神经、内分泌、免疫各方面因素的多层次、多方面相对拮抗,相互协调,达到一种相对协同的良性调节,最终使胃肠功能恢复正常。同时,实验的具体条件并未经过严格的控制、干预的方法也不一致、观察的指标亦不统一,结论的科学性、规律性、具体性欠缺。提出下一步应该从明确单穴是否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单穴在组穴效应中的效应方向及量的变化、针灸双向调节效应与药物双向调节效应及其过程的区别3个方面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5.
探索P物质与针刺效应之间的关系,分析近30多年来P物质与针刺效应的研究进展。发现20世纪末,P物质主要集中在循经感传现象的解释和针刺镇痛机制的研究。21世纪后,P物质在针灸作用中的研究仍以针刺镇痛和信息传递为主,基于以往的基础研究,本时期的研究更偏向于临床应用的机制研究,除此之外还发现P物质在针刺免疫调节、胃肠运动调节、神经保护、抗缺血、抗哮喘等方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情志是影响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针刺"治神"法在IBS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在改善IBS患者胃肠道症状的同时,还可以调节情志从而促进疗效。该文检索针刺治疗IBS的相关文献,从针刺"治神"法治疗IBS的特色与优势、选穴特点以及取效机制3个方面探讨"治神"法在IBS治疗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7.
郁证发微(三十四)——郁证遗精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胃食管反流病目前药物治疗的误区、病因和治疗策略,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问题不是胃酸分泌过多,而是由于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减弱、食管酸廓清功能障碍、胃肠排空延缓等消化道动力障碍所致的酸错位,其终极治疗目标应该是调整胃肠动力,以降为顺。针灸疗法对胃肠道动力和食管下括约肌有很好的调整作用,用于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有显著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从膜片钳技术原理、常用记录方式在胃肠道疾病研究中的应用及针灸治疗胃肠道疾病的优势入手,对膜片钳技术在针灸治疗胃肠道疾病研究中的应用予以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19.
本文总结了针灸治疗胃镜检查副反应的临床应用和针灸调节胃肠活动基础研究两个方面的资料。临床应用部分包括针灸治疗胃镜检查副反应的常用穴位、常用方法,针刺减轻胃镜检查心率异常,针灸配合胃镜检查提高胃镜诊断准确率;相关的针灸调节胃肠功能活动的实验研究包括针灸对胃运动及胃电的影响、对胃酸及胃肠激素的调整作用、对胃粘膜的保护作用以及经络及穴位的特异性。认为针灸治疗胃镜检查副反应疗效肯定,无副作用,比药物治疗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主要探讨针灸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作用机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针灸治疗的作用机制,从神经调节、肌电活动、内分泌、感觉和运动等方面探讨针刺对胃肠道的影响。得出结论针灸的效应机制主要通过针刺调节中枢的功能活动及调节和修复神经系统、调畅情志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