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 对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采用后路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研究共选择收治的76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作为研究资料,均为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对患者编号后随机分组,对照组采用前路手术治疗方式,观察组采用后路手术治疗方式,均为38例,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4.74%、78.95%,即观察组患者疗效更佳,P<0.05;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Cobb角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obb角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采用后路手术治疗具有较高的治疗效果,是改善患者症状的重要手段,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治疗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MSF)的效果。方法回顾2009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48例胸腰椎MSF患者,其中男性34例,女性14例;年龄19~53岁,平均37.4岁。道路交通伤26例,高处坠落伤18例,直接暴力伤、砸伤4例。采取后路椎管减压固定术28例,前路椎管减压植骨术20例,两组年龄、性别、术前合并伤、骨折类型均无显著差异。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骨折复位、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和疼痛指数等指标。结果术后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后路、前路手术治疗后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33.14±4.73)mm、(30.74±3.83)mm、后凸角为(5.31±2.51)°、(5.48±2.41)°,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但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在神经功能上,治疗后后路、前路感觉评分分别为(152.8±9)、(157.4±7),运动评分为(67.31±2.51)、(78.48±2.41),均较术前有显著差异(P0.05),而前路手术在运动功能评分上优于后路(P0.05)。在疼痛指数上,二者无显著差异。而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手术时间、出血量)除切口感染外,前路手术均劣于后路(P0.05)。结论对于胸腰段的多节段脊柱骨折,无论是目前应用广泛的后路椎管减压复位术,还是技术要求相对较高的前路椎管减压植骨术,均能取得满意的解剖学复位和神经功能恢复。前路手术能取得更好的神经功能和疼痛评分,但在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上存在劣势,应在以神经功能损伤为主时选择。  相似文献   

4.
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的前路减压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的前路减压治疗王大勇吴梅英谢宝钢胸腰段骨折脱位在脊柱损伤中占首位。对其合并脊髓损伤的治疗,近20年有了较大进展,脊髓前方或侧前方减压术被认为是切实有效的手术方法[1~3]。我们从1994年采用自行改良设计的“经椎弓根椎体后份切除术”...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研究探讨前、后路减压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12月河南中医药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前路组(35例)和后路组(35例),其中前路组患者采用经胸腹膜外入路的前路减压手术治疗,后路组患者采用经胸背部入路的后路减压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及触觉、运动评分与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 前路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明显高于后路组(t=218.60、65.37,P均<0.001);术后5周,两组患者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触觉及运动评分均明显升高,且前路组均高于后路组(t=11.90、6.817、3.273、2.676,P<0.001、P<0.001、P=0.002、P=0.009);术后3个月随访,前路组患者满意18例、较为满意15例、不满意2例,总满意度为94.29%,明显优于后路组患者的满意12例、较为满意13例、不满意10例,总满意度71.43%(Z=-2.125,P=0.034)。结论 前路减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能够更好地重建椎体高度,矫正脊柱畸形,神经恢复效果更好,患者满意度更高,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肌间隙入路(Wiltse入路)椎弓根置钉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前瞻性研究2017年1月—2019年10月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10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Wiltse入路组和常规入路组各50例.Wiltse入路组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18~60岁,平均42.2岁;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比较脊柱前、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笔者对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90例胸腰段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手术方式采用前路内固定融合治疗(42例)和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48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术后不同时间的X线评价指标、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恢复及临床疗效差异。结果后路组的手术时间(147.3±38.7)min、术中出血量(607.5±162.3)m L、手术切口长度(10.3±1.8)cm、术后住院时间(10.6±2.0)d均显著低于前路组患者(P0.05)。术前、术后即刻两组患者的前缘高度比值、Cobb角测量值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后路组术后即刻伤椎前缘高度丢失(1.55±0.17)mm、Cobb角丢失(1.26±0.72)°,均显著低于前路组(7.18±1.51)mm、(7.43±1.85)°。术前、术后后路组和前路组ASIA分布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两组ASIA神经功能恢复分布较术前均显著好转(P0.05)。末次随访时,后路组患者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优级率(77.08%)高于前路组(52.38%),良和差均显著低于前路组患者,后路组的ODI功能分布显著优于前路组(P0.05)。结论脊柱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胸腰段骨折较前路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Cobb角度丢失小,临床疗效更加可靠。  相似文献   

8.
胸腰段骨折临床上常见,常导致脊柱严重失稳和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损害.采用施行前路切除骨折椎体、椎管减压、在上下椎体间置入钛网融合器或者整块自体髂骨,并用前路钛板固定或附加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重建脊柱前、中柱的稳定性,共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并完全性或不完全性截瘫12例.  相似文献   

9.
前路减压及脊柱重建治疗胸腰段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4年1月~1995年4月我们应用Kaneda内固定装置,作侧前方椎管减压,同时一期重建脊柱治疗胸腰段骨折,共10例,经随访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男9例,女1例。年龄17~53岁。骨折按Denis分类均为爆裂B型。T12例...  相似文献   

10.
胸腰段脊柱骨折多由高处坠落伤或交通伤等强力撞击造成,近年来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因其常伴有多节段的脊柱骨折而使其症状特殊,体征表现重叠,因此早期治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我院2010年6月~2012年4月间收治的64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进行前路和后路手术治疗,现将治疗效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胸腰段脊柱骨折应用前、后路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纳入此研究中的86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于2014年2月~2015年7月期间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根据单双号方法 将其划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分别选择前路以及后路内固定方法 ,比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经过前路内固定治疗后,其Cobb角明显少于采用后路内固定治疗的对照组,同时两组神经功能恢复程度之间相比较,P<0.05,差异性有所加强,统计学意义产生.结论 胸腰段脊柱骨折采用前路以及后路内固定可进行治疗,而前路内固定的效果显著,对神经功能的恢复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比较研究经肌间隙入路与正中常规切口入路植椎弓根钉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后路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73例.经肌间隙入路25例,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龄18-62岁,平均36岁;传统后正中入路48例,男性33例,女性15例,年龄19-70岁,平均42岁.比较围手术期参数,结果:经肌间隙入路组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术后脊髓恢复情况、术后切口延迟愈合或感染情况及其他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经肌间隙入路组术中出血量、切口大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时间、术后下床功能锻炼时间、住院时间、腰围固定及术后骨折愈合均优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比较,经肌间隙入路具有术中切口小、棘旁软组织损伤小、出血少、术后功能锻炼早、骨折愈合快、术后恢复好、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分析前后路减压治疗胸腰段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5年2月住院治疗的60例胸腰段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前路组和后路组(各30例),前路组采用前路减压法治疗,后路组采用后路减压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出血量以及触觉评分、运动评分、伤椎高度、Cobb’s角。结果前路组平均术中出血量(598.3±46.1)m L,后路组(358.2±34.1)m L,前路组多于后路组(P0.05);后路组平均手术时间(201.6±21.5)min,前路组(243.8±16.8)min,前路组多于后路组(P0.05)。两组治疗前触觉评分及运动评分均无差异(P0.05)。后路组治疗后平均触觉评分为(56.4±12.2)分、运动评分为(54.4±14.8)分,前路组则分别为(76.0±14.5)分、(76.5±18.3)分,两组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前路组优于后路组(P0.05)。前路组治疗后平均Cobb’s角(44±5)°、伤椎高度(3.8±0.5)cm,后路组(31±2)°、(2.5±0.4)cm,两组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前路组相比后路组治疗后更优(P0.05)。结论前后路减压疗法各有优势,前路减压法复位效果更好,可显著解除脊髓受压情况,改善触觉、运动功能以及伤椎高度、Cobb’s角,在临床上有很大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探讨微创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Cobb角、运动能力及术后VAS评分的影响,对收治的8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微创手术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少于开放手术组(P0.05),因此认为微创手术较传统开放手术效果更好,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17.
自1981年以来,用脊柱支撑器治疗胸腰段骨折脱位14例,其中11例合并完全或不全脊髓损伤。按脊椎的三柱稳定概念,中柱破坏不稳定者7例。用压缩法及撑开法固定各7例。据生物力学分析,压缩法更符合胸腰段固定的要求,除椎体后缘严重粉碎者外,一般应选用压缩性固定。  相似文献   

18.
选择颈胸段脊柱骨折患者16例,采用后路颈胸段椎板减压椎弓根或侧块螺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术后随访6~24个月无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术后脊髓神经功能、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术后椎体前后缘高度改善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19.
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临床常见,常由于骨折块的压迫而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对于神经功能正常或者完全损伤者采用何种治疗方式最好,目前仍有争议。由于内固定器材的不断改进,前路减压固定融合越来越被提倡和推广。本院自2004年3月-2006年8月共应用侧前方人路减压、自体肋骨及减压骨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28例,经过3个月~2年的随访,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Kaneda装置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Kaneda装置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中的应用廖俊星周良安陈之白自1993年3月~1995年6月我科共进行了64例胸腰段脊柱骨折前入路Kaneda[1]重建术,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通过资料随访,总结手术治疗经验,并就脊柱前路手术在骨折治疗上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