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小切开联合乳头括约肌气囊扩张术(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应用体会。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160例明确诊断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先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再行EPBD,然后行胆总管取石术。结果取石成功率97.5%(156/160),术后无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远期并发症发生率3.2%(5/156)。结论十二指肠乳头小切开联合气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操作简单,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疗效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内镜治疗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将36例确诊为胆总管结石梗阻所致ACST患者给予乳头开窗、退刀切开或推进切开不同术式的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及胆管取石术.结果ACST内镜治愈率为97.2%,取石成功率为100%.术后结石残余率为0.结论经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梗阻所致ACST安全、可靠、成功率高、痛苦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小切开联合气囊扩张术(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方法选择胆总管1cm以下结石病人79例,先作选择性胆管逆性插入和胆管造影,确定结石大小,根据病人乳头大小和结石直径决定乳头括约肌小切开的范围。乳头切开后,插入取石气囊取胆总管切口位置扩张切1:7,再用取石网篮套取结石并将结石拉出胆总管。结果病人一次全部取出所有结石,各有一例病人发生胆道感染和一过性血淀粉酶升高,极少部分病人术中出现少于5mL的出血和术后出现轻微腹胀、腹痛,未出现严重的出血、胰腺炎和穿孔等并发症。结论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气囊扩张术治疗1.0cm以下的胆总管结石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及球囊扩张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我院2008年10月~2011年2月收治的肝外胆管结石患者128例,随机分为两组:(1)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加内镜乳头球囊扩张术(EST+EPBD)组65例:男39例,女26例,年龄45~77岁;原发性肝外胆管结石46例,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12例,行单纯胆囊切除术后肝外胆管结石7例.在括约肌小切开后,以10~15 mm球囊扩张乳头部,然后进行相应的碎石或取石操作.(2)乳头括约肌切开组(EST组)63例:男37例,女26例,年龄33~78岁;原发性肝外胆管结石51例,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9例,行单纯胆囊切除术后肝外胆管结石3例.采用单纯乳头切开,加取石治疗.结果 EST+EPBD组取石成功率为98.46%(64/65),有1例因结石太大无法套住转开腹手术;EST组取石成功率为95.24%(60/63),有3例取石失败,原因为:1例结石大无法套住,另2例的乳头太小,而结石偏大(直径1.2~1.5 cm)、太硬难以粉碎,未能取出,安放鼻胆管引流后,家属要求外科手术,3例均外科手术取石.EST+EPBD 组与EST组的取石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EST组所需机械碎石例数均高于EST +EPBD组(9.23% vs.3.33%,P<0.01).两组近期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胰腺炎3.08% vs.1.59%、高淀粉酶血症9.23% vs.7.93%、出血1.54% vs.6.35%)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活动性消化道穿孔、出血及死亡病例.结论 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后球囊扩张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且保留了括约肌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内镜对胆总管结石取石后复发结石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经上腹部CT或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edical rehabititation center of pennsylvania,MRCP)证实、内镜下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术后胆总管再发结石48例,均经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papillotomy,EST),十二指肠乳头球囊扩张术(endoscopic papillo-sphincter balloon dilatation,EPBD)或EST+EPBD后网篮或球囊取石。结果:48例中44例经内镜取石成功,手术时间为15-56min,平均29min。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结论: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后可再发结石,经内镜再次取石是治疗EST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首选方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操作复杂,需要丰富的经验与熟练的技巧,有时存在过度切割导致十二指肠穿孔和出血的可能;而内镜下乳头柱状气囊扩张术(endoscopic balloon dilatation,EPBD)则相对简单,能够保留乳头括约肌功能,但存在术后胰腺炎发生率高的缺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及内镜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直径1.0 cm以上的临床应用和并发症的观察.方法 对102 例诊断胆总管结石、直径大于1.0 cm结石采用经内镜治疗,其中49例采用内镜下机械碎石治疗.对于多次插管导致乳头水肿、胆总管下段狭窄、泥沙样结石、碎石术后难以确定结石是否取净,有胆系感染者放置鼻胆管引流.结果 102例中89例取石成功,成功率为87.25%;一次取尽结石68例,二次取尽结石21例;单次操作时间最长154 mi n,平均约78 min;并发症发生率为12.7%,其中急性胆管炎2例,急性胰腺炎3例,结石嵌顿 3例,出血2例,穿孔2例,死亡1例.结论 内镜括约肌切开术治疗直径1.0 cm以上胆总管结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结石越大内镜操作难度越大、手术时间越长、并发症越高. 机械碎石是治疗胆总管大结石的重要手段,采用分次取石以缩短单次操作时间,结合鼻胆管引流是降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Oddi括约肌是控制胆胰管通道的重要阀门,其损伤会造成肠胆反流,引起反流性胆管炎、胆囊炎、结石再发,以及胆管癌等一系列远期并发症。胆总管结石作为临床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增高。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首选微创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其可能对Oddi括约肌造成损伤。本文对ERCP的几种主要术式(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气囊扩张术、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气囊扩张术、内镜下钛夹乳头成形术)对Oddi括约肌功能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小切开(small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SEST)联合胆道球囊扩张治疗胆总管结石疗效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4年3月-2018年12月完成的102例行治疗性十二指肠镜下行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的胆管结石住院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共102例患者有行治疗ERCP取石术,胆总管取石成功率为95%,一次性结石取净率93%。出现并发症6例术后急性胰腺炎,2例穿孔,均给予对症治疗后好转出院。结论:SEST联合胆道球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已经成为胆胰疾病诊治的重要手段,适合于肝外胆管结石、化脓性胆管炎等疾病的诊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对胆石症术后患者的诊治价值。方法:对185例胆石症术后患者行ERCP明确病因后,胆管结石行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后取石;怀疑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SOD)者行乳头小切开;胆漏患者行ENBD(鼻胆管引流)或ERBD(胆道塑料支架置入)。确诊胆总管占位行ERBD或EMBE(胆道金属支架置入)。结果:182例(98%)ERCP成功。135例胆道结石成功取石。胆漏7例,5例行ENBD,2例行ERBD,SOD15例予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胆囊管结石3例,行ENBD。10例胆管肿瘤行EMBE 8例及ERBD 2例。胆总管截断2例转外科治疗。胆道系统正常10例。术后3例并发急性胰腺炎,4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总的并发症发生率4.3%。结论:内镜下ERCP能明确胆石症术后患者的病因,同时可给予相应的内镜治疗。  相似文献   

11.
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mcterotomy,EST)治疗胆总管结石具有微创性[1]优势。为患者的疾病治疗减少了手术的巨大痛苦,自1998~2006年的采用EST治疗胆总管结石232例,疗效满意。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32例男168例,女64例,年龄23~86岁,平均年龄57.9岁,单发结石22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54例胆总管结石患者施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直径〈10mm结石采用普通网篮或气囊取石;直径〉10mm结石采用碎石网篮碎石后,普通网篮或气囊取石。结果治疗成功142例,成功率92.2%。术后出现并发症15例,发生率9.7%。其中急性轻型胰腺炎11例,重型胰腺炎1例,急性胆管炎2例,乳头切开处出血1例。结论EST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并发症较少,是目前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陈永佩 《西南军医》2007,9(4):119-119
目的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LC)、术后胆总管残留结石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LC术后胆总管残留结石的临床资料。结果均由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确诊,其中通过十二指肠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取出结石5例,再次手术取石1例。结论通过应用ERCP和EST,不仅提高了LC术后胆总管结石的诊断水平,尤其为胆总管残留结石找到了微创、有效、安全的治疗途径,并为相关的护理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是在内镜下经十二指肠乳头插管注入造影剂,从而逆行显示胰胆管的造影技术,是目前公认的诊断胰胆管疾病的金标准。在ERCP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内镜下鼻胆汁引流术(ENBD)、内镜下胆汁内引流术(ERBD)等介入治疗。本文对ERCP在胆管结石、胆管癌、胆道蛔虫病、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的诊断与治疗应用的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5例经内窥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PT)治疗胆管结石。全部成功,其中4例结石排净。EPT适应症选择主要依据ERCP,为胆总管结石,良性乳头狭窄症。切口在乳头11~12点时位,EPT疗效肯定,是一种新的介入放射学治疗胆管结石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同时行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对胆总管结石的诊断与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经B超检查诊断为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先行ERCP检查,再行内镜下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结果:98例中ERCP准确诊断胆总管结石96例,怀疑胆总管结石1例,未发现异常1例,其确诊率为97.9%,96例EST后采取网篮取石、球囊取石和机械碎石网篮取石成功,1例失败.结论:ERCP对胆总管结石诊断价值较高.EST是一种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十二指肠镜及胆道镜"三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自2015年10月至2017年6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6例。常规组患者行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T形管引流术(OC+OCH+TD)治疗,观察组患者行术中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RCP+EST+LC)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腹腔引流时间及视觉模拟评分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6.1%(9/56),低于常规组的26.8%(15/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CP+EST+LC"三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手术成功率高,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18.
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并行胆总管结石取石术,主要用于治疗胆总管结石、乳头狭窄和重症胆管炎,是治疗胆总管的新技术,其特点是安全、微创,具有痛苦轻、创伤小、并发症少、康复快、免于开腹等优点。我院于2002年4月至2005年5月成功完成ERCP及EST 283例,其中221例胆总管结石,行EST取石或鼻胆管引流,经精心治疗和护理,取得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治疗性ERCP因创伤小、并发症少,部分替代了外科手术,成为治疗胆总管结石(Common Bile Duct Stones,CBDS)的主要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terotomy,EST)和内镜下气囊扩张取石术(Endoscopic Ballon Dilation,EBD)。我院近年对90例CBDS患者分别行EST、EBD,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对胆总管结石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14 2例临床怀疑有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先行ERCP检查 ,再经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结果 本组 14 2例 ,ERCP准确诊断胆总管结石 12 8例 ,怀疑结石 3例 ,其余 6例未发现异常 ,漏诊 5例 ,其诊断结石的准确率为 90 .1% ( 12 8/14 2 )。EST取石成功 12 9例 ,失败 4例 ,成功率为 96.9%。采用取石网篮、取石球囊和机械碎石网篮取石。结论 ERCP对胆总管结石有较高的诊断价值。EST是一种诊疗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