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科》2015,(4)
目的探讨阵发性房颤患者采用华法林两种抗凝方案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7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按住院编号的奇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其中观察组长期服用华法林,对照组短期服用华法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脑梗死发生率、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均为7.9%,对照组均为5.2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期服用华法林抗凝方案在防控阵发性房颤脑梗死、出血并发症等方面效果与长期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方案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大于75岁的高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围导管消融期三种抗凝方案的安全有效性。方法选取2011年7月到2013年12月行房颤导管消融治疗的高龄(>75岁)房颤患者85例,术前常规华法林抗凝后经食管超声检查排除左心耳血栓,分为三组:传统抗凝组30例,消融前停用华法林,以低分子肝素桥接,术中用普通肝素抗凝,术后桥接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过渡到单用华法林;华法林持续使用组32例,围消融期正常使用华法林,术中使用普通肝素抗凝;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组23例(达比加群组12例,利伐沙班组11例),术前、术中同传统抗凝组,术后4h开始服用达比加群或利伐沙班抗凝。比较三组抗凝方案围术期到术后3个月的出血和栓塞事件发生率及其他并发症。结果传统抗凝组住院期间新发脑梗死1例,下肢血肿7例,假性动脉瘤1例,出院后3个月内内脏出血1例,小出血事件6例;华法林持续使用组院内下肢血肿4例,出院后3个月内小出血事件4例;新型口服抗凝药物院内下肢血肿2例,出院后无小出血事件。结论高龄房颤患者行导管消融治疗,总体安全有效。与传统抗凝治疗方案对比,持续使用华法林方案或采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能进一步降低出血并发症风险,并未增加血栓栓塞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阿司匹林和不同抗凝强度的华法林对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并发症的预防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将确诊的非瓣膜病房颤患者135例,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低强度华法林抗凝组和中强度华法林抗凝组,观察三组栓塞、出血和上腹部不适的发生率.结果 低、中强度华法林抗凝组栓塞及上腹部不适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不同强度华法林抗凝组血栓栓塞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强度华法林抗凝组轻微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中强度华法林抗凝组(P<0.05);三组均无严重出血发生.结论 低强度华法林抗凝能降低非瓣膜病房颤血栓栓塞发生率,出血发生率低,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在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抗凝治疗的安全性。方法将60例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达比加群酯组(30例)和华法林组(30例),观察两组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抗凝治疗的安全性。结果达比加群酯组及华法林组均无血栓栓塞及大出血并发症发生,而少量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华法林相似,两组在血栓栓塞及出血并发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华法林组比较,达比加群酯组的D-二聚体水平减低[(0.25±0.16)mg/L vs(0.45±0.25)mg/L,P0.05],术后住院时间减少[(3.05±0.32)d vs(7.27±0.25)d,P0.05]。结论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应用达比加群酯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达比加群酯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已行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房颤患者,按应用口服抗凝药物的不同分为华法林组和达比加群酯组。收集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房颤类型、凝血及肝肾功能等基本指标。所有患者符合入选及排除标准,均于射频消融术后应用达比加群酯或华法林行抗凝治疗。对患者进行3个月随访,以血栓性终点与安全性终点为研究终点,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出血风险。结果华法林组133例,达比加群酯组98例。两组间性别、年龄、房颤类型、伴随疾病及吸烟史等无差异。与华法林组比较,达比加群酯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无差异(4.08%vs 4.51%,P0.05)。严重出血事件更低(1.02%vs 6.77%,P0.05)。达比加群酯组及华法林组均有少量出血事件发生,两组发生率无差异(31.63%vs 33.08,P0.05)。结论达比加群酯对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抗凝治疗的效果与华法林相当,但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新型抗凝药物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酯与传统抗凝药物华法林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预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门诊及病房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60例,患者均未服抗凝药,根据患者服药意愿分别纳入利伐沙班组80例(拜瑞妥,20mg,1次/d)和达比加群酯组80例(泰毕全,110mg,2次/d),选择本院同期服用华法林的房颤患者80例为华法林组,所有患者服药≥3个月,3组在年龄、性别、房颤血栓危险度评分及房颤射频消融术方面相匹配。随访3个月,比较3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非中枢神经系统性栓塞事件、出血事件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利伐沙班组和达比加群酯组栓塞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华法林组(11.3%和13.8%vs 28.8%,P=0.008),利伐他班组和达比加群酯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亦较华法林组低(10.0%和7.5%vs 21.3%,P=0.022)。华法林组皮疹发生率较利伐沙班组和达比加群组高(11.3%vs 0%和2.5%,P=0.002)。结论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酯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预防效果优于或等同于华法林,安全性亦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华法林预防瓣膜病伴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临床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观察不同抗凝强度的华法林对瓣膜病伴心房颤动 (房颤 )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的预防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将确诊为二尖瓣狭窄伴房颤患者 197例分为华法林抗凝强度国际标准化比率 (INR) 2 5~ 3 5(中等强度 ,76例 )和INR1 8~ 2 4(低等强度 ,12 1例 )两组 ,给予抗凝治疗。观察两组血栓栓塞并发症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低等强度组血栓栓塞年发生率为 0 55% ,中等强度组为 0 ,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两组病例中 96%的不良反应为出血 ,低等强度组出血不良反应的年发生率为 7% ,中等强度组为 16%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但两组中无一例为严重出血。其他不良反应为皮疹及消化道症状。结论 华法林抗凝强度INR1 8~ 3 5能明显降低瓣膜病伴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率 ,其安全性好。INR1 8~ 2 4时有一定的血栓栓塞危险 ,INR2 5~ 3 5时有一定的严重出血危险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专人随访管理对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病人服用华法林抗凝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160例持续性房颤病人,按就诊顺序编号分为管理组和对照组,各80例,分别接受专人随访管理和普通随访,记录12个月中各组病人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比较两组病人华法林服用剂量和华法林抗凝治疗的达标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管理组病人服用华法林平均剂量、INR首次达标后监测次数、INR全程监测频次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INR首次达标天数、INR达标所需监测次数、平均INR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连续随访12月期间,在第1月、第3月、第4月、第7月、第9月、第11月和第12月两组病人INR达标情况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管理组病人缺血性卒中、皮肤黏膜出血、牙龈出血、鼻出血、血尿、消化道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发生颅内出血和死亡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持续性房颤病人服用华法林专人负责的随访管理可以减少病人华法林服用剂量和INR监测频次,提高华法林抗凝效果,降低血栓栓塞和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华法林抗凝治疗老年非瓣膜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9月~2013年9月间收治的老年非瓣膜房颤患者54例,随机分为华法林组和阿司匹林组,比较两组终点事件及出血发生情况。结果华法林组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两组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华法林抗凝治疗老年非瓣膜房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比较华法林与拜阿司匹林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的疗效及安全性,以明确NVAF患者抗栓治疗的最佳选择。方法:根据国际指南中关于NVAF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的建议,入选120例NVAF患者,随机均分为华法林组(目标INR 2~3)与阿司匹林(100mg/d)组,比较两组脑梗塞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华法林组脑梗塞发生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1.67%比8.33%,P<0.05)。华法林组7例(11.67%),阿司匹林组6例(10.00%)发生出血,华法林组出血发生率高于阿司匹林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均无严重岀血情况。结论:华法林抗凝效果明显,可以安全、有效地减少和防止脑梗塞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利伐沙班用于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将接受房颤射频导管消融的患者分为利伐沙班组(57例)和华法林组(100例)。利伐沙班组:房颤导管消融术后给予10 mg,2次/d或20 mg,1次/d口服,服用1个月后根据不同临床情况调整剂量,给予10 mg 1次/d或20 mg 1次/d再服用1个月。华法林组:房颤导管消融术后给予华法林3~6 mg/d,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剂量,控制INR在2.0~3.0,共服用2个月。所有患者从抗凝开始到抗凝结束选用同一种抗凝药物。结果 基线水平的比较除性别外其他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有效性及安全性比较:华法林组和利伐沙班组均未发生血栓栓塞事件(死亡、脑栓塞、肺栓塞、体循环栓塞)。两组均无大出血事件发生;不明显出血事件利伐沙班组为5%(3/57)、华法林组为11%(11/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口服利伐沙班用于血栓栓塞低、中危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术后抗凝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并发永久性房颤(PAF)患者接受华法林和阿司匹林两种抗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02例CHF并发PAF患者,根据抗栓治疗方案分为:华法林组(46例)和阿司匹林组(5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梗死、外周动脉栓塞和颅内出血、胃肠道出血、泌尿系出血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与阿司匹林组相比,华法林组的TIA(23.21%比13.04%)、脑梗死(28.57%比10.87%)、外周动脉栓塞(33.93%比17.39%)的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或0.01);而两组患者颅内出血、胃肠道出血、泌尿系出血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均0.05)。华法林组的猝死率发生率高于阿司匹林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华法林能降低充血性心衰并发永久性房颤患者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但不增加出血性事件发生率及猝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研究利伐沙班与华法林预防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消融术后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符合标准的226例房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房颤导管消融治疗。治疗组108例导管消融术后口服利伐沙班15 mg/d或20 mg/d,对照组118例术后给予华法林抗凝,华法林均是3 mg/d起始,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调整华法林剂量。两组患者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栓塞发生率、死亡率和出血发生率。结果两组均无栓塞及死亡发生。两组均无大出血及脑出血事件发生,轻度出血事件治疗组与对照组无差异(7.4%vs 8.5%,P0.05)。结论与华法林相比,利伐沙班预防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患者栓塞事件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14.
非瓣膜病房颤的华法林抗凝治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华法林对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进行抗凝治疗,观察其抗栓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服用华法林.从3.0mg。1次/d开始.根据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调整华法林剂量.低抗凝强度组患者(46例)INR为1.5~2.1.标准抗凝强度组患者(66例)INR为2.2~3.0.两组均持续服药,随访1~4年.观察有无血栓栓塞事件及出血并发症。结果:低抗凝强度组中有1例发生脑栓塞,当时INR为1.5.栓塞年发生率为2.2%;标准抗凝强度组无栓塞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服用华法林期间.低抗凝强度组1例肉眼血尿,出血年发生率为2.2%;标准抗凝强度组发生皮肤黏膜出血4例.牙龈出血3例,球结膜出血1例.出血年发生率为12%。当时的INR除3例为〉3.其余均在2.6~3.0之间,未发生严重大出血.低抗凝强度组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标准抗凝血组(P〈0.05)。结论: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目标INR值在1.5-3.0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危消化内镜干预对服用华法林患者的临床安全性。方法入选服用华法林同时需行高危内镜操作的患者148例,术后分为早期复用抗凝组73人(术后8 h内恢复抗凝治疗)和延迟复用抗凝组75人(术后第3天恢复抗凝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出血发生率和血栓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没有统计学差异(9.59%vs.4.00%,P=0.304),早期恢复抗凝治疗出血风险的OR值为1.28,延迟恢复抗凝血栓事件发生率较高(12.00%vs.2.74%,P=0.031),延迟恢复抗凝血栓风险的OR值为3.83。结论对于服用华法林的患者,高危消化内镜术后8小时内恢复抗凝治疗可以降低血栓发生风险,而出血风险增加相对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加拿大学者Douketis等在最近的一项大型临床病例对照研究中发现,长期的服用他汀类药物可能会降低服用华法林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出血的危险性。作者跟踪随访了16618例在1994年4月1日至2001年12月31日期间因房颤服用华法林的患者(年龄≥66岁),这其中有1518例最终因上消化道或颅内出血而住院,其余15100例无出血症状。作者按照服用华法林时间的长短分为三组:长期服用华法林组(时间≥6个月)、近期服用华法林组(时间<6个月)和任何时间曾服用过华法林组。结果显示,长期服用华法林(≥1年)与低出血危险性相关(OR0·80,95%CI0·66~0·97),而近期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高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行导管消融治疗围术期有效而安全的抗凝方案.方法 选取射频消融治疗的高龄(>75岁)房颤患者15例(高龄组),术前服用华法林;同期<75岁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患者15例(非高龄组),根据栓塞风险服用华法林或阿司匹林治疗.术中均用肝素抗凝;高龄组术后以低分子肝素过渡,第3天开始服用华法林,非高龄组术后从第1天开始华法林与低分子肝素重叠应用3d;院外两组服用华法林抗凝3个月.3个月后根据CHADS2评分服用阿司匹林或华法林治疗.门诊随访至少12个月,比较两组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6个月内出血和栓塞事件发生率及术后3、6、12个月24 h动态心电图记录心律失常情况.结果 术前高龄组与非高龄组PT-INR值(1.58±0.32对1.37±0.44,P>0.05),术后INR达标天数[(11.73±3.29)d对(9.71±3.63)d,P>0.05];左心房内自发显影情况[3例(20.00%)对4例(26.67%),P>0.05];出血并发症(0对6.67%,P=0.05)、栓塞事件发生率(6.67%对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术后3、6、12个月心律失常复发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龄房颤患者行导管消融治疗术前需严格抗凝并排除心房血栓;术中抗凝与常规用药相同;术后延迟加用华法林治疗同样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低剂量利伐沙班与华法林对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病人的抗凝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66例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病人,随机分成低剂量利伐沙班组(33例)及华法林组(33例)。低剂量利伐沙班组给予10 mg/d利伐沙班;华法林组华法林的起始剂量为1.25~2.50 mg/d,根据监测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剂量,目标INR为2.0~3.0。观察治疗1、3、6、9个月后2组Hb、RBC、PLT、凝血酶原时间(PT),并比较2组出血事件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新发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评价被动就诊率。结果 2组病人时间主效应和治疗方法主效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时间和方法的交互作用不显著(P0.05)。低剂量利伐沙班组内脏/颅内出血和新发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均为0,华法林组内脏/颅内出血和新发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均为3.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组皮肤/黏膜出血、血尿、黑便、呕血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组的被动就诊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病人在预防缺血性脑卒中选择口服抗凝药时,低剂量利伐沙班具有和华法林相似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高龄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长期运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经我院确诊的高龄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60例(75~86岁)。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方法)和研究组(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方法),各30例。对两组的终点事件发生率以及出血率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研究组终点事件发生率(脑卒中发生率、短暂性脑缺血发生率、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龄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65岁以上老年患者口服华法林抗凝的安全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对65岁以上老年患者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安全性.方法 对2003年1月-2007年11月具有华法林抗凝适应证的65岁以上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随访.结果 ①201例具有华法林抗凝适应证的患者,服用华法林98例,其中发生出血并发症14例(14.3%),患者出血时国际标准化比值(INR)>3.0者8例(57.1%).在INR<2.0的出血患者中75%合并有出血潜在的基础疾病或合并用影响华法林抗凝作用的药物.②201例患者中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98例,其中具有华法林抗凝指征并接受抗凝治疗者42例(42.86%).结论 65岁以上具有华法林抗凝适应证的老年患者口服华法林时,应密切监测有无出血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