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V)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是登革热的病原体.根据抗原性不同,可将登革病毒分为1、2、3、4 四个血清型.登革病毒感染(dengue virus infect,DVI)可引起登革热(dengue fever,DF)和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e fever,DHF),后者死亡率较高.登革热是一种热带传染病,主要由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为传播媒介,其传染性仅次于艾滋病和非典.1779年印度尼西亚雅加达首次发生登革热流行,1869年由英国伦敦皇家内科学院命名为登革热.  相似文献   

2.
登革热(dengue fever,DF)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患者人数最多的虫媒传染病.我院曾收治DF患者125例,所有患者均有发热表现.针对登革热患者发热的特点,实施了有针对性的观察和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黄俊琪 《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9):3464-3465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可引起登革热(denguefever,DF)、重症的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DHF)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 shock syndrome,DSS)。每年世界上有1亿人受到DENV感染,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全球温暖化,DF疫情日益严重,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1]。DF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清楚,相关假说有:病毒亲嗜性、病毒毒力学说、宿主的易  相似文献   

4.
1978年以来,我国南部发生多次登革热(dengue fever,DF)流行,其中以1980年海南岛发生的流行波及范围最广,发病人数43万余人。DF的临床特点为突起发热,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痛,颜面湖红,皮疹,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部分有出血倾向,严重者可出现各种出血表现、休克和昏迷。先后已从病人血中和疫区伊蚊中分离出登革Ⅳ、Ⅰ、Ⅲ和  相似文献   

5.
登革热          下载免费PDF全文
《疾病监测》2009,(7):552-552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登革病毒引起、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骨髓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应做好疫情监测,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控制扩散。  相似文献   

6.
登革热(dengue fever,DF)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经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登革热以高热、剧烈头痛、肌痛、关节痛、皮疹、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发病率高,传播迅速,具有大规模流行的特性。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旅游事业发展,流行范围逐渐扩大,流行频率不断上升。登革热已成为世界上分布较广、发患者数最多、危害较大的虫媒病毒病。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首次间接免疫荧光法证实输入性登革热病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登革热(DF,Dengue,fever)是一种全球性急性虫媒传染病,由登革热病毒(DV,Dengue,virus)引起。登革热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60个国家及地区,以东南亚国家最为严重。我国自1978年广东省佛山登革热暴发以来,共发生13次流行。浙江省以前尚未证实有登革热病例。2003年,我们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登革热抗体(以下简称IFAT),发现了2例输入性病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李觅  缪明慧 《当代护士》2017,(12):161-162
正登革热(dengue fever,DF)是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V)经蚊媒传播引起的一种急性虫媒传染病,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及骨关节剧烈酸痛、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减少等[1];其发病多、危害大,主要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流行。在世界上分布很广泛,发病人数居虫媒传染病之首[2]。随着经济和旅游行业的发展以及人口基数的不断增长,该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2016年5  相似文献   

9.
登革热是登革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是世界上蔓延速度最快的虫媒病毒感染疾病,WHO根据临床表现把登革热分为典型登革热(Dengue fever,DF)、登革出血热(Dengue haemorrhagic fever,DHF)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 shock syndrome,DSS)三型。登革热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严重威胁全球25亿人口的健康,每年有超过5000万人感染登革热。今年6月份以来,我国广东省登革热疫情呈暴发式增长,截至2014年10月10日零时,广东省卫计委最新通报显示全省共有20个地级市报告登革热临床诊断和实验室确诊病例27593例,较去年同期上升2610.51%,引起国人广泛关注。本文就该病毒的结构、生物学特性、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和实验室检查等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
登革热(dengun fever,DF)、登革出血热(dengun hemorrhagic fever,DHF)是由登革病毒(dengunvirus,DV)引起的一种古老而有广泛分布的急性虫媒传染病,近年来在热带、亚热带国家及我国的广东、广西、海南及台湾地区时有暴发流行。由DV导致的隐性感染、DF、DHF、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n shock syndrome,DSS)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已有98个国家和地区流行DF和DHF。现仅就DF和DHF的研究情况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蚊媒性传染病登革热在全球呈现快速蔓延和上升流行趋势,但目前仍没有特异性的治疗药物和有效疫苗应用于临床.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治疗性抗体的研发面临抗体依赖性增强效应(antibody dependent enhancement,ADE)等方面的阻滞.本文就目前DENV治疗性抗体主要靶向表位及ADE等基础研究进行综述,为治疗性抗体和疫苗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向浩 《临床检验杂志》2006,24(2):156-157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V)所致的一组虫媒性传染病,传播媒介主要是埃及伊蚊。感染DV后可发生登革热(Dengue fever,DF)、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fever,DHF)、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 shock syndrom e,DSS)。DV有4种血清型,即DVⅠ、Ⅱ、Ⅲ、Ⅳ型。DV引起的感染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特别是东南亚、西太平洋、中南美洲、非洲,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是最为严重的一种虫媒病毒性疾病[1]。全球有100多个国家有该病发生,每年约5 000万人感染,50万人需入院治疗,病死率高达5%[2]。DV感染机体后可呈现两种不同的…  相似文献   

13.
登革休克综合征(DSS)是登革热的严重类型,病死率高。根据DSS的发病机理,选用了复方丹参注射液(复丹液)抢救重症DSS 15例,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1.病例选择:在登革热流行季节,流行地区发病(或曾到过疫区)。突然持续高热伴全身骨、肌肉剧烈疼痛,皮疹、出血等,神志改变(烦躁、嗜睡或昏迷),面色苍白或紫绀,四肢冰凉,血压下降或测  相似文献   

14.
龚震宇 《疾病监测》2012,27(7):588-588
登革热是一种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的由蚊虫传播的传染病.最近,登革热在城市和半城市地区逐渐增多,已经成为主要的国际性公共卫生关注问题. 1 全球登革热疾病负担 近10年来,全球登革热发病率急剧上升.目前,全球40%的人口(约25亿人)生活在感染登革热的危险环境中.WHO新近估计全球登革热每年感染者达5000万至1亿.  相似文献   

15.
地中海斑疹热(Mediterranean spotted fever,MSF)是一类由康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conorii)引发的感染性疾病,出现2个及以上器官功能障碍或死亡者为严重MSF病例。据报道,严重MSF病例主要由R conorii conorii与R conorii  相似文献   

16.
登革热(Dengue fever)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分布最广,发病最多,危害较大的一种虫媒病毒性传染病。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高热、头痛,肌肉、关节、骨疼痛,皮疹及浅表淋巴结肿大等。1978年在广东佛山发生我国建国后首次登革热流行,其后在我国的广东、海南、广西和福建等地区相继发生本病的流行;进入90年代后期,在上述地区的流行有上升和扩散趋势。深圳自成立经济特区以来一直没有发现登革热病例,2001年12月18日,深圳市某医院首次报告疑似登革热病例,我们立即进行了全面调查和处理,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2型登革热患者出血的危险因素,为重症登革热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析2015年广东省潮州市登革热流行期间我院所有2型登革热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相关实验室检查等,根据是否出血分为出血组与非出血组,进行比较分析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350例2型登革热患者中有35例(10%)出现腔道出血,与无出血组比较,出血组中男性比例更高(68.6%vs.46.3%,P<0.05),胸闷、呕吐比例均明显高于无出血组(20.0%vs.5.7%,P<0.01;34.3%vs.18.7%,P<0.05),血小板明显降低[(60.26±48.97)×109/L vs.(87.39±44.22)×109/L,P<0.01],APTT明显延长[(41.05±10.52)s vs.(36.03±7.80)s,P<0.01];在校正其他影响因素后发现,男性是本次2型登革热患者出血的独立相关因素(OR=0.468,95%CI:0.217~1.011,P<0.05)。结论 2型登革热患者出血倾向有性别易感性,男性是本次2型登革热患者出血的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重症登革热患者的护理过程,为提高重症登革热的护理质量提供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21例重症登革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椐重症登革热患者的临床特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 121例重症登革热患者老年及二次感染患者增多,都有明显的中毒症状,以血小板减少(94%),白细胞减少(82%),明显的出血倾向为主,其中并发严重出血63例(52.1%),发生休克66例(54.5%)。并发急性心肌炎56例(46.3%)。结论针对重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重点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到及时干预,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疾病的治愈率,重视出院后的健康教育,预防再发感染。  相似文献   

19.
Scrub typhus infection is an important cause of acute undifferentiated fever in South East Asia. The clinical picture is characterized by sudden onset fever with chills and non-specific symptoms that include headache, myalgia, sweating and vomiting. The presence of an eschar, in about half the patients with proven scrub typhus infection and usually seen in the axilla, groin or inguinal region, is characteristic of scrub typhus. Common laboratory findings are elevated liver transaminases, thrombocytopenia and leukocytosis. About a third of patients admitted to hospital with scrub typhus infection have evidence of organ dysfunction that may include respiratory failure, circulatory shock, mild renal or hepatic dysfunctio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volvement or hematological abnormalities. Since the symptoms and signs are non-specific and resemble other tropical infections like malaria, enteric fever, dengue or leptospirosis, appropriate laboratory tests are necessary to confirm diagnosis. Serological assays are the mainstay of diagnosis as they are easy to perform; the reference test is the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 for the detection of Ig M antibodies. However in clinical practice, the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is done due to the ease of performing this test and a good sensitivity and sensitivity when compared with the IFA. Paired samples, obtained at least two weeks apart, demonstrating a ≥ 4 fold rise in titre, is necessary for confirmation of serologic diagnosis. The mainstay of treatment is the tetracycline group of antibiotics or chloramphenicol although macrolides are used alternatively. In mild cases, recovery is complete. In severe cases with multi-organ failure, mortality may be as high as 24%.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登革热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潮州登革热暴发期间潮州中心医院就诊的528例登革热患者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数据,并与普通人群进行对比,同时比较普通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和重症登革热各项指标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均为登革热病毒Ⅱ型感染,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皮疹、肌肉酸痛、淤斑、出血、呕吐、腹泻。登革热组患者白细胞(WBC)、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P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HO)、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与普通人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登革热患者中普通登革热患者491例(93.0%),登革出血热22例(4.2%),重症登革热15例(2.8%)。重症登革热组患者WBC、PLT、ALT、AST、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水平与普通登革热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ALT、AST、CK、CK-MB、LDH在登革出血热组和重症登革热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登革热患者多项实验室指标均可表现出不同程度异常,综合分析这些数据可以辅助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对登革热病毒感染的控制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