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1 毫秒
1.
电离辐射作用于机体后,可致机体发生急性放射病。辐射损伤的远后效应之一是白血病,含有干细胞的骨髓细胞移植是目前挽救急性放射病病人生命的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干细胞研究的突破性进展,其多向分化潜能及干细胞相互转化可能为辐射损伤病人提供新的干细胞来源;同时随着辐射防护剂研究的深入,促进了损伤后干细胞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TPO(促血小板生成素)是巨核系造血的主要刺激因子,近年的研究表明,TPO与造血干细胞之间存在密切联系。TPO可促进辐射损伤后的造血重建,有可能解决急性放射病中血小板恢复滞后的问题。TPO在造血干细胞移植、血小板采集与分离等领域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一例事故性中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骨髓造血祖细胞的动态观察刘秀珍罗庆良夏贞彪韩颖刘明东马恩普毛秉智众所周知,造血组织是对电离辐射最敏感的组织之一,而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造血组织的损伤,骨髓造血干细胞数量改变反映了辐射损伤后机体造血功能状态[1...  相似文献   

4.
核技术在民用领域已得到广泛使用,由此而产生的核废料与核电站泄漏事故、工业放射源机器故障和医疗性辐射损伤等,使急性放射病的发生不断增加。未来核战争的可能,使辐射损伤防护治疗更具有重要的意义。急性放射病分为皮肤型、骨骼型、肠型和脑型。目前,急性放射病的极重度骨髓型与肠型放射病是放射病专家和临床专家研究的重点[1]。  相似文献   

5.
促血小板生成素与辐射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PO(促血小板生成素)是巨核系造血的主要刺激因子,近年的研究表明,TPO与造血干细胞之间存在密切联系。TPO可促进辐射损伤后的造血重建,有可能解决急性放射病中血小板恢复滞后的问题。TPO在造血干细胞移植、血小板采集与分离等领域也不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人民军医》2014,(12):F0002-F0002
解放军第三0七医院全军放射病救治研究所是国内急性放射病救治的重要单位,参与救治了绝大多数国内辐射事故的急性放射病患者,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急性放射病综合救治、放射病诊断等方面均处于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是国家核辐射损伤应急救援中心第三临床部重要组成部分;血液内科是能同时开展血液病多种手段诊断(细胞、免疫、分子生物和细胞遗传学等)和多层次系统特色治疗(化学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细胞/免疫治疗)的优势学科,对血液病尤其是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均有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T淋巴细胞亚群和淋巴细胞转化率在急性放射病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T淋巴细胞亚群和淋巴细胞转化率在急性放射病的观察张东华,张瑶珍,李美颖,汪道文,鲜于志群,路武受电离辐射所致的急性放射病病人,淋巴细胞的功能必然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以T淋巴细胞为中心的免疫网络在机体辐射损伤后的变化日益受到重视。我们观察了4例受60C...  相似文献   

8.
山东济宁60Co辐射事故受照人员的临床救治   总被引:26,自引:14,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总结和探索肠型放射病和极重度骨髓型放射病临床诊治经验。方法中国山东济宁^60Co辐射事故中2例病人受到意外照射。综合估算,病例A受照剂量20~25Gy,诊断为“肠型放射病”;病例B受照剂量9~15Gy,诊断为“极重度骨髓型放射病”。经联合预处理,2例分别行单倍体和HLA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结果2例患者均移植成功,供体完全植活,三系血细胞和骨髓造血重建成功,均无移植排斥和移植物抗宿主病。病例A于照后33d(d33)死于败血症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病例B于d75死于心衰为主的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骨髓和外周血染色体及牙齿ESR检查等对超大剂量放射病诊断有重要价值。HLA相合及半相合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救治急性放射病是完全可能和可行的。感染和多脏器功能衰竭仍然是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应加强对促进辐射损伤修复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救治研究。  相似文献   

9.
核事故所致急性放射病极为少见 ,因此以治疗性急性放射病病人为对象 ,研究急性放射病的治疗具有实际意义。本文作者介绍 3例恶性血液病经全身大剂量照射后异体外周血干细胞 (PBSC)移植治疗成功的病例 ,探讨急性放射病的治疗方法。一、材料和方法1 病例 :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见表 1。供者皆为HLA Ⅰ /Ⅱ类抗原完全相合的同胞姊妹。其中性别和红细胞主要血型不同者 2例 ,年龄 2 9~ 43岁。   2 异体外周血干细胞的动员、采集和测定 :供者用G CSF(日本Kirin公司 ) 2 5 μg kg ,皮下注射 ,1次 12h ,共 6~ 7d ,第 6天起…  相似文献   

10.
中子辐射致骨髓损伤及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子相对生物效应较高,能对机体产生十分严重的损伤.骨髓是中子辐射高度敏感的器官,低剂量中子照射即可对骨髓造成严重的辐射损伤,产生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出现外周血血象改变、造血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损伤等一系列改变.中子辐射致骨髓损伤治疗的难度大,以综合对症治疗为基础,细胞因子的适时应用及对极重度中子骨髓型放射病则实施造血干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11.
Purpose:?The use of nuclear/radiation devices against the civilian population is now a realistic scenario. Haematopoietic syndrome is the primary therapeutic challenge in the case of whole body acute exposure over 2 Grays (Gy) whereas burns and combined injuries would be frequently observed in myelo-suppressed patients. Optimisation of scoring and treatments are important goals to achieve.

Conclusion:?The European Response Category (RC) concept represents an attempt to integratively assess haematological/extrahematological radiation-induced lesions. Based on the frequently observed heterogeneity of bone marrow damage in accidental/intentional irradiations, the stimulation of residual stem cells using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remains the therapeutic standard after exposure to less than the lethal dose 50 % (Haematopoietic[H] score 3-H3). Allogene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s indicated in case of medullary eradication (Haematopoietic score 4-H4) whereas extramedullary toxicity may determine the outcome. Especially in case of numerous casualties exhibiting acute radiation sydrome, the administration of survival factor combinations remains questionable, at least as a palliative treatment. In addition pleiotropic cytokines injection such as erythropoietin and keratinocyte growth factor and grafting multipotent mesenchymal stem cells – from underexposed bone marrow areas or fat tissues – could be proposed to prevent multiple organ failure syndrome development. Multi-disciplinary teams should be prepared to manage such patients.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全身照射联合高剂量化疗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全身和造血系统影响的特点和治疗,为急性放射病的诊治提供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64例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系统观察急性照射及大剂量化疗后患者血液学改变及临床不良反应,并分析其骨髓重建特点。结果 移植相关病死率3.12%。移植后随访9~72个月 (中位随访时间26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5.8±3.3)%, (89.8±4.7)%和(81.7±6.9)%。全身照射联合高剂量化疗后,所有患者均出现了血液学不良反应,以白细胞及血小板下降最为明显,白细胞总数最低值为(0.18±0.13) ×109个/L,血小板最低值为(14.48±8.85)×109个/L;在造血干细胞支持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应用后,均可恢复。此外患者不同程度出现消化道反应、感染、肝功能受损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经相关治疗后好转。结论以TBI联合高剂量化疗为预处理,随后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治疗效果好,并且其临床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急性放射病的临床过程,为急性放射病的救治提供了一定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60Co γ射线研究不同生存条件下恶性胶质瘤细胞株U251中肿瘤干细胞的放射敏感性。方法 60Co γ射线分别照射U251中的肿瘤干细胞及从U251中分离、培养的肿瘤干细胞后,采用TUNEL、Annexin-FITC等方法检测细胞凋亡,行裸鼠皮下移植以及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这两种不同生存条件下的细胞周期进程情况。结果 体外单独体外存活的肿瘤干细胞处于活跃的细胞周期进程中,对射线敏感,经60Co γ射线照射后凋亡细胞明显增多,裸鼠皮下移植后不再成瘤。而在U251细胞中存活的肿瘤干细胞处于G0-G1期,对射线抗拒,裸鼠皮下移植后继续分化成为亲本肿瘤的胶质瘤类型。结论 恶性胶质瘤细胞株中的肿瘤干细胞因对射线抗拒而有可能成为胶质瘤经过放射治疗后原位复发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比格犬急性放射性肠病的损伤模型,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犬急性放射性肠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5只比格犬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10 Gy单独照射组(B组)、12 Gy单独照射组(C组)、14 Gy单独照射组(D组)、10 Gy照射后干细胞治疗组(E组)、12 Gy照射后干细胞治疗组(F组)及14 Gy照射后干细胞治疗组(G组),每组5只。对比格犬腹部进行X线调强照射,观察单独照射、照射后干细胞治疗的比格犬的临床特点、肠镜表现、生存时间,并采用组织病理学评分对放射造成的肠损伤程度进行评估。结果比格犬肠损伤程度与放射剂量呈正相关。E、F组干细胞治疗后肠损伤组织病理学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G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格犬生存时间与放射剂量呈负相关。F组生存时间明显长于C组(P<0.05);E组与B组、G组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放射剂量增大,比格犬急性放射性肠病加重,生存时间缩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12 Gy剂量的急性放射性肠病的治疗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900MHz电磁辐射对体外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分为假辐照组(0mw/cm2)、辐照1组(1mW/cm2)和辐照2组(3mW/cm2)。假辐照组在辐照1组和2组进行辐照时置于常规条件下培养。辐照1组和辐照2组又根据辐照方式不同分为2个亚组:连续辐照亚组,于细胞接种后第2天起每天辐照2h,连续6d;一次性辐照亚组,于接种后第6天一次性辐照12h。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细胞表面超微结构的变化,测定细胞膜表面的平均粗糙度,以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表示。采用透射电镜(TEM)观察胞内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900MHz电磁辐射后,与假辐照组相比,辐照1组和2组神经干细胞表面粗糙,有"孔洞"、"裂隙"样改变,细胞质均匀化改变,细胞器结构明显改变,细胞核形态结构破坏,核膜消失,染色质固缩、边集,这些改变在辐照2组更为明显。与假辐照组相比,辐照1组和2组细胞表面粗糙度(Ra)明显增加(P<0.05),其中辐照2组较辐照1组更为显著(P<0.05)。前述变化在连续辐照和一次性辐照的细胞中均存在且相似。结论 900MHz电磁辐射可致体外培养的神经干细胞胞膜和胞内超微结构出现明显的损伤样改变,且与微波辐照剂量可能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富氢水对辐射诱导的造血干祖细胞(HSPCs)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32只C57BL/6小鼠根据体重分层随机区组法分为健康对照组、富氢水组、照射组、照射+富氢水组,共4组,每组8只。富氢水组和照射+富氢水组小鼠于照射前5 min至照后7 d,每天灌胃给予0.5 ml富氢水,其余小鼠每天灌胃给予0.5 ml蒸馏水,照射组和照射+富氢水组小鼠接受2 Gy的137Cs γ射线全身照射。照后15 d取小鼠骨髓,检测骨髓中HSPCs比例、骨髓细胞的克隆形成和移植重建能力、骨髓中LSK细胞的活性氧(ROS)水平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与照射组相比,照射+富氢水组小鼠骨髓中造血祖细胞和LSK细胞比例升高(t=-4.935、-7.898,P<0.05),骨髓细胞形成克隆的数目增加(t=5.488,P<0.05),竞争性骨髓移植后受体小鼠的供体嵌合率升高(t=-12.769,P<0.05),骨髓中LSK细胞的ROS水平和细胞凋亡比例降低(t=4.380、3.954,P<0.05)。结论 富氢水对2 Gy电离辐射诱导的HSPCs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肠道干细胞在放射性肠损伤防护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对于电离辐射(ionizing radiation,IR)引起的放射性肠损伤尚无有效的治愈方法,临床上只能采用对症缓解治疗。肠道干细胞(intestinal stem cells,ISCs)更新能力强,是重构受损小肠结构的重要细胞,促进肠道干细胞数量和功能的恢复已是当前治疗放射性胃肠综合征的研究热点。本文从肠道干细胞的分类、干细胞的调节机制以及具有调控干细胞损伤、凋亡、修复作用的药物等方面介绍了ISCs在放射性肠损伤防护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其临床应用意义,为未来肠道干细胞在辐射防护中的作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用照射小鼠的骨髓造血干细胞(CFU-S)外源性脾结节形成法,评价人基因工程重组SOD(rhSOD),聚乙二醇(PEG)修饰的长半衰期重组SOD(PEG-SOD)对CFU-S的辐射防护作用.结果显示:rhSOD和PEG-SOD均能明显提高CFU-S产率,其中rh SOD在照射前1h给药效果好,而PEG-SOD在照射前2~3h给药作用更为明显,化学修饰后SOD血浆半衰期延长,将使给药时机及药物作用持续时间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9.
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类来源广泛的低免疫原性多能干细胞, 具有多向分化、造血支持、免疫调控等特点, 且易于分离、扩增和外源基因转染, 在临床治疗中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其用于急性放射损伤治疗的报道也较多。笔者主要介绍了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放射损伤的研究现状和相关进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骨髓干细胞动员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 75例择期冠脉搭桥、近期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别于术前30 min、术后6、12、24、48、72、120 h 采外周静脉血4ml,行 CD34 和 CD45 双抗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干细胞计数,同时检测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T变化.结果 冠心病患者术前外周血中存在少量的骨髓干细胞,占有核细胞数的(1.32±1.16)‰,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后24 h 达到峰值,为(3.41±2.00)‰,72~120 h 回到术前基线水平;高血脂、糖尿病对骨髓干细胞动员无明显影响,但合并高血压患者外周血骨髓干细胞动员明显低于非高血压患者;术后24 h 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MB、乳酸脱氢酶、肌钙蛋白T与CD34+ 细胞动员存在正相关.结论 冠脉搭桥术后骨髓干细胞快速、短暂动员,心肌损伤程度与冠心病危险因素参与了骨髓干细胞动员的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