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静脉留置管的护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科现用深静脉留置管的病人越来越多,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细节化护理在深静脉留置管维护中各个环节的应用。方法对73例深静脉置管的实施细节护理。结果 73例深静脉置管中除2例转院治疗、2例死亡拔管外,69例均顺利完成治疗,无全身感染。结论在新的输液理念中,细节护理能更有效地减少深静脉置管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深静脉留置双腔管用肝素封管的抗凝作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通路是进行有效血液透析的根本保证,深静脉置管是常用的临时血管通路.目前,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堵管限制了临床使用.我院血液净化中心于1998年11月~2000年11月,共进行深静脉留置双腔导管108人,进行血液透析共1890次,就纯肝素的抗凝作用进行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我院2007年5月自1例败血症患者血液中分离到沙雷菌属,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6.
目的主要探讨使用深静脉留置管的来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来治疗气胸的护理情况。方法探讨和分析16例气胸患者在应用深静脉留置管行胸腔闭式引流的临床资料。结果经过对患者精心的治疗和护理,很好的控制住了并发症的产生,同时有助于减少患者的痛苦,有助于患者及早的战胜疾病恢复健康。  相似文献   

7.
郭继焕  张林 《工企医刊》2004,17(4):53-54
最近我们在多种引流管闭式引流的基础上.用双深静脉留置管做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收到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深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2005年1月-2009年10月我院血透室应用双腔导管留置行血液透析32例,其中颈内静脉14例,锁骨下静脉10例,股静脉8例。结果本组32例患者,留置导管时间1天~19个月,血液流量平均200—2580ml/min,其中1例曾出现隧道口皮肤红、肿、热、痛炎症反应,经局部换药处理及加强全身抗感染治疗后,炎症消除,继续血液透析至今。结论深静脉留置管的操作简便,并发症少,并能提供稳定血流量,为临床造痿提供了时间,从而值得广泛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尹艳红  徐黎  王燕  魏敏 《现代保健》2010,(13):97-98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一种严重且具有潜在危险的疾病,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甚至会发生肺栓塞造成死亡。通过笔者所在医院1例CVC置管29d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病例讨论,探讨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预防策略,从而提高CVC临床运用的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留置针输液因具有降低重复穿刺率、减轻痛苦、提高护理工作效率等诸多优点而代替了头皮针,成为临床输液的重要工具。在心内科,大剂量的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比较常见,常规的静脉留置针对血管穿刺困难者或长期需要输液及抢救危重患者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大量的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带来的频繁更换输注部位及需更及时有效的起到药理作用,常规的外周静脉置管术已满足不了。由于利用留置针进行深静脉置管术操作简便、输液种类广泛,以及能在短时间内建立安全、迅速、可靠的血管通路的同时,又可以较大地减轻护理工作量,所以在心内科已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1.
阴沟肠杆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 ,我室于 2 0 0 2年 6月从一败血症患者血液中检出 1株多重耐药的阴沟肠杆菌 ,现报道如下。1  病 例患者 ,男 ,47岁 ,汉族 ,无明显诱因 ,出现腹泻、腹痛、高热(体温 41℃ )、寒颤 ,伴右腰部疼痛、恶心及呕吐 ,无尿频、尿急、尿痛 ,无肉眼血尿 ,曾到当地医院诊治 ,以发热待查、肾绞痛收住院。查体 :T39.5℃、P84次 /min、R2 0次 /min、BP16 0 / 12 .0kPa,精神、食欲差。实验室检查 :血WBC 2 0 .2× 10 9/L、N 0 .9、L 0 .1、Hb 16 0g/L、PLT 113× 10 9/L ,尿液WBC ( +) /Hp、RBC 0~ 2 /Hp,血BUN …  相似文献   

12.
重症烧伤休克回吸收期深静脉置管留置时间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深静脉穿刺置管在重症烧伤休克回吸收期的留置时间. 方法对我科2000年9月1日~2002年9月1日2年时间,重症烧伤休克回收期内的病例进行前瞻性研究;按深静脉置管后留置时间不同,分为7 d内置管入路更换组及7 d内置管入路不更换组,比较组间导管相关性细菌定植(CAC)、导管相关性软组织感染(CAI)、导管相关性菌血症(CAB)的发生率. 结果 CAC发生率在7 d内置管入路不更换组高,差异显著,CAI、CAB的发生率在组间无显著差异. 结论重症烧伤休克回吸收期,深静脉置管留置约7 d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3.
心内直视手术深静脉留置管的细菌学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为了解心脏外科手术后深静脉置留导管和插管口周围皮肤致病菌生长情况,并研究其与医院感染关系。方法:对63例手术后患者的深静脉留置导管进行分段病原菌培养分析。结果:分段培养总阳性率19.58%,插管口周围皮肤阳性率最高(30.16%);皮下段次之(17.46%),导管尖端最低(11.11%);女性及儿童导管致病菌培养阳性率高于男性及成年患者;术后最高体温与培养阳性率呈正相关;致病菌培养表皮葡萄球菌占51.35%、G^-杆菌占16.22%、真菌占24.32%。结论:深静脉留置导管是一种侵入性诊疗措施,直接造成严重感染的并不多,却是机体重要的病原菌来源;应尽量缩短留置时间,加强无菌操作及局部护理。  相似文献   

14.
留置尿管致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留置尿管致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9例患者留置尿管后致尿路感染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9例留置尿管患者中有19例发生尿路感染,感染率为38.78%;留置尿管时间在1~10 d、11~20 d、21~30 d、>30 d的感染率分别为20.00%、30.77%、37.50%、69.23%;尿培养中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最为常见,其他依次为粪肠球菌、白色念珠菌、阴沟肠杆菌等。结论导尿术、留置尿管持续的时间、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是导致尿路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针对各种相关因素,采取有效地预防措施,可降低感染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留置气囊尿管致尿道损伤的处理方法。方法对20例行留置气囊尿管致尿道损伤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及随访。结果所有患者顺利止血、排尿通畅,尿流率测定均>15 ml/s。结论该处理措施有效可行,为患者减轻了痛苦。  相似文献   

16.
武丽 《医药与保健》2014,(1):110+103
目的观察深静脉置管术并发症的处理及护理要点。方法自2011年1月-2013年1月在普外科共102例患者实施深静脉置管,重症胰腺炎25例、胃肠道手术63例、胆管癌8例、大面积烧伤患者6例。置管时间最长者28天,最短者3天。结果 2例发生局部感染、3例发生置管后阻塞。结论深静脉置管在胃肠外高价营养、中心静脉压监测、危重病人抢救等方面已广泛应用并逐步扩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就观察深静脉置管术并发症的处理及护理要点的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马波 《中国保健营养》2012,(10):1490-1491
目的对比临床路径护理和常规护理对长期深静脉留置透析导管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本次实验对象为我院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长期深静脉留置透析导管患者68例,其中34例护理工作为一般临床护理作为对照组,34例患者临床护理为临床路径护理,作为实验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舒适度、并发症。结果实验组患者舒适度更高,与对照组比较p<0.05;实验组患者并发症更少,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对长期深静脉留置透析导管患者给予临床路径护理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可以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导管留置期间更加舒适。  相似文献   

18.
1 病例 患者,女,28岁,于2003年7月在我院产科行会阴侧切术分娩一男婴,产后母婴健康良好,于产后第3天出院.产后第8天,因发热在某诊室静脉滴注青霉素治疗3 d,高热不退,于2003年7月25日来我院妇科就诊.体检:T39.6℃,咽喉红肿、吞咽困难、精神萎靡.血WBC 27.6×109/L、N 0.82、L 0.12、M 0.06、Hb 80 g/L、RBC 3.05×1012/L.住院当天,在静脉滴注头孢菌素治疗的同时,我们对该产妇抽血进行细菌培养,第2天见有G 杆菌生长,疑为污染,重新培养,分离出相同G 杆菌,鉴定为干燥棒杆菌.  相似文献   

19.
高燕  黄宝瑛 《健康大视野》2006,14(12):118-118
导尿及留置导尿管是临床上诊断、治疗各种危重病人的常用护理措施之一,但长期留置导尿管的多数病人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导尿管引流不畅及尿液从导尿管渗漏等问题,且并发症较多,其中最严重的是尿路感染。2002~2005年笔者采用中药泡桐花煎服对126例留置导尿管病人预防尿路感染,再配合精心护理,取得了颇佳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1病例 患者,男,30岁,哈族.1月前受凉后出现全身酸痛,头、咽部、关节等疼痛.持续发热WBC(13.0~14.0)×109/L,中性粒细胞升高,以上呼吸道感染曾在乡镇医院治疗,给予头孢唑林、利巴韦林、能量合剂、清开灵、地塞米松治疗后,其体温接近正常,临床症状稍缓解,但近3 d来又出现体温升高至39℃及全身酸痛症状,为进一步确诊于2003年4月3日住我院内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