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子宫内膜癌为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些年来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发病年龄也更趋于年轻化[1],发病机制尚未阐明。流行病学显示子宫内膜癌与代谢综合征、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增生、药物激素、月经史与生育史、吸烟与饮酒、饮食保健品等作用因素有关,本文针对以上提及的危险因素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临床医生对具有子宫内膜癌发病危险因素的人群予以早期关注。1代谢综合征糖尿病、高血压、肥胖是子宫内膜癌三联征,  相似文献   

2.
曾艳华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5):5691-5694
目的:探讨金坛市子宫内膜癌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05年12月~2011年6月在金坛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就诊并经过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癌的患者165例为病例组,同时选择528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子宫内膜癌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50岁、年龄≥61岁、BMI超重、患有高血压、患有糖尿病、月经初潮年龄≤12岁、初次分娩年龄≤20岁、一级亲属中有乳癌、子宫内膜癌、结肠癌、卵巢癌患病史与子宫内膜癌发病有关。通过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最终引入回归方程的变量为年龄≤50岁、年龄≥61岁、BMI超重、患有高血压、患有糖尿病、月经初潮年龄≤12岁、一级亲属中有结肠癌及卵巢癌患病史。结论:年龄≥61岁、BMI超重、患有高血压、患有糖尿病、月经初潮年龄≤12岁、一级亲属中有结肠癌及卵巢癌患病史是子宫内膜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年龄≤50岁是子宫内膜癌发病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3.
蓝莉  张莉萍  苏兰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11-12,15
[目的]对绝经后子宫内膜癌患者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某院2002~2010年收治的86例绝经后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病例组,同时收集86例同期体检无子宫内膜癌的绝经后妇女为对照组,对雌激素水平、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绝经年龄、哺乳年龄及生活方式等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提示:高血压、糖尿病、体重指数、雌激素水平、绝经年龄为绝经后女性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主要危险因子。而初次哺乳年龄、生育史为保护因素。[结论]重视高危因素,对高危人群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早诊断子宫内膜癌,提高治愈率及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在美国,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居第四位[1].世界各地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差异较大,也说明许多危险因素是可以纠正的,根据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机制,可分两类:雌激素依赖型和非雌激素依赖型.目前研究认为其发病与肥胖、月经生育史、激素治疗、吸烟饮酒及不良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而这些危险因素是可以通过干预加以改变的,因此为子宫内膜癌的一级预防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就相关因素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正>子宫内膜癌在发达国家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排名首位,其发病率持续上升,尽管总体生存率有所提高,但在过去20年中,子宫内膜癌的相关死亡率上升了20%~([1])。公认的子宫内膜癌危险因素包括多囊卵巢综合征、他莫昔芬药物治疗、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治疗、无生育史或不孕症、月经周期不正常、高血压、肥胖和糖尿病,但具体发病机制未完全阐明。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发病机制对识别和验证新的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流行病学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及改善预后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接收的进行子宫内膜癌筛查女性158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子宫内膜癌患者74例,收集入选者自身基本情况,包括年龄、体质量指数(BMI)、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妊娠情况、恶性肿瘤家族史等,分析自身情况对子宫内膜癌发生的影响。结果 7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年龄50~59岁、合并糖尿病、BMI≥25 kg/m~2、恶性肿瘤家族史的患者子宫内膜癌发生比例分别为58.67%、66.67%、65.88%、78.57,高于其他年龄段,无糖尿病史、BMI25 kg/m~2及有恶性肿瘤家族史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0~59岁、合并糖尿病、BMI≥25 kg/m~2、恶性肿瘤家族史均为子宫内膜癌发病重要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应针对存在相关危险因素的女性进行常规子宫内膜癌筛查,做到早期预防。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绝经前后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病相关因素、临床表现、病理组织特点、手术分期等,为需要保留生育功能年轻女性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是否绝经将65例子宫内膜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分为两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未绝经组21例,绝经组44例。结果:未绝经组和绝经组比较,临床表现、发病相关因素高血压和糖尿病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病理学分级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绝经前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其发病相关因素较绝经后少,组织分化程度高。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子宫内膜癌患者可以提高其生存率,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其分化程度高Ia期者可考虑保留生育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武汉市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5年3月武汉市接受宫腔镜+诊刮术+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的女性67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测的结果。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子宫内膜细胞学和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的相关因素。结果子宫内膜细胞学诊断结果显示,子宫内膜癌56例(8.5%)、子宫内膜非典型性增生82例(12.4%);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显示,子宫内膜癌52例(8.2%)、子宫内膜非典型性增生79例(12.4%);诊断结果基本相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子宫内膜细胞学诊断中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的危险因素为绝经、糖尿病、家族恶性肿瘤史、高血压、年龄≥40岁和体重指数≥23 kg/m~2,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40岁、体重指数≥23 kg/m~2。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组织病理学诊断中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的危险因素为绝经、糖尿病、家族恶性肿瘤史、高血压、年龄≥40岁、体重指数≥25 kg/m~2及接触过毒性放射线,独立危险因素为糖尿病、家族恶性肿瘤史、年龄≥40岁及体重指数≥25 kg/m~2。结论与组织病理学检测方法相比,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在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中均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有家族恶性肿瘤史、体重指数偏高、患有糖尿病与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年龄≥40岁的女性需要定时进行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工作,子宫内膜细胞学和组织病理学诊断的相关危险因素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流行病学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5月-2014年9月在医院进行子宫内膜癌筛查的女性127例,其中筛查出具有明确手术指征且术后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者60例,对癌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例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中年龄≥55岁39例,肥胖45例,糖尿病史41例,高血压史27例,未孕13例,恶性肿瘤病史9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肥胖、糖尿病史、恶性肿瘤家族史可能与子宫内膜癌发病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5岁、肥胖、糖尿病史、恶性肿瘤家族史为独立的高危因素。结论对年龄≥55岁、肥胖、糖尿病史、恶性肿瘤家族史的女性需常规进行子宫内膜癌的筛查以预防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临床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另选同期的52例子宫内膜增厚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子宫内膜癌组与子宫内膜增厚组的子宫内膜厚度≥10mm、绝经年龄≥55岁、合并阴道出血或排出粘液、合并高血压的比例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子宫内膜厚度≥10mm、绝经年龄≥55岁、阴道出血或排出粘液、高血压与子宫内膜癌风险呈正相关(P0.05);绝经年限、生育史与子宫内膜癌风险呈负相关(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的病理与子宫内膜增厚密切相关,子宫内膜增厚作为子宫内膜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合子宫内膜厚度≥10mm、绝经年龄≥55岁,合并阴道出血或排出粘液、高血压等危险因素,可进一步增大子宫内膜癌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用病例-对照的方法探讨了子宫内膜癌(以下简称内膜癌)发生的有关危险因素。调査内膜癌病例及对照共102对,详细了解了病例和对照的月经史、生育史、疾病史、避孕史等。发现怀孕次数少、生产次数少、月经初潮早、肥胖患内膜癌的相对危险性较大,均显示有剂量效应关系,经趋势性检验均有显著性意义。此外,髙血压、糖尿病、盆腔X线照射、刮宫、精神创伤亦可能与内膜癌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武汉市女性子宫内膜癌流行病学调查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于该院进行子宫内膜癌症状筛查的1 000例女性为研究对象。使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子宫内膜癌症状进行筛查,对所有入选研究对象的个人资料进行统计,使用化学发光分析法检测血清人附睾蛋白4 (HE4)、癌胚抗原(CEA)、糖链抗原125 (CA125)、糖链抗原199 (CA199)及甲胎蛋白(AFP)水平,并对子宫内膜癌发病相关因素与发病情况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5岁以上的人群、50岁之后绝经的人群、有恶性肿瘤家族病史的人群、12岁之前月经初潮的人群患病率较高,有妊娠史的人群大专及以上人群子宫内膜癌患病率较低(P0. 05);体质指数(BMI)≥25 kg/m~2、有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的人群,子宫内膜癌症状患病率相对较高(P0. 05);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人群子宫内膜癌发病率较低(P0. 05); HE4、CEA、CA125、CA199及AFP在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中表达水平显著较高(P0. 05);年龄、BMI、恶性肿瘤家族病史以及HE4、CEA、CA125、CA199及AFP高表达等因素均为子宫内膜癌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年龄、BMI、恶性肿瘤家族病史以及HE4、CEA、CA125、CA199及AFP高表达等因素均为子宫内膜癌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具有这些因素的女性需进行子宫内膜癌筛查,为子宫内膜癌症状的预防和早发现、早治疗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肥胖者容易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动脉硬化、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这是人所共知的.然而在女性,肥胖还与某些妇科肿瘤的发生有着密切联系.大量的临床资料表明,肥胖女性容易患子宫内膜癌,其发病率较瘦女子高,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子宫内膜癌发病因素主要与经济条件、糖尿病、高血压、肥胖、孕产、月经疾病、雌激素的影响有直接关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条件越好发病率越高.由于肥胖者与糖尿病之间常常相伴发,糖尿病多发故子宫内膜癌亦多发.肥胖者多患高血压,内分泌激素亦常紊乱.其中雌激素是诱发子宫内膜癌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1子宫内膜癌概述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器官常见的三大恶性肿瘤之一,据统计我国子宫内膜癌占妇科恶性肿瘤的20%~30%[1]。近20年来的国内外资料显示,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在西方发达国家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居妇科肿瘤的第一位。迄今为止,子宫内膜癌的病因仍然不清楚,有遗传因素,也有环境因素。大量的研究表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相关因素有:肥胖、未孕、不育、晚育、延迟绝经等;体质性因素:糖尿病、高血压、还有某些可造成体内雌激素含量增加的妇科疾病及子宫内膜增生等疾病因素;外源性雌激素的使用及遗传因素。2评定子宫内膜病…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是子宫内膜癌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规范糖尿病的预防、筛查与治疗,可减少子宫内膜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与目的:雌激素替代治疗与卵巢癌关系未明.研究表明,激素替代治疗是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因子,而生育少、肥胖则为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共同的危险因素.因此该研究分析激素替代治疗是否卵巢癌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7.
探讨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通过查阅文献,分析年龄、绝经年龄、流血前绝经时限、产次、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因素对子宫内膜癌的影响,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表现及绝经后阴道流血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分析超声检测子宫内膜厚度与子宫内膜病理诊断的关系、宫腔积液与子宫内膜病理诊断的关系。对年龄较大、肥胖、糖尿病史、恶性肿瘤家族史、子宫内膜厚度异常的女性需常规进行子宫内膜癌的筛查,以预防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肠道菌群可完成宿主生理所需的多种功能,如保护宿主免受病原体入侵,调节代谢、发育,维持免疫和神经系统的稳态。尽管肠道菌群受年龄、生活习惯、生理活动、激素水平、抗生素及放射治疗等因素的影响,但其在健康成人体内仍保持稳态。近年来,许多研究报道肠道菌群组成改变与恶性肿瘤和其他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如炎性肠病、高血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肥胖、糖尿病、结直肠癌、乳腺癌等。有文献报道子宫内膜癌发生与PCOS、肥胖、胰岛素抵抗、高血压、高雌激素水平和年龄等因素有关;肠道菌群稳态的破坏会促进肥胖、高血压、PCOS及高雌激素水平的发生,提示肠道菌群与子宫内膜癌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关联。本文总结近年来关于肠道菌群与子宫内膜癌风险因素的关联以及可能的肿瘤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为日后继续研究子宫内膜癌的新型诊断、预后和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肠道菌群可完成宿主生理所需的多种功能,如保护宿主免受病原体入侵,调节代谢、发育,维持免疫和神经系统的稳态。尽管肠道菌群受年龄、生活习惯、生理活动、激素水平、抗生素及放射治疗等因素的影响,但其在健康成人体内仍保持稳态。近年来,许多研究报道肠道菌群组成改变与恶性肿瘤和其他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如炎性肠病、高血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肥胖、糖尿病、结直肠癌、乳腺癌等。有文献报道子宫内膜癌发生与PCOS、肥胖、胰岛素抵抗、高血压、高雌激素水平和年龄等因素有关;肠道菌群稳态的破坏会促进肥胖、高血压、PCOS及高雌激素水平的发生,提示肠道菌群与子宫内膜癌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关联。本文总结近年来关于肠道菌群与子宫内膜癌风险因素的关联以及可能的肿瘤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为日后继续研究子宫内膜癌的新型诊断、预后和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活检子宫内膜增生患者术后并发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因素及病理特点,为寻找子宫内膜增生并发子宫内膜癌的可预测性因素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1年3月-2017年3月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收治的术前诊刮为子宫内膜增生并行子宫切除术的1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病理将并发子宫内膜癌的65例患者归为病例组,未并发子宫内膜癌的81例患者归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并发子宫内膜癌的独立性危险因素。结果 146例患者中并发子宫内膜癌者65例占44.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并发子宫内膜癌的相关危险因素有年龄(OR=2.937,P=0.049)、BMI(OR=2.526,P=0.050)、糖尿病(OR=2.296,P=0.041)、活检病理类型(OR=3.062,P=0.009)。存在1种危险因素的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显著高于没有危险因素的患者(OR=2.324,P=0.035),当危险因素增多至2个、3个、4个时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增高更显著(OR=3.856、P=0.017;OR=5.524、P=0.006;OR=6.859、P=0.001)。6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病理以子宫内膜样腺癌、高分化、病理分期Ⅰa期、浅肌层浸润、淋巴脉管间隙浸润阴性多见,随访期间未见死亡及复发病例。结论年龄、肥胖、糖尿病和术前活检为复杂性不典型增生可以作为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并发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因素。临床上对于年龄较大、肥胖、合并糖尿病及术前活检为复杂性不典型增生的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应警惕其并发子宫内膜癌的可能性较高,可考虑术中冷冻病理切片来进一步确定手术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