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腕关节桡侧头静脉留置针逆行穿刺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6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腕关节桡侧头静脉留置针常规顺行穿刺法,观察组采用腕关节桡侧头静脉留置针逆行穿刺法。比较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手部活动情况、疼痛程度、静脉留置针保留时间。结果: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手部活动情况、疼痛程度、静脉留置针保留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腕关节桡侧头静脉留置针逆行穿刺可提高老年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疼痛,延长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2.
拇指桡掌侧动脉为蒂大鱼际桡侧皮瓣修复拇指指腹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拇指指腹缺损是手外科的常见损伤,一般都选用皮瓣修复,如示指背动脉岛状皮瓣、中环指指动脉岛状皮瓣、带蒂皮瓣及游离趾腹皮瓣等,但各种皮瓣均有其优点和限制.2002年以来,作者应用拇指桡掌侧动脉为蒂的大鱼际桡侧皮瓣修复了7例拇指指腹缺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动静脉血管内瘘形成术在尿毒症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黎露  钟作树  黄平 《浙江临床医学》2005,7(11):1170-1170
动静脉内瘘是一种安全,且能长期使用的永久性通路.1966年Bresica和Cimino等[1]首次将桡动脉与头静脉于皮下吻合,建立了第一个动静脉内瘘,又称标准内瘘.标准内瘘常用手术吻合方式主要有动静脉端端吻合术与动静脉端侧吻合术两种.为比较两者的优缺点,现将本院80例动静脉标准内瘘的使用时间及并发症情况回顾性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髂内动脉结扎术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从1993年2月开始对剖宫产术中出血不止而需子宫切除的26例试行双侧髂内动脉结扎术,达到了止血、保留子宫的目的,明显降低了子宫切除率,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993年2月-1998年2月我院妇产科共行剖宫产1621例,术中因大量出血有子宫切除指征行双侧馆内动脉结扎术者26例(1.6%)。初产妇18例,经产妇8例。平均年龄26.4岁。1.2手术指征子宫破裂10例,前置胎盘3例,胎盘早剥4例,胎盘植入2例,子宫收缩乏力3例,切口严重撕裂伤4例。均术中常规缝扎,应用缩宫素及子宫按摩、宫颈填纱布等止血方法无效,行观测骼内动脉结扎。1…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携带第一掌背桡侧皮神经的逆行第一掌背桡侧动脉链状血管吻合穿支皮瓣修复拇指掌侧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2010年1月至2015年4月收治拇指掌侧皮肤缺损25例,男16例,女9例;年龄15~55岁,平均(25±1)岁。爆炸伤5例,机器绞伤7例,电锯伤13例。缺损范围为2.0 cm×1.5 cm至4.0 cm×3.0 cm。术中切取2.5 cm×2.0 cm至4.5 cm×3.5 cm的逆行第一掌背桡侧动脉链状血管吻合穿支皮瓣修复拇指掌侧皮肤缺损,皮瓣携带第一掌背桡侧皮神经,并与指固有神经吻合重建感觉。供瓣区宽度<3.0 cm直接缝合,≥3.0 cm者于前臂内侧切取全厚皮片植皮修复;术后随访观察6~24个月,平均12个月。结果术后25例皮瓣全部成活,植皮均成活。均获得随访,皮瓣质地优良、不臃肿,外形满意,无需再次手术整形,9例两点辨别觉为5 mm,7例两点辨别觉为6 mm,6例两点辨别觉为7 mm,3例两点辨别觉为8 mm。结论携带第一掌背桡侧皮神经的逆行第一掌背桡侧动脉链状血管吻合穿支皮瓣外形好,术后感觉恢复满意,是修复拇指掌侧皮肤缺损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老年患者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是其下肢残毁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为早期发现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指导临床及时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本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我院收治的I200例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进行双下肢动脉检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老年患者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具有高龄、入院次数多、住院时间长等特点,而老年患者由于年龄的增长,各种感觉功能随着生理功能的老化而降低,思维迟钝、记忆力减退,易出现身份识别困难.为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识别的准确性,加强对住院患者的安全管理,自2007年开始,本科在临床使用身份腕带对患者进行管理并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老年患者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具有高龄、入院次数多、住院时间长等特点,而老年患者由于年龄的增长,各种感觉功能随着生理功能的老化而降低,思维迟钝、记忆力减退,易出现身份识别困难。为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识别的准确性,加强对住院患者的安全管理,自2007年开始,本科在临床使用身份腕带对患者进行管理并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为赢得老年呼吸衰竭患者的抢救时机,为42例老年呼吸衰竭患者应用静脉留置针行动脉留置,阐述了穿刺部位、留置针型号的选择,穿刺方法,封管液的选择及注意事项,并重点强调并发症的预防如感染、静脉炎、套管内凝血、导管脱落及阻塞。认为应用静脉留置针行动脉留置既可保护患者的血管,减轻痛苦又保证了有效的采血通道赢得抢救的宝贵时机。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心理干预对老年患者心理状态变化的影响。方法将20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进行一般的护理评估和处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结果干预组病人的心理状态明显得到缓解。结论系统的心理干预可缓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对促进老年患者疾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肘下高位动脉静脉内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仁济医院血管外科行肘下高位动静脉内瘘术的治疗效果,通畅率及并发症.结果 自2005年10月至2010年12月行近端桡动脉或尺动脉-肘正中静脉或交通支静脉吻合建立动静脉内瘘病例共计62例,男性41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56.06±17.83)岁,全部病例手术成功,无血肿、感染等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1~2月开始穿刺行血液透析.术后1年、2年通畅率分别为98.1%及96.3%.无明显心力衰竭及窃血综合征发生.结论 肘下高位动静脉瘘具有手术创伤小,血液透析径路长,手术成功率、通畅率高,术后心力衰竭,窃血综合征以及肢体肿胀发生率低的优点,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手术方式,可代替肘上高位作为血管通路手术的第二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血液透析用桡动静脉内瘘(AVF)术中,测定桡动脉残端压的方法和临床初步应用。方法桡AVF术中游离桡动脉2cm。桡动脉测压装置调零,将测压针向桡动脉远端穿刺,压力表指针平稳后,读取阻断前桡动脉血压。用血管夹阻断穿刺点近端的桡动脉,压力表指针平稳后,读取桡动脉残端压。根据桡动脉血压和残端压的结果,决定桡动脉和头静脉的吻合方式。结果对测压后行桡AVF术的患者随访6—8个月,无手指缺血征象,手指肌力Ⅴ级,患者AVF震颠良好。结论测定桡动脉残端压简单、方便,为研究阻断桡动脉后的手灌注压提供直接数据,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适宜的压迫止血时间。方法540例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术后的患者,使用TRBand压迫止血器对桡动脉进行压迫止血。按止血减压时间不同分为A、B、c三组,每组180例,观察三组术后止血效果及压迫止血的并发症。结果B组术后压迫止血2h后逐渐减压,穿刺部位出血、血肿、肢体远端紫绀、麻木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A、c组少(P〈0.05)。结论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术,术后压迫止血2h后逐渐减压的方法止血效果确切,皮肤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成功介入治疗单支冠状动脉慢性闭塞(CTO)病变的临床体会。方法回顾分析经桡动脉成功介入治疗单支CTO病变10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03例患者中不稳定型心绞痛57例,稳定型心绞痛1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34例;病变闭塞时间≤6个月83例,病变闭塞时间〉6个月20例;(2)103例患者的介入路径血管均无严重迂曲及解剖结构变异,左前降支闭塞51例,左回旋支闭塞25例,右冠状动脉闭塞27例;慢性完全性闭塞24例,慢性功能性闭塞79例;边支无闭塞病变91例,无侧支形成87例,病变长度〈15mm67例,锥形病变81例;(3)最终完成介入术的Judkins、XB、EBU导引导管所占比例分别为37.86%、30.10%、29.13%;(4)成功通过病变的PILOT系列导引钢丝为64.08%;(5)首次通过病变并成功实施预扩张的1.25mm直径系列球囊57例(55.34%),1.5mm直径系列球囊38例(36.89%)。结论在术者经验丰富的基础上经桡动脉介入处理单支CTO病变可行,其成功介入与介入路径畅通无阻、靶血管具备特征性病变特点及合理选择器械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性治疗冠状动脉钙化临床应用。方法总结2008年4月至2009年12月我科应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性治疗冠状动脉钙化病例182例临床资料。结果介入治疗成功177例,成功率为97.25%;介入治疗不成功5例,所用病例出院时桡动脉搏动良好,手部无缺血。术后3个月随访发现挠动脉搏动明显减弱或消失,但无手部缺血或功能障碍。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性治疗冠状动脉钙化具有创伤小、易于压迫和止血、局部出血和血管并发症少、无需卧床、不会伤及手腕神经,不影响手腕的功能;不影响抗凝药物的持续使用。住院时间缩短、减少住院费用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宋杰  黄进 《实用医学杂志》2004,20(8):895-896
目的:探讨国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检查、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1年4月至2003年5月间住院拟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适宜患者69例。结果:5例穿刺未成功(5/69,占7.2%);因右锁骨下动脉扭曲而造影失败1例,造影成功率为98.4%(63/64);10例接受IVUS;行切割球囊冠脉成形术17例,3例随后植入了支架;6例因支架内再狭窄而行血管内放射治疗。28例行PTCAV支架术,共植入支架32枚,其中1例PTCA未成功,手术成功率96.4%(27/28)。有2例患者用8F鞘,术中疼痛明显,5例术后局部轻度淤血。出院时所有患者的桡动脉搏动良好。术后3个月内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4例随访时桡动脉搏动明显减弱或消失,但无手部缺血或功能障碍。结论: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局部并发症少,不影响抗凝药物的使用,但对术者技术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18.
19.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部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减少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不适及严重并发症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105例患者按常规方法进行桡动脉穿刺及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术前、术中、术后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及观察术侧上肢的皮肤颜色、血氧饱合度、腕围变化等方面的护理。结果 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介入诊疗手术,术后1例患者发生术侧上肢肿胀明显,经减压、抬高手臂或上举及拆除包扎后得到改善,无一例手部发生缺血性坏死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有针对性地观察和预防性的护理,对于减少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明显不适及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可以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与股动脉2种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诊治冠心病的利弊,以及针对不同的途径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将645例冠心病患者按介入途径不同分为桡动脉组510例和股动脉组135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和主观不适等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组患者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短于股动脉组,迷走神经反射、患者主观不适、皮下血肿、假性动脉瘤、排便困难、术后低血压的发生率均低于股动脉组。结论2种穿刺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均安全、可行。经桡动脉穿刺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术后护理相对简单,可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效率,患者更易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