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硫酸化八肽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 octapeptide,CCK-8)对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大鼠滑膜细胞株RSC-364核因子κB的影响,以及CCK-A/B受体是否参与这一过程。方法:实验于2003-02/2004-02在河北医科大学法医学教研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完成。取大鼠滑膜细胞株RSC-364经肿瘤坏死因子α(10 μg/L)、sCCK-8(10-8,10-7,10-6 mol/L)、CCK受体拮抗剂丙谷胺及溶剂单独或联合应用孵育:①孵育3h,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细胞CCK-A受体及CCK-B受体mRNA的表达。②孵育1h,用电泳迁移率检测核因子κB相对活性。③孵育30 min,用Western blot检测胞浆IκB蛋白表达的相对水平。结果:①细胞CCK-A受体及CCK-B受体mRNA的表达:RSC-364细胞固有表达CCK-A/B受体,肿瘤坏死因子α(10 μg/L)可使CCK-A受体和CCK-B受体mRNA的表达分别上调148%和173%(P<0.01)。肿瘤坏死因子α和CCK-8(10-8~10-6 mol/L)联合孵育细胞,CCK-A受体和CCK-B受体mRNA表达与肿瘤坏死因子α组相比分别增高47%,56%,30%和57%,13%,24%(P<0.05,0.01)。②核因子κB相对活性:肿瘤坏死因子α组明显高于对照组(294.45±36.48,0,P<0.01);肿瘤坏死因子α CCK-810-8,10-7,10-6 mol/L组高于肿瘤坏死因子α组(470.69±56.76,489.37±64.95,558.90±74.15,P<0.05,0.01);CCK-8的作用可被丙谷胺减弱(400.79±39.06)。③IκB蛋白表达的相对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组明显低于对照组(139.43±30.76,220.79±34.58,P<0.01),肿瘤坏死因子α CCK-810-8,10-7,10-6 mol/L组低于肿瘤坏死因子α组(95.26±8.54,84.15±8.77,63.28±16.13,P<0.05),并可被丙谷胺所抑制(137.22±20.33,P<0.01)。结论:CCK-8对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RSC-364核因子κB活性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并能降低IκBα蛋白水平,提示CCK-8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过程中可能具有调控作用,此作用可能通过滑膜细胞上的CCK受体实现。  相似文献   

2.
背景青藤碱是从中药青风藤中提取的生物碱单体,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方面,具有较明确的疗效,但其治疗机制尚不清楚.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青藤碱体外作用对佐剂性关节炎(adjuvant arthritis,AA)大鼠滑膜细胞核因子-κB(NF-κB)活性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mRNA、白细胞介素1β(IL-1β)mRNA、白细胞介素10(IL-10)mRNA的影响,以阐明该药治疗RA的可能机制.设计以细胞为研究对象,分组对照的重复测量设计.单位一所军医大学医院的中医科和烧伤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2-03/2002-10在全军烧伤研究所实验室完成.实验动物为健康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25只.以AA大鼠为模型,收集滑膜细胞,依次作如下分组正常对照组,AA组,AA+青藤碱30 mg/L组,AA+青藤碱60 mg/L组,AA+青藤碱120 mg/L组.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法测NF-κB的活性,反转录PCR检测TNF-α mRNA,IL-1β mRNA,IL-10 mRNA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不同剂量的青藤碱体外作用对后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细胞NF-κB活性,TNF-1β mRNA,IL-1β mRNA及IL-10 mRNA的对比结果.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A后滑膜细胞内NF-κB活性与TNF-α mR-NA,IL-1β mRNA,IL-10 mRNA的表达均显著升高,分别为17±6,0.570±0.047,0.730±0.093,0.683±0.081(t=2.71~4.07,P<0.05).经青藤碱作用后,NF-κB活性的变化趋势与TNF-α mRNA,IL-1 mRNA的相关性较好(r=0.810,P<0.001;r=0.562,P<0.05),与IL-10 mRNA无统计学上的相关性,青藤碱在一定的浓度范围(30~120 mg/L)内呈浓度依赖性抑制NF-κB活性与TNF-α mR-NA,IL-1β mRNA的表达,而对IL-10 mRNA的抑制效应与浓度无关.结论青藤碱可能通过抑制NF-κB活性而降低滑膜细胞内TNF-α mR-NA及IL-1β 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背景:类风湿关节炎的滑膜病变具有类肿瘤样生长的特点,表现为滑膜组织的肥厚增生,血管翳形成,对关节周围的组织产生侵蚀和破坏。在滑膜类肿瘤样病变的发展过程中有多种炎性因子和生长因子的参与,其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舌对滑膜炎症的发展及滑膜血管翳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的:同步观察胶原性关节炎大鼠不同时间点的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与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变化,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性。 设计:随机分组设计、动物实验。 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 材料:实验于2003—07/1l在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实验室完成。选择13龄45~50d的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胶原性关节炎模型组30只。 方法:采用10mg牛Ⅱ型胶原与5mL完全福氏佐剂研磨后,以每只100μL从大鼠尾根部皮内注射免疫,于2ld后按上述方法和剂量再次重复免疫制作大鼠胶原性关节炎模型。依据关节红肿程度和范围及关节肿大和变形情况进行关节炎指数积分评定,关节炎指数积分越高,关节炎症状越严重。正常对照组于25d断头取血,胶原性关节啖模型组于免疫(造模)后25,30,35,40,45d分别断头取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胶原性关节炎大鼠不同时间点的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滑膜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观察其发病时间与滑膜新生血管形成、关节炎指数积分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之间关系。用直线相关分析法分析肿瘤坏死因子α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之间的关系,用等级相关分析法分析关节炎指数积分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肿瘤坏死因子α之间的关系。 主要观察指标:胶原性关节炎发病时间与关节炎指数积分的关系,与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及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关系,胶原性关节炎大鼠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与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相关分析。 结果:纳入动物4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随着胶原性关节炎发病时间的延长,滑膜新生血管逐渐增多、滑膜增厚、关节炎指数积分逐渐增加、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也随之升高;其关节炎指数积分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535,P〈0.05),与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虽有相关增高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r=0.37l,P〉0.05)。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893,P〈0.01)。 结论:肿瘤坏死因子α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炎症反应,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细胞因子网络中起重要作用,二者相互可能具有影响,相互促进,充当恶性网络循环的调控作用;是介导类风湿关节炎发生和发展以及骨质侵蚀、致残的众多因子中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4.
背景:青藤碱是从中药青风藤中提取的生物碱单体。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方面,具有较明确的疗效,但其治疗机制尚不清楚。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青藤碱体外作用对佐剂性关节炎(adjuvant arthritis,AA)大鼠滑膜细胞核因子-κB(NF-κB)活性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 mRNA、白细胞介素1β(IL—1β)mRNA、白细胞介素10(IL-10)mRNA的影响,以阐明该药治疗RA的可能机制。设计:以细胞为研究对象,分组对照的重复测量设计、单位:一所军医大学医院的中医科和烧伤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2—03/2002—10在全军烧伤研究所实验室完成。实验动物为健康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25只。以AA大鼠为模型,收集滑膜细胞,依次作如下分组:正常对照组,AA组,AA+青藤碱30mg/L组,AA+青藤碱60mg/L组,AA+青藤碱120mg/L组。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法测NF—κB的活性,反转录PCR检测TNF-α mRNA,IL—1β mRNA,IL—10 mRNA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不同剂量的青藤碱体外作用对后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细胞NF—κB活性,TNF—1β mRNA,IL—1β mRNA及IL—10 mRNA的对比结果。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A后滑膜细胞内NF—κB活性与TNF—α mR—NA,IL—1β mRNA,IL—10 mRNA的表达均显著升高,分别为17&;#177;6,0.570&;#177;0.047,0.730&;#177;0.093,0.683&;#177;0.081(t=2.71—4.07,P&;lt;0.05)。经青藤碱作用后,NF—κB活性的变化趋势与TNF—α mRNA,IL-1 mRNA的相关性较好(r=0.810,P&;lt;0.001;r=0.562,P&;lt;0.05),与IL-10 mRNA无统计学上的相关性,青藤碱在一定的浓度范围(30~120mg/L)内呈浓度依赖性抑制NF—κB活性与TNF—α mRNA,IL—1β mRNA的表达,而对IL—10 mRNA的抑制效应与浓度无关。结论:青藤碱可能通过抑制NF—κB活性而降低滑膜细胞内TNF-α mRNA及IL—1β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丹参对类风湿关节炎(RA)成纤维样滑膜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抽取RA患者关节液进行体外培养分离滑膜细胞,在细胞培养至3~5代时,给予丹参处理,在处理48h后收集培养上清,ELISA检测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当丹参浓度依次以0,6.25,12.5,25,50,100mg/L递增时,TNF-α浓度分别为(161.68±7.55)pg/ml、(161.68±8.79)pg/ml、(163.49±25.68)pg/ml、(137.33±35.98)pg/ml、(81.32±22.84)pg/ml和(86.89±28.48)pg/ml。丹参浓度为50mg/L和100mg/L时,与加入丹参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和0.004)。结论丹参可以抑制RA滑膜细胞TNF-α的分泌,并且这一抑制作用可能是其用于RA治疗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背景:类风湿关节炎的滑膜病变具有类肿瘤样生长的特点,表现为滑膜组织的肥厚增生,血管翳形成,对关节周围的组织产生侵蚀和破坏。在滑膜类肿瘤样病变的发展过程中有多种炎性因子和生长因子的参与,其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滑膜炎症的发展及滑膜血管翳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的:同步观察胶原性关节炎大鼠不同时间点的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与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变化,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性。设计:随机分组设计、动物实验。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3-07/11在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实验室完成。选择日龄45~50d的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胶原性关节炎模型组30只。方法:采用10mg牛Ⅱ型胶原与5mL完全福氏佐剂研磨后,以每只100μL从大鼠尾根部皮内注射免疫,于21d后按上述方法和剂量再次重复免疫制作大鼠胶原性关节炎模型。依据关节红肿程度和范围及关节肿大和变形情况进行关节炎指数积分评定,关节炎指数积分越高,关节炎症状越严重。正常对照组于25d断头取血,胶原性关节炎模型组于免疫(造模)后25,30,35,40,45d分别断头取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胶原性关节炎大鼠不同时间点的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滑膜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观察其发病时间与滑膜新生血管形成、关节炎指数积分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之间关系。用直线相关分析法分析肿瘤坏死因子α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之间的关系,用等级相关分析法分析关节炎指数积分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肿瘤坏死因子α之间的关系。主要观察指标:胶原性关节炎发病时间与关节炎指数积分的关系,与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及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关系,胶原性关节炎大鼠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与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相关分析。结果:纳入动物4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随着胶原性关节炎发病时间的延长,滑膜新生血管逐渐增多、滑膜增厚、关节炎指数积分逐渐增加、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也随之升高;其关节炎指数积分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535,P<0.05),与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虽有相关增高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r=0.371,P>0.05)。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893,P<0.01)。结论:肿瘤坏死因子α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炎症反应,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细胞因子网络中起重要作用,二者相互可能具有影响,相互促进,充当恶性网络循环的调控作用;是介导类风湿关节炎发生和发展以及骨质侵蚀、致残的众多因子中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实验性关节炎大鼠应用中药痹肿消汤干预后,促进滑膜血管翳形成的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变化,并与甲氨喋呤做标准对照。方法:实验于2003—05/11在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实验室进行。取健康SD大鼠95只,随机分为4组:①正常组(n=5):不进行任何处理,于第25天处死。②模型组(Ⅱ=30):采用牛Ⅱ型胶原与完全福氏佐剂注射免疫诱导大鼠实验性关节炎模型,不给药。(爹甲氨喋呤组(n=30):同前造模,造模后即灌服甲氨喋呤0.43mg/kg,每周1次。④痹肿消汤组(9=30):同前造模,造模后即灌服痹肿消汤(白花蛇舌草、肿节风、薏米、络石藤、丹参、骨碎补等组成,2.07g/mL)10mL/kg,2次/d。后3组于造模后21d重复免疫1次,在造模后第25,30,35,40,45天分别处死6只大鼠,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滑膜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以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种因子之间的关系用直线相关分析。结果:纳入的95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浆肿瘤坏死因子口水平:造模后第25天模型组、痹肿消汤组与甲氨喋呤组均明显高于正常组[(51.90&;#177;26.02),(32.68&;#177;8.76),(41.10&;#177;6.87),(10.37&;#177;1.29)μg/L,P〈0.01];模型组高于痹肿消汤组及甲氨喋呤组(P〈0.01或0.05),甲氨喋呤组高于痹肿消汤组(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模型组肿瘤坏死因子口水平逐渐升高,而痹肿消汤组及甲氨喋呤组则逐渐下降,且痹肿消汤组降低较甲氨喋呤组明显(P〈0.05)。(爹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细胞表达:正常组未见,其他3组均可见。在各时间点,模型组均明显高于痹肿消汤组和甲氨喋呤组(P〈0.01),随着时间延长,症状加重,其表达逐渐升高;而痹肿消汤组和甲氨喋呤组则逐渐降低,且痹肿消汤组降低较甲氨喋呤组明显(P〈0.05)。③肿瘤坏死因子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相关性:两者呈正相关(r=0.893,2.478,P〈0.01,0.05)。结论:痹肿消汤可降低关节炎大鼠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关节滑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从而阻抑滑膜血管翳形成;且痹肿消汤阻断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作用优于甲氨喋呤。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实验性关节炎大鼠应用中药痹肿消汤干预后,促进滑膜血管翳形成的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变化,并与甲氨喋呤做标准对照. 方法实验于2003-05/11在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实验室进行.取健康SD大鼠95只,随机分为4组①正常组(n=5)不进行任何处理,于第25天处死.②模型组(n=30)采用牛Ⅱ型胶原与完全福氏佐剂注射免疫诱导大鼠实验性关节炎模型,不给药.③甲氨喋呤组(n=30)同前造模,造模后即灌服甲氨喋呤0.43 mg/kg,每周1次.④痹肿消汤组(n=30)同前造模,造模后即灌服痹肿消汤(白花蛇舌草、肿节风、薏米、络石藤、丹参、骨碎补等组成,2.07g/mL)10 mL/kg,2次/d.后3组于造模后21 d重复免疫1次,在造模后第25,30,35,40,45天分别处死6只大鼠,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滑膜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以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种因子之间的关系用直线相关分析. 结果纳入的95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造模后第25天模型组、痹肿消汤组与甲氨喋呤组均明显高于正常组[(51.90±6.02),(32.68±8.76),(41.10±6.87),(10.37±129)μg/L,P<0.01];模型组高于痹肿消汤组及甲氨喋呤组(P<0.01或0.05),甲氨喋呤组高于痹肿消汤组(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模型组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逐渐升高,而痹肿消汤组及甲氨喋呤组则逐渐下降,且痹肿消汤组降低较甲氨喋呤组明显(P<0.05).②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细胞表达正常组未见,其他3组均可见.在各时间点,模型组均明显高于痹肿消汤组和甲氨喋呤组(P<0.01),随着时间延长,症状加重,其表达逐渐升高;而痹肿消汤组和甲氨喋呤组则逐渐降低,且痹肿消汤组降低较甲氨喋呤组明显(P<0.05).③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相关性两者呈正相关(r=0.893,2.478,P<0.01,0.05). 结论痹肿消汤可降低关节炎大鼠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关节滑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从而阻抑滑膜血管翳形成;且痹肿消汤阻断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作用优于甲氨喋呤.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实验性关节炎大鼠应用中药痹肿消汤干预后,促进滑膜血管翳形成的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变化,并与甲氨喋呤做标准对照。方法:实验于2003-05/11在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实验室进行。取健康SD大鼠95只,随机分为4组:①正常组(n=5):不进行任何处理,于第25天处死。②模型组(n=30):采用牛II型胶原与完全福氏佐剂注射免疫诱导大鼠实验性关节炎模型,不给药。③甲氨喋呤组(n=30):同前造模,造模后即灌服甲氨喋呤0.43mg/kg,每周1次。④痹肿消汤组(n=30):同前造模,造模后即灌服痹肿消汤(白花蛇舌草、肿节风、薏米、络石藤、丹参、骨碎补等组成,2.07g/mL)10mL/kg,2次/d。后3组于造模后21d重复免疫1次,在造模后第25,30,35,40,45天分别处死6只大鼠,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滑膜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以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种因子之间的关系用直线相关分析。结果:纳入的95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造模后第25天模型组、痹肿消汤组与甲氨喋呤组均明显高于正常组犤(51.90±6.02),(32.68±8.76),(41.10±6.87),(10.37±1.29)μg/L,P<0.01犦;模型组高于痹肿消汤组及甲氨喋呤组(P<0.01或0.05),甲氨喋呤组高于痹肿消汤组(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模型组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逐渐升高,而痹肿消汤组及甲氨喋呤组则逐渐下降,且痹肿消汤组降低较甲氨喋呤组明显(P<0.05)。②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细胞表达:正常组未见,其他3组均可见。在各时间点,模型组均明显高于痹肿消汤组和甲氨喋呤组(P<0.01),随着时间延长,症状加重,其表达逐渐升高;而痹肿消汤组和甲氨喋呤组则逐渐降低,且痹肿消汤组降低较甲氨喋呤组明显(P<0.05)。③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相关性:两者呈正相关(r=0.893,2.478,P<0.01,0.05)。结论:痹肿消汤可降低关节炎大鼠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关节滑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从而阻抑滑膜血管翳形成;且痹肿消汤阻断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作用优于甲氨喋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复方丹参Ⅱ型胶原蛋白诱导性大鼠关节模型(CIA)关节功能及滑膜细胞分泌前列腺素E2(PGE2)及肿瘤坏死因子(TNF)的影响。方法 采用消化分离的方法获得滑膜细胞,放免法测原代大鼠滑膜细胞培养上清液中PGE2及TNF的水平。结果 复方丹参可以明显下调CIA大鼠滑膜细胞分泌PGE2及TNF的水平,改善其关节活动功能。结论 复方丹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机制可能与下调滑膜细胞分泌PGE2及TNF的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1.
背景:利多卡因被认为有抗炎作用,而其作用机制不清.核转录因子κB是炎症反应的关键环节.目的:观察利多卡因对人体中性粒细胞核转录因子κB激活和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于2006-10/2007-02在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肿瘤坏死因子α(O127:B8)购于Sigma公司;外周血标本健康者,受试者知情同意.方法:人体中性粒细胞分为5组:生理盐水对照组、肿瘤坏死因子α组、肿瘤坏死因子α+利多卡因1.0 mmol/L组、肿瘤坏死因子α+利多卡因2.0 mmol/L组、肿瘤坏死因子α+利多卡因4.0 mmol/L组,共同孵育3h.主要观察指标:以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免疫印迹法检测利多卡因对核转录因子κBmRNA和I-κB mRNA表达及蛋白含量的影响.孵育12h和24h,以流式细胞术分析对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利多卡因组核转录因子κB mRNA表达显著降低,而I-κB mRNA表达显著增加.并凡利多卡因2.0 mmoVL组和4.0 mmol/L组显著优于1.0 mmol/L组(P<0.05),而2.0 mmol/L组和4.0 mmol/L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利多卡因在12h和24h都可以显著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凋亡(P<0.05),而4.0 mmol/L组显著优于1.0 mmol/L组(P<0.05).结论:利多卡因1.0,2.0,4.0 mmol/L都可以显著下调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65mRNA的表达,并且在12和24h可以部分逆转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中性粒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2.
背景:电针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舒筋通络的作用,能有效缓解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症状。目的:观察电针后血清对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机械-酶消化法分离3周龄SD大鼠膝关节软骨细胞,用10μg/L的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体外培养软骨细胞的凋亡,同时给予正常大鼠血清、骨性关节炎大鼠血清、透明质酸钠治疗的骨性关节炎大鼠血清、及电针内、外膝眼5,15,30min治疗的骨性关节炎大鼠血清进行干预。结果与结论:电针内、外膝眼15,30min治疗的骨性关节炎大鼠血清干预24h,软骨细胞活力显著增高,凋亡显著减少。说明电针后血清能有效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软骨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3.
背景:电针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舒筋通络的作用,能有效缓解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症状。目的:观察电针后血清对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机械-酶消化法分离3周龄SD大鼠膝关节软骨细胞,用10μg/L的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体外培养软骨细胞的凋亡,同时给予正常大鼠血清、骨性关节炎大鼠血清、透明质酸钠治疗的骨性关节炎大鼠血清、及电针内、外膝眼5,15,30min治疗的骨性关节炎大鼠血清进行干预。结果与结论:电针内、外膝眼15,30min治疗的骨性关节炎大鼠血清干预24h,软骨细胞活力显著增高,凋亡显著减少。说明电针后血清能有效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软骨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XM)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核因子(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活化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产生的影响。方法收集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接种于培养板后,分生理盐水对照组、LPS组、LPS DXM1μmol/L组、LPS DXM10μmol/L组。LPS诱导0、0.5、2、6、12、16h后留取细胞及细胞培养上清。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细胞NF-κBp65阳性表达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TNF-α的含量。结果LPS诱导0.5h后NF-κB表达开始增加,2h达高峰。2h时TNF-α合成开始增加,6h达高峰。在2、6、12h时,LPS DXM1μmol/L组和10μmol/L组TNF-α含量均比LPS组各相应时间点低(P<0.05或0.01)。在0.5、2、6h时LPS DXM1μmol/L组NF-κB阳性表达率和在2、6h时LPS DXM10μmol/L组NF-κB阳性表达率均比LPS组低(P<0.05或0.01)。LPS DXM1μmol/L和10μmol/L组NF-κB阳性表达率和TNF-α含量在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PS在体外诱导人外周血单核细胞NF-κB的活化和TNF-α的产生;DXM通过抑制NF-κB的活化和TNF-α的释放而发挥抗炎作用,并且这种抑制效应可能不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重组肿瘤坏死因子α对于培养的人原代成骨细胞和人成骨细胞系HOS-8603的凋亡作用,并分析浓度效应。方法:实验于1998-04/2000-04在第二军医大学卫生毒理学教研室完成。在人成骨细胞和人成骨细胞系HOS-8603中,实验组加浓度为1,10,100,1000ng/L的肿瘤坏死因子α,对照组加等量的无肿瘤坏死因子培养基,培养后检测细胞活力应用噻唑兰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应用DNA梯形条带和透射电镜等方法。结果:①肿瘤坏死因子α对培养成骨细胞和HOS-8603细胞的作用(噻唑兰法):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为100和1000ng/L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犤成骨细胞:(0.14±0.006),(0.10±0.010),(0.27±0.013)ng/L;HOS-8603细胞:(0.15±0.012),(0.09±0.015),(0.27±0.013)ng/L,P<0.05犦。②DNA梯形条带结果:凋亡细胞使DNA在核小体外降解,形成180~200bp或与之成倍的DNA片段。在琼脂糖凝胶电泳时呈现梯形结果。在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为1000ng/L时,成骨细胞可检测到典型DNA梯形条带。③成骨细胞的凋亡情况:应用透射电镜检查,浓度为1000ng/L实验组较浓度为100ng/L实验组凋亡细胞多。肿瘤坏死因子α同样可以诱导HOS-8603的凋亡,未加肿瘤坏死因子α时,凋亡很少,加入100ng/L及1000ng/L肿瘤坏死因子α时,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增加。结论:肿瘤坏死因子α质量浓度达到100g/L时,可以引起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系HOS-8603细胞凋亡,并随浓度加大出现凋亡细胞增多的剂量-效应关系,结果验证了肿瘤坏死因子能刺激成骨细胞凋亡的假说。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重组肿瘤坏死因子α对于培养的人原代成骨细胞和人成骨细胞系HOS-8603的凋亡作用,并分析浓度效应。方法:实验于1998-04/2000—04在第二军医大学卫生毒理学教研室完成。在人成骨细胞和人成骨细胞系HOS-8603中,实验组加浓度为1,10,100,1000ng/L的肿瘤坏死因子α,对照组加等量的无肿瘤坏死因子培养基,培养后检测细胞活力应用噻唑兰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应用DNA梯形条带和透射电镜等方法。结果:①肿瘤坏死因子α对培养成骨细胞和HOS-8603细胞的作用(噻唑兰法):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为100和1000ng/L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成骨细胞:(0.14&;#177;0.006),(0.10&;#177;0.010),(0.27&;#177;0.013)ng/L:HOS-8603细胞:(0.15&;#177;0.012),(0.09&;#177;0.015),(0.27&;#177;0.013)ng/L,P〈0.05]。②DNA梯形条带结果:凋亡细胞使DNA在核小体外降解。形成180~200bp或与之成倍的DNA片段。在琼脂糖凝胶电泳时呈现梯形结果。在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为1000ng/L时,成骨细胞可检测到典型DNA梯形条带。③成骨细胞的凋亡情况:应用透射电镜检查。浓度为1000ng/L实验组较浓度为100ng/L实验组凋亡细胞多。肿瘤坏死因子α同样可以诱导HOS-8603的凋亡,未加肿瘤坏死因子α时,凋亡很少。加入100ng/L及1000ng/L肿瘤坏死因子α时,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增加。结论:肿瘤坏死因子α质量浓度达到100g/L时,可以引起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系HOS-8603细胞凋亡,并随浓度加大出现凋亡细胞增多的剂量-效应关系,结果验证了肿瘤坏死因子能刺激成骨细胞凋亡的假说。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核因子κB及其抑制蛋白ⅠκBα在成年大鼠坐骨神经许旺细胞的表达,并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实验于2005-01/06在重庆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及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完成.随机取成年雄性SD大鼠6只,体质量200~250 g.1%戊巴比妥钠(20~40 mg/kg)腹腔麻醉后打开胸腔,用4%多聚甲醛溶液经左心室灌注后,取左侧坐骨神经,采用p65和p50(由p65和p50两个亚基组成的异源二聚体在核因子κB组成中发挥主要功能)及抑制蛋白ⅠκBα的多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核因子κB及其抑制蛋白ⅠκBα在正常成年大鼠坐骨神经许旺细胞的表达及分布.结果①p65和p50在坐骨神经许旺细胞胞浆中表达均很弱,胞核中则不表达.②ⅠκBα则在胞浆中有较强的表达,胞核中不表达.结论核因子κB及其抑制蛋白ⅠκBα在正常成年大鼠坐骨神许旺细胞经均有一定程度的表达,在胞浆中前者表达较弱,后者较强,二者在胞核中均不表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建立肿瘤坏死因子诱导蜕膜细胞凋亡模型,观察黄芩苷对早孕蜕膜细胞凋亡的影响,初步分析黄芩清热安胎作用机制。方法:实验于2006-04/09在湖南中医药大学国家重点二级实验室病理生理实验室完成。取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人流手术室正常妊娠40d健康孕妇人流组织,患者知情同意。体外常规进行蜕膜细胞培养,选取经鉴定的4、5代细胞蜕膜细胞,用不同浓度(0.5,2.0,10.0,50.0μg/L,共设4组,并设空白对照组)的肿瘤坏死因子α作用于蜕膜细胞,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实验分析肿瘤坏死因子α对蜕膜细胞活力的影响,荧光细胞染色观察确定蜕膜细胞凋亡模型的建立。选取适宜浓度的黄芩苷作用于正常蜕膜细胞及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凋亡蜕膜细胞(设肿瘤坏死因子α模型组,黄芩苷组,肿瘤坏死因子α加黄芩苷组,并设空白对照组),培养24h后,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实验分析黄芩苷对蜕膜细胞活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实验成功获取足够量的细胞,经泌乳素免疫组化鉴定为较高纯度的蜕膜细胞。①肿瘤坏死因子α作用后的蜕膜细胞活性均低于空白对照组,并且随着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越大,活力越小。10.0,50.0μg/L肿瘤坏死因子α作用后蜕膜细胞活性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0.196±0.040),(0.106±0.020),(0.317±0.020),P<0.05]。但50.0μg/L时经形态学观察有部分细胞漂浮、死亡。②肿瘤坏死因子α模型组蜕膜细胞活性低于黄芩苷组和肿瘤坏死因子α加黄芩苷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0.27±0.03),(0.49±0.01),(0.38±0.02),P<0.05]。③流式细胞术示空白对照组蜕膜细胞凋亡率低于其他各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1.48±0.45)%,(16.40±0.82)%,(9.78±0.26)%,(10.96±0.92)%,P<0.05]。在荧光显微镜下,肿瘤坏死因子α作用后凋亡的蜕膜细胞细胞核变小皱缩,可见致密强荧光。结论:肿瘤坏死因子α能明显抑制人蜕膜细胞增殖分裂的过程,诱导该细胞凋亡,可用于人蜕膜细胞凋亡模型的建立。而黄芩苷对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蜕膜细胞凋亡具有一定对抗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背景:线粒体偶联因子6作为一种新的血管活性肽,参与了许多生理功能调节. 目的:探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在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下线粒体偶联因子6的表达及其分子机制.设计、时间及地点:分组对照观察,实验于2006-06/2007-03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完成.材料:健康产妇足月分娩的脐带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产科(产妇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肿瘤坏死因子α为北京邦定泰克生物有限公司产品;鼠抗人线粒体偶联因子6单克隆抗体为美国凤凰药业公司产品.方法:应用肿瘤坏死因子α(100~250 μg/L)刺激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主要观察指标:以流式细胞术检测线粒体偶联因子6在细胞膜上的表达,以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线粒体偶联因子6 mRNA不同时间的表达变化,以蛋白质印迹分析检测细胞核中N F -κB不同时间的表达变化,同时检测胞浆中IκBα的含量变化.结果: 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膜表面线粒体偶联因子6表达增加,线粒体偶联因子6 mRNA表达增强,刺激1 h后线粒体偶联因子6 mRNA表达最强,1.5 h后回到原来水平,核内核因子κB含量在6 h明显增加,之后一直持续高水平状态,而胞浆中IκBα含量在6 h明显减少,之后一直持续低水平状态.结论: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后,迅速活化核因子κB,启动线粒体偶联因子6的转录,线粒体偶联因子6 mRNA的表达增加,线粒体偶联因子6合成增加,导致线粒体偶联因子6在细胞膜表面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