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约氏疟原虫与伯氏疟原虫侵入期抗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用针对鼠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yoelii)侵入期的8种单克隆抗体,对约氏疟原虫和伯氏疟原虫(P.berghei)侵入期即动合子、裂殖子和子孢子棒状体和表面抗原检测分析。 方法 间接免疫荧光实验(IFA)对各侵入期抗原进行亚细胞结构定位,SDSPAGE及Western印迹对两种鼠疟原虫的不同侵入期进行抗原组分分析。 结果 经上述两种方法检测发现,顶端复合体抗原成分复杂,约氏疟原虫和伯氏疟原虫的棒状体有共同的抗原表位,约氏疟原虫的动合子与其自身的裂殖子有类似成分,也有各自独特的抗原。两种鼠疟原虫动合子抗原有类似成分。约氏疟原虫的子孢子具有与裂殖子、动合子不同的抗原成分。 结论 疟原虫侵入期棒状体和表面抗原在同一虫种的不同侵入期和不同虫种中有共同的抗原表位,也有各自的独特组分。  相似文献   

2.
疟原虫裂殖子顶端膜抗原1(Apicalmembraneantigen1,AMA-1)存在于疟原虫裂殖子顶端复合体中,在裂殖体成熟破裂时,被迅速散布到裂殖子整个表面[1~3]。一旦裂殖子钻入红细胞形成环状体后,AMA-1即不复检出,推测其与裂殖子入侵红...  相似文献   

3.
红细胞经胰蛋白酶处理后,海南株恶性疟原虫(Fcc-1/HN)裂殖子入侵明显抑制,经神经氮酸酶和麦胚凝集素(WGA)处理后裂殖子入侵受到部分抑制,而植物凝集素(PHA)处理对裂殖子入侵没有影响。经二酰胺(Diamide)、秋水仙碱和马来酰亚胺(NEM)处理的红细胞,裂殖子的入侵均受到显著抑制,以NEM的作用最强,当其浓度为2mM时,裂殖子的入侵完全被抑制。结果表明,应用化学与酶修饰的方法改变红细胞膜表面及膜骨架蛋白的结构和性质,恶性疟原虫裂殖子对红细胞的入侵作用出现变化。  相似文献   

4.
纯化的裂殖子表面蛋白-1(MSP1)在动物模型中已经显示出对疟原虫有部分或全部的保护作用。已知某些抗MSP1的抗体在体外能抑制裂殖子侵入红细胞,鼠约氏疟原虫的MSP1羧基末端片段能在宿主诱导产生保护性免疫应答。用蛋白水解酶裂解后的恶性疟原虫MSP1,仅含羧基末端的19kDa片段(MSP1_(19))残留在裂殖子表面,并被带进新  相似文献   

5.
疟原虫裂殖子侵入红细胞是红内期发育阶段的开始。近年的研究表明,裂殖子侵入红细胞须经历一定的过程:①裂殖子对红细胞膜的识别和粘附;②裂殖子顶端与红细胞膜之间形成连接;③裂殖子的侵入导致红细胞膜的内陷;④裂殖子侵入后,红细胞膜及带虫泡膜的封口。 在本报告中,作者重点阐述裂殖子如何侵入红细胞及有关侵入过程中红细胞膜超微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前有文献报道疟原虫裂殖子入侵宿主红细胞与红细胞上的涎糖蛋白(Sialoglycoprotein)有关,缺乏主要涎糖蛋白成分即血型糖蛋白A的红细胞对恶性疟原虫入侵具有一定的抗性。作者用不同的人红细胞和经过处理人工改变了膜上涎糖蛋白所得的红细胞对这问题作了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缺少血型糖蛋白A的红细胞(En(a-))和缺少血型糖蛋白B(S-s-U-和S-s-U )的红细胞对恶性疟原虫裂殖子入侵呈现明显的抗性;而用胰蛋白酶或胰凝乳蛋白酶处理正常红细胞也能减少裂殖子的侵入。作者根据上述酶处理后除去了血型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疟原虫红内早期超微结构的演化,用透射电镜观察了伯氏和约氏疟原虫。裂殖子入侵后补围于内陷红细胞膜所构成的纳虫泡中,起初停留于浅层红细胞浆内,造成该处表面隆起。虫体浑圆,顶端结构很快消失,球形体与核和线粒体分离并萎缩。分离了的线粒体略显舒展,内质网扩大。核变长弯形,核周隙有部分地扩大。双层内膜渐与外膜分离,断裂、卷曲、以至消失。最后变成单层质膜的滋养体。早期滋养体的组织结构仍较精细,以后密度逐渐减低。胞浆内有个别多角形的大内质网池,质膜下出现小食物泡。然后虫体变扁平,边缘卷起,包围红细胞浆,终至封口融合,形成一个食物泡;接着在其旁出现消化泡和色素粒。长成更大的中期滋养体。  相似文献   

8.
恶性疟原虫裂殖子入侵红细胞是疟疾感染并致病的关键步骤,一些裂殖子蛋白在此过程中发生相互作用并发挥了重要的生物学功能.该文综述了恶性疟原虫蛋白复合体以及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9.
前已报道,约氏疟原虫子孢子入侵大鼠肝细胞与枯氏细胞的吞噬活性水平呈正相关,而与其异化代谢水平呈负相关。体外试验证明,伯氏疟原虫子孢子可主动侵入小鼠腹腔巨噬细胞 在正常情况下,巨噬细胞很快死亡而子孢子则完好无损,但在免疫血清条件下,巨噬细胞中子孢子迅即退化。大鼠感染伯氏疟原虫急性期,其血清在体外有抑制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以往研究提示红内期感染条件下有可能通过抑制或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而影响子孢子的入侵。现用对约氏疟原虫子孢子敏感的Wistar大鼠,观察其在感染约氏疟原虫急  相似文献   

10.
人的恶性疟原虫体外连续培养成功后,相继有巾帽猴疟原虫、诺氏猴疟原虫和食蟹猴疟原虫培养成功的报道,但对鼠类疟原虫(伯氏疟原虫、文氏疟原虫、夏氏疟原虫和约氏疟原虫)虽作过研究,尤其是对伯氏疟原虫这种重要的实验虫种,曾用烛缸法培养,但结果并不理想,只能维持1~2个裂体增殖周期,且原虫血症迅速下降。因此作者设计一种新的悬液培养系统,结果较好,能完成多个裂殖周期,并可出现大量裂殖子和提高原虫  相似文献   

11.
体内外疟原虫获得性免疫作用机理研究表明,保护性抗体并不影响细胞内原虫,而只影响裂殖子释放至血浆中的这一生活史阶段,并且免疫血清可凝集游离裂殖子,阻止裂殖子与悬浮红细胞受体相结合。因此,有必要对鼠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裂殖子、红内期全虫可溶性抗原主动免疫的保护作用进行实验观察。我们于1990年12月~1991年3月进行了此工作,结果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动物和疟原虫NIH小白鼠为实验动物,系本所饲养.引自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的伯氏疟原虫ANKA株为实验原虫。 (二)裂殖子抗原感染血加3~5倍量磷酸缓冲  相似文献   

12.
疟原虫裂殖子顶端膜抗原1(AMA-1)在裂殖子晚期破裂前大量合成抗原物质,在裂殖子黏附、入侵红细胞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近期的研究主要通过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进行的研究,表明AMA-1可作为疟原虫的重要疫苗候选抗原之一。本文介绍恶性疟原虫AMA-1的分子结构、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着重分析一些有重要功能的区域片段,基因家族的分类以及造成多态性的原因,为进一步对AMA-1基因多态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疟原虫疫苗研究进展较快。Mitchell等报导了诺氏疟原虫裂殖子加弗氏佐剂疫苗,具有保护恒河猴抵抗致死感染的免疫作用。恶性疟原虫裂殖子疫苗则能使免疫夜猴产生种特异性的获得性免疫力。而有关伯氏疟原虫的免疫保护作用研究尚少。本文旨在用伯氏疟原虫的不同抗原加不完全或完全佐剂免疫小白鼠,比较观察其受攻击感染后的存活情况,以了解伯氏疟的免疫保护作用。 材料与方法 NIH小白鼠为实验动物,新鲜裂殖子抗原(M_2)的制备按李氏静止通气悬浮培养法培养、收集和纯化。冰冻裂殖子抗原(FM_2)按上述裂殖子抗原方法收集纯化后,冰冻备用,  相似文献   

14.
Hold和Freenen成功地用单克隆抗体方法在约氏疟原虫中分离出了分子量为23.5万和23万的两种裂殖子蛋白,并用这二种蛋白做成疫苗预防约氏疟原虫的大量感染。同时也鉴定了分子量为4.2万和4.4万的诺氏疟原虫和伯氏疟原虫子孢子蛋白,其单克隆抗体对它们具有防止感染作用,由此可见,在疟疾研究中,单克隆抗体已作为一种工具用来鉴定抗原。本文报道有两种单克隆抗体  相似文献   

15.
在疟原虫入侵红细胞的过程中,裂殖子对红细胞的识别结合,具有特异性。这种特异性在于宿主红细胞膜上存在裂殖子的受体。一般认为人红细胞膜血型糖蛋白A可能为恶性疟原虫裂殖子的受体,而对血型糖蛋白B在恶性疟原虫入侵红细胞过程的作用,报道甚少,因此,本实验试图对血型糖蛋白B与恶性疟原虫入侵红细胞的关系作一探讨。 本实验分二部分。第一部分,采用改良的方法,制备了人红细胞膜血型糖蛋白B和A。首先,用蒸馏水溶破,酸沉淀的方法,制备了含血红蛋白的血影,然后用氯仿——甲醇抽提血影,得到了血型糖蛋白粗提物,再经制备性十二烷基硫酸  相似文献   

16.
用粗提的约氏疟裂殖子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Sp 2/0瘤细胞融合,获得13株分泌抗约氏疟红内期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这些McAb分别属于小鼠:IgG_1,IgG_(2a),IgG_(2b)及IgG_3亚类。据免疫荧光观察,13株McAb可分为4类:1.与红内期各发育阶段的原虫能出现荧光反应;2.针对晚期滋养体及裂殖体;3.抗裂殖体及裂殖子;4.单纯抗裂殖子。有5株McAb与人疟原虫发生荧光反应,其中4株只与恶性疟原虫交叉,M_(26-32)则不仅与恶性疟原虫且与间日疟原虫均有强的交叉反应,,表明约氏疟与人的两种疟原虫间有共同抗原,并提示恶性疟原虫与间日疟原虫间也有共同抗原。共同抗原在不同种间的分布和含量不尽相同。用未经固定的感染红细胞加McAb作间接荧光试验,在感染红细胞表面未观察到荧光反应。  相似文献   

17.
疟原虫入侵宿主红细胞具有高度的种特异性,这些特异性的分子基础是疟原虫蛋白质与宿主红细胞表面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寻找参与疟原虫入侵红细胞的相关分子及其入侵机制是疟疾研究领域的热点.针对疟原虫不同种和虫株的实验研究并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裂殖子表面蛋白、网织红细胞结合蛋白家族、红细胞结合蛋白家族以及动力蛋白等是参与疟原虫入侵红细胞的重要蛋白.该文对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系统的综述,并阐述这些蛋白质在疟原虫入侵过程不同阶段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已知恶性疟原虫裂殖子对人红细胞唾液酸蛋白即MN血型糖蛋白(GPS)具有识别作用,裂殖子通过与它结合从而侵入红细胞。作者用二种方法对其结构作了研究,首先用胰蛋白酶将GPS进行消化,并将其碎片与分离出来的裂殖体混合,然后再观察后者对红细胞的入侵情况以了解是否具有抑制裂殖子入侵的作用。结果低浓度糖蛋白A或高浓度糖蛋白A、B和C的混合物可抑制入侵,单独糖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寻找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主要蛋白P195中的红细胞结合位点,为设计疫苗阻断裂殖子入侵红细胞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在大肠杆菌中分8段表达P195蛋白。各段蛋白用镍亲和层析柱分离,然后复性。将得到的各段蛋白免疫家兔,制备抗血清。在体外培养疟原虫至成熟裂殖体期,将各段蛋白及其相应的抗血清分别加入到培养基上清中,继续培养24小时,检查红细胞感染率。通过感染率了解各段蛋白及其抗体对裂殖子入侵红细胞的影响。结果P195蛋白中氨基酸序列为383~595(M6),595~897(M7),1397~1663(M11)的三段蛋白的抗血清具有抑制裂殖子入侵红细胞的作用,而其中M6蛋白片段也具有抑制裂殖子入侵红细胞的作用。结论P195蛋白中氨基酸序列为383~595的一段序列,M6可能含恶性疟原虫识别人红细胞的位点,该位点可以作为疟疾疫苗的候选抗原。  相似文献   

20.
疟原虫入侵红细胞的途径是由疟原虫的种类及宿主红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决定的 ,包括多个步骤 ,需要裂殖子表达的蛋白与宿主细胞膜蛋白间相互作用。红细胞结合蛋白 (EBP)家族在疟原虫结合至红细胞表面时起重要作用 ,恶性疟原虫 (P .falci parum ,P .f)EBP 1 75与主要红细胞糖蛋白———血型糖蛋白A唾液酸残基结合。尽管大多数野生株和实验室株P .f入侵红细胞是通过唾液酸来实现的 ,但仍有少数例外。提示粘附细胞的表面或顶端复合物内还有其它配体。在疟原虫基因组内有一些EBP同源物 ,如ΨEBA 1 6 5只转录不翻译 ,jese bl,pebl,baebl,e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