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分析腹膜透析患者转血液透析的原因,并探讨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长征医院1999年至2008年39例腹膜透析患者转血液透析的原因,并分析在我院行血液透析的23例患者的预后。结果共有39例腹膜透析患者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治疗平均时间(14.4±16.3)月。转血液透析的原因为:透析不充分(30.8%)、技术失败(28.2%)、腹膜透析相关感染(25.6%)、失超滤(10.3%)。在我院行血液透析的23例患者中有12例死亡,1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死亡原因主要为心脑血管事件和感染,糖尿病患者平均存活时间明显低于慢性肾炎患者。结论腹膜透析患者转血液透析的主要原因是透析不充分、技术失败和腹膜透析相关感染。原发病类型可能影响转血液透析后患者存活时间,糖尿病肾病患者预后较慢性肾炎患者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进行探讨,从而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MHD患者中死亡患者的死亡原因,并与同期透析对照组患者进行相关因素比较.结果 2005年1月至2009年9月在我院血液净化中心行常规血液透析(HD)治疗的120例MHD患者中死亡26例,心血管并发症、脑血管意外和感染是MHD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选择透析治疗时机过晚、高血压、透析间期体重增加过高、低血红蛋白、低白蛋白等是主要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 重点评估血压、选择早期透析、对患者进行有效的血液透析护理管理,建立个体化的整体透析治疗与护理方案是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早期透析和晚期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早期透析和晚期透析对其累计生存率的影响.方法从1994年4月~2002年4月在我院行血液透析并要求Kt/V>1.2的患者115例,回顾性分析晚期透析和早期透析与累计生存率的关系.并就其与透析前血压、血清白蛋白(Alb)等因素做一比较.结果11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平均年龄(52.7±14.3)岁,男女之比为68/47.晚期透析与早期透析的累计生存率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应用Independent-sample T检验对其与年龄、血压及血Alb的关系行分层分析.晚期透析组与早期透析组在SBP、DBP、MAP及Alb上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本资料显示,晚期透析与早期透析是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预后的重要原因,晚期透析预后差可能与其并发症有关,包括低血压、低白蛋白血症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及相关因素,为提高生存率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治疗时间>4个月的患者95例,观察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原发病所占比例、开始透析时机对生存率的影响。结果:中青年组生存率高于高龄组;糖尿病肾病生存率最低,早期透析组生存率高于晚期透析组;>50岁患者死亡人数高于中青年组,死亡原因中以脑血管意外为主,其次是心衰,感染。结论:心脑血管并发症、各种感染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高龄、糖尿病肾病、晚期透析、营养不良是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本文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前后机体氧化应激的变化与血压变化的关系.方法 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肾脏内科3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检测单次血液透析前后血浆中氧化活性产物丙二醛(MDA)和抗氧化活性酶超氧物歧化酶(SOD)、谷光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以及一氧化氮(NO)水平并记录患者单次血液透析前后的血压水平.结果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后与透析前比较,血浆MDA水平明显增高(P<0.01),NO水平明显降低(P<0.01);透析后血浆抗氧化酶SOD、GSHPx水平也较透析前有不同程度的增高.20例患者透析后血压(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较透析前明显增高,2例患者发生透析后低血压,其余8例患者透析前后血压差异无显著性.相关性分析发现,15例患者透析前高血压的(血压>140/90mmHg)(1mmHg=0.133kpa)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透析前后血压变化差值水平与血浆MDA水平呈正相关(r=0.462,P<0.01),而与血浆NO水平呈负相关(r=-0.483,P<0.01).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后血浆MDA和NO水平变化与患者透析后的血压升高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透析后机体氧化应激的变化可能是透析后高血压新的发生机制,抗氧化应激可能为防治透析后高血压的发生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退出透析原因及影响生存率和生存质量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10年5月在我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17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64例患者退出治疗,退出率35.29%,其中以死亡、肾移植为主,分别占53.12%、23.44%。死亡原因以脑血管病为主(31.25%);其次为心血管病占26.47%。组间比较死亡组平均年龄较大。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退出治疗的主要原因是死亡,心、脑血管病是死亡的主要原因,高血压、糖尿病、营养不良和高龄是影响死亡率的重要因素,合理选择透析方式和处方能有效延长患者寿命,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贾苗  邱宏  谢玉贤 《临床荟萃》2012,27(23):2087-2089
透析中低血压(intradialytic—hypotension,IDH)是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常见并发症,其发病率高达20%~30%[1]。目前多项研究提示IDH是血液透析患者预后不佳的重要因素,增加死亡风险。但目前对于透析前低血压(predialytic—hypotension,PDH)的研究较少,并且临床上治疗棘手,无特效的方法,严重影响患者透析质量,从而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因此研究PDH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可以更好地指导其临床防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维持性透析患者的恶性肿瘤发生情况、相关因素、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07年12月期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肾内科维持性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的患者共166例,进行横断面研究。调查其恶性肿瘤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并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肿瘤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66例维持性透析患者中11例发生恶性肿瘤,占透析患者的6.6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血红蛋白(Hb)是肿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特点:11例患者中36%的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消瘦,82%的患者表现为不易纠正的贫血;泌尿系肿瘤患者均表现为间断无痛性肉眼血尿。早期诊断的5例患者均接受手术(包括肿瘤根治术、姑息手术)和(或)化疗,至今生存时间4~29月,平均14月;而其余6例未能早期诊断的肿瘤患者,确诊时间为3~6月,均未治疗。已有2例死亡。结论慢性维持性透析患者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年龄和Hb水平是恶性肿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诊断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间期体重增加的变化规律,以提高透析护理质量。对7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间期体重增加情况进行统计,透析间期体重增加大于干体重5%有11例,小于干体重3%有15例,在3%~5%有46例。家庭支持度不够、患者的负性情绪、饮食和饮水不当是透析间期体重增加过多的主要原因;体重增加过少与患者的年龄、残余尿量有关。实施规范化管理、个体化教育指导能帮助患者合理控制透析间期体重的增加。  相似文献   

10.
杨福燕 《临床荟萃》2009,24(18):1612-1613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治疗终末期肾病的主要方法,心律失常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高达50%,也是血液透析患者猝死的常见原因,因此防治至关重要。为了进一步探讨终末期肾病患者血液透析中心律失常发生原因及治疗措施,本研究对我院血液净化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06例透析中心律失常的情况进行分析及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透析充分性与肾性贫血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肾性贫血的纠正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四川省人民医院肾脏内科MHD患者97例,以尿素氮清除指数(Kt/V)评估患者透析充分性,并监测血红蛋白(HGB)、铁蛋白,以及人红细胞生成素(EPO)的每周用量.结果 经充分透析后,患者贫血状况能得到有效改善[(87.12±26.78) g/L比(103.92±21.16) g/L,F=12.635,P<0.05].随着透析充分性的提高,红细胞生成素使用剂量可明显减少[(10351.9±6413.9)IU/周比(6178.8±3693.7) IU/周,F=14.285,P<0.05].透析充分性好的患者对缺铁治疗效果更加明显[(270.5±148.0)ng/ml比(168.3±92.2) ng/ml,t=-2.844,F=3.738,P<0.05].结论 充分透析是纠正贫血的有效手段,可减少血液透析患者EP0以及铁剂的使用剂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2013年8月昆山第一人民医院患者的横断面调查,了解MHD患者的现状.方法 收集2013年8月在江苏大学附属昆山医院血透室透析龄大于3个月的患者共242例,分析患者年龄、性别、透前肌酐、透析龄、血红蛋白、血清钙、磷水平、钙磷乘积、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42例患者中,男134例(占55.4%),女108例(占44.6%),男女比例为1.24∶1;原发病构成上,前3位分别为慢性肾小球肾炎132例(54.54%),糖尿病肾病25例(10.33%),高血压肾损害19例(7.85%),其中不能明确原发病因者39例(16.11%);Hb<110 g/L 148例(61.16%);206例(85.12%)存在钙磷代谢紊乱(包括高钙、低钙、高磷、低磷的患者),96例(39.66%)钙磷乘积>4.52mmol2/L2.在接受iPTH检查的236例患者中,iPTH<150 ng/L有78例(33.05%),PTH>600 ng/L有32例(13.56%).结论 本中心患者男性略多于女性,尿毒症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慢性肾小球肾炎仍是终末期肾脏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第1位原因;Hb达标率低,相当多的MHD患者存在钙磷代谢紊乱及继发性甲状旁腺激素机能亢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血红蛋白变异性和全因死亡之间的关系. 方法 收集2007年7月至2012年12月上海市透析登记系统中登记的364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MHD患者一般情况、生化指标以及预后.评估血红蛋白的变异性[血红蛋白标准差(SD)、变异系数(CV)]与全因死亡之间的关系.结果 364例患者平均年龄63.07±13.93岁,平均透析龄76.0 (42.25,134.0)月,死亡患者85例占23.4%.MHD死亡患者平均血红蛋白SD和CV较高[分别为19.19±6.31比13.74±5.89和0.172±0.07比0.126±0.056,P均<0.001],与存活患者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血红蛋白SD大于P75(上四分位数)组,其发生全因死亡的危险显著高于SD小于P25(上四分位数)组患者[OR=5.964,95% CI(2.663~13.357),P<0.001].校正了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生化指标后,两者结果相同[OR=4.961,95% CI (1.959~11.238),P<0.001].Kaplan-Meier分析显示血红蛋白SD和CV小于P25患者其生存率显著低于P75组患者(P均<0.001).ROC曲线下面积(AUC)显示血红蛋白SD、CV预测MHD患者全因死亡的AUC分别为0.677g/1和0.721(当截断点为10.647和0.1086时,其敏感性为89.4%和85.1%,特异性为67.7%和60.3%,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红蛋白CV升高、年龄增加和CRP升高是MHD患者全因死亡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MHD患者血红蛋白的变异性较大患者具有较高死亡危险度,血红蛋白的变异性可能有助于MHD患者全因死亡的预测.  相似文献   

14.
广西15个透析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治疗现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掌握广西城市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透析现状。方法对广西9城市15家医院透析中心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调查,调查年龄、性别、原发疾病、透析时限、透析频率、透析方式、主要并发症和付费方式。结果调查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586例,男性337例,女性249例,平均年龄52.03岁;前5位原发病因:慢性肾小球肾炎263例(44.88%),糖尿病肾病108例(18.43%),高血压肾病87例(14.85%),梗阻性肾病36例(6.14%),间质性肾炎33例(5.63%)。81.91%患者透析年限〈5年;60.92%单纯血液透析,血液透析加间断血液透析滤过182例(31.06%),血液透析加间歇血液灌流47例(8.02%);52.84%每周透析2次,37.77%每周透析次数少于2次,9.39%每周3次;约90%患者有高血压,而66.59%高血压未控制。超过一半患者出现过心力衰竭;51.53%出现骨痛;93.45%存在贫血。结论广西城市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方式主要为血液透析,透析频率多为2次/周,主要并发症为高血压、心力衰竭、贫血和骨痛等,需要加强对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血液透析患者骨密度变化特点及分析运动强度及透析龄对其影响,为骨质疏松早期预防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12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以双能X线(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EXA)骨密度仪测定腰椎及股骨近端密度,同时记录患者身高、体质量、透析程度和运动情况,检测血生化指标,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20例血液透析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率为38.33%,运动组与不运动组比较,股骨近端及腰椎骨密度T值均有显著性差异(t=2.578,P<0.01;t=3.074,P<0.01),股骨近端及腰椎骨密度T值均与透析时间成负相关(t=-0.419,P=-0.01;t=--0.378,P=0.02).结论 不运动,透析时间长是血液透析患者骨质疏松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单中心27年间所有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的转归,探寻腹膜透析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讨论减少腹膜透析患者退出的策略。方法回顾性观察解放军第四五五医院自1985年1月开展第1例腹膜透析以来至2011年12月间所有行腹膜透析管置入术开始腹膜透析的患者,并除外维持性腹膜透析不足1月者。记录患者的转归及退出腹膜透析的原因,分析他们的人口学资料、实验室数据、透析充分性、残余肾功能、腹膜转运特性、营养状况等。结果共841例腹膜透析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女性431例(51.2%)。开始腹膜透析时的平均年龄为58.53±16.67岁。原发病中慢性肾小球肾炎占第1位,为441例(52.4%),其次为高血压肾损害149例(17.7%),糖尿病肾病121例(14.4%)。患者的平均腹膜透析龄为18.63±20.35月。至2011年12月底,继续腹膜透析246例(29.2%),死亡296例(35.2%),转血液透析152例(18.1%),肾移植64例(7.6%),失访83例(9.9%)。心血管事件是首位死亡原因(41.6%);其次为感染(33.0%),包括肺部感染(23.2%)和腹膜炎(9.8%);第3位死亡原因是脑血管事件(9.5%)。转血液透析的最主要原因为腹膜透析相关感染(59.2%);然后是导管功能障碍(堵管、漂管等,25.7%);透析不充分(7.2%)。经COX回归模型分析提示,死亡的危险因素是老龄(HR:1.06,P<0.01);糖尿病(HR:1.88,P<0.01);血液透析转至腹膜透析(HR:1.49,P<0.01);低白蛋白血症(HR:2.44,P<0.01);血C反应蛋白增高(HR:2.07,P<0.01);低肌酐清除率(HR:1.89,P<0.05);腹膜高转运状态(HR:2.28,P<0.01)。结论在我中心,腹膜透析患者退出的最主要原因是死亡,其次是转至血液透析。心血管事件是第1位的死亡原因,腹膜透析相关感染是转血液透析的最主要原因。老龄、糖尿病、由血液透析转至腹膜透析、营养不良、炎症状态、透析不充分、腹膜高转运状态者有着更高的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腹膜透析患者左心室肥厚与腹膜转运特性的关系.方法 69例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测算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应用改良腹膜平衡试验(PET),按患者腹膜转运类型分高转运组、高平均转运组、低平均转运组及低转运组,同时检测血红蛋白、血白蛋白、尿素氮、肌酐等,以及测定尿素清除指数(Kt/V)和肌酐清除率(Ccr),记录透析龄、收缩压、舒张压.结果 腹膜高转运和高平均转运例数比低转运和低平均转运多(41/28);高转运组、高平均转运组、低平均转运组、低转运组透析龄分别为(39.2±21.8)、(26.6±15.6)、(28.6±14.4)、(45.7±35.0)岁,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28,P<0.05),高转运组透析龄比高平均转运组、低平均转运组长(P均<0.05),低转运组透析龄比高平均转运组、低平均转运组长(P均<0.05);LVMI与4h透析液肌酐与血肌酐比值(D/Pcr)、收缩压、舒张压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39、0.351、0.316,P均<0.01),与白蛋白呈负相关(r=-0.292,P<0.05);69例CAPD患者发生左心室肥厚44例,发生率63.8%,高转运组高于低平均转运组及低转运组(x2值分别为5.455、5.091,P均<0.05).结论 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高转运特性占大多数,有较高左心室肥厚发生率,高转运者更为明显.D/Pcr、收缩压、舒张压升高和低白蛋白与左心室肥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腹膜透析患者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1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肾内科122例腹膜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2组:合并脑卒中的患者(A组,n=17)和无并发脑卒中的患者(B组,n=105).统计腹膜透析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同型半胱氨酸浓度、血清尿酸浓度的差异.分析年龄、腹膜透析龄、高血压、糖尿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CRP水平、血清尿酸浓度、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BNP)等指标与腹膜透析患者发生脑卒中的相关性.结果 本组患者共发生脑卒17例,发生率为13.9%,其中男性13例(76.5%),女性4例(23.5%).60岁以上患者发生脑卒中者共11例(64.7%),60及岁以下患者发生脑卒中为6例(35.3%),A组患者平均年龄63.5±10.7岁,B组患者平均年龄52.7±14.9岁,A组患者年龄大于B组患者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0.05).血清CRP水平A组(30.1±21.7mg/1)高于B组(12.1±13.3mg/1)、血同型半胱氨酸浓度A组(19.6±4.8umol/1)高于B组(14.8±6.9umo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尿酸浓度A组(340.4±71.0umol/l)低于B组(418.4±119.1umo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户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P=0.026),糖尿病(P-0.022),CRP (P=0.001),BNP(P=0.045),血清同型半胱氨酸(P=0.017)均为腹膜透析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论 本组腹膜透析患者脑卒中发生率为13.9%.高血压、糖尿病、高CRP浓度、高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均是腹膜透析患者发生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高芳  仉超  唐晓红  秦敏  文艳秋 《华西医学》2009,(9):2344-2347
目的:调查我院腹膜透析患者死亡和转HD治疗的原因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腹膜透析患者在我院死亡14例,转HD治疗2 6例;查阅40例患者在我院的完整病历资料,调查其死亡及转HD治疗的原因及感染病原菌、营养等指标。结果:14例腹膜透析死亡患者主要原因为肺部感染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及消化道出血,均占(29%,4/14)。64.3%(9/14)的死亡患者HB〈90 g/L,ALB〈30 g/l;71.4%(10/14)的腹膜透析死亡患者合并钙磷失调。26例腹膜透析患者转HD的首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分别为腹透相关性腹膜炎(50%,13/26)和透析液引流不畅(42%,11/26)。72.7%透析液引流不畅的腹透患者经影像学诊断漂管,27.3%患者为拔管手术证实网膜堵塞管口。结论:1.肺部感染性疾病合并合并心脑血管系统及消化系统,为腹膜透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与全身营养状况不良,钙磷失调有关。2.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仍为腹膜透析患者退出转HD治疗的主要原因。3.因透析液引流不畅而拔管为转HD治疗的第二位原因,漂管和网膜阻塞管口为透析液引流不畅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维持性血液透析(MHD)和连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血压变异性,观察不同透析方式血压变化的特点。方法选择MHD和CAPD治疗的非糖尿病尿毒症患者各30例,对MHD患者进行非透析期间的44 h动态血压(ABP)检测,对CAPD患者进行24 h ABP检测。分析MHD患者透析日与非透析日ABP特点,并与CAPD患者ABP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尿毒症患者不同治疗模式对于血压变异性的影响。结果 MHD患者非透析日血压明显高于CAPD患者,收缩血压(SBP)平均148.9±20.6 mmHg对129.9±16.4 mmHg,差异有显著性(P<0.001);舒张血压(DBP)平均89.9±12.5 mmHg对82.9±11.5 mmHg,差异具有显著性(P=0.028);MHD患者透析日杓型血压5例(16.7%),明显高于CAPD患者(0例),差异有显著性(P=0.029);MHD与CAPD患者血压标准差的均值(SD)和SBP变异系数(CV)的差异无显著性,但MHD患者非透析日DBP的SD明显高于透析日,10.4±2.9对12.5±5.0,差异有显著性(P=0.031)。结论 MHD患者非透析日血压较CAPD患者高,部分MHD患者透析后可恢复"杓型"节律,MHD患者非透析日血压变异性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